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算是將了對方一軍,把球踢回了對方,順便希望能夠發起一場關於命名和翻譯的研討會。
命名需要一個歸納,比如酸此時的定義因為電學的緣故,給出的解釋就是酸酐和氫的結合。
哪怕是陳健在文中暗中詆毀的、關於兩條腿的比喻,也不是不可以,但總得給出一個定義。
如今對方的意思就是一些東西必須要經過生命精華的轉換才能合成,那麽即便萬物還是微粒,那麽有了一個古怪的可以各種定義類似神創的生命精華的東西,那就很麻煩。
陳健質問對方到底什麽才能算是所謂的有機物,這東西他不可能給出定義,隻能逼著對方給出定義,然後再從對方給出的定義中找出機會突破,否則他就是畫個靶子自己打,就算弄出來別人也會各種質疑。
隻不過這種定義是極難的,以此時的技術水平和對世界的認知,不可能提出許多太複雜的東西。對能夠確定的有機物的認知,也就停留在一些簡單的水平。
陳健公開論戰的信件一經公開,引領陳健走入學宮圈子的、已經垂垂老矣的木老先生也發動了自己的關係網,加上陳健自己經營的一些關係,也都開始發聲。
這時候直接捧陳健的就是在坑陳健,不管是木老先生還是其餘人,此時都必須做出公允的表態,至少表麵上看上去是公允的表態。
公開論戰的那篇文章提出了主題和插曲兩個東西,避重就輕先談插曲,也就成為這些人幫助陳健的辦法。
那個插曲雖然輕描淡寫,可是問題已經很嚴峻了,翻譯和新詞匯的定義命名到底需要遵循一個什麽樣的規則?這不是這次論戰的主題,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看熱鬧的很多人看來,陳健提出的東西很有用很關鍵,無論輸贏在論戰的第一步,靠著插曲陳健已經取得了優勢。
而且論戰的主題陳健並沒有回避,而是把問題踢回了對方手中,讓對方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而想要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又需要很長的時間。
現在在主題上陳健已經出招,至少在很多人看來陳健不是慫了,而是對方根本沒出招如今自然也不可能還擊。
借助之前的準備和積累的名聲,陳健已經把水攪渾。現在的陳健在別人眼中看上去是勝券在握,隻是在等待對方給出定義。
為了假裝自己不緊張,為了假裝自己可以獲勝,在等待對方給出定義的這段時間中,又發布了幾篇公開的信件,利用自己的圈子和關係網,開始聲勢浩大地討論起翻譯和新時代詞匯的問題,盡可能減輕對方抓住主題扣住不放攻訐的壓力。
這裏和中華文化圈不同,地理的封閉,數百年前忽然崛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優勢,基本上沒有什麽翻譯的概念。
整體上的翻譯水平就像是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類似的翻譯也就不過是於菟、姑蘇這種由音而譯的東西,大抵就是商周文化的優勢對周邊文明的碾壓,隻有音譯值得用。
然而在大世界島上還有其餘的周邊文明,從佛經到本土化的基督景教,都有先例可循。畢竟這些經文不可能全都用音譯,很多意譯和直譯也是必須的。
可在這邊,在陳健完成環球航行之前,無論是意譯還是直譯都沒有機會嚐試,加上現在在科學上的瓶頸突破期和人文學科的百花齊放期,一場有關翻譯和命名的討論也就勢在必行。
而且相較於比較複雜的、需要專業基礎的有機物無機物的討論,翻譯和命名的這種事也就更容易引發別人的討論。
除了自己的先生和在學宮的關係網幫著陳健轉移話題外,蘭琪也出麵寫了一本有趣的《歐洲姓氏趣聞》,用一種罕見的趣談的小冊子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和討論。
陳健也寫了一篇《共和國文字演化猜測》的文章,與之一同造勢。
數百年的積累,他的心思又不在這上麵,論起文化水平和文史知識,他是大大不如的。
但是數百年前那些文字是怎麽產生的、數百年前的生活到底是怎麽樣的、從文字和紙張出現後那些在他上一世還活著時候發生的事,可以說整個國內沒有人比他更為權威。
國內的老學究們最多從古籍中尋章摘句,比起親曆者而言還是比不了,這篇文章一經發表,一些原本對陳健研究的那些東西不感興趣的人,也都一一參與到其中,對陳健的這篇文章不吝溢美之詞。
很多陳健看似輕描淡寫的東西,在古籍中一一找到了蹤跡,有些東西隱藏之深更是看上去需要極高的造詣、沉浸在開國史數十年的水平才行。
這樣一攪和,原本已經渾濁的水變得更加泥沙懸浮。
隨後,一本沒有署名的、不知道是誰翻譯的、但顯然有人暗中幫忙和操控的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出現在了都城的書市上。
流浪漢小說出現在資本主義萌芽的轉型期,歐洲經濟發達地區的流浪漢與都城的那些因為失地而湧入城市求生的流浪者有著相同的命運。
當那些頂著奇怪名字的、在萬裏之外的小人物的命運與這邊的小人物的命運相連的時候,小說中的故事也就很容易被人接受。
這本流浪漢小說中的許多翻譯是有趣的,而且是符合本土文化的,同時又通過一些長短句從句的方式將那種文化的不同點表現出來,雖然這是最低水平的翻譯刻意為之,但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卻很受歡迎。
加上一些當地文化、風光和特定文明圈的描寫也都是經過一些人的加工,可以說這本最為低俗的流浪漢小說,成為了市井文化翻譯的一個標杆,也開啟了一場文學翻譯的熱潮。
隨後一本《堂吉訶德簡明介紹》的小冊子正式用一種簡易讀本的方式將歐洲可以稱之為名著的文學嚐試著介紹給這邊。
雖然隻是字數不多的簡明讀本,但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還是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是其中暗含的已經被歐洲認定為理所當然的殖民思潮,更是與這邊的傳統思想發生了碰撞。
當人們從這個簡易讀本中看到堂吉訶德說到隨意找到一處海島就可以成為那裏的統治者的時候,都城的年輕人也對這件事分為了兩派。
一派是受土地和自然資源理應是歸所有人所有的想法,認為堂吉訶德所說的那句話簡直可笑。憑什麽你找到了一塊土地就能歸你所有?照這樣說豈不是大荒城、黑天鵝河之類的地方就可以歸發現的私人所有?隨便在地上畫個圈然後就說這地方歸自己所有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另一派則認為這麽說很有道理,聽起來每個人隻要有野心,就可以獲得足夠的財富和統治權,這是激勵人們開拓的好辦法。至於說歸個人所有,其實也很簡單,歸誰所有,其餘人過去耕種就繳納地租給所有者就是了。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想法,大抵就是這個新舊之交時代所產生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對未來的構想。
這讓原本已經極為混亂、水火不容的各個思想流派之間又產生了更多的爭執。
一派認為這隻是歐洲人這麽想,如今我們憑什麽要按照他們所構想的未來進行?我們應該主導我們的規則。
另一派則認為這不是歐洲的,而是世界的。我們不是在跟著他們的腳步,而是我們隻需要參與到這個已經存在的世界秩序之中就行,不需要講任何的道理,隻需要弱肉強食。
說到底,又轉回了進化論發表之後所產生的那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潮,到底是弱肉強食的承認人是已經產生了受精前隔離的不同物種?還是社會性優先認為人的未來應該把人當成一種沒有隔離的相同的物種來對待?
不止是族群與族群之間,更有族群之內的階層之間,圍繞著進化論和一些故意挑起的話題,終於淹沒了陳健公開論戰的事,讓進化論重新成為都城熱度最高的話題。
人文學科的討論有時候看起來門檻很低,至少看上去每個人都可以在茶餘飯後參與一番,就像是在茶館中大談國事一樣。
輿論是可以操控的,風向和熱度也是可以操控的,當都城裏的年輕人的目光逐漸轉移到別處、分流到不同方向的時候,與陳健公開論戰的那人終於給出了回複。
命名需要一個歸納,比如酸此時的定義因為電學的緣故,給出的解釋就是酸酐和氫的結合。
哪怕是陳健在文中暗中詆毀的、關於兩條腿的比喻,也不是不可以,但總得給出一個定義。
如今對方的意思就是一些東西必須要經過生命精華的轉換才能合成,那麽即便萬物還是微粒,那麽有了一個古怪的可以各種定義類似神創的生命精華的東西,那就很麻煩。
陳健質問對方到底什麽才能算是所謂的有機物,這東西他不可能給出定義,隻能逼著對方給出定義,然後再從對方給出的定義中找出機會突破,否則他就是畫個靶子自己打,就算弄出來別人也會各種質疑。
隻不過這種定義是極難的,以此時的技術水平和對世界的認知,不可能提出許多太複雜的東西。對能夠確定的有機物的認知,也就停留在一些簡單的水平。
陳健公開論戰的信件一經公開,引領陳健走入學宮圈子的、已經垂垂老矣的木老先生也發動了自己的關係網,加上陳健自己經營的一些關係,也都開始發聲。
這時候直接捧陳健的就是在坑陳健,不管是木老先生還是其餘人,此時都必須做出公允的表態,至少表麵上看上去是公允的表態。
公開論戰的那篇文章提出了主題和插曲兩個東西,避重就輕先談插曲,也就成為這些人幫助陳健的辦法。
那個插曲雖然輕描淡寫,可是問題已經很嚴峻了,翻譯和新詞匯的定義命名到底需要遵循一個什麽樣的規則?這不是這次論戰的主題,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看熱鬧的很多人看來,陳健提出的東西很有用很關鍵,無論輸贏在論戰的第一步,靠著插曲陳健已經取得了優勢。
而且論戰的主題陳健並沒有回避,而是把問題踢回了對方手中,讓對方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而想要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又需要很長的時間。
現在在主題上陳健已經出招,至少在很多人看來陳健不是慫了,而是對方根本沒出招如今自然也不可能還擊。
借助之前的準備和積累的名聲,陳健已經把水攪渾。現在的陳健在別人眼中看上去是勝券在握,隻是在等待對方給出定義。
為了假裝自己不緊張,為了假裝自己可以獲勝,在等待對方給出定義的這段時間中,又發布了幾篇公開的信件,利用自己的圈子和關係網,開始聲勢浩大地討論起翻譯和新時代詞匯的問題,盡可能減輕對方抓住主題扣住不放攻訐的壓力。
這裏和中華文化圈不同,地理的封閉,數百年前忽然崛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優勢,基本上沒有什麽翻譯的概念。
整體上的翻譯水平就像是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類似的翻譯也就不過是於菟、姑蘇這種由音而譯的東西,大抵就是商周文化的優勢對周邊文明的碾壓,隻有音譯值得用。
然而在大世界島上還有其餘的周邊文明,從佛經到本土化的基督景教,都有先例可循。畢竟這些經文不可能全都用音譯,很多意譯和直譯也是必須的。
可在這邊,在陳健完成環球航行之前,無論是意譯還是直譯都沒有機會嚐試,加上現在在科學上的瓶頸突破期和人文學科的百花齊放期,一場有關翻譯和命名的討論也就勢在必行。
而且相較於比較複雜的、需要專業基礎的有機物無機物的討論,翻譯和命名的這種事也就更容易引發別人的討論。
除了自己的先生和在學宮的關係網幫著陳健轉移話題外,蘭琪也出麵寫了一本有趣的《歐洲姓氏趣聞》,用一種罕見的趣談的小冊子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和討論。
陳健也寫了一篇《共和國文字演化猜測》的文章,與之一同造勢。
數百年的積累,他的心思又不在這上麵,論起文化水平和文史知識,他是大大不如的。
但是數百年前那些文字是怎麽產生的、數百年前的生活到底是怎麽樣的、從文字和紙張出現後那些在他上一世還活著時候發生的事,可以說整個國內沒有人比他更為權威。
國內的老學究們最多從古籍中尋章摘句,比起親曆者而言還是比不了,這篇文章一經發表,一些原本對陳健研究的那些東西不感興趣的人,也都一一參與到其中,對陳健的這篇文章不吝溢美之詞。
很多陳健看似輕描淡寫的東西,在古籍中一一找到了蹤跡,有些東西隱藏之深更是看上去需要極高的造詣、沉浸在開國史數十年的水平才行。
這樣一攪和,原本已經渾濁的水變得更加泥沙懸浮。
隨後,一本沒有署名的、不知道是誰翻譯的、但顯然有人暗中幫忙和操控的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出現在了都城的書市上。
流浪漢小說出現在資本主義萌芽的轉型期,歐洲經濟發達地區的流浪漢與都城的那些因為失地而湧入城市求生的流浪者有著相同的命運。
當那些頂著奇怪名字的、在萬裏之外的小人物的命運與這邊的小人物的命運相連的時候,小說中的故事也就很容易被人接受。
這本流浪漢小說中的許多翻譯是有趣的,而且是符合本土文化的,同時又通過一些長短句從句的方式將那種文化的不同點表現出來,雖然這是最低水平的翻譯刻意為之,但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卻很受歡迎。
加上一些當地文化、風光和特定文明圈的描寫也都是經過一些人的加工,可以說這本最為低俗的流浪漢小說,成為了市井文化翻譯的一個標杆,也開啟了一場文學翻譯的熱潮。
隨後一本《堂吉訶德簡明介紹》的小冊子正式用一種簡易讀本的方式將歐洲可以稱之為名著的文學嚐試著介紹給這邊。
雖然隻是字數不多的簡明讀本,但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還是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是其中暗含的已經被歐洲認定為理所當然的殖民思潮,更是與這邊的傳統思想發生了碰撞。
當人們從這個簡易讀本中看到堂吉訶德說到隨意找到一處海島就可以成為那裏的統治者的時候,都城的年輕人也對這件事分為了兩派。
一派是受土地和自然資源理應是歸所有人所有的想法,認為堂吉訶德所說的那句話簡直可笑。憑什麽你找到了一塊土地就能歸你所有?照這樣說豈不是大荒城、黑天鵝河之類的地方就可以歸發現的私人所有?隨便在地上畫個圈然後就說這地方歸自己所有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另一派則認為這麽說很有道理,聽起來每個人隻要有野心,就可以獲得足夠的財富和統治權,這是激勵人們開拓的好辦法。至於說歸個人所有,其實也很簡單,歸誰所有,其餘人過去耕種就繳納地租給所有者就是了。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想法,大抵就是這個新舊之交時代所產生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對未來的構想。
這讓原本已經極為混亂、水火不容的各個思想流派之間又產生了更多的爭執。
一派認為這隻是歐洲人這麽想,如今我們憑什麽要按照他們所構想的未來進行?我們應該主導我們的規則。
另一派則認為這不是歐洲的,而是世界的。我們不是在跟著他們的腳步,而是我們隻需要參與到這個已經存在的世界秩序之中就行,不需要講任何的道理,隻需要弱肉強食。
說到底,又轉回了進化論發表之後所產生的那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潮,到底是弱肉強食的承認人是已經產生了受精前隔離的不同物種?還是社會性優先認為人的未來應該把人當成一種沒有隔離的相同的物種來對待?
不止是族群與族群之間,更有族群之內的階層之間,圍繞著進化論和一些故意挑起的話題,終於淹沒了陳健公開論戰的事,讓進化論重新成為都城熱度最高的話題。
人文學科的討論有時候看起來門檻很低,至少看上去每個人都可以在茶餘飯後參與一番,就像是在茶館中大談國事一樣。
輿論是可以操控的,風向和熱度也是可以操控的,當都城裏的年輕人的目光逐漸轉移到別處、分流到不同方向的時候,與陳健公開論戰的那人終於給出了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