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抽了自己兩個大嘴巴,之後的一些事也狠狠地抽了他幾個,陳健的腦子反而清醒了許多。


    在泉州的這些日子,陳健一直找機會展示自己帶來的火槍,但是感興趣的官員連並不多都算不上而是根本沒有。


    想想也是,明朝的火器的尖端水平其實並不差。既有西葡式的火槍仿製版,也有名為魯密銃的蘇丹親軍的圖菲克大火槍,然而為了仿製圖菲克的事趙士楨把戶部兵部工部得罪了個遍,這裏麵牽扯了太多的利益,最後也隻能不了了之,到最後妖書案的時候借著由頭逼得趙士楨精神分裂驚憂而死。


    不過火槍的事雖不上心,其餘的事倒是有了些進展。諸如分發糧米、控製物價等等,又加上這裏是抗倭重地,倒塌的城牆修建也是頭等大事,帶來的那些精通工程學和會計學的人總算派上了用場。


    數次地震之後,泉州各縣的磚木結構的建築基本毀掉,倒也帶來了一番石文化的興盛。原本就有的各種石匠,再加上陳健帶來的這些,也算帶動了一場文化的交流。


    自此之後泉州的許多建築皆為石製,附近數縣的石雕也是附近數省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出現了第一所混合的水泥和石頭的建築,加之陳健帶來的活獅子讓工匠們有了臨摹之物更是栩栩如生,泉州之石獅自此為一絕,也算是一件趣事。


    此時已是九月,天氣逐漸變涼,該焚燒的屍體也都燒了、該撒石灰消毒的地方也都撒了、米價逐漸平穩、又有粥廠幫著救濟,算了算整個泉州之後才死了幾千人,而且疫病並未流行,這也算是盛世之景了。


    帶來的番薯已經開始推廣到附近,田邊地頭包括一些不能種植稻米的沙土均可種植。陳健書寫的插條繁衍技術,以及收貨後將番薯直接曬幹磨粉作為主食、打製粉條等等方法也都傳播下去。


    天氣既涼,疫病的事也就可以安心了,之後隻有一些些微的房屋搖晃的餘震,並無大礙。


    陳健等人在這裏也算是站住了腳,不少人便謠傳陳健等人的船,是因為廣澤尊王郭公吹得一場大風才漂流到這裏雲雲。這倒並不犯忌諱,隻要不說他是某某尊王轉世就好。


    既幫著平米價、又幫著推廣番薯、救治百姓,陳健又拿出重金約束艦隊中眾人不要做一些劫掠強奸之類的事,一時間人人稱讚。


    底層稱讚之餘,一些走私販也悄悄開始和陳健等人聯係,陳健明著都一一回絕了。


    博得這些名聲的時候,隨船而來的黨內的一些骨幹分子也深入到泉州的一些農村,考察這裏的鄉紳、投靠、盤剝、圈海等事,又深入到一些貧民之中聊聊家常,考察可以大規模偷渡的海灣。


    這場地震,也讓泉州知府薑誌禮得了個好名聲,泉州眾人便要給他建生祠,陳健又攛掇他收拾那些圈海占漁的豪強,給出了一些辦法,正投其所好。


    兩個人的關係也就拉近了許多,算起來他比陳健大十歲,陳健便稱之為立之兄。奈何陳健的先生不給陳健取字,稱呼起來便有些麻煩,不倫不類。


    這一日,城牆的工程量已經計算出來,又展示了一番陳健攜帶著轉了大半個地球的水泥的效果,薑誌禮大喜,便宴請了陳健。


    本來本地的鄉紳與名流也要宴請的,但是有些事還要和陳健商討,便隻是私人的宴會。


    借著地震的風災這件事,陳健終於混到了一場正式的宴請,看起來還算不錯,想來福州那邊的事很快也會有答複。


    然而借著這場地震而大快朵頤的,不止是他,還有泉州各地的豪強。靠賣米摟一筆的美夢被陳健破壞了,但別的事還是一切照舊。該讓族中女人守寡的守寡、該借著大災買地的買地、該圈占灘塗的圈占灘塗漁場,吃的不亦樂乎。


    這都是常態,也沒什麽可說的,年年如此隻是這幾年地震頻發讓這種活動變得方便了許多,圈占和兼並的速度更快了一些。


    加上今年又要因為地震減免賦稅,富戶喜不自勝,便紛紛捐錢重修洛陽橋、清淨寺等本地名勝,順便希望薑誌禮小心一些,不要妄圖退回被圈占的沙格澳等地的灘塗,免得大家都不好看。


    不過這些既然都是尋常之事,倒也不會擾了這次小宴的興致。薑誌禮也知道陳健不喜歡那些應酬,便選了一處清靜之地,說了些這些日的見聞,又談了幾句肺腑的感謝之語,便說到了這夷學之事。


    “陳兄,你們與那紅夷等人的學問,還是有可取之處的。譬如算法、會計、賬目等等,的確有過人之處。前些日子我也看了看你的那本《大九州海國誌》,感慨頗多啊。”


    既然混的熟識了,陳健又幫了如此大忙,薑誌禮終究還是看了看那本書。雖然言辭粗陋,隻是市井小說的水平,並無斐然之采,但是數字詳實、看法新穎。


    尤其是《皮薩羅列傳》,在薑誌禮看來當真有當陽長阪趙子龍之勇,不禁感歎番邦夷狄竟然也有此人物。至於《德雷克列傳》,簡直便是一個夷狄版的宋三郎,原為賊寇竟列侯伯……


    這一個月以來,陳健帶來的這些人展示出的幹吏的水平,也讓薑誌禮佩服不已。


    這倒不是常態。


    一方麵艦隊中人一部分都是萬裏挑一的年輕人,另一部分則是新式學堂和黨內或是進步同盟內的優秀人物。


    有組織,自不必言,服從組織決定。無組織的,陳健又多給銀錢,故而顯得令行禁止手段高超。


    比起整體上來華的西班牙人荷蘭人葡萄牙人,還是高出不少的。除了耶穌會教士或是印度公司總督級別的,論見識手段還是不如這支精華濃縮的艦隊眾人的。


    陳健聽到這句誇讚,卻並不高興,而是搖頭道:“立之兄這話說的便有些門戶之見,我有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但說就是,這是私宴。”


    “立之兄剛才稱呼我們的學問……雖然不曾明言,但我也聽出來了,你是準備給起個名字叫夷學?”


    薑誌禮尷尬地笑了笑,陳健卻正色道:“我倒不在乎夷學這個稱呼,隻是立之兄想的不對。何謂中學?何謂夷學?難不成這計量之法在我們那裏適用,在這裏就不適用了?若天下人都可用的學問,怎麽能分出中學夷學?隻有天下人並不都適用的東西,才能分出中夷。你這樣說,難道說泱泱中華就不該有槍炮、計量等學問?還是說這些學問到了這裏就不能用了?”


    薑誌禮一怔,隱約覺得似乎有些不對,又似乎明白了什麽,便道:“聖人之言,自然是中學。”


    “那中學便是聖人之言?還是聖人之言隻是中學的一部分?”


    這話讓薑誌禮徹底愣住了,他沒學過邏輯學,這個很簡單的包含關係讓他有些暈,反應半天也不知道該作何回答。


    陳健質疑這句話也是在為今後的一些爭端做些準備,既然科學是全人類的,那就不應該用“西學”這樣的說法來代替“科學”這個名字。


    這東西並不重要,但也很重要,短短的兩個字就是一種巨大的潛移默化地輿論宣傳,不從源頭上扭轉會引發一係列的反應。


    既然是傳統,那就是與眾不同的。比如火刑燒死布魯諾那是傳統,比如千刀萬剮的淩遲也是傳統,但一些全人類通用的東西還是不要算在傳統之內。


    借著這個因由,陳健又道:“我聽聞《大學》有三綱八目之說?”


    “正是。三綱者,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啊,這格物既然是八目之基,怎麽到了立之兄這裏就成了夷學?這本就是格物致知之學。算數之學,那自不必說,稱之為算學、數學均可。比如天文彗星日食月食,可以譯作‘空際格致’;冶銅煉鐵尋石找礦,可以譯作‘坤輿格致’……以此類推,為何非要用夷學為名?或者,便稱之為科學,又有什麽不可?”


    “科學?”


    “科者,從禾從鬥,計量之學。當年秦皇一統,便統一度量衡。而在種種學問之中,這計量之學也是一切學問的基礎。若無計量,便不能知天文識地理。所以便以科學為名。至少在我們那,這個名字是由此而起的。”


    薑誌禮若有所悟,陳健起身行禮道:“立之兄,我有一不情之請。”


    急忙將陳健扶起,道:“和陳兄交談,受益良多,便說就是。”


    “我從到了暹羅,才開始讀詩書經典,若論起來不如開蒙之童。有些東西,便是想要翻譯,也很難動手。我想請立之兄幫我將一些東西翻譯過來。”


    “這……不怕陳兄笑話,格物致知之學,我所學不深。”


    陳健連忙搖頭道:“不是這麽翻譯。比如說科學這兩個字,我想翻譯成科學。但是怎麽才能由計量的學問引申出來,這就需要引經據典,這是我做不到的。也就是說,如何翻譯,我已經想好。沒有想好的,是怎麽讓士林中人一見便覺得果然有道理……”


    薑誌禮明白過來,笑道:“穿鑿附會?”


    “算是吧。”


    “這倒不難。想來這些學問,今後必然大放光彩。八目之首,的確不應該用夷學這個明目。”


    “主要是請立之兄,寫一篇論科學何以以計量之學為名的文章。具體的原因我已經寫好的,但是……立之兄也知道,若是我寫出來,恐怕貽笑大方叫人以為這是蒙童亂語,白話可笑。”


    說完將一份早已經寫好的關於計量單位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麽要用科學為科學的名字的原因。


    這倒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的起頭,薑誌禮略微一想就能從統一度量衡之類的角度為這個譯名找到足夠的理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