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李從璟與王樸敲定的計策並不複雜,一言以蔽之,先行離開此地,再行襲擾契丹叩關之軍。
那麽就要問了,離開此處簡單,離開後往何處去?這卻也不難想到。因離開此地,退入桑亁關是行不通的,既然退入桑亁關行不通,為防落入契丹包圍圈中,便隻能遠遠遁去。突出契丹軍包圍後,轉而進入到廣闊的豐勝二州之地,到了此時,李從璟等就從位於契丹軍正前,被其爭鋒相對,變為位於契丹軍後背,對其虎視眈眈。
這個轉變,看似簡單,實則絕不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通過改變相對位置,改變了戰場主動權的歸屬!眼下大同軍在三麵包圍中,雖然有桑亁關守軍可以相互呼應,但一來雙方實力懸殊,二來桑亁關自保尚且不足,實難出關。而大同軍一旦跳出這個包圍圈,轉到契丹軍身後,那麽何時出擊叩關的契丹軍,如何出擊,無錯小說完全就由李從璟說了算。
總之一條,不能讓契丹軍安穩叩關,更不能讓他們攻克桑亁關。
“桑亁關外的契丹軍沒有異動,隻是在嚴密列陣,呈守勢。其狀應是在防備關內守軍和我等突擊破陣!”在整軍備發前,張大千最後一次對周邊形勢作了整理,“耶律敵烈在北,其義兒軍在西,均向我等快速靠近,不消半日,兩部便能匯聚於此!”
圍攏在一起的大同軍諸將,包括第五姑娘、王樸、劉細細等,都神色肅然。張大千話說完,眾人俱都舉目望向李從璟,等待他下達命令。
在此之前,張大千等大同軍將領,曾一起商議大同軍指揮權歸屬,須臾得出結論,要使大同軍走出眼下困境,唯有將指揮權交給李從璟,讓他帶領大同軍作戰!不如此,大同軍難有生還機會。
陳力當時提出異議,道:“李將軍固然有才能,然其並非大同軍將領,本身又無節製大同軍之權,將大同軍交由他指揮,於理不合!”
張大千很不讚同陳力此言,他很嚴肅的對陳力道:“事急從權,焉能拘於俗製?如今強敵環飼,我等深陷重圍,雖已得突困之計,然要使其成功,千難萬難,非有智勇兼備之統帥指揮不可。李將軍昨日兩計使我等大軍安然撤出戰場,順利東歸,今日又賴其之謀,讓我等有突圍之策,其智勇如何,已無需本將多言。當此之際,能領我等破耶律敵烈之局者,舍李將軍其誰?”
“雖已得計,然要突圍仍舊千難萬難”雲雲,的確是實情,陳力不能反駁,但他仍舊不肯放棄,又道:“讓非大同軍之人,指揮大同軍征戰,我唯恐士卒不服。”
“這卻是你多慮了。且不言昨日李將軍救下將士們性命,全軍將士無不感念其恩德、敬佩其膽勇。又即,軍帥重傷之際,見李將軍便言‘救我大同軍’,這是將我等安危托付於李將軍之手啊!如今軍帥重傷,仍是堅守城頭,力保桑亁關不失,如李將軍再則率領我等敗耶律敵烈,此豈非佳話?”張大千如是對陳力說道,陳力遂不複再言。
李從璟見眾人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其中的期待信任之意,他再熟悉不過,率領百戰軍征戰經年,每每臨敵征戰,軍中將士亦都是如此眼神。
情勢危急,分秒必奪,李從璟沒有多言其它,直接說道:“往下幾日,諸位將軍將會麵對征戰以來,你等所經曆之最艱難戰鬥。在這場戰爭中,敵軍數倍於我,從不同方向向我等展開合圍,而我等必須得從敵軍合圍中殺出血路,並且擺脫敵軍精騎追擊。非但如此,我等還需在經曆此劫後,保有襲擊桑亁關外契丹軍之戰力,能與秦將軍將耶律敵烈趕出桑亁關!”
任務之艱巨,戰事之艱難,諸將莫不心知肚明,但是眼下,所有人皆別無選擇,唯有迎難而上。
戰死,或者被屠殺,這就是當下不到五千大同軍,僅有的兩個選擇!
話說完,李從璟對大同軍全軍將士下令,“全軍向南,開拔!”
東西南北四麵,其中三麵皆有強敵,唯南麵無契丹軍,大同軍既以突圍為第一步之目標,自然要選擇向南。
四千餘大軍,便是四千餘副鐵甲,四千餘柄鐵兵,匯聚成一道鋼鐵熱流,在滾滾煙塵中奔行。而在這支鐵甲雄兵之前,近百個青衫長刀、策馬奔馳的身影,就顯得格外突出而顯眼,他們不著看一眼便讓人覺得心寒的甲胄,但他們渾身流露出來的騰騰煞氣,仿佛讓他們置身在黑霧中,叫人無法忽視。
大同軍奔離原處,沒有瞞過已將他們視作囊中獵物的契丹軍,在他們離去後不久,契丹遊騎就發現了他們的蹤跡。在得知李從璟率大同軍跑路、欲逃亡保命後,契丹軍立即遣出精騎,加速前來追擊。
已歸至昨日主將職位的耶律雉,因不堪承受耶律敵烈之怒,急於戴罪立功,更是親領其它耶律敵烈其它幾名義子,親自來追殺李從璟,發誓要一雪昨日之恥!
馬軍腳快,步卒是萬萬跑不過的,然則真要說起來,人力發狂時也能日行百裏,而縱觀曆史上經典、輝煌的騎兵追擊案例,最多也不過一日兩百裏的水平罷了。按理說兩者差異應該極大,但事實為何是如此?這卻是因為,人再多,跑起來也容易,馬多了,跑起來就很困難。後者要維持隊列,要保證奔行途中不出亂子,那是很難的。人則不同,隻要稍稍拉開距離,怎麽都不會跑出大亂子。
李從璟帶領大同軍的第一日征戰,前半部分便在狂奔中度過。傍晚時分,後麵的契丹精騎追了上來。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大同軍行軍速度雖然比平日快了很多,但仍舊勉強維持著隊列,所以被契丹精騎在天黑前追上,並不難理解。
從桑亁關向西南,百五十裏之外便是流經河套平原的黃河,平原之上,黃河水流平緩,若得船隻,要渡河而過很簡單。豐、勝二州之一的勝州州城,便在黃河之濱,距離此地不遠。
若大同軍能順利趕到黃河沿岸,平穩渡過黃河,那麽契丹軍再要追擊大同軍,就會難很多。大同軍甚至可以在渡過黃河後,在河岸以逸待勞,在契丹追兵渡河之際,半渡而擊之。因是,隻要渡過黃河,即便是麵對數倍追兵,大同軍都能遊刃有餘。
黃河,便是大同軍此行第一個目的地。然而此時距離黃河,尚有數十裏之遙,而契丹精騎已尾隨而至。依照目下形勢,在抵達黃河之前,大同軍必須與契丹追兵一戰。戰若勝,將契丹追兵擊退,則大同軍可至黃河,渡河而過;戰若敗,則黃河不再是彼岸,而是地獄,被契丹精騎追趕到黃河岸邊的大同軍,將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成為真正的絕境之師,隻有死路一條。
李從璟在被遊騎告知契丹軍將至後,令大同軍步軍繼續趕往黃河,而他和張大千等驍勇之將,則率領大同軍騎兵留下阻擊契丹追兵。
馬軍精貴,便是朝廷六軍與侍衛親軍配置比例亦很小,莫說藩鎮軍了。大同軍有將士五千,馬軍不過千餘之數,而經由之前一戰,頗有損失,此時隻剩下了千騎左右,此時全都留下來與李從璟一道,阻擊契丹精騎。
而前來追擊大同軍的契丹先鋒精騎,數量達到了三千,其統率便是昨日夜裏在李從璟手裏吃了虧的耶律雉。
耶律雉在得知大同軍馬軍竟然全部都留了下來,意圖阻擊他們的時候,不僅沒有擔憂,反而露出喜色。他對身邊的老三老四說道:“今父王親自督陣於桑亁關外,欲以雷霆之勢攻克此關,我等追擊大同軍的人馬雖不多,卻也接近萬人,依父王的意思,我等隻需要將大同軍遠遠驅逐,或者死咬不放,使其無法回頭支援桑亁關,則桑亁關早晚必定落入父王之手!然則我等昨日戰事不利,父王已大為惱怒,此番追擊大同軍,怎能不將李從璟斬之以獻父王?我等大軍,三倍於敵,大同軍必敗無疑,且隨我殺上前去,將李從璟生擒陣前!”
老三、老四聞言,皆點頭應是,“正該如此!不擒殺李從璟,不足以泄我等心頭之恨!”
老五陰著臉跟在一旁,沒有搭話,眼鏡蛇一般的眸子裏,不知在閃動什麽樣的光芒。
眾人計議已定,再不複多言,列好陣型,衝向大同軍馬軍所在之地。
千餘騎前,李從璟沉著靜立,他已經披上甲胄,握上馬槊——大同軍四千餘人,要給他湊出一副披掛何其容易。夕陽西下,餘暉如金,染遍這迎風肅立的千騎。
臨近黃河,又是河套平原邊緣,此處地勢大致平坦,唯有低矮山丘,是沿著東部雲州邊境線延伸過來的山巒——平州邊境線便是長城沿線。
耶律雉求戰心切,也知時間寶貴,故爭分奪秒,迎麵而來沒有二話,直接就是衝陣。李從璟等以逸待勞,卻也知道斷無拖延時間的可能,況且契丹大軍在後,他們也無暇去拖延時間,盡快擊潰這支契丹精騎,是他們唯一所求。
李從璟身後,近百青衫近衛麵無表情,隻是肅殺的盯著逐步靠近的敵軍。耳畔響起的馬蹄聲,催動大地顫抖不已,一把把亮起的長刀,是鬼魅也是天使。
並為尖刀的李從璟和張大千,策馬而出,帶動千騎衝出陣,一往無前殺向麵前的契丹蠻賊!
那麽就要問了,離開此處簡單,離開後往何處去?這卻也不難想到。因離開此地,退入桑亁關是行不通的,既然退入桑亁關行不通,為防落入契丹包圍圈中,便隻能遠遠遁去。突出契丹軍包圍後,轉而進入到廣闊的豐勝二州之地,到了此時,李從璟等就從位於契丹軍正前,被其爭鋒相對,變為位於契丹軍後背,對其虎視眈眈。
這個轉變,看似簡單,實則絕不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通過改變相對位置,改變了戰場主動權的歸屬!眼下大同軍在三麵包圍中,雖然有桑亁關守軍可以相互呼應,但一來雙方實力懸殊,二來桑亁關自保尚且不足,實難出關。而大同軍一旦跳出這個包圍圈,轉到契丹軍身後,那麽何時出擊叩關的契丹軍,如何出擊,無錯小說完全就由李從璟說了算。
總之一條,不能讓契丹軍安穩叩關,更不能讓他們攻克桑亁關。
“桑亁關外的契丹軍沒有異動,隻是在嚴密列陣,呈守勢。其狀應是在防備關內守軍和我等突擊破陣!”在整軍備發前,張大千最後一次對周邊形勢作了整理,“耶律敵烈在北,其義兒軍在西,均向我等快速靠近,不消半日,兩部便能匯聚於此!”
圍攏在一起的大同軍諸將,包括第五姑娘、王樸、劉細細等,都神色肅然。張大千話說完,眾人俱都舉目望向李從璟,等待他下達命令。
在此之前,張大千等大同軍將領,曾一起商議大同軍指揮權歸屬,須臾得出結論,要使大同軍走出眼下困境,唯有將指揮權交給李從璟,讓他帶領大同軍作戰!不如此,大同軍難有生還機會。
陳力當時提出異議,道:“李將軍固然有才能,然其並非大同軍將領,本身又無節製大同軍之權,將大同軍交由他指揮,於理不合!”
張大千很不讚同陳力此言,他很嚴肅的對陳力道:“事急從權,焉能拘於俗製?如今強敵環飼,我等深陷重圍,雖已得突困之計,然要使其成功,千難萬難,非有智勇兼備之統帥指揮不可。李將軍昨日兩計使我等大軍安然撤出戰場,順利東歸,今日又賴其之謀,讓我等有突圍之策,其智勇如何,已無需本將多言。當此之際,能領我等破耶律敵烈之局者,舍李將軍其誰?”
“雖已得計,然要突圍仍舊千難萬難”雲雲,的確是實情,陳力不能反駁,但他仍舊不肯放棄,又道:“讓非大同軍之人,指揮大同軍征戰,我唯恐士卒不服。”
“這卻是你多慮了。且不言昨日李將軍救下將士們性命,全軍將士無不感念其恩德、敬佩其膽勇。又即,軍帥重傷之際,見李將軍便言‘救我大同軍’,這是將我等安危托付於李將軍之手啊!如今軍帥重傷,仍是堅守城頭,力保桑亁關不失,如李將軍再則率領我等敗耶律敵烈,此豈非佳話?”張大千如是對陳力說道,陳力遂不複再言。
李從璟見眾人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其中的期待信任之意,他再熟悉不過,率領百戰軍征戰經年,每每臨敵征戰,軍中將士亦都是如此眼神。
情勢危急,分秒必奪,李從璟沒有多言其它,直接說道:“往下幾日,諸位將軍將會麵對征戰以來,你等所經曆之最艱難戰鬥。在這場戰爭中,敵軍數倍於我,從不同方向向我等展開合圍,而我等必須得從敵軍合圍中殺出血路,並且擺脫敵軍精騎追擊。非但如此,我等還需在經曆此劫後,保有襲擊桑亁關外契丹軍之戰力,能與秦將軍將耶律敵烈趕出桑亁關!”
任務之艱巨,戰事之艱難,諸將莫不心知肚明,但是眼下,所有人皆別無選擇,唯有迎難而上。
戰死,或者被屠殺,這就是當下不到五千大同軍,僅有的兩個選擇!
話說完,李從璟對大同軍全軍將士下令,“全軍向南,開拔!”
東西南北四麵,其中三麵皆有強敵,唯南麵無契丹軍,大同軍既以突圍為第一步之目標,自然要選擇向南。
四千餘大軍,便是四千餘副鐵甲,四千餘柄鐵兵,匯聚成一道鋼鐵熱流,在滾滾煙塵中奔行。而在這支鐵甲雄兵之前,近百個青衫長刀、策馬奔馳的身影,就顯得格外突出而顯眼,他們不著看一眼便讓人覺得心寒的甲胄,但他們渾身流露出來的騰騰煞氣,仿佛讓他們置身在黑霧中,叫人無法忽視。
大同軍奔離原處,沒有瞞過已將他們視作囊中獵物的契丹軍,在他們離去後不久,契丹遊騎就發現了他們的蹤跡。在得知李從璟率大同軍跑路、欲逃亡保命後,契丹軍立即遣出精騎,加速前來追擊。
已歸至昨日主將職位的耶律雉,因不堪承受耶律敵烈之怒,急於戴罪立功,更是親領其它耶律敵烈其它幾名義子,親自來追殺李從璟,發誓要一雪昨日之恥!
馬軍腳快,步卒是萬萬跑不過的,然則真要說起來,人力發狂時也能日行百裏,而縱觀曆史上經典、輝煌的騎兵追擊案例,最多也不過一日兩百裏的水平罷了。按理說兩者差異應該極大,但事實為何是如此?這卻是因為,人再多,跑起來也容易,馬多了,跑起來就很困難。後者要維持隊列,要保證奔行途中不出亂子,那是很難的。人則不同,隻要稍稍拉開距離,怎麽都不會跑出大亂子。
李從璟帶領大同軍的第一日征戰,前半部分便在狂奔中度過。傍晚時分,後麵的契丹精騎追了上來。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大同軍行軍速度雖然比平日快了很多,但仍舊勉強維持著隊列,所以被契丹精騎在天黑前追上,並不難理解。
從桑亁關向西南,百五十裏之外便是流經河套平原的黃河,平原之上,黃河水流平緩,若得船隻,要渡河而過很簡單。豐、勝二州之一的勝州州城,便在黃河之濱,距離此地不遠。
若大同軍能順利趕到黃河沿岸,平穩渡過黃河,那麽契丹軍再要追擊大同軍,就會難很多。大同軍甚至可以在渡過黃河後,在河岸以逸待勞,在契丹追兵渡河之際,半渡而擊之。因是,隻要渡過黃河,即便是麵對數倍追兵,大同軍都能遊刃有餘。
黃河,便是大同軍此行第一個目的地。然而此時距離黃河,尚有數十裏之遙,而契丹精騎已尾隨而至。依照目下形勢,在抵達黃河之前,大同軍必須與契丹追兵一戰。戰若勝,將契丹追兵擊退,則大同軍可至黃河,渡河而過;戰若敗,則黃河不再是彼岸,而是地獄,被契丹精騎追趕到黃河岸邊的大同軍,將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成為真正的絕境之師,隻有死路一條。
李從璟在被遊騎告知契丹軍將至後,令大同軍步軍繼續趕往黃河,而他和張大千等驍勇之將,則率領大同軍騎兵留下阻擊契丹追兵。
馬軍精貴,便是朝廷六軍與侍衛親軍配置比例亦很小,莫說藩鎮軍了。大同軍有將士五千,馬軍不過千餘之數,而經由之前一戰,頗有損失,此時隻剩下了千騎左右,此時全都留下來與李從璟一道,阻擊契丹精騎。
而前來追擊大同軍的契丹先鋒精騎,數量達到了三千,其統率便是昨日夜裏在李從璟手裏吃了虧的耶律雉。
耶律雉在得知大同軍馬軍竟然全部都留了下來,意圖阻擊他們的時候,不僅沒有擔憂,反而露出喜色。他對身邊的老三老四說道:“今父王親自督陣於桑亁關外,欲以雷霆之勢攻克此關,我等追擊大同軍的人馬雖不多,卻也接近萬人,依父王的意思,我等隻需要將大同軍遠遠驅逐,或者死咬不放,使其無法回頭支援桑亁關,則桑亁關早晚必定落入父王之手!然則我等昨日戰事不利,父王已大為惱怒,此番追擊大同軍,怎能不將李從璟斬之以獻父王?我等大軍,三倍於敵,大同軍必敗無疑,且隨我殺上前去,將李從璟生擒陣前!”
老三、老四聞言,皆點頭應是,“正該如此!不擒殺李從璟,不足以泄我等心頭之恨!”
老五陰著臉跟在一旁,沒有搭話,眼鏡蛇一般的眸子裏,不知在閃動什麽樣的光芒。
眾人計議已定,再不複多言,列好陣型,衝向大同軍馬軍所在之地。
千餘騎前,李從璟沉著靜立,他已經披上甲胄,握上馬槊——大同軍四千餘人,要給他湊出一副披掛何其容易。夕陽西下,餘暉如金,染遍這迎風肅立的千騎。
臨近黃河,又是河套平原邊緣,此處地勢大致平坦,唯有低矮山丘,是沿著東部雲州邊境線延伸過來的山巒——平州邊境線便是長城沿線。
耶律雉求戰心切,也知時間寶貴,故爭分奪秒,迎麵而來沒有二話,直接就是衝陣。李從璟等以逸待勞,卻也知道斷無拖延時間的可能,況且契丹大軍在後,他們也無暇去拖延時間,盡快擊潰這支契丹精騎,是他們唯一所求。
李從璟身後,近百青衫近衛麵無表情,隻是肅殺的盯著逐步靠近的敵軍。耳畔響起的馬蹄聲,催動大地顫抖不已,一把把亮起的長刀,是鬼魅也是天使。
並為尖刀的李從璟和張大千,策馬而出,帶動千騎衝出陣,一往無前殺向麵前的契丹蠻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