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後還有四千字的第二更。~≥頂~≥~≥~≥,@.≥.co■m)
李彥超抱必死之誌出征,然卻並未死在激戰中,而是大勝凱旋,因此他平安入城之後,對李從璟更加敬服。
李從璟不知李彥超心中所想,卻也從李彥超的眼神中感知到了他的“熱切”、“忠誠”,那是一種想要在他麾下,隨他征戰四方、建功立業的衝動,李彥超不曾掩飾,李從璟亦不難發覺。
相比之李彥超劇烈的情緒波動,郭威、孟平就要淡然得多。作為百戰軍將領,對李從璟和莫離“神鬼莫測”的計策,他們早已習慣,今日之勝,不過是厚重的征戰手冊上,又翻過去了平常一頁罷了。
在李彥超、郭威等率領唐軍主力入城之後,應該是察覺到克城之事,一時不可為之,契丹大軍停止了對營州城的圍攻,撤退到營地中去了。李從璟因是對諸將笑道:“契丹雖渡河,攻城不到一夜便引退,非是其不願克城,實不能為也!今我有諸位虎將若卿等,又有八千虎賁將士為羽翼,你我同心同德,契丹蠻賊人數雖眾,又能奈我何?”
諸將聞言皆振奮道:“有軍帥統軍,雖以一敵十,我等不懼!”
李從璟坦然受了這句“奉承話”,和諸將環視城外契丹大營、軍陣。近處燈火邊地,如浩瀚星海,感受到夜風撲麵,耳畔呼嘯的北風含著曠野的寂靜,他真誠的對諸將言道:“之前驟聞耶律魯多奇襲時,軍中-將士多有擔憂怯戰者,一日之間而能讓形勢巨變,多虧眾將士眾誌成城,欲展我大唐兒郎之勇武,不叫契丹蠻賊以為天下無豪傑。幽雲數十萬百姓,數十年來翹首以盼王師北伐,人人渴求和平若久旱望甘霖,今我等至此,不可叫百姓失望!”
李從璟言辭懇切,眾將皆能感受到他言語之間的厚重情義,李彥超歎道:“軍帥有悲天憫人之心,心懷天下,目有蒼生,幽雲能得軍帥來坐鎮,是百姓之福!”
郭威眼界更寬廣些,李彥超話音落下,他接著道:“本朝自安史之亂以來,九州失寧,各地屢有戰事,臣子不軌,逆子作亂,更添蠻子為禍邊境,我大唐子民早已苦不堪言。尤其是黃巢之亂後,山河破碎,盜賊四起,賢者死於荒野,人竊權於朝堂,朝廷賞罰失度,天下一片末日之象。想當年高祖太宗在世時,四海升平,八方來朝,上有君王得‘天可汗’之美譽,下有百姓以身為唐人而自豪,萬裏之外無數夷人不顧萬裏之遙、關山險阻,隻為來我朝一睹天威,當時中原是何等盛世之象?而今不過百年,世風日下,賊寇叢生,國人惶惶,區區草原蠻族,竟然為患邊地數十年而不能製,令人痛心疾首!”
郭威有憤然之氣,這番話得抑揚頓挫,很有感染力。的確,太宗武後時,大唐最是鼎盛,以草原為後花園,以西域為庭院,兵鋒越過裏海,周邊無數國來朝,爭先恐後。大唐的子民走在路上,都是挺著胸,昂著頭的。
不過郭威這番話有些犯忌諱,“崇古貶今”,那不是變相批駁當今的皇帝李存勖,他不賢麽?是以李彥超等人雖深以為然,亦有類似感歎,卻不敢接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不就是眼下的世道麽?惜乎王公貴族,不知體恤民力;痛哉滿地權貴,不知發憤圖強!”在片刻的沉默之後,有人率先打破沉靜,話一出口便是“大逆不道”之言。眾人循聲望去,就見孟平眼有激憤之色,麵露不屑之意,似乎是對當朝權貴很是不屑。他望著城外的契丹營盤,扶刀挺立,道:“倘若大唐依舊國強,區區蠻賊,焉敢馬踏邊關,戮我同胞?!”
李從璟見孟平頗有些意態奮發,遂問道:“世道如此,你我身在局中,該當如何?”
孟平朝氣蓬勃,堅定道:“當馬上定國,馬下安邦,佐我賢主扶河山、正社稷、安黎民,如此方不負此生為唐人!”
這是孟平第一次在李從璟麵前吐露大誌,李從璟甚奇之。細看孟平,眼前的年輕將軍竟是不知何時已褪去了稚色,不複當年的迷茫與懵懂,一身戰場上磨練出來的殺伐英武之氣,讓人頓覺眼前亮堂非常。
兄弟如此雄姿英發,李從璟一時感慨萬分,鼓勵道:“古之賢才,皆上馬能征戰,下馬能治國。今我兄弟有衛霍之誌,聞之叫人振奮,當自勉自勵,不叫一腔熱血、滿腹才學付之東流!”
孟平轉身麵對李從璟長拜,“公子有言,孟平自當奮勇!”
兩人相視一笑,多年的默契讓他們無需再多言。
郭威見此,心道:我跟隨軍帥雖時日尚短,但平日與孟平接觸不少,卻不曾聽他有過豪言壯語,不意其誌竟如此宏偉,誠如軍帥所言,聞之叫人振奮。孟平,軍帥家臣,尚有大誌,逢戰爭先,臨陣在前,常有奇功,我當奮發不息,不能叫他給比了下去!
比之郭威,李彥超更驚訝些,他想到:早知百戰軍良將猛士如雲,此番以來數次大戰,其戰力已讓人驚歎。今又見郭威之胸懷、孟平之誌向,想不到百戰軍的將領竟都是如此棟梁之材,難怪其自建軍以來,未嚐一敗。我當自勉,不能落後於人,讓軍帥瞧了盧龍軍。
念及於此,李彥超道:“郭將軍、孟將軍誌大才高,末將佩服,能與百戰軍並肩作戰,實乃盧龍軍之幸。軍帥,明日擊耶律敵刺,末將願為先鋒!”
李彥超的積極心態讓李從璟很歡喜,他笑道:“將軍之意,本帥豈能不知?然則,眼下大軍尚不急出戰,當依托城防工事,疲敝契丹蠻賊,待其兵鋒失銳後,再予其雷霆一擊不遲。屆時,本帥必用將軍為先鋒!”
李彥超並非不知眼下戰事當如李從璟所,先求疲敝敵軍,再求破敵,之所以請戰,是要讓李從璟知曉他和盧龍軍的戰心。見目的達到,李彥超也不多言,抱拳應諾。
接下來幾日,契丹大軍晝夜不息,在耶律敵刺的督戰下,猛攻營州城。唐軍依托城防工事和之前所作的充分準備,應付的有條不紊,沒有出現什麽差池。
唐軍固然不滿萬人,然如李從璟所言,無論是百戰軍還是盧龍軍,隻要同心同德,那就是“八千虎賁”,契丹雖兵力占優,要克城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有城外土城在,契丹軍又不得不分兵牽製,以防土城中的唐軍背後突襲,力量又被分散。
耶律敵刺見要攻克營州城,非旦夕之功,幾日之後,轉而去攻土城。李從璟在看清耶律敵刺的意圖之後,下令李彥超、郭威、孟平等率軍五千出城迎敵,以牽製契丹兵力,實現建土城時所立下的“相互援引”的戰略目的。
不料耶律敵刺攻土城是假,圍打援是真,在五千唐軍出城之後,反向殺將過來,想要吃掉這五千唐軍。
然而這種戰術,對熟悉後世那支軍隊戰法的李從璟而言,明顯沒什麽效果。未等耶律敵刺實現他的戰術布置,李從璟就調回了出城的唐軍,讓耶律敵刺白忙了一場。
幾日對戰下來,唐軍穩如泰山,耶律敵刺始終不能攻上營州城頭。
在這期間,出現了一個插曲。
被李彥超、郭威東征擊潰的耶律魯多,帶著數千殘兵敗將姍姍來遲,終於跟耶律敵刺匯合。
前番李彥超、郭威雖然大勝,但在兵力不占優,且耶律魯多所部盡是騎兵的情況下,無法聚殲其軍,倒讓耶律魯多撿了一條命。
耶律魯多的回歸,無疑壯大了契丹軍力。在此之後,耶律敵刺依仗其軍力雄厚,對營州展開了多戰法的進攻。
那日,李從璟在諸將的陪伴下,立於城頭,看見了耶律魯多率軍自東方匯入契丹大營。眼見契丹軍力得到擴充,李從璟卻沒有半分憂色,不過卻也對身邊眾將道:“耶律敵刺軍力得到壯大,其必竭力攻城,我等當防其使用手段。”
仿佛是為印證李從璟的話一般,攻城第五日,契丹軍大舉出現在城南,萬餘人,人皆荷土,在城南堆土為山,一時間城南塵土飛揚,場麵極盡壯觀。
這一幕被將士稟報給李從璟後,李從璟立即趕到城南。
人多好辦事,李從璟見到了萬人之力的強大,隻不過大半日,而土山已經初具規模。守衛城南的是李彥饒,他憂心忡忡對李從璟道:“軍帥,耶律敵刺不愧是契丹名將,雖是草原將領,然對攻城之法竟也這般精通,他這是意圖壘土為山啊,待山與城牆同高,契丹軍就能大舉越城!局勢如此,我等如之奈何?”
李彥超抱必死之誌出征,然卻並未死在激戰中,而是大勝凱旋,因此他平安入城之後,對李從璟更加敬服。
李從璟不知李彥超心中所想,卻也從李彥超的眼神中感知到了他的“熱切”、“忠誠”,那是一種想要在他麾下,隨他征戰四方、建功立業的衝動,李彥超不曾掩飾,李從璟亦不難發覺。
相比之李彥超劇烈的情緒波動,郭威、孟平就要淡然得多。作為百戰軍將領,對李從璟和莫離“神鬼莫測”的計策,他們早已習慣,今日之勝,不過是厚重的征戰手冊上,又翻過去了平常一頁罷了。
在李彥超、郭威等率領唐軍主力入城之後,應該是察覺到克城之事,一時不可為之,契丹大軍停止了對營州城的圍攻,撤退到營地中去了。李從璟因是對諸將笑道:“契丹雖渡河,攻城不到一夜便引退,非是其不願克城,實不能為也!今我有諸位虎將若卿等,又有八千虎賁將士為羽翼,你我同心同德,契丹蠻賊人數雖眾,又能奈我何?”
諸將聞言皆振奮道:“有軍帥統軍,雖以一敵十,我等不懼!”
李從璟坦然受了這句“奉承話”,和諸將環視城外契丹大營、軍陣。近處燈火邊地,如浩瀚星海,感受到夜風撲麵,耳畔呼嘯的北風含著曠野的寂靜,他真誠的對諸將言道:“之前驟聞耶律魯多奇襲時,軍中-將士多有擔憂怯戰者,一日之間而能讓形勢巨變,多虧眾將士眾誌成城,欲展我大唐兒郎之勇武,不叫契丹蠻賊以為天下無豪傑。幽雲數十萬百姓,數十年來翹首以盼王師北伐,人人渴求和平若久旱望甘霖,今我等至此,不可叫百姓失望!”
李從璟言辭懇切,眾將皆能感受到他言語之間的厚重情義,李彥超歎道:“軍帥有悲天憫人之心,心懷天下,目有蒼生,幽雲能得軍帥來坐鎮,是百姓之福!”
郭威眼界更寬廣些,李彥超話音落下,他接著道:“本朝自安史之亂以來,九州失寧,各地屢有戰事,臣子不軌,逆子作亂,更添蠻子為禍邊境,我大唐子民早已苦不堪言。尤其是黃巢之亂後,山河破碎,盜賊四起,賢者死於荒野,人竊權於朝堂,朝廷賞罰失度,天下一片末日之象。想當年高祖太宗在世時,四海升平,八方來朝,上有君王得‘天可汗’之美譽,下有百姓以身為唐人而自豪,萬裏之外無數夷人不顧萬裏之遙、關山險阻,隻為來我朝一睹天威,當時中原是何等盛世之象?而今不過百年,世風日下,賊寇叢生,國人惶惶,區區草原蠻族,竟然為患邊地數十年而不能製,令人痛心疾首!”
郭威有憤然之氣,這番話得抑揚頓挫,很有感染力。的確,太宗武後時,大唐最是鼎盛,以草原為後花園,以西域為庭院,兵鋒越過裏海,周邊無數國來朝,爭先恐後。大唐的子民走在路上,都是挺著胸,昂著頭的。
不過郭威這番話有些犯忌諱,“崇古貶今”,那不是變相批駁當今的皇帝李存勖,他不賢麽?是以李彥超等人雖深以為然,亦有類似感歎,卻不敢接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不就是眼下的世道麽?惜乎王公貴族,不知體恤民力;痛哉滿地權貴,不知發憤圖強!”在片刻的沉默之後,有人率先打破沉靜,話一出口便是“大逆不道”之言。眾人循聲望去,就見孟平眼有激憤之色,麵露不屑之意,似乎是對當朝權貴很是不屑。他望著城外的契丹營盤,扶刀挺立,道:“倘若大唐依舊國強,區區蠻賊,焉敢馬踏邊關,戮我同胞?!”
李從璟見孟平頗有些意態奮發,遂問道:“世道如此,你我身在局中,該當如何?”
孟平朝氣蓬勃,堅定道:“當馬上定國,馬下安邦,佐我賢主扶河山、正社稷、安黎民,如此方不負此生為唐人!”
這是孟平第一次在李從璟麵前吐露大誌,李從璟甚奇之。細看孟平,眼前的年輕將軍竟是不知何時已褪去了稚色,不複當年的迷茫與懵懂,一身戰場上磨練出來的殺伐英武之氣,讓人頓覺眼前亮堂非常。
兄弟如此雄姿英發,李從璟一時感慨萬分,鼓勵道:“古之賢才,皆上馬能征戰,下馬能治國。今我兄弟有衛霍之誌,聞之叫人振奮,當自勉自勵,不叫一腔熱血、滿腹才學付之東流!”
孟平轉身麵對李從璟長拜,“公子有言,孟平自當奮勇!”
兩人相視一笑,多年的默契讓他們無需再多言。
郭威見此,心道:我跟隨軍帥雖時日尚短,但平日與孟平接觸不少,卻不曾聽他有過豪言壯語,不意其誌竟如此宏偉,誠如軍帥所言,聞之叫人振奮。孟平,軍帥家臣,尚有大誌,逢戰爭先,臨陣在前,常有奇功,我當奮發不息,不能叫他給比了下去!
比之郭威,李彥超更驚訝些,他想到:早知百戰軍良將猛士如雲,此番以來數次大戰,其戰力已讓人驚歎。今又見郭威之胸懷、孟平之誌向,想不到百戰軍的將領竟都是如此棟梁之材,難怪其自建軍以來,未嚐一敗。我當自勉,不能落後於人,讓軍帥瞧了盧龍軍。
念及於此,李彥超道:“郭將軍、孟將軍誌大才高,末將佩服,能與百戰軍並肩作戰,實乃盧龍軍之幸。軍帥,明日擊耶律敵刺,末將願為先鋒!”
李彥超的積極心態讓李從璟很歡喜,他笑道:“將軍之意,本帥豈能不知?然則,眼下大軍尚不急出戰,當依托城防工事,疲敝契丹蠻賊,待其兵鋒失銳後,再予其雷霆一擊不遲。屆時,本帥必用將軍為先鋒!”
李彥超並非不知眼下戰事當如李從璟所,先求疲敝敵軍,再求破敵,之所以請戰,是要讓李從璟知曉他和盧龍軍的戰心。見目的達到,李彥超也不多言,抱拳應諾。
接下來幾日,契丹大軍晝夜不息,在耶律敵刺的督戰下,猛攻營州城。唐軍依托城防工事和之前所作的充分準備,應付的有條不紊,沒有出現什麽差池。
唐軍固然不滿萬人,然如李從璟所言,無論是百戰軍還是盧龍軍,隻要同心同德,那就是“八千虎賁”,契丹雖兵力占優,要克城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有城外土城在,契丹軍又不得不分兵牽製,以防土城中的唐軍背後突襲,力量又被分散。
耶律敵刺見要攻克營州城,非旦夕之功,幾日之後,轉而去攻土城。李從璟在看清耶律敵刺的意圖之後,下令李彥超、郭威、孟平等率軍五千出城迎敵,以牽製契丹兵力,實現建土城時所立下的“相互援引”的戰略目的。
不料耶律敵刺攻土城是假,圍打援是真,在五千唐軍出城之後,反向殺將過來,想要吃掉這五千唐軍。
然而這種戰術,對熟悉後世那支軍隊戰法的李從璟而言,明顯沒什麽效果。未等耶律敵刺實現他的戰術布置,李從璟就調回了出城的唐軍,讓耶律敵刺白忙了一場。
幾日對戰下來,唐軍穩如泰山,耶律敵刺始終不能攻上營州城頭。
在這期間,出現了一個插曲。
被李彥超、郭威東征擊潰的耶律魯多,帶著數千殘兵敗將姍姍來遲,終於跟耶律敵刺匯合。
前番李彥超、郭威雖然大勝,但在兵力不占優,且耶律魯多所部盡是騎兵的情況下,無法聚殲其軍,倒讓耶律魯多撿了一條命。
耶律魯多的回歸,無疑壯大了契丹軍力。在此之後,耶律敵刺依仗其軍力雄厚,對營州展開了多戰法的進攻。
那日,李從璟在諸將的陪伴下,立於城頭,看見了耶律魯多率軍自東方匯入契丹大營。眼見契丹軍力得到擴充,李從璟卻沒有半分憂色,不過卻也對身邊眾將道:“耶律敵刺軍力得到壯大,其必竭力攻城,我等當防其使用手段。”
仿佛是為印證李從璟的話一般,攻城第五日,契丹軍大舉出現在城南,萬餘人,人皆荷土,在城南堆土為山,一時間城南塵土飛揚,場麵極盡壯觀。
這一幕被將士稟報給李從璟後,李從璟立即趕到城南。
人多好辦事,李從璟見到了萬人之力的強大,隻不過大半日,而土山已經初具規模。守衛城南的是李彥饒,他憂心忡忡對李從璟道:“軍帥,耶律敵刺不愧是契丹名將,雖是草原將領,然對攻城之法竟也這般精通,他這是意圖壘土為山啊,待山與城牆同高,契丹軍就能大舉越城!局勢如此,我等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