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璟身上雖說掛著同平章事的職銜,平日裏卻不必到中書省或是六部坐班,身為親王,開府建牙,自家府邸本就是他的辦差所在之地,如今李嗣源加封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位比三司,自然要再拉起元帥府的班底,毫無疑問,辦公地點也是在秦王府。
李從榮、李從厚俱為郡王,眼下被李嗣源丟到李從璟麵前做跟班,卻也得在秦王府——元帥府辦差。
兩個小子沒什麽軍政經驗,李從璟先安排他們跟著府吏學習,至於官職倒是不重要,因為兩人身上也都掛著檢校司徒、禦史大夫之類的職銜,當然名義上,兩人的官職還是李從璟的“副使”。
元帥府的主要官吏,李從璟從朝臣中拉來一些,也從秦王府中補充了一些,詳盡的不必細說,在李從璟三兄弟之下,仍以莫離為長史,而桑維翰輔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秦王府官吏與元帥府官吏,大體可算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然而不能不承認,元帥府的開立,標誌著李從璟麾下的官吏,自此開始了文武分流的過程。以莫離、桑維翰、章子雲為首的軍務派與王樸、衛道、杜千書為首的政務派,正式各自有了隊伍。
文武分流,自然是趨勢,但說來有趣,為首的莫離、王樸等人,卻是軍政機要都得參讚的,這就如同三省六部雖各有事務,但對宰相們而言,軍國大計莫不與聞。
章子雲、衛道、杜千書等人,雖是李從璟麾下,如今卻在藩鎮辦差。隻要節度使還有實權,皇子就必然兼任節度使,甚至是主任節度使,這是無法改變的實際情況。
自徐知誥離開洛陽,李從璟的主要精力就投入到了元帥府中,開始著手揀選、編練禁軍的準備工作——在秋收之前,主要也隻能是做準備工作。
“首批禁軍,除百戰軍外,孤欲揀選各鎮精銳七千人,將士主要從忠誠度高、戰力不俗、本性較為質樸的藩鎮抽調。幽州盧龍軍、雲州大同軍、晉陽河東軍、潞州昭義軍、青州平盧軍等,是這回揀選禁軍的主要藩鎮。”
議事中,李從璟如是說道。其中,盧龍、大同兩軍為邊軍,有戍邊職責,但如今邊境安定,暫時倒是不用擔心會有戰事,而往後帝國的首場大戰必然是對蜀,故先顧及這個主要矛盾,“禁衛軍第一軍的一萬名將士中,另外三千人自百戰軍中選調。”
如此整編出來的禁軍第一軍,可以說匯聚了整個大唐軍隊中最精銳的將士,不難想象他們將會具有怎樣的戰力。
“有了第一批禁軍作為骨幹,穩定底子,往後抽調禁軍時,則可主要自勢大、桀驁的藩鎮中揀選精銳。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來有利於削弱這些藩鎮的力量,二來也不用擔心不能改造這些藩鎮將士。”莫離進一步作出解釋,藩鎮的精銳被抽調後,除卻邊軍,基本是不會允許這些藩鎮再補充兵源的。
“殿下果真準備將百戰軍裁掉?”議事完後,諸位官吏散去,屋中隻剩下李從璟、王樸等人,桑維翰這時發出疑問,見李從璟看過來,連忙補充道:“百戰軍精銳無比,乃國之利器,若是撤軍去旗,不僅是一大損失,對百戰軍眾將士也是不小傷害啊!”
李從璟豈會不知桑維翰內心的小九九,對方這是為他擔心,怕他失了“親軍”,對往後不利,遂對他說道:“父皇與孤對此也有腹稿,百戰軍保留萬名將士,整建製編為禁軍,仍用百戰軍的旗號。另外萬名將士,抽調六千人,與藩鎮精銳另組兩軍,餘下的四千將士,留駐河陽。”
“原來如此。”桑維翰恍然。如此一來,整編過後的一萬百戰軍,雖說將士縮水了一半,但既然是保留下來沿用百戰軍旗號的將士,必是如今兩萬百戰軍中的絕對精銳,戰力豈能不精?
當然,這也意味著,現在的百戰軍中,將有一半將士無法繼續享有“百戰軍”的榮耀。
桑維翰內心忽然冒出一個巨大的問號:經此整編的秦王親軍,到底是縮編了,還是擴編了?
這個疑問桑維翰不會問出來,秦王自然也無從知曉,若是秦王洞悉他內心的想法,一定會笑話他小肚雞腸,若是莫離知道他的想法,也會嘲笑他鼠目寸光,若是王樸得知他的疑惑,定會搖頭感歎一句,你還真是不了解大唐帝國皇帝陛下與秦王殿下的胸懷抱負啊!
整編禁軍,不僅關係到抽調藩鎮軍精銳,也意味著裁撤之前的一部分侍衛親軍與六軍,這是不可避免的,帝國隻想編練禁軍,可不想大規模擴軍。
此間之事,對秦王府亦或是元帥府而言,雖是一項大工程,完成起來並無太多困難,唯一讓李從璟略微憂心的地方,在於禁軍第一軍兩名都指揮使的人選。
李嗣源提議了兩個人,都是他最信任的昔日左膀右臂——石敬瑭、李從珂。
這差些讓李從璟從座椅上摔下來,李從珂倒也罷了,石敬瑭萬萬不可。
李從珂現在蒲州,任河中節度使,石敬瑭現在陝州,任保義軍節度使。
讓節度使任都指揮使,可見禁軍在李嗣源心中的分量也的確不同,李從璟表示不妥,要換人。李嗣源則認為可加封兩人為左、右大將軍,解決兩人的身份問題。李從璟還是表示不妥,堅持要換人。
“李帥與石帥的確是國之棟梁,然正因其是國之棟梁,平日軍政之事繁雜,故不可為禁軍都指揮使。禁軍者,入則拱衛京畿要地,出則為國之利器,為將者,當無藩鎮羈絆,隻識征戰之事,但有君令,輒起衝鋒,以建功勳,為帝國臂使。”李從璟口才不錯,一番口綻蓮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總算讓李嗣源也覺得,禁軍都指揮使的確應該由純粹的武將來擔任。
最終人選定下來,兩名都指揮使分別是皇甫麟、高從周。
皇甫麟不必多言,從百戰中調來即可,說起來此人五年前就是梁朝控鶴軍都指揮使,跟了李從璟後屢次功勳,如今再獨領一軍,好似是終於回到原點,實則今非昔比。
高從周,李嗣源昔日親軍左射軍中的一員驍將,屢立戰功,可謂是石敬瑭之下左射軍第一人。
領軍將領定下來,然後是篩選將士,這件事也好辦,讓皇甫麟帶著高從周去各藩鎮挑選就是,以皇甫麟在百戰軍多年的資曆,挑選出來的軍士絕對不會讓李從璟失望。
最後是名稱。總不能就叫禁軍第一軍吧。李嗣源父子倆琢磨了半響,最後定了一個名稱:橫衝。
這名稱不上不下,但好聽些的名稱,例如龍武、羽林、神武、龍驤、天興等,都給那些站著茅坑不拉屎的天子六軍、侍衛親軍占用了。
這名稱另有一個好處,它有出處。
乾寧三年,李嗣源名聲未顯,隨大將李存信救援兗、鄆州。莘縣一戰,李存信為魏博節度使羅弘信所擊敗,獨李嗣源所率領五百騎兵完軍而還。李克用即以此五百騎號為“橫衝都”,以李嗣源為軍使。那之後,河北河東之地,都稱呼李嗣源為“李橫衝”。
李從璟這番孝悌之心,讓李嗣源欣慰大笑,自然樂得領情。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今秋禁軍第一軍——步騎參半的橫衝軍,就將麵世。
白馬寺是洛陽著稱於世的名寺,齊己跟著李從璟到了洛陽後,就定居在這裏。
李從璟打算整肅佛門,一方麵是為釋放勞動力,一方麵也是為了還田於民,至於佛門資財,如同周世宗柴榮一樣,他同樣希望在這時不我待的大爭之世,能為國所用。
李從璟對齊己的期望,是他能帶領佛門,配合朝廷的政策,減小朝廷施政過程中的阻力,減小這件事的不良影響,同時將佛門向於國於民真正有利的一麵推動,而不是與民爭利、與國爭財。
若能發展得好,日後無論是攻伐蜀地,還是攻伐江南,在戰爭中與戰後,借助佛門力量瓦解一些阻力,撫慰一些百姓,安定一些秩序,都是李從璟的期望。宗教這個東西,有其煽動性和影響力,用的好了的確是一柄利刃。
如今李從璟忙得團團轉,自然無暇顧及這些件事,當然,無論是作為個人來說,而是作為秦王而言,他也不能對國政大包大攬,將所有事情都摟到懷裏。佛門之事,李從璟與李嗣源商議後,決定交給朝廷接手,而朝廷定下來總理這件事的,是馮道與李琪這兩位宰相。
李從璟今日到白馬寺來,便是帶馮道、李琪與齊己相見,三人之所以到寺院來,而不是招齊己去衙門,也算是一片禮佛心意。
跟隨李從璟一道來的,還有第五姑娘,上回齊己救了她,她一直感恩在心,這些日子來,經常來看望齊己,給他帶些點心吃食,小姑娘其實心腸很不錯的。
李從璟不打算跟齊己談佛法、論機鋒,然而這卻是馮道、李琪這種士大夫樂意做的事,前者跟三人坐了一會兒,由著他們煮茶論道、談詩論景,自己就打算離開。
未出寺院,瞧見一人,薄羅衫子金泥縫、連枝花樣繡羅襦,在小道旁悄然而立,拿一雙幽怨的剪水眸子遠遠望著他,欲語還休。
李從榮、李從厚俱為郡王,眼下被李嗣源丟到李從璟麵前做跟班,卻也得在秦王府——元帥府辦差。
兩個小子沒什麽軍政經驗,李從璟先安排他們跟著府吏學習,至於官職倒是不重要,因為兩人身上也都掛著檢校司徒、禦史大夫之類的職銜,當然名義上,兩人的官職還是李從璟的“副使”。
元帥府的主要官吏,李從璟從朝臣中拉來一些,也從秦王府中補充了一些,詳盡的不必細說,在李從璟三兄弟之下,仍以莫離為長史,而桑維翰輔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秦王府官吏與元帥府官吏,大體可算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然而不能不承認,元帥府的開立,標誌著李從璟麾下的官吏,自此開始了文武分流的過程。以莫離、桑維翰、章子雲為首的軍務派與王樸、衛道、杜千書為首的政務派,正式各自有了隊伍。
文武分流,自然是趨勢,但說來有趣,為首的莫離、王樸等人,卻是軍政機要都得參讚的,這就如同三省六部雖各有事務,但對宰相們而言,軍國大計莫不與聞。
章子雲、衛道、杜千書等人,雖是李從璟麾下,如今卻在藩鎮辦差。隻要節度使還有實權,皇子就必然兼任節度使,甚至是主任節度使,這是無法改變的實際情況。
自徐知誥離開洛陽,李從璟的主要精力就投入到了元帥府中,開始著手揀選、編練禁軍的準備工作——在秋收之前,主要也隻能是做準備工作。
“首批禁軍,除百戰軍外,孤欲揀選各鎮精銳七千人,將士主要從忠誠度高、戰力不俗、本性較為質樸的藩鎮抽調。幽州盧龍軍、雲州大同軍、晉陽河東軍、潞州昭義軍、青州平盧軍等,是這回揀選禁軍的主要藩鎮。”
議事中,李從璟如是說道。其中,盧龍、大同兩軍為邊軍,有戍邊職責,但如今邊境安定,暫時倒是不用擔心會有戰事,而往後帝國的首場大戰必然是對蜀,故先顧及這個主要矛盾,“禁衛軍第一軍的一萬名將士中,另外三千人自百戰軍中選調。”
如此整編出來的禁軍第一軍,可以說匯聚了整個大唐軍隊中最精銳的將士,不難想象他們將會具有怎樣的戰力。
“有了第一批禁軍作為骨幹,穩定底子,往後抽調禁軍時,則可主要自勢大、桀驁的藩鎮中揀選精銳。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來有利於削弱這些藩鎮的力量,二來也不用擔心不能改造這些藩鎮將士。”莫離進一步作出解釋,藩鎮的精銳被抽調後,除卻邊軍,基本是不會允許這些藩鎮再補充兵源的。
“殿下果真準備將百戰軍裁掉?”議事完後,諸位官吏散去,屋中隻剩下李從璟、王樸等人,桑維翰這時發出疑問,見李從璟看過來,連忙補充道:“百戰軍精銳無比,乃國之利器,若是撤軍去旗,不僅是一大損失,對百戰軍眾將士也是不小傷害啊!”
李從璟豈會不知桑維翰內心的小九九,對方這是為他擔心,怕他失了“親軍”,對往後不利,遂對他說道:“父皇與孤對此也有腹稿,百戰軍保留萬名將士,整建製編為禁軍,仍用百戰軍的旗號。另外萬名將士,抽調六千人,與藩鎮精銳另組兩軍,餘下的四千將士,留駐河陽。”
“原來如此。”桑維翰恍然。如此一來,整編過後的一萬百戰軍,雖說將士縮水了一半,但既然是保留下來沿用百戰軍旗號的將士,必是如今兩萬百戰軍中的絕對精銳,戰力豈能不精?
當然,這也意味著,現在的百戰軍中,將有一半將士無法繼續享有“百戰軍”的榮耀。
桑維翰內心忽然冒出一個巨大的問號:經此整編的秦王親軍,到底是縮編了,還是擴編了?
這個疑問桑維翰不會問出來,秦王自然也無從知曉,若是秦王洞悉他內心的想法,一定會笑話他小肚雞腸,若是莫離知道他的想法,也會嘲笑他鼠目寸光,若是王樸得知他的疑惑,定會搖頭感歎一句,你還真是不了解大唐帝國皇帝陛下與秦王殿下的胸懷抱負啊!
整編禁軍,不僅關係到抽調藩鎮軍精銳,也意味著裁撤之前的一部分侍衛親軍與六軍,這是不可避免的,帝國隻想編練禁軍,可不想大規模擴軍。
此間之事,對秦王府亦或是元帥府而言,雖是一項大工程,完成起來並無太多困難,唯一讓李從璟略微憂心的地方,在於禁軍第一軍兩名都指揮使的人選。
李嗣源提議了兩個人,都是他最信任的昔日左膀右臂——石敬瑭、李從珂。
這差些讓李從璟從座椅上摔下來,李從珂倒也罷了,石敬瑭萬萬不可。
李從珂現在蒲州,任河中節度使,石敬瑭現在陝州,任保義軍節度使。
讓節度使任都指揮使,可見禁軍在李嗣源心中的分量也的確不同,李從璟表示不妥,要換人。李嗣源則認為可加封兩人為左、右大將軍,解決兩人的身份問題。李從璟還是表示不妥,堅持要換人。
“李帥與石帥的確是國之棟梁,然正因其是國之棟梁,平日軍政之事繁雜,故不可為禁軍都指揮使。禁軍者,入則拱衛京畿要地,出則為國之利器,為將者,當無藩鎮羈絆,隻識征戰之事,但有君令,輒起衝鋒,以建功勳,為帝國臂使。”李從璟口才不錯,一番口綻蓮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總算讓李嗣源也覺得,禁軍都指揮使的確應該由純粹的武將來擔任。
最終人選定下來,兩名都指揮使分別是皇甫麟、高從周。
皇甫麟不必多言,從百戰中調來即可,說起來此人五年前就是梁朝控鶴軍都指揮使,跟了李從璟後屢次功勳,如今再獨領一軍,好似是終於回到原點,實則今非昔比。
高從周,李嗣源昔日親軍左射軍中的一員驍將,屢立戰功,可謂是石敬瑭之下左射軍第一人。
領軍將領定下來,然後是篩選將士,這件事也好辦,讓皇甫麟帶著高從周去各藩鎮挑選就是,以皇甫麟在百戰軍多年的資曆,挑選出來的軍士絕對不會讓李從璟失望。
最後是名稱。總不能就叫禁軍第一軍吧。李嗣源父子倆琢磨了半響,最後定了一個名稱:橫衝。
這名稱不上不下,但好聽些的名稱,例如龍武、羽林、神武、龍驤、天興等,都給那些站著茅坑不拉屎的天子六軍、侍衛親軍占用了。
這名稱另有一個好處,它有出處。
乾寧三年,李嗣源名聲未顯,隨大將李存信救援兗、鄆州。莘縣一戰,李存信為魏博節度使羅弘信所擊敗,獨李嗣源所率領五百騎兵完軍而還。李克用即以此五百騎號為“橫衝都”,以李嗣源為軍使。那之後,河北河東之地,都稱呼李嗣源為“李橫衝”。
李從璟這番孝悌之心,讓李嗣源欣慰大笑,自然樂得領情。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今秋禁軍第一軍——步騎參半的橫衝軍,就將麵世。
白馬寺是洛陽著稱於世的名寺,齊己跟著李從璟到了洛陽後,就定居在這裏。
李從璟打算整肅佛門,一方麵是為釋放勞動力,一方麵也是為了還田於民,至於佛門資財,如同周世宗柴榮一樣,他同樣希望在這時不我待的大爭之世,能為國所用。
李從璟對齊己的期望,是他能帶領佛門,配合朝廷的政策,減小朝廷施政過程中的阻力,減小這件事的不良影響,同時將佛門向於國於民真正有利的一麵推動,而不是與民爭利、與國爭財。
若能發展得好,日後無論是攻伐蜀地,還是攻伐江南,在戰爭中與戰後,借助佛門力量瓦解一些阻力,撫慰一些百姓,安定一些秩序,都是李從璟的期望。宗教這個東西,有其煽動性和影響力,用的好了的確是一柄利刃。
如今李從璟忙得團團轉,自然無暇顧及這些件事,當然,無論是作為個人來說,而是作為秦王而言,他也不能對國政大包大攬,將所有事情都摟到懷裏。佛門之事,李從璟與李嗣源商議後,決定交給朝廷接手,而朝廷定下來總理這件事的,是馮道與李琪這兩位宰相。
李從璟今日到白馬寺來,便是帶馮道、李琪與齊己相見,三人之所以到寺院來,而不是招齊己去衙門,也算是一片禮佛心意。
跟隨李從璟一道來的,還有第五姑娘,上回齊己救了她,她一直感恩在心,這些日子來,經常來看望齊己,給他帶些點心吃食,小姑娘其實心腸很不錯的。
李從璟不打算跟齊己談佛法、論機鋒,然而這卻是馮道、李琪這種士大夫樂意做的事,前者跟三人坐了一會兒,由著他們煮茶論道、談詩論景,自己就打算離開。
未出寺院,瞧見一人,薄羅衫子金泥縫、連枝花樣繡羅襦,在小道旁悄然而立,拿一雙幽怨的剪水眸子遠遠望著他,欲語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