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冷笑道:“你既仍呼朕為陛下,心裏便還有君臣。既知君臣,緣何行叛逆之事?”


    年輕將軍站起身,與李存勖目光對視而不避,“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棄其道,便絕臣道。”


    “放肆!”李存勖怒不可遏,閉眼緩息,睜眼憤視,“為臣者,焉敢言君道!”


    “君道也是道。道之所存,理也。”年輕將軍不為所動,“既為理,人皆可言。”


    李存勖頓了頓,逼視眼前人,沉聲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君稍有錯,臣便興亂,難道就是正道?”


    “臣此行,非為興亂。”年輕將軍道。


    “不是作亂,那是什麽?”李存勖冷哼一聲。


    “君王有錯,臣民替君改之。”年輕將軍聲音平穩,身形同樣平穩,“臣等此番所為,便是替君改錯。”


    李存勖冷笑不已,“改錯?用謀反篡位的方式?”


    年輕將軍看著李存勖,認真的問道:“吾王知錯嗎?”


    “你”李存勖大怒,衝眼前人大喝道:“李從璟,你大膽!你知道你在跟誰說話嗎!”


    來人正是李從璟,李存勖坐於馬背,他站於李存勖麵前,雖身形不及李存勖高,氣勢卻絲毫不弱。世( 間有浩然正氣,若得此氣滋身,於萬事萬物前皆不必自慚形愧,哪怕他麵對的是一國帝王。


    李從璟看向李存勖的眼光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但說出來的話擲地有聲,他道:“吾王若知錯,當不憚改錯;吾王若不知錯,臣民自當替吾王改之,隻不過到那時,王何以為王?天下自有君王以來,曆經多少國、多少代?天下會有這般多的朝代,不就是因為君王失道,而臣民群起,才有改朝換代之事嗎?改朝換代,非是謀逆篡位,而是為天下、為萬民,重塑道義!”


    李存勖嗤笑不已,冷言冷語道:“然而曆朝曆代以來,亦不乏亂臣賊子!這些人狼子野心,犯上作亂,最終卻逃不過被盡誅的下場!”


    “陛下!”李從璟憤然出聲,語調高亢起來,“難道你還不知道,這些年來,你沉迷享樂、荒廢朝政、妄用奸佞、毀壞朝綱,給天下、給百姓帶來了怎樣的傷害嗎?!”


    至此時,李從璟不複束手而立,而是昂然按刀,目視李存勖,激昂陳詞:“為政以仁德,輕徭薄賦,得萬民歸心,天下共敬之,所以江山能夠穩固;為政以清明,整頓吏治,隔絕宵小,使重臣不敢貪汙,小吏不敢禍民,所以廟堂能夠長存;為政以賢明,廣布恩德,整頓百業,使百姓皆有所養,賞善罰惡,精兵強軍,使將士無後顧之憂,所以社稷能傳百年;為政以博愛,遍施教化,使萬民心中有道德,能辨是非對錯,所以國家能長治久安,令文明布之於四方,能召四夷拜服,所以中國能曆萬世!”


    “倘若因一己之私,縱情享樂,不顧社稷安危,胸無生民疾苦,國庫不充盈,百姓無餘財,軍隊不修甲兵,將帥不通征伐,士卒不敢死戰,以至於朝政崩塌,外寇入境,這樣的君王,也能稱之為君王嗎?”


    這一番話恍若雷鳴,說得李存勖呼吸急促、麵色鐵青,他大喝道:“你閉嘴!李從璟,難道你覺得朕是這樣的君王嗎?!”


    李從璟端視李存勖,全然不因對方天子之怒而勢弱,他舉止端莊,亦無局促之感,麵對對方的詰問,李從璟舍棄辯論之法,擺出那些讓他痛心疾首的事實:“同光二年七月壬申,京師雨足,自是大雨,至於九月,晝夜陰晦,未嚐澄霽,江河漂溢,堤防壞決,天下皆訴水災,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敢問陛下,此時你有何為?”


    “同光三年三月壬子,東京副留守張憲奏,諸營家口一千二百人逃亡,以軍款被貪汙、人不能飽食故也。敢問陛下,此時你有何為?


    “同月,宦官王允平、伶人景進為帝廣采宮人,不擇良家委巷,殆千餘人,車駕不給,載以牛車,累累於路焉。敢問陛下,此時你有何為?”


    “同光三年八月壬戌,青州大水、蝗,數不盡良田顆粒無收,當年冬至,萬千百姓成為餓殍。敢問陛下,此時你有何為?”


    “同年八月癸未,河南縣令羅貫因奸佞進讒,委河南府痛杖一頓,處死,人皆冤之。敢問陛下,此時你有何為?”


    “同光”


    “夠了!”李存勖打斷李從璟,胸膛起伏不定,顯然極不平靜。


    李從璟慘然一笑,似是為人不平、為江山不平、為天下不平,他望著眼前這位一國帝王,“去歲伐蜀大軍三月平蜀,大唐國威由此達到鼎盛,世人皆以為我大唐可以廓清宇內,隻可惜,這隻是看起來美好的幻想罷了。郭公恃才傲物固然不假,但堂堂國之重器,竟然冤死於宦官之手連這樣的社稷之臣,陛下竟然都下得去手!”


    “朕沒下令殺郭崇韜,是他們自作主張!”李存勖厲色分辯。


    李從璟哂笑一聲,“那事後呢?因此事被誅連的人還少嗎?連睦王也”


    “李從璟!這些事也是你能議論的?!”李存勖怒道。


    “臣不議論,事情便不存在嗎?”李從璟搖頭,“陛下可有想過,原本看起來一片大好的大唐江山,為何旦夕間會烽煙四起、大亂至此?”


    李存勖想起各地亂事,又念起李嗣源起兵不久便各方歸附,再聯係這些時日來將士離散,心中恨意滔天,“那是因為爾等亂臣賊子太多,人心不古!身為臣民,全無忠君愛國之念,天下之亂,皆因爾等人心喪亂!”


    “天下喪亂,始於人心喪亂嗎?”李從璟並不因這話而感到意外,他目光炯炯對上李存勖,“那麽敢問陛下,人心喪亂,又是始於什麽?”


    李存勖愣住。


    “於君王而言,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於臣民而言,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樂。”李從璟慷慨陳詞,“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君好學,則舉國修書,君仁德,則萬民友愛,君王賞善罰惡,則天下賢良雲集而宵小無立足之地,君王若匡扶道義,則天下自有浩然正氣、妖邪避絕。反之,君王愛財,則群臣貪墨,君王沉溺聲色,則舉國行靡靡之音,君王親賢遠佞,則世無忠良,君王疑臣,則百姓以鄰為盜!”


    “君王一言一行,皆會以此彰示於天下:何為對,何為錯,何者該提倡,何者該杜絕。君行不正,有忠賢不賞,有為惡不罰,有將死不救,有欲亂不平,有道義不伸張,有凶惡不嚴懲,有欺瞞不明察,有害國不杜絕,有賢才不重用,有宵小不打壓,則群臣如何事君?有心者如何上進?倘若如此,君臣必舍職守而諂媚,意富貴者必棄正道而鑽營!”


    “人間道義不存,天下道德崩潰,害國害民者得居高位、逍遙一生,利國利民者一貧如洗、死無葬身之地,如此則宦海爭權奪利、損公肥私,鄉野互相侵紮、損人利己。一旦居廟堂之高的君臣如此,則處江湖之遠的百姓如何?生民不知何為對何為錯,心中失去正確的行為、精神準繩,豈能不言行失衡、人心喪亂?人心喪亂,心中沒了秩序,人皆不再忠君為國,不再父慈子孝,不再團結友愛,而是損人利己,害公謀私,你爭我奪,彼此算計,長此以往,人間秩序何存?天下焉能不亂!”


    李從璟深吸一口氣,目光銳利如刀,仿佛要劃破這深沉的夜,“曆朝曆代,每逢天下大亂,必定禮崩樂壞、道德淪喪、人心不古,何也?君王身為萬民之首,存於當世,享盡榮華、位極尊崇,不是讓你來不懼人心的,而是讓你來正人心的!否則,一旦人心喪亂,天下烽煙四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隻可惜,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有多少君王隻知皇權,眼無社稷、胸無國民,遺棄了整個天下?這些人何德何能,也敢稱孤道寡!”


    “王者樂其所以王,亡者亦樂其所以亡。君行正,則臣民擁戴,君行不正,則臣民共伐!陛下,你還認為,我等此番舉事,是狼子野心、謀逆篡位嗎?!”


    李從璟此話出口,李存勖如遭棒喝,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他雖憤怒不減,有意反駁,卻不知從何說起,腦中一片空白,僵立當場。他根本就沒想過,君王之道、臣民之道、天下之道,竟有這樣的深意!


    李從璟目光盯著李存勖,不挪不移。他這一番話慷慨激昂,驟然發聲,勢若雷霆,竟給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之感。


    萬民疾苦,所以菩薩低眉,罪孽橫生,所以金剛怒目!


    李存勖臉色扭曲,目光極盡掙紮,麵對李從璟堂堂眼神,竟然不敢與其對視。一時間,仿佛坐在馬背上,居高臨下的不是李存勖這位一國帝王,而是暫為臣子的李從璟。


    相對無言,場麵陷入沉默,沉重而憤然的氣氛彌散在空氣中。於李存勖而言,他憤然於李從璟的犯上,於李從璟而言,他則憤然於李存勖對天下的辜負。


    夜漸深,兩隊人馬不可久峙,最終李從璟沒有意圖當場對李存勖如何,李存勖也自知不能對李從璟如何。


    畢竟君臣一場,臨別之際,李存勖給李從璟留下一句話。


    李從璟也送給李存勖一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十國帝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蓬蒿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蓬蒿人並收藏十國帝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