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璟在攻打鄄城時,曾讓林英率領千騎停駐在濮陽城外,濮陽城中的銀槍效節雖說經由一敗,已無多少戰力,但作為大軍後方,卻是無論如何也要注意的。↑頂點小說,x.當然,局外人不知曉的,這千騎除卻防備濮陽城,為大軍保障後方,還有一項更為緊要的任務。
這個任務,便是監視汴州。
據李嗣源所言,汴州駐軍同樣屬於驕兵悍將,隻不過程度比之天雄、銀槍效節有所不如,李從璟考慮到此番東行動靜不小,牽涉麵廣,因此不得不謹慎對待。
最終結果是汴州駐軍並無異動。
至冬十一月中旬,包括滑、濮二州在內,遭受夏秋水、蝗之災的州縣,秦王府都已巡查完畢。比之滑、濮二州,其他州縣或者災害較輕,或者官吏貪贓枉法不甚嚴重,但無一例外再無公然抗拒之事,秦王府對這些地方處理起來也再沒出現出大波折。
值得一提的是,李從璟對滑、濮二州處置甚嚴,但對其他州縣,卻顯得很寬鬆,並未大動幹戈,即使有官吏失職之處,也隻是斥責、警告,再由秦王府官吏監督,要求州縣官吏加緊處理災情,著手災區重建。
滑、濮二州的官僚係統崩壞過半,出現大量官吏缺額,朝廷的速度很快,在任圜、馮道、李琪等人的運作下,新任官吏很快到達地方,融入到政事處理當中。由此,奔波逾月不得好生歇息的秦王府眾官吏,才得以喘上一口氣。
臘月,趁著年關未至,李從璟發動災區官民忙碌得熱火朝天,希望在來年春耕之前,將田地修整出來,以求不影響來年糧食種收。蝗災區尚好一些,耕田、水利設施沒什麽損壞,水災區則基本要重修田地、灌溉設置,好在秦王府並不缺能吏,流民重建家園的熱情也很高。
李從璟有意改造滑、濮州二州,將其作為試驗田,建設成新政的榜樣,所以這番仍舊有許多事情要做。
“新政是什麽?”頂著寒風,行走在田舍間,李從璟身上的盤龍異文袍已沾滿了泥,他在路邊停下來,腳在一塊石頭上蹭下鞋底的泥塊,手指四荒,對身邊的秦王府官吏朗聲道:“長史曾問孤,何為新政?孤這些時日也在思索,新政是什麽?”
“天下事,不出士農工商兵五類,不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四者。數月以來,我等走遍數州二十餘縣,遍訪民情,查勘地方,且不言新政二字,就說這士農工商兵五者,如何革除時弊,今日我等便在此論上一論。”
尋了塊石頭坐下,也不在乎石塊冰涼,李從璟示意眾人隨意找地方坐,就在冷風中對莫離道:“大爭之世,以軍爭為先,長史不妨先說。”
在座都是李從璟心腹,毋須諱言,莫離拿折扇敲打手心,當仁不讓道:“縱觀時局,軍事之弊,弊在兩處。一者,驕兵悍將;二者,藩鎮軍權。此番破長劍、走天雄、誅銀槍效節,天下震懾,驕兵悍將之事,十去其六,往後隻需恩威並重,逐步化解即可。然要消減藩鎮軍權,使天下軍權集中於朝廷,尚需時日。”
“削藩之事,在緩不在急,在隱不在顯。離有兩策,以獻殿下。其一,刺史領兵,以州軍掣肘鎮軍,以刺史軍權分節帥軍權;其二,選天下藩鎮軍之精銳將士,入調京畿,重組侍衛親軍和六軍,以中央集權,分地方重權。如是,地方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軍權既減,自可逐步收攏政權。”
刺史領兵並非空**來風,當世也有刺史領兵者,隻不過數量很少罷了。安史之亂後,地方藩鎮累日增多,藩鎮權勢日益提升,為掣肘節度使,以刺史領兵分化節度使軍權,本就是朝廷政策。
隻不過隨著形勢漸亂,才導致節度使權勢愈發不受控製,尤其是黃巢之亂後,刺史幾無領兵之權。如今莫離重提舊事,乃是有章可循。至於揀選地方軍精銳為禁軍,強幹弱枝,這就跟周、宋之策不謀而合了。
這樣的策論李從璟自然是認同的,王樸卻有話要說,他道:“集天下精銳於京畿之地,日費巨大,養軍之資從何而來?”
李嗣源剛繼位,就頒布詔令,讓各軍就近取食,目的就是為了節約軍費。莫離提議在京畿養兵,可謂與李嗣源此令宗旨大相徑庭。鎮軍在地方就食,與集中在中央就食,很大一項區別就在於,前者可以免去運糧的損耗。
王樸接著道:“運糧進京,首推漕運。漕運之事,無非南糧北運,東糧西運。如今江淮陷於吳國,南糧北運自是無望,隻剩東糧西運,然則漕運之糧,向來六分損於路途,以當前局勢,且不說地方有多少糧食可運往京畿,便是這路途損耗,以眼下朝廷之情況,也萬萬承擔不起。”
王樸說的是大實話,莫離卻不以為然,灑然道:“漕運之糧六分損於路途,乃是都城尚在長安之時,彼時漕運糧食需得經過黃河,路有壺口大瀑布,不得不轉運,如此不僅路途甚遠,官吏貪墨也甚多。如今都城在洛陽,路程大為縮減,也無轉運之憂,損耗自可大為降低。”
長安位處八百裏秦川腹心,雖然如此,仍舊供養不起長安百萬百姓,加之漕運要經過黃河幾字型大彎處,路途遠不說,尤其是轉運,損耗甚大,高宗後唐庭立洛陽為東都,漸重東都,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前楊廣修大運河,為的就是方便江淮糧食運往京畿。莫離這話倒也不差。
王樸不服氣,繼續道:“縱然如此,奈何糧食產出不多,因此仍是不夠。自莊宗入主中原,洛陽素來養不起十萬精兵,此乃事實。”
“那就增加糧食產出。”莫離搖起折扇道。
“如何增加?”王樸黑著臉問。
“這就是民政了。”莫離斜眼看天,意思是這是你該操心的事。
“增加糧食產出,非一日之功。”王樸咬牙道。
“但凡世間大功,自然不能一蹴而就。”莫離道,兩人間的火藥味越來越重。
“依樸看,淮水之地,糧產甚豐,兼有漁鹽之利,長史素有莫神機之稱,何不助王師打下淮水?有淮水之糧,非樸誇下海口,自當整治漕運,使洛陽可增養十萬精兵!”王樸氣得不輕,尤其看不慣莫離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莫離嚴肅看向王樸,認真道;“欲攻淮水,先定蜀地。蜀地之財,十倍於淮水!”
王樸迎上莫離的目光,針鋒相對:“蜀地縱有千萬資財,也難運抵京都,淮水有漕運之便,長史何苦舍近求遠?若無淮水之糧,便無十萬精兵,若無十萬精兵,王師何以定蜀地?”
莫離大為惱火,“你這是強詞奪理!”
王樸一字字道:“先攻淮水,再定蜀地!”
兩人爭得麵紅耳赤,全無風度,又因久隨征戰,不乏豪強之氣,差些就要挽起袖子動粗。李從璟開始還欲勸阻,轉念一想,陷入沉思當中。
原本,周世宗柴榮打北漢,沒打下來,問計於群臣,王樸由是上《平邊策》,說的就是先取淮水,再取蜀地,而後平定江南,最後滌蕩北方。此策固然是先易後難,卻未嚐沒有其他重點。
且不言其他,國無糧,便無精兵,周世宗盡得淮泗十四州,而後周、宋改革軍政,蓄養禁軍,這其中豈能沒有這樣一層因果關係。
蜀地之財,的確難以運往京都,至於說北宋打下南唐,用的就食蜀地的錢財,這事李從璟也隻能是姑且信之。
莫離和王樸已經扭打在一起了,旁邊的人上去勸架,被兩人誤傷了兩個之後,其餘的都不敢動了,坐在一旁觀戰,李從璟發現他們興致勃勃,恐怕勸架是假,助威才是心裏話。
沒辦法,秦王府的人大部分出自軍務,又在幽州呆了幾年,大多很彪悍,唐人又血氣重,打個架實在是平常事。李從璟沒打算勸,讓他們倆打著便是,反正不會出什麽大事,等他們打完了,還會繼續坐著論事。
要統一天下,就得精兵強軍,要精兵強軍,就需要錢糧,要錢糧就得改革時弊、發展農商,要改革時弊、發展農商,就得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否則政令不通,好處都給節度使占了,沒中央什麽事。這是一條邏輯線,因果關係很直白,但事情做起來卻錯綜複雜。
驕兵悍將處置得差不多了,朝廷威望也立了下來,接下來就是削藩、加強中央集權,這裏麵的事情很多,但重中之重就兩個方麵,一是強化刺史權力,二是增加直屬州。
大唐刺史一級的官吏,馬上就會迎來大洗牌。武人理政是不行的,要文官來。
今秋的貢舉已經落下帷幕了,新一批的人才進入官場,能讓一些能官脫身出來,去主政地方。不過此次及第的人不多,進士才二三十人,這還是在朝廷放寬了條件的前提下。這可不行,明年中原很安定,應該沒什麽戰亂,得加大取士力度,常舉、製舉都要增加取士範圍。
滑州、濮州其實都是好地方,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隻要沒戰亂,就隻需要盯著黃河不出岔子,想不豐收都難。屯田這種事隻適合特定地方,不能用治理幽州的辦法治理整個大唐。
其實隻要天下安定了,沒戰亂,沒盜匪,朝廷不亂加稅,官吏不是大奸大惡之輩,不去禍害百姓,官府再稍微做點事,修修水利什麽的,從大局來說,百姓也就安居樂業了,如果天災再少一點,糧食自然也就不愁,用不了幾年就能倉稟充實。
當然,這裏有兩個前提。一是土地兼並不能太過分,二是地方不能把糧食截了。
開年就要春耕,李從璟現在就要做這些事。他得去督導地方,要保證明年的秋收。大唐雖未統一天下,地方還是大得很,李從璟不必哪兒都去,也去不了。這回他督導的重點,就是關內、河東、河南、山東這些地區。
百戰軍,就是李從璟手中的尚方寶劍。
隻要這些地方不出岔子,有大半地區能豐收,並且保證豐收的糧食大半都是朝廷的——這是難中之難,重中之重,也是李從璟的用武之地——來年洛陽就能多蓄養兩萬精銳。
朝廷有了精銳大軍,對地方就是威懾,往後的新政就能更好的施行,你手裏的刀子比別人大,別人自然隻能唯唯諾諾,反之亦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這樣的循壞不需要太多年,三五年的時間,朝廷弱而藩鎮強的局麵就將得到扭轉。
一旦洛陽有了數萬精銳,李從璟就不信孟知祥還敢不知死活要鬧**。
......
安重誨臨窗而立,靜觀院中寒梅。
大雪飄揚而下,在大風中縱身起舞,朵朵寒梅悄然綻放,如泣如訴。
這滿院寒梅,終究是盛開了,一夜之間,開得極為旺盛,讓人喜出望外,又始料未及。雪中開寒梅,雪花與梅花似已融為一體,界限在此刻變得不甚重要。
朝廷的旨意昨日就下來了。
他與李守敬合謀的那些齷齪事,終究是沒能逃脫朝廷追查,現如今,他已被剝奪官身,成了一介閑人。
李嗣源並未將他的罪行公之於眾,隻說他與李守敬往來甚密,收受賄賂。如今李守敬伏誅,他自然要遭受池魚之殃。
安重誨知道這是李嗣源顧念舊情的結果,否則,此刻他應當被曝屍荒野,經受白雪加身,或冰凍成石,或為狼犬所食。
他沒想到李守敬如此經不住折騰。他不願承認,他對李從璟的殺伐果斷始料未及,百戰軍入濮州,讓人根本無從抵抗。
百戰軍。安重誨一遍又一遍咀嚼這幾個字,仿佛是某種咒語,一開始念便再也停不下來。
天下精銳兵馬安重誨見得多了,朝官說起百戰軍時,他並未如何在意,哪怕是朝中大臣在他麵前吐露忌憚之意。
因為沒有在意,所以他也不曾多想,該是一支什麽樣的軍隊,出征半載,才能在異國他鄉之地縱橫捭闔,麵對數倍之敵而立於不敗之地,最終直入西樓,逼迫契丹簽定城下之盟。
如今安重誨不得不承認,有生之年他的確見過無數精銳之師,但沒有哪一支軍隊,能夠完成百戰軍那樣的壯舉。
李從璟何以能如此肆無忌憚,一路東行,半月之內將兩個節度使打成階下之囚,誅殺藩鎮軍數千、家屬數萬?
他依仗的,與其說是大唐秦王的身份,不如說是百戰軍。
安重誨腦袋裏曾偶然冒出過一個念頭:有百戰軍這樣一支雄師,天下何處去不得?有百戰軍這樣一支雄師,天下何事不能成?
同光元年,百戰軍於淇門建軍。
那是李從璟用了整整四年時間,用無數敵我將士的鮮血,以鐵血和遠見打造出來的一支軍隊。那是李從璟過去的四年時間裏,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
四年,從淇門到澤潞,從澤潞到懷孟,從懷孟到河上,從河上到大梁,從大梁到幽州,從幽州到渤海,從渤海到契丹。一路征戰,曆經大小戰鬥過百,腳步踏遍了山河萬裏,斬下的人頭數以萬計。
所以,而今,百戰軍成了大唐的國之柱石。
四年前,當那個不到及冠之齡的小子,在淇門建造軍營,軍中士卒東拚西湊,連三千兵額都招不滿時,誰曾想到,四年後,他手中的這支軍隊,已經足夠左右一個王朝的命運?
......
風雪從窗口撲進來,打了安重誨一身,時間久了,免不得滿麵風霜。安重誨索性走出屋子,來到院中,來到花圃前,靜靜站著,任由風雪加身,隻是盯著寒梅。
他喜好寒梅,因它耐得住嚴寒,經得起風霜,能在最不可能之時,綻放最奪目的色彩。然而,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寒梅並不如何嬌豔,之所以成為絕品,是因為它開在非常之時。
因為寒冬無花,所以寒冬需要花,所以寒梅挑起了整個冬季。
這是一種有遠見的花品。
安重誨想,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
隻不過,這個道理,他之前沒能悟到。早一步悟到這個道理的人,是那個年紀輕輕的秦王。
安重誨聽說過李從璟早年的一些事跡。
當年他從軍之初,便是莊宗親衛,兩年間,頗有戰功,莊宗欲提拔重用,外放領兵,但李從璟並不願離開莊宗身邊,寧為一個小小隊正。
現在看來,李從璟無論是治軍、征戰,還是處理事務,都深得莊宗衣缽。十年苦讀,又寧願兩年隻為一小卒,此等心性著實可怕。兩年間,李從璟在莊宗那裏學到真才實學,這才有日後建軍、縱橫天下之的本事啊!
安重誨接著想到:滅梁之初,李從璟攜奇功而自請戍守苦寒邊境,目的是什麽?
恐怕無他,隻兩個字:練兵。
天下皆知燕趙之地,多豪傑勇武之士,這些可都是最好的兵種子。而且盧龍之地民風淳樸,卻慷慨激烈,正合軍隊之氣,加之與契丹多年鏖戰,時時警備、練兵,怎會不練成一支天下至銳之師?
由此,李從璟方能助李嗣源繼位大統,也由此,李從璟方能在此時大刀闊斧,革除時弊,而不懼藩鎮反目!
太可怕!安重誨心中唯有這三字評價。
喟然一歎,安重誨心想,終究是不該與秦王為敵。
想到這裏,安重誨自嘲一笑。明知秦王乃是人傑,應為來日天下共主,自己竟因一時權勢得失,而與其作意氣之爭,何其愚笨也!
亂世就如寒冬,風霜好比世道險惡,自己好不容易拚得一身富貴,卻不曾想一朝得勢,為權勢蒙蔽雙眼,平白葬送了數十年心血。
罷了,如今萬事皆休,何嚐不是一種解脫,至少不用再日日勾心鬥角、夜夜精心算計。好在李嗣源尚念舊恩,雖說現今沒了權勢,好歹性命無虞,往後安心做個富家翁,豈不安樂?
“要說老夫這一生,起於微末,憑己身智慧,蒙陛下知遇,曆經艱難,終為一朝權臣。也曾如螻蟻,也曾如鯤鵬,也曾如草芥,也曾如英雄,人生能得如此,已是無憾,而今解甲歸田,褪去一世榮華,落得一身清閑自在,正合大道。”安重誨心道。
他凝視院中寒梅,此時眼中有了不同的景致。
世間有風情萬種,無有能媲美寧靜淡泊者。
唯寧靜,不屈膝,唯淡泊,不諂媚,因能悠閑自在,故可笑看雲潮。
風雪寒梅煮青酒,笑看天下與諸侯。
豈不快哉!
這個任務,便是監視汴州。
據李嗣源所言,汴州駐軍同樣屬於驕兵悍將,隻不過程度比之天雄、銀槍效節有所不如,李從璟考慮到此番東行動靜不小,牽涉麵廣,因此不得不謹慎對待。
最終結果是汴州駐軍並無異動。
至冬十一月中旬,包括滑、濮二州在內,遭受夏秋水、蝗之災的州縣,秦王府都已巡查完畢。比之滑、濮二州,其他州縣或者災害較輕,或者官吏貪贓枉法不甚嚴重,但無一例外再無公然抗拒之事,秦王府對這些地方處理起來也再沒出現出大波折。
值得一提的是,李從璟對滑、濮二州處置甚嚴,但對其他州縣,卻顯得很寬鬆,並未大動幹戈,即使有官吏失職之處,也隻是斥責、警告,再由秦王府官吏監督,要求州縣官吏加緊處理災情,著手災區重建。
滑、濮二州的官僚係統崩壞過半,出現大量官吏缺額,朝廷的速度很快,在任圜、馮道、李琪等人的運作下,新任官吏很快到達地方,融入到政事處理當中。由此,奔波逾月不得好生歇息的秦王府眾官吏,才得以喘上一口氣。
臘月,趁著年關未至,李從璟發動災區官民忙碌得熱火朝天,希望在來年春耕之前,將田地修整出來,以求不影響來年糧食種收。蝗災區尚好一些,耕田、水利設施沒什麽損壞,水災區則基本要重修田地、灌溉設置,好在秦王府並不缺能吏,流民重建家園的熱情也很高。
李從璟有意改造滑、濮州二州,將其作為試驗田,建設成新政的榜樣,所以這番仍舊有許多事情要做。
“新政是什麽?”頂著寒風,行走在田舍間,李從璟身上的盤龍異文袍已沾滿了泥,他在路邊停下來,腳在一塊石頭上蹭下鞋底的泥塊,手指四荒,對身邊的秦王府官吏朗聲道:“長史曾問孤,何為新政?孤這些時日也在思索,新政是什麽?”
“天下事,不出士農工商兵五類,不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四者。數月以來,我等走遍數州二十餘縣,遍訪民情,查勘地方,且不言新政二字,就說這士農工商兵五者,如何革除時弊,今日我等便在此論上一論。”
尋了塊石頭坐下,也不在乎石塊冰涼,李從璟示意眾人隨意找地方坐,就在冷風中對莫離道:“大爭之世,以軍爭為先,長史不妨先說。”
在座都是李從璟心腹,毋須諱言,莫離拿折扇敲打手心,當仁不讓道:“縱觀時局,軍事之弊,弊在兩處。一者,驕兵悍將;二者,藩鎮軍權。此番破長劍、走天雄、誅銀槍效節,天下震懾,驕兵悍將之事,十去其六,往後隻需恩威並重,逐步化解即可。然要消減藩鎮軍權,使天下軍權集中於朝廷,尚需時日。”
“削藩之事,在緩不在急,在隱不在顯。離有兩策,以獻殿下。其一,刺史領兵,以州軍掣肘鎮軍,以刺史軍權分節帥軍權;其二,選天下藩鎮軍之精銳將士,入調京畿,重組侍衛親軍和六軍,以中央集權,分地方重權。如是,地方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軍權既減,自可逐步收攏政權。”
刺史領兵並非空**來風,當世也有刺史領兵者,隻不過數量很少罷了。安史之亂後,地方藩鎮累日增多,藩鎮權勢日益提升,為掣肘節度使,以刺史領兵分化節度使軍權,本就是朝廷政策。
隻不過隨著形勢漸亂,才導致節度使權勢愈發不受控製,尤其是黃巢之亂後,刺史幾無領兵之權。如今莫離重提舊事,乃是有章可循。至於揀選地方軍精銳為禁軍,強幹弱枝,這就跟周、宋之策不謀而合了。
這樣的策論李從璟自然是認同的,王樸卻有話要說,他道:“集天下精銳於京畿之地,日費巨大,養軍之資從何而來?”
李嗣源剛繼位,就頒布詔令,讓各軍就近取食,目的就是為了節約軍費。莫離提議在京畿養兵,可謂與李嗣源此令宗旨大相徑庭。鎮軍在地方就食,與集中在中央就食,很大一項區別就在於,前者可以免去運糧的損耗。
王樸接著道:“運糧進京,首推漕運。漕運之事,無非南糧北運,東糧西運。如今江淮陷於吳國,南糧北運自是無望,隻剩東糧西運,然則漕運之糧,向來六分損於路途,以當前局勢,且不說地方有多少糧食可運往京畿,便是這路途損耗,以眼下朝廷之情況,也萬萬承擔不起。”
王樸說的是大實話,莫離卻不以為然,灑然道:“漕運之糧六分損於路途,乃是都城尚在長安之時,彼時漕運糧食需得經過黃河,路有壺口大瀑布,不得不轉運,如此不僅路途甚遠,官吏貪墨也甚多。如今都城在洛陽,路程大為縮減,也無轉運之憂,損耗自可大為降低。”
長安位處八百裏秦川腹心,雖然如此,仍舊供養不起長安百萬百姓,加之漕運要經過黃河幾字型大彎處,路途遠不說,尤其是轉運,損耗甚大,高宗後唐庭立洛陽為東都,漸重東都,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前楊廣修大運河,為的就是方便江淮糧食運往京畿。莫離這話倒也不差。
王樸不服氣,繼續道:“縱然如此,奈何糧食產出不多,因此仍是不夠。自莊宗入主中原,洛陽素來養不起十萬精兵,此乃事實。”
“那就增加糧食產出。”莫離搖起折扇道。
“如何增加?”王樸黑著臉問。
“這就是民政了。”莫離斜眼看天,意思是這是你該操心的事。
“增加糧食產出,非一日之功。”王樸咬牙道。
“但凡世間大功,自然不能一蹴而就。”莫離道,兩人間的火藥味越來越重。
“依樸看,淮水之地,糧產甚豐,兼有漁鹽之利,長史素有莫神機之稱,何不助王師打下淮水?有淮水之糧,非樸誇下海口,自當整治漕運,使洛陽可增養十萬精兵!”王樸氣得不輕,尤其看不慣莫離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莫離嚴肅看向王樸,認真道;“欲攻淮水,先定蜀地。蜀地之財,十倍於淮水!”
王樸迎上莫離的目光,針鋒相對:“蜀地縱有千萬資財,也難運抵京都,淮水有漕運之便,長史何苦舍近求遠?若無淮水之糧,便無十萬精兵,若無十萬精兵,王師何以定蜀地?”
莫離大為惱火,“你這是強詞奪理!”
王樸一字字道:“先攻淮水,再定蜀地!”
兩人爭得麵紅耳赤,全無風度,又因久隨征戰,不乏豪強之氣,差些就要挽起袖子動粗。李從璟開始還欲勸阻,轉念一想,陷入沉思當中。
原本,周世宗柴榮打北漢,沒打下來,問計於群臣,王樸由是上《平邊策》,說的就是先取淮水,再取蜀地,而後平定江南,最後滌蕩北方。此策固然是先易後難,卻未嚐沒有其他重點。
且不言其他,國無糧,便無精兵,周世宗盡得淮泗十四州,而後周、宋改革軍政,蓄養禁軍,這其中豈能沒有這樣一層因果關係。
蜀地之財,的確難以運往京都,至於說北宋打下南唐,用的就食蜀地的錢財,這事李從璟也隻能是姑且信之。
莫離和王樸已經扭打在一起了,旁邊的人上去勸架,被兩人誤傷了兩個之後,其餘的都不敢動了,坐在一旁觀戰,李從璟發現他們興致勃勃,恐怕勸架是假,助威才是心裏話。
沒辦法,秦王府的人大部分出自軍務,又在幽州呆了幾年,大多很彪悍,唐人又血氣重,打個架實在是平常事。李從璟沒打算勸,讓他們倆打著便是,反正不會出什麽大事,等他們打完了,還會繼續坐著論事。
要統一天下,就得精兵強軍,要精兵強軍,就需要錢糧,要錢糧就得改革時弊、發展農商,要改革時弊、發展農商,就得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否則政令不通,好處都給節度使占了,沒中央什麽事。這是一條邏輯線,因果關係很直白,但事情做起來卻錯綜複雜。
驕兵悍將處置得差不多了,朝廷威望也立了下來,接下來就是削藩、加強中央集權,這裏麵的事情很多,但重中之重就兩個方麵,一是強化刺史權力,二是增加直屬州。
大唐刺史一級的官吏,馬上就會迎來大洗牌。武人理政是不行的,要文官來。
今秋的貢舉已經落下帷幕了,新一批的人才進入官場,能讓一些能官脫身出來,去主政地方。不過此次及第的人不多,進士才二三十人,這還是在朝廷放寬了條件的前提下。這可不行,明年中原很安定,應該沒什麽戰亂,得加大取士力度,常舉、製舉都要增加取士範圍。
滑州、濮州其實都是好地方,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隻要沒戰亂,就隻需要盯著黃河不出岔子,想不豐收都難。屯田這種事隻適合特定地方,不能用治理幽州的辦法治理整個大唐。
其實隻要天下安定了,沒戰亂,沒盜匪,朝廷不亂加稅,官吏不是大奸大惡之輩,不去禍害百姓,官府再稍微做點事,修修水利什麽的,從大局來說,百姓也就安居樂業了,如果天災再少一點,糧食自然也就不愁,用不了幾年就能倉稟充實。
當然,這裏有兩個前提。一是土地兼並不能太過分,二是地方不能把糧食截了。
開年就要春耕,李從璟現在就要做這些事。他得去督導地方,要保證明年的秋收。大唐雖未統一天下,地方還是大得很,李從璟不必哪兒都去,也去不了。這回他督導的重點,就是關內、河東、河南、山東這些地區。
百戰軍,就是李從璟手中的尚方寶劍。
隻要這些地方不出岔子,有大半地區能豐收,並且保證豐收的糧食大半都是朝廷的——這是難中之難,重中之重,也是李從璟的用武之地——來年洛陽就能多蓄養兩萬精銳。
朝廷有了精銳大軍,對地方就是威懾,往後的新政就能更好的施行,你手裏的刀子比別人大,別人自然隻能唯唯諾諾,反之亦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這樣的循壞不需要太多年,三五年的時間,朝廷弱而藩鎮強的局麵就將得到扭轉。
一旦洛陽有了數萬精銳,李從璟就不信孟知祥還敢不知死活要鬧**。
......
安重誨臨窗而立,靜觀院中寒梅。
大雪飄揚而下,在大風中縱身起舞,朵朵寒梅悄然綻放,如泣如訴。
這滿院寒梅,終究是盛開了,一夜之間,開得極為旺盛,讓人喜出望外,又始料未及。雪中開寒梅,雪花與梅花似已融為一體,界限在此刻變得不甚重要。
朝廷的旨意昨日就下來了。
他與李守敬合謀的那些齷齪事,終究是沒能逃脫朝廷追查,現如今,他已被剝奪官身,成了一介閑人。
李嗣源並未將他的罪行公之於眾,隻說他與李守敬往來甚密,收受賄賂。如今李守敬伏誅,他自然要遭受池魚之殃。
安重誨知道這是李嗣源顧念舊情的結果,否則,此刻他應當被曝屍荒野,經受白雪加身,或冰凍成石,或為狼犬所食。
他沒想到李守敬如此經不住折騰。他不願承認,他對李從璟的殺伐果斷始料未及,百戰軍入濮州,讓人根本無從抵抗。
百戰軍。安重誨一遍又一遍咀嚼這幾個字,仿佛是某種咒語,一開始念便再也停不下來。
天下精銳兵馬安重誨見得多了,朝官說起百戰軍時,他並未如何在意,哪怕是朝中大臣在他麵前吐露忌憚之意。
因為沒有在意,所以他也不曾多想,該是一支什麽樣的軍隊,出征半載,才能在異國他鄉之地縱橫捭闔,麵對數倍之敵而立於不敗之地,最終直入西樓,逼迫契丹簽定城下之盟。
如今安重誨不得不承認,有生之年他的確見過無數精銳之師,但沒有哪一支軍隊,能夠完成百戰軍那樣的壯舉。
李從璟何以能如此肆無忌憚,一路東行,半月之內將兩個節度使打成階下之囚,誅殺藩鎮軍數千、家屬數萬?
他依仗的,與其說是大唐秦王的身份,不如說是百戰軍。
安重誨腦袋裏曾偶然冒出過一個念頭:有百戰軍這樣一支雄師,天下何處去不得?有百戰軍這樣一支雄師,天下何事不能成?
同光元年,百戰軍於淇門建軍。
那是李從璟用了整整四年時間,用無數敵我將士的鮮血,以鐵血和遠見打造出來的一支軍隊。那是李從璟過去的四年時間裏,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
四年,從淇門到澤潞,從澤潞到懷孟,從懷孟到河上,從河上到大梁,從大梁到幽州,從幽州到渤海,從渤海到契丹。一路征戰,曆經大小戰鬥過百,腳步踏遍了山河萬裏,斬下的人頭數以萬計。
所以,而今,百戰軍成了大唐的國之柱石。
四年前,當那個不到及冠之齡的小子,在淇門建造軍營,軍中士卒東拚西湊,連三千兵額都招不滿時,誰曾想到,四年後,他手中的這支軍隊,已經足夠左右一個王朝的命運?
......
風雪從窗口撲進來,打了安重誨一身,時間久了,免不得滿麵風霜。安重誨索性走出屋子,來到院中,來到花圃前,靜靜站著,任由風雪加身,隻是盯著寒梅。
他喜好寒梅,因它耐得住嚴寒,經得起風霜,能在最不可能之時,綻放最奪目的色彩。然而,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寒梅並不如何嬌豔,之所以成為絕品,是因為它開在非常之時。
因為寒冬無花,所以寒冬需要花,所以寒梅挑起了整個冬季。
這是一種有遠見的花品。
安重誨想,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
隻不過,這個道理,他之前沒能悟到。早一步悟到這個道理的人,是那個年紀輕輕的秦王。
安重誨聽說過李從璟早年的一些事跡。
當年他從軍之初,便是莊宗親衛,兩年間,頗有戰功,莊宗欲提拔重用,外放領兵,但李從璟並不願離開莊宗身邊,寧為一個小小隊正。
現在看來,李從璟無論是治軍、征戰,還是處理事務,都深得莊宗衣缽。十年苦讀,又寧願兩年隻為一小卒,此等心性著實可怕。兩年間,李從璟在莊宗那裏學到真才實學,這才有日後建軍、縱橫天下之的本事啊!
安重誨接著想到:滅梁之初,李從璟攜奇功而自請戍守苦寒邊境,目的是什麽?
恐怕無他,隻兩個字:練兵。
天下皆知燕趙之地,多豪傑勇武之士,這些可都是最好的兵種子。而且盧龍之地民風淳樸,卻慷慨激烈,正合軍隊之氣,加之與契丹多年鏖戰,時時警備、練兵,怎會不練成一支天下至銳之師?
由此,李從璟方能助李嗣源繼位大統,也由此,李從璟方能在此時大刀闊斧,革除時弊,而不懼藩鎮反目!
太可怕!安重誨心中唯有這三字評價。
喟然一歎,安重誨心想,終究是不該與秦王為敵。
想到這裏,安重誨自嘲一笑。明知秦王乃是人傑,應為來日天下共主,自己竟因一時權勢得失,而與其作意氣之爭,何其愚笨也!
亂世就如寒冬,風霜好比世道險惡,自己好不容易拚得一身富貴,卻不曾想一朝得勢,為權勢蒙蔽雙眼,平白葬送了數十年心血。
罷了,如今萬事皆休,何嚐不是一種解脫,至少不用再日日勾心鬥角、夜夜精心算計。好在李嗣源尚念舊恩,雖說現今沒了權勢,好歹性命無虞,往後安心做個富家翁,豈不安樂?
“要說老夫這一生,起於微末,憑己身智慧,蒙陛下知遇,曆經艱難,終為一朝權臣。也曾如螻蟻,也曾如鯤鵬,也曾如草芥,也曾如英雄,人生能得如此,已是無憾,而今解甲歸田,褪去一世榮華,落得一身清閑自在,正合大道。”安重誨心道。
他凝視院中寒梅,此時眼中有了不同的景致。
世間有風情萬種,無有能媲美寧靜淡泊者。
唯寧靜,不屈膝,唯淡泊,不諂媚,因能悠閑自在,故可笑看雲潮。
風雪寒梅煮青酒,笑看天下與諸侯。
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