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色方明,大軍拔營啟程。
李彥超跟孟平為先鋒,先行一步去攻打襄平、昌黎,李從璟在營前相送。起初李彥超言大軍兵分兩路,實則在其自身攻昌黎,孟平攻襄平的情況下,大軍已分成三路。此種安排並無不妥,究其根本原因,是因兩軍“意氣之爭”。
李從璟並不擔心昌黎、襄平不能克,甚至不擔心平州城不能克,他所憂者在於平州城攻克之後,大軍能否守得住這塊失而複得之土地。
如今莫離已去渤海,衛道尚且身在幽州主持諸事,李從璟身邊可為其出謀劃策之才便隻杜千書一人。然杜千書少涉軍旅,其所長不在征戰,而在政務。杜千書天才不及莫離,經驗不及衛道,年紀尚輕,雖在契丹時有所磨練,心性堅韌,見識和思維皆不差,但要成為李從璟左膀右臂,還有待時日。
雖如此,行軍途中,李從璟依舊和杜千書就往後局勢詳論了一番,在李從璟拋磚引玉後,杜千書說道:“以百戰、盧龍兩軍軍力,又添軍帥親自坐鎮指揮,此番要攻克平州不難,難在守土禦敵。守土、禦敵,是兩件事也是一件事。平州前些年才為阿保機所占,獲利未多,而今番為軍帥所奪,其必不甘心,定會發兵來奪。其若發兵與軍帥作戰,必用良將,契丹國猛將無數,其中-功勳最為卓著、最為阿保機所倚重者,有八人,堪稱八虎上-將。”
李從璟前後對契丹了解已然不少,契丹八虎上-將他卻不曾耳聞,此時聽杜千書說起,便細問之。杜千書道:“八虎上-將,耶律德光和耶律倍姑且不言,餘者六人,分別是腹心部大將耶律斜涅赤,司近部大將耶律敵魯古,北院夷離堇耶律敵烈,南院夷離堇耶律欲隱,北府宰相蕭痕篤,軍政大臣耶律敵刺。此六人皆乃阿保機心腹重臣,皆能獨當一麵的棟梁之才,在其王者未成之際便相隨左右,對其忠心耿耿,阿保機每逢親自征戰,必有其中數將相隨。”
李從璟前世便知遼國素有南、北二院之製,北院“以國製治契丹”,南院“以漢製待漢人”,以漢奸韓延徽為首的康默記、韓知古等人最先倡導這一體製,隻是不知此時這套體製是否已經完善。此時他冷然道:“契丹侵擾幽雲日久,這六人既是戰功、地位雙重顯赫之輩,料來手上沒少沾染邊軍和漢人的血!”
杜千書深以為然,憤憤道:“不啖其肉、飲其血,不能消減幽雲與此輩深仇大恨!”
這些都是後話,日後定有戰場相見之時,目下李從璟無暇多慮,問杜千書:“這六人可有人駐紮於營州?”
杜千書搖頭:“這些人都已是契丹重臣,皆在契丹境內,若無重大戰事已不會輕易出境。倒是聽聞現坐鎮營州之將,似是南院部夷離堇耶律欲隱之子。”
這倒有些可惜,不過如此一來,契丹便是要救援平州,一時之間也無重量級大將趕到,李從璟就能從容應付。待他安定平州,契丹再發兵,無論領兵前來者何人,他都絲毫不怯。
李從璟道:“若是攻克平州,該如何守土,又如何禦敵,司馬可有良策?”李從璟已任用杜千書為軍府司馬,故此稱謂。
杜千書思慮片刻,昂揚道:“禦敵之道,下官知之甚少,守土之任,軍帥但可放心,下官定叫軍帥無虞。”
李從璟心知杜千書已有腹稿,隻是可能思慮還未成熟,故此不肯深言,也不強求,決定稍後兩日,待杜千書謀劃妥當再問不遲。
數日無話,待到第四日時,前方有軍報傳回:孟平、李彥超已克昌黎、襄平兩城。
李從璟笑對杜千書道:“兩位將軍何其急也!昌黎、襄平距離出發之地本有五日路程,今日捷報即至,可見兩位將軍攻城均不逾一日,神乎其速,不負善戰之師威名!”當日說三日破城,是指攻城三日,卻不想孟平和李彥超皆是一戰而下。
既是捷報,杜千書也高興,笑問:“捷報雖同至,卻不知哪位將軍先一步克城?”
李從璟將軍報遞給他看,“說來也巧,竟是同一時辰。”
杜千書看過之後將軍報還給李從璟,“然則昌黎距離稍遠,襄平敵軍稍多,這高下該如何分?”孟平與李彥超的“意氣之爭”全軍皆知,也非什麽壞事,因是杜千書如此問道。
李彥超攻打的昌黎距離稍遠,這是他主動選擇,他欲兩敵相較取其難者,再速勝之以誇能,不料襄平敵軍稍多,讓他盤算落空。
李從璟將軍報遞給軍使收起,道:“算是平局。”
中軍路過昌黎、襄平時,留下少量駐軍守衛、穩定城池,帶上李彥超和孟平所部,繼續趕往平州城。
數日後,大軍抵達平州城下。
作為州城,平州比之昌黎、襄平要雄偉得多,不過李從璟領軍以來,攻克的州城也不少,並不缺乏攻打大城的經驗。在進入平州之前,昌黎、襄平之戰還未開打時,李從璟就已派遣哨探前往平州城查探情況,根據哨探帶回的消息,平州城中守軍的確隻有三千餘,其中有大半是早年跟隨盧文進殺李存矩叛唐的老卒。
初,因不滿李存矩驕橫,又兼莘縣會戰戰事慘烈,晉軍傷亡頗重,士卒多不願趕去參戰。後其部將擅殺李存矩,盧文進無奈,隻得帶領部卒叛晉回攻新洲,不克,轉攻武州,又不克,遂投奔契丹。阿保機便命盧文進守衛平州。
無論盧文進投靠契丹處於何種目的,因其部將殺死李存勖之弟,此時他都不可能投降李從璟,於李從璟而言,平州他必須攻克,是以也不會跟盧文進囉嗦。
抵達平州後,李從璟隨即派遣郭威率領君子都前往帶方城,軍令:阻截帶方敵軍救援平州城。至於對樂浪、玄菟兩城的防範,因其距離稍遠,李從璟隻是讓孫二牛廣布遊騎監視而已。
這回攻打平州,李從璟準備良久,百戰軍抵達幽州時,他給李存審的書信中也言明了此項行動,不出意料取得李存審支持。李存審坐鎮幽州這些年,未嚐沒有收複平州的想法,尤其平州守軍皆漢卒,更是別有滋味,然終因軍力不夠未能如願。此番是李從璟北上真正意義上的初戰,李存審沒有理由吝嗇,輜重和攻城器械的配置都很充足。
以萬人攻三千人,李從璟不認為這有任何難度。攻城前日夜,李從璟召集諸將分派攻城任務。
李彥超因不服前期未能在跟孟平較勁時戰局上風,上來請戰:“末將願打頭陣,若不能克,提頭來見!”
孟平無意與李彥超爭個高低,卻不能不顧及百戰軍顏麵,亦出列請戰,“末將請攻第一陣!”
攻堅戰不比其他,守軍天然占據優勢,頭陣時因守軍防禦器械俱都完好無損,士卒精神飽滿,所以往往意味著要碰硬骨頭,所受傷亡較之後陣要大上不少,且首功便能克城之戰畢竟少之又少,往往充當疲憊、削弱敵軍的角色,因此但凡攻城戰,除非穩操勝券或者立功心切,少有願帶部卒頭一個上陣的將領。
李彥超願爭頭陣,且不論他是為何,在戰場上僅憑這條就能讓李從璟滿意。盧龍軍戰力如何,其軍貌風紀如如何,將領士卒又如何,因是李存審所領之軍,李從璟知其不會差,了解亦有一些,但卻並不深入。要掌控盧龍軍,需得下得卒心,上滿將意,此乃李從璟戰後之要務。
李從璟笑對李彥超道:“李將軍奮勇,盧龍軍敢戰,昌黎一戰已有表現,本帥心知肚明。現平州城近在眼前,決戰將啟,本帥耳邊猶存將軍當日‘旦夕可下’之豪言,每每思之莫不振奮,今李將軍既請頭陣,本帥斷然沒有拒絕之理。”
李彥超看似粗莽,出戰以來處處爭先,與孟平和百戰軍爭鋒相對,有不分出高下不罷休之態勢。然則李彥超其人李從璟尚知曉一些,不是魯莽之輩,否則李存審豈能放心讓他作為領軍將領,來配合李從璟征戰?如此想來,李彥超的舉動或許還有其他深意。
李從璟話說完,李彥超精神大振,正欲說什麽,李從璟已是接著道:“然則百戰軍初臨幽雲,全軍上下求戰之心已分外迫切,明日平州之戰,百戰軍無呐喊助威之意,有與盧龍軍並肩作戰之心。既是如此,攻城一戰何須分先後,平州隻三千守軍,我便南北夾擊,同時攻城,讓其首尾不能兼顧!”
“軍令:明日辰時,盧龍軍攻南門,百戰軍攻北門!”
說完,李從璟揮揮手,“諸位將軍若無異議,自去準備吧。”
眾將來之前對李從璟如何安排明日攻城順序,心中都有自己的盤算,李從璟如此安排明顯出乎大多數人意料,這些人麵麵相覷,與那些預料到李從璟會如此決定的將領,齊齊抱拳應道:“我等謹遵軍帥軍令!”
李彥超跟孟平為先鋒,先行一步去攻打襄平、昌黎,李從璟在營前相送。起初李彥超言大軍兵分兩路,實則在其自身攻昌黎,孟平攻襄平的情況下,大軍已分成三路。此種安排並無不妥,究其根本原因,是因兩軍“意氣之爭”。
李從璟並不擔心昌黎、襄平不能克,甚至不擔心平州城不能克,他所憂者在於平州城攻克之後,大軍能否守得住這塊失而複得之土地。
如今莫離已去渤海,衛道尚且身在幽州主持諸事,李從璟身邊可為其出謀劃策之才便隻杜千書一人。然杜千書少涉軍旅,其所長不在征戰,而在政務。杜千書天才不及莫離,經驗不及衛道,年紀尚輕,雖在契丹時有所磨練,心性堅韌,見識和思維皆不差,但要成為李從璟左膀右臂,還有待時日。
雖如此,行軍途中,李從璟依舊和杜千書就往後局勢詳論了一番,在李從璟拋磚引玉後,杜千書說道:“以百戰、盧龍兩軍軍力,又添軍帥親自坐鎮指揮,此番要攻克平州不難,難在守土禦敵。守土、禦敵,是兩件事也是一件事。平州前些年才為阿保機所占,獲利未多,而今番為軍帥所奪,其必不甘心,定會發兵來奪。其若發兵與軍帥作戰,必用良將,契丹國猛將無數,其中-功勳最為卓著、最為阿保機所倚重者,有八人,堪稱八虎上-將。”
李從璟前後對契丹了解已然不少,契丹八虎上-將他卻不曾耳聞,此時聽杜千書說起,便細問之。杜千書道:“八虎上-將,耶律德光和耶律倍姑且不言,餘者六人,分別是腹心部大將耶律斜涅赤,司近部大將耶律敵魯古,北院夷離堇耶律敵烈,南院夷離堇耶律欲隱,北府宰相蕭痕篤,軍政大臣耶律敵刺。此六人皆乃阿保機心腹重臣,皆能獨當一麵的棟梁之才,在其王者未成之際便相隨左右,對其忠心耿耿,阿保機每逢親自征戰,必有其中數將相隨。”
李從璟前世便知遼國素有南、北二院之製,北院“以國製治契丹”,南院“以漢製待漢人”,以漢奸韓延徽為首的康默記、韓知古等人最先倡導這一體製,隻是不知此時這套體製是否已經完善。此時他冷然道:“契丹侵擾幽雲日久,這六人既是戰功、地位雙重顯赫之輩,料來手上沒少沾染邊軍和漢人的血!”
杜千書深以為然,憤憤道:“不啖其肉、飲其血,不能消減幽雲與此輩深仇大恨!”
這些都是後話,日後定有戰場相見之時,目下李從璟無暇多慮,問杜千書:“這六人可有人駐紮於營州?”
杜千書搖頭:“這些人都已是契丹重臣,皆在契丹境內,若無重大戰事已不會輕易出境。倒是聽聞現坐鎮營州之將,似是南院部夷離堇耶律欲隱之子。”
這倒有些可惜,不過如此一來,契丹便是要救援平州,一時之間也無重量級大將趕到,李從璟就能從容應付。待他安定平州,契丹再發兵,無論領兵前來者何人,他都絲毫不怯。
李從璟道:“若是攻克平州,該如何守土,又如何禦敵,司馬可有良策?”李從璟已任用杜千書為軍府司馬,故此稱謂。
杜千書思慮片刻,昂揚道:“禦敵之道,下官知之甚少,守土之任,軍帥但可放心,下官定叫軍帥無虞。”
李從璟心知杜千書已有腹稿,隻是可能思慮還未成熟,故此不肯深言,也不強求,決定稍後兩日,待杜千書謀劃妥當再問不遲。
數日無話,待到第四日時,前方有軍報傳回:孟平、李彥超已克昌黎、襄平兩城。
李從璟笑對杜千書道:“兩位將軍何其急也!昌黎、襄平距離出發之地本有五日路程,今日捷報即至,可見兩位將軍攻城均不逾一日,神乎其速,不負善戰之師威名!”當日說三日破城,是指攻城三日,卻不想孟平和李彥超皆是一戰而下。
既是捷報,杜千書也高興,笑問:“捷報雖同至,卻不知哪位將軍先一步克城?”
李從璟將軍報遞給他看,“說來也巧,竟是同一時辰。”
杜千書看過之後將軍報還給李從璟,“然則昌黎距離稍遠,襄平敵軍稍多,這高下該如何分?”孟平與李彥超的“意氣之爭”全軍皆知,也非什麽壞事,因是杜千書如此問道。
李彥超攻打的昌黎距離稍遠,這是他主動選擇,他欲兩敵相較取其難者,再速勝之以誇能,不料襄平敵軍稍多,讓他盤算落空。
李從璟將軍報遞給軍使收起,道:“算是平局。”
中軍路過昌黎、襄平時,留下少量駐軍守衛、穩定城池,帶上李彥超和孟平所部,繼續趕往平州城。
數日後,大軍抵達平州城下。
作為州城,平州比之昌黎、襄平要雄偉得多,不過李從璟領軍以來,攻克的州城也不少,並不缺乏攻打大城的經驗。在進入平州之前,昌黎、襄平之戰還未開打時,李從璟就已派遣哨探前往平州城查探情況,根據哨探帶回的消息,平州城中守軍的確隻有三千餘,其中有大半是早年跟隨盧文進殺李存矩叛唐的老卒。
初,因不滿李存矩驕橫,又兼莘縣會戰戰事慘烈,晉軍傷亡頗重,士卒多不願趕去參戰。後其部將擅殺李存矩,盧文進無奈,隻得帶領部卒叛晉回攻新洲,不克,轉攻武州,又不克,遂投奔契丹。阿保機便命盧文進守衛平州。
無論盧文進投靠契丹處於何種目的,因其部將殺死李存勖之弟,此時他都不可能投降李從璟,於李從璟而言,平州他必須攻克,是以也不會跟盧文進囉嗦。
抵達平州後,李從璟隨即派遣郭威率領君子都前往帶方城,軍令:阻截帶方敵軍救援平州城。至於對樂浪、玄菟兩城的防範,因其距離稍遠,李從璟隻是讓孫二牛廣布遊騎監視而已。
這回攻打平州,李從璟準備良久,百戰軍抵達幽州時,他給李存審的書信中也言明了此項行動,不出意料取得李存審支持。李存審坐鎮幽州這些年,未嚐沒有收複平州的想法,尤其平州守軍皆漢卒,更是別有滋味,然終因軍力不夠未能如願。此番是李從璟北上真正意義上的初戰,李存審沒有理由吝嗇,輜重和攻城器械的配置都很充足。
以萬人攻三千人,李從璟不認為這有任何難度。攻城前日夜,李從璟召集諸將分派攻城任務。
李彥超因不服前期未能在跟孟平較勁時戰局上風,上來請戰:“末將願打頭陣,若不能克,提頭來見!”
孟平無意與李彥超爭個高低,卻不能不顧及百戰軍顏麵,亦出列請戰,“末將請攻第一陣!”
攻堅戰不比其他,守軍天然占據優勢,頭陣時因守軍防禦器械俱都完好無損,士卒精神飽滿,所以往往意味著要碰硬骨頭,所受傷亡較之後陣要大上不少,且首功便能克城之戰畢竟少之又少,往往充當疲憊、削弱敵軍的角色,因此但凡攻城戰,除非穩操勝券或者立功心切,少有願帶部卒頭一個上陣的將領。
李彥超願爭頭陣,且不論他是為何,在戰場上僅憑這條就能讓李從璟滿意。盧龍軍戰力如何,其軍貌風紀如如何,將領士卒又如何,因是李存審所領之軍,李從璟知其不會差,了解亦有一些,但卻並不深入。要掌控盧龍軍,需得下得卒心,上滿將意,此乃李從璟戰後之要務。
李從璟笑對李彥超道:“李將軍奮勇,盧龍軍敢戰,昌黎一戰已有表現,本帥心知肚明。現平州城近在眼前,決戰將啟,本帥耳邊猶存將軍當日‘旦夕可下’之豪言,每每思之莫不振奮,今李將軍既請頭陣,本帥斷然沒有拒絕之理。”
李彥超看似粗莽,出戰以來處處爭先,與孟平和百戰軍爭鋒相對,有不分出高下不罷休之態勢。然則李彥超其人李從璟尚知曉一些,不是魯莽之輩,否則李存審豈能放心讓他作為領軍將領,來配合李從璟征戰?如此想來,李彥超的舉動或許還有其他深意。
李從璟話說完,李彥超精神大振,正欲說什麽,李從璟已是接著道:“然則百戰軍初臨幽雲,全軍上下求戰之心已分外迫切,明日平州之戰,百戰軍無呐喊助威之意,有與盧龍軍並肩作戰之心。既是如此,攻城一戰何須分先後,平州隻三千守軍,我便南北夾擊,同時攻城,讓其首尾不能兼顧!”
“軍令:明日辰時,盧龍軍攻南門,百戰軍攻北門!”
說完,李從璟揮揮手,“諸位將軍若無異議,自去準備吧。”
眾將來之前對李從璟如何安排明日攻城順序,心中都有自己的盤算,李從璟如此安排明顯出乎大多數人意料,這些人麵麵相覷,與那些預料到李從璟會如此決定的將領,齊齊抱拳應道:“我等謹遵軍帥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