就在周中舉皺著眉頭準備打斷楊興國時,楊興國就好像知道周中舉想法,直接說道。??火然文 ????. r?a?n??e?n`
“建步槍廠的設備肯定要從德國購買,價格我早就谘詢過,平均三十萬兩一條步槍生產線。而一條步槍生產線的月產量可以達到三千支。我的想法是,一次建三條生產線,爭取一個月給一個主力師換裝。”
三條生產線加上其他配套設備肯定不低於一百萬兩白銀,根本沒有辦法解決這一百萬兩白銀的周中舉馬上提醒道:“司令,我們沒有銀子了!”
“但我們手裏有武器,而且還是大量的武器!隻要把武器賣了,我們就有銀子!”早就想到解決辦法的楊興國馬上回答。
“現在朝廷和北洋軍都在搶著擴軍,隻要我們手裏的步槍價格合適,一定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換成銀子。不說多了,五萬多支步槍加上繳獲的彈藥,換一百萬兩白銀還是沒有問題的。”
周中舉肯定這個提議後繼續問道:“那後續生產呢?現在兵工廠每個月需要買回來的原材料就達到十萬兩,如果再加一個步槍廠,每個月采購原材料肯定不低於二十萬兩白銀。”
“這個問題好解決!”楊興國一臉自信回答。
“部隊前前後後裝備的水連珠步槍已經超過六萬支,到時候賣一萬支步槍的價格就足夠我們生產兩支步槍。等六萬多支步槍全部賣出去,換回來的原材料肯定夠我們生產12萬條步槍,足夠我們換裝。”
“等換裝完了後,兵工廠還要繼續生產步槍對外銷售,到時候,每生產並且賣出去一條步槍,兵工廠就能給我們賺到至少十兩銀子,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搖錢樹。”
周中舉想想後,皺著的眉頭馬上舒展開來,一臉興奮回答:“還真行,兵工廠從成立以來都是隻出不進,如果真能有收入,兵工廠就可以用這些收入再引進輕重機槍生產廠,火炮生產廠。司令,下去以後我就把我們有大量步槍要賣的消息傳給朝廷和北洋軍!”
在威廉二世的統帥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德國都大大加強,並且有超過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趨勢。
這麽好的發展勢頭本來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可威廉二世一點也不高興。
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各地擁有大片殖民地,支撐國家發展。而剛剛發展起來的德國,卻連一塊殖民地都沒有,國內生產的大量工業品沒有地方傾銷,嚴重影響德國發展。
可是,在殖民地幾乎都被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瓜分的情況下,威廉二世能做的就是虎口拔牙。不斷擴充德**事實力,增加德國在世界影響力…
而距離德國不遠,但卻擁有龐大人口數量和徒弟的俄國,同樣被威廉二世所眼紅。
不斷慫恿俄國周邊一些小國挑釁俄國,消耗俄國戰爭潛力。
但俄國畢竟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就算現在國內很亂,但帝國的底子仍然擺在那裏。憑借那些小國家,根本沒有可能讓俄國傷筋動骨。
如此一來,德國想要從俄國身上占到一些便宜就變得很困難。
就在這時,威廉二世收到了來自遙遠東方的電報。
自己幾乎快要忘記的盟友遼東軍竟然拿下了大清國的東北三省,直接和俄國接壤,兵力也擴充到十多萬人。
遼東軍控製區和俄國接壤,也就意味著遼東軍和俄國之間隨時可能爆發戰鬥。
一兩年前,兩三萬遼東軍都能打敗兩倍數量的俄軍。現在遼東軍實力大大增加,總兵力擴充到十多萬人,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遼東軍可以同至少二十萬,甚至三十萬俄軍作戰!
如果德國將來真和俄國因為利益而爆發衝突,那作為盟友的遼東軍,至少能在遠東幫德國拖住近三十萬俄軍。
當然,這還隻是根據遼東軍現在的兵力和實力來計算。如果幾年後遼東軍實力再增加一倍,那能拖住俄軍的兵力也就更多。這對於德國的未來布局來說,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也有人擔心遼東軍發展太快後可能對德國產生威脅。但這種想法一傳到威廉二世耳朵就被他給否決了。
用威廉二世的話來說,德國和大清國距離太遠了,隻要兩個國家不接壤,互相之間就不可能有威脅。
再說了,在威廉二世眼裏,大清國一直都是落後和愚昧的象征,就算德國再怎麽支持遼東軍,遼東軍也不可能發展到可以同德國進行對抗的地步。
再說了,遼東軍要購買的步槍生產線和小型造船廠都是最普通的軍工設備,就算自己不買,其他國家也會賣。既然如此,為什麽不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加深和遼東軍的盟友關係,順便還能給帝國賺回幾十上百萬兩白銀。
想到這些好處,威廉二世幾乎沒有做過多的猶豫,甚至沒有和首相商量就同意這場交易。
有了德皇的首肯和支持,整場交易進行得非常順利,而且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快。
楊興國剛把定金交給德國常駐遼東軍代表,德國國內就開始把相關設備裝船。
潛伏在東北三省的日軍也察覺到這場交易,對於遼東軍這個忽然崛起的對手,日本上下早就想把遼東軍除之而後快。
可剛經曆了日俄戰爭的日本,因為沒有像曆史上那樣從東北三省獲得大量利益,反而因為遼東軍橫空出現還把原有的利益給丟了。
這種情況下,國力大受損失的日本,根本沒有實力再派出重兵同遼東軍進行決戰,又一次賭上國運。
但是,對遼東軍這個早晚都要消滅的對手,日本也不會不管不問。隻要一有機會,他就會撲上來咬遼東軍一口,就好像上次朝廷聯絡日本政府一起進攻遼東軍一樣。
盡管行動最後失敗了,可隨著遼東軍地盤越來越廣,軍隊越來越多,他們反而更加重視遼東軍。大量情報員被送到東北三省,嚴密監視遼東軍一舉一動。(未完待續。)
“建步槍廠的設備肯定要從德國購買,價格我早就谘詢過,平均三十萬兩一條步槍生產線。而一條步槍生產線的月產量可以達到三千支。我的想法是,一次建三條生產線,爭取一個月給一個主力師換裝。”
三條生產線加上其他配套設備肯定不低於一百萬兩白銀,根本沒有辦法解決這一百萬兩白銀的周中舉馬上提醒道:“司令,我們沒有銀子了!”
“但我們手裏有武器,而且還是大量的武器!隻要把武器賣了,我們就有銀子!”早就想到解決辦法的楊興國馬上回答。
“現在朝廷和北洋軍都在搶著擴軍,隻要我們手裏的步槍價格合適,一定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換成銀子。不說多了,五萬多支步槍加上繳獲的彈藥,換一百萬兩白銀還是沒有問題的。”
周中舉肯定這個提議後繼續問道:“那後續生產呢?現在兵工廠每個月需要買回來的原材料就達到十萬兩,如果再加一個步槍廠,每個月采購原材料肯定不低於二十萬兩白銀。”
“這個問題好解決!”楊興國一臉自信回答。
“部隊前前後後裝備的水連珠步槍已經超過六萬支,到時候賣一萬支步槍的價格就足夠我們生產兩支步槍。等六萬多支步槍全部賣出去,換回來的原材料肯定夠我們生產12萬條步槍,足夠我們換裝。”
“等換裝完了後,兵工廠還要繼續生產步槍對外銷售,到時候,每生產並且賣出去一條步槍,兵工廠就能給我們賺到至少十兩銀子,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搖錢樹。”
周中舉想想後,皺著的眉頭馬上舒展開來,一臉興奮回答:“還真行,兵工廠從成立以來都是隻出不進,如果真能有收入,兵工廠就可以用這些收入再引進輕重機槍生產廠,火炮生產廠。司令,下去以後我就把我們有大量步槍要賣的消息傳給朝廷和北洋軍!”
在威廉二世的統帥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德國都大大加強,並且有超過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趨勢。
這麽好的發展勢頭本來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可威廉二世一點也不高興。
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各地擁有大片殖民地,支撐國家發展。而剛剛發展起來的德國,卻連一塊殖民地都沒有,國內生產的大量工業品沒有地方傾銷,嚴重影響德國發展。
可是,在殖民地幾乎都被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瓜分的情況下,威廉二世能做的就是虎口拔牙。不斷擴充德**事實力,增加德國在世界影響力…
而距離德國不遠,但卻擁有龐大人口數量和徒弟的俄國,同樣被威廉二世所眼紅。
不斷慫恿俄國周邊一些小國挑釁俄國,消耗俄國戰爭潛力。
但俄國畢竟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就算現在國內很亂,但帝國的底子仍然擺在那裏。憑借那些小國家,根本沒有可能讓俄國傷筋動骨。
如此一來,德國想要從俄國身上占到一些便宜就變得很困難。
就在這時,威廉二世收到了來自遙遠東方的電報。
自己幾乎快要忘記的盟友遼東軍竟然拿下了大清國的東北三省,直接和俄國接壤,兵力也擴充到十多萬人。
遼東軍控製區和俄國接壤,也就意味著遼東軍和俄國之間隨時可能爆發戰鬥。
一兩年前,兩三萬遼東軍都能打敗兩倍數量的俄軍。現在遼東軍實力大大增加,總兵力擴充到十多萬人,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遼東軍可以同至少二十萬,甚至三十萬俄軍作戰!
如果德國將來真和俄國因為利益而爆發衝突,那作為盟友的遼東軍,至少能在遠東幫德國拖住近三十萬俄軍。
當然,這還隻是根據遼東軍現在的兵力和實力來計算。如果幾年後遼東軍實力再增加一倍,那能拖住俄軍的兵力也就更多。這對於德國的未來布局來說,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也有人擔心遼東軍發展太快後可能對德國產生威脅。但這種想法一傳到威廉二世耳朵就被他給否決了。
用威廉二世的話來說,德國和大清國距離太遠了,隻要兩個國家不接壤,互相之間就不可能有威脅。
再說了,在威廉二世眼裏,大清國一直都是落後和愚昧的象征,就算德國再怎麽支持遼東軍,遼東軍也不可能發展到可以同德國進行對抗的地步。
再說了,遼東軍要購買的步槍生產線和小型造船廠都是最普通的軍工設備,就算自己不買,其他國家也會賣。既然如此,為什麽不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加深和遼東軍的盟友關係,順便還能給帝國賺回幾十上百萬兩白銀。
想到這些好處,威廉二世幾乎沒有做過多的猶豫,甚至沒有和首相商量就同意這場交易。
有了德皇的首肯和支持,整場交易進行得非常順利,而且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快。
楊興國剛把定金交給德國常駐遼東軍代表,德國國內就開始把相關設備裝船。
潛伏在東北三省的日軍也察覺到這場交易,對於遼東軍這個忽然崛起的對手,日本上下早就想把遼東軍除之而後快。
可剛經曆了日俄戰爭的日本,因為沒有像曆史上那樣從東北三省獲得大量利益,反而因為遼東軍橫空出現還把原有的利益給丟了。
這種情況下,國力大受損失的日本,根本沒有實力再派出重兵同遼東軍進行決戰,又一次賭上國運。
但是,對遼東軍這個早晚都要消滅的對手,日本也不會不管不問。隻要一有機會,他就會撲上來咬遼東軍一口,就好像上次朝廷聯絡日本政府一起進攻遼東軍一樣。
盡管行動最後失敗了,可隨著遼東軍地盤越來越廣,軍隊越來越多,他們反而更加重視遼東軍。大量情報員被送到東北三省,嚴密監視遼東軍一舉一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