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隻是黃德頗為不解,閩城很多工匠如今都頗為不解。


    李靉靆那邊磨了一堆古怪的鏡片,到現在李靉靆都不知道這些鏡片是做什麽用的,尤其是那幾塊三棱形的玻璃柱。


    一位老師傅被陳健用重金委托,做一個漏壺計時裝置,要求能夠精確到一眨眼時間的區別。既要保證上部水麵的平穩,又要保證漏下去的水足夠多,這才能保證可以用來精確測量一些細微的時間。


    閩城最大的船帆作坊也接到了一個委托,要求用最細膩的布做一個直徑大約四十步的布球。四十步,展開後麵積嚇人,而且還要手工縫製後再塗抹上一層不透氣的軟樹漆。這是一項很難的活,好在給的錢足夠多,否則還真沒有人願意做。


    閩城最好的銀匠銅匠,接到了一筆錢,還有一張圖紙。要求按照圖紙裏畫的那樣,做出一個可以分合的銅架。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量角器,但是要比量角器複雜一些,也精細的多,要求刻度極其細微。


    閩城的箍桶匠人被請求製作一個巨大的木桶,這個問題倒是不大。配套的是冶鐵作坊被請求做一個很長的鐵皮管,足足有十步長的大鐵皮管。


    如果這個鐵皮管看著古怪的話,那麽冶鐵作坊接到的另一項事物就更奇怪:一個雙通的鐵槽,但是一邊開口極小,一邊開口極大,下部是貫通的。


    除此之外,還有巨大的磁石、極長的銅絲塗抹上紫樹漆繞城匝圈、炭精加勃土或是石墨條兩根靠的極近用杜仲膠黏合在一起並聯……


    如果這些算是古怪,那麽自身玻璃作坊中要製作的一項器物就更加神奇了。幾個手法最好的玻璃工匠被要求製作一個一步半長的大玻璃管。做出來之後根本沒人知道這東西是做什麽用的,而且花費高昂。更費解的是,這一根根本賣不出錢的玻璃管還被要求做五根,理由是擔心在船上顛簸以至碎掉。


    太大了固然古怪,可太小了一樣古怪。除了那根又粗又長又厚的大玻璃管,這邊的工匠還要做一堆小玻璃管。


    小玻璃管要求做的越細越好,這沒問題。問題是這種玻璃管要求裏麵是空心的,而且要盡可能讓空心處完全一樣。好在靠著點燃的煤氣可以燒軟玻璃拉長,靠著多年的手藝一點點地嚐試。


    好容易弄出來幾根,冷卻後又要把下麵吹軟鼓出一個小泡,趁熱灌進去水銀再把上麵密封。等到溫度降低,水銀變冷就慢慢落到下麵。


    然而這些工匠們認為弄的相當完美的東西,卻被陳健扔進開水裏煮了片刻對著陽光看了看水銀、又放在硝石製出的冰水中看看、再夾在腋窩裏研究了研究後直接扔了,告訴這些工匠還不行。還得細、還得均勻、還得再平滑……


    作坊中雇來了一批殘疾人,他們的工資不低,每天要做的事隻有一件:用陶盆蹲在河邊,裏麵裝著一些古怪的液體,一旦發現冒煙或是升溫,立刻扔到冰涼的河水中。一個月之內死了三個,死狀之慘可謂不忍睹,當真無全屍,聲若驚雷驚天動地,連河邊的石頭都被炸的粉碎。但是撫恤金極高,一些失去了生活能力但還有家庭的、得了楊梅大瘡晚期之類的人不但不怕,反而趨之若鶩,排著隊等死。當然不死最好,拿的薪資也不低……


    種種古怪的事就在秋冬這樣發生著,被牽扯到其中的工匠極多,不單單是這幾個人。


    工匠隻要去做,並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做什麽用的。


    況且,這些古怪的東西給的報酬也很豐富,除了一些極為精細做起來很麻煩的一些,大部分都是手工就能做出來無非是浪費一些時間而已。


    這一切古怪的東西都換不來錢,相反還要浪費很多錢。


    但是花錢讓工匠製作這一切的陳健並不吝嗇,不但在這些東西上舍得砸錢,還盡可能地用自己的錢帶動著南安縣的發展。


    其實這一年如此折騰,到年末的時候基本沒賺到太多的錢。但是除了錢之外的東西,他都得到了。


    自己在南安縣的名氣越來越大,官麵上的人物與自己走動越來越多,當真有了那麽幾分互相提攜勾結前進的意思。


    年終之時,正值官員年終考評。


    今年是小考,明年才是三年一次的大考。郡中負責考評的官員在年末的時候來到了南安,讚歎之後南安的各個官吏都得了一個上上的評價,這是整個閩郡諸縣中評價最高的。


    縣城中多出了許多的建築,而引領著官員考核的南安本地人士也有計劃地帶著他們看了看那些被陽光照耀的角落。


    一座水泥、磚石、玻璃窗、黑木板為標準的開蒙學堂,占地巨大,可以容納數百學生。


    房屋造型簡單,可是窗明幾淨。新的舊的課桌在教室中堆的整整齊齊,進行開蒙教育的孩子們正在學習文字算數,透過玻璃窗看了看裏麵的情形,那些考評的官員忍不住讚歎。


    下課之時,鈴鐺搖動,孩子們蜂擁而出,衣著有好有壞但卻彼此親密喜笑顏開;上課之際,人頭攢動,講台上開蒙先生抖擻精神抑揚頓挫。


    陽光透過玻璃窗直射其中,院落內尚有草木未清,看上去有些荒涼,但考評的官員覺得瑕不掩瑜。


    考評的官員也算是見過市麵的,當然知道玻璃昂貴,可這一座學堂的窗戶竟然全都是玻璃而非窗紙,不免有些驚歎。


    “你們南安倒是有錢啊。這樣的學堂,就算是閩城也沒有。”


    陪同的南安縣的學正官急忙道:“去年一場大雨,一座學堂年久失修以至垮塌。當時縣中也沒有多少餘錢,便想著修繕一下。不想本地商戶踴躍捐納,說什麽再窮不能窮教育,數月之間就蓋起了這樣一座學堂。縣裏花了一部分,再加上本地商戶多有墨黨之徒,因此玻璃、木桌之類,都是以底價從作坊裏直接采購的。再加上作坊中的水泥,調和泥漿,快捷無比,短短幾月這座開蒙學堂便可以上課了。”


    考評官員稱奇道:“就算這樣,建起這座學堂也要不少花費啊。”


    “是啊。這一座學堂因為用了玻璃采光,加上房屋寬大,每間教室能夠容納六七十人,孩子又小,隻要能坐下就行。這一座學堂一共可容納七百多孩子,算起來花費反而比之前更少。”


    “我看這裏的孩子似乎多有貧寒無依者?”


    “是。但凡家中離得較遠的、鄉村學堂又不足的,便都集中到這裏開蒙。慈善商社與縣裏各出一部分錢,保證這些孩子平日吃用,雖然沒有葷腥,但至少可以吃飽。”


    “那住在哪裏呢?”


    “商戶也給安排了住處。旬休時或是下學之後,有時候也做些掃煙囪、黏煤粉、剝魚剁碎之類的雜活。也能得到幾個銅板。”


    有些話這學正官卻沒說,比如說前些日子有個孩童掃煙囪的時候卡在了裏麵,外麵也不知道,被活活烤死了。不過就算說了也沒什麽,想來考評的官員也會感歎一聲然後該吃吃該喝喝,自從大量以煤為燃料後,死在這上麵的孩童每年也有個百十個。


    對於很多地方來講,這座學堂說是天堂也不為過。


    在學堂轉了一圈,眾人又離開了學堂,又去了南安的濟貧院和贍養堂撫育院,大門上寫著一幅楹聯,下麵的落款是縣令嗟遠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考評官員忍不住念了出來,細細品味連勝稱讚。裏麵眾人雖不說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可是看上去過得也還不錯,至少餓不死還能活下來。


    至於到了街上後,往來轉運的商販、運輸玻璃的馬車、搬運煤石的力工,忙亂不已。


    最終的考核,南安所有官員基本都得了一個上上的評定。無論是稅收、德育、教化、商鋪等等方麵,都比過去要強不少。


    隨著整個閩城的玻璃產業和醬油業在南安紮根,帶動起了一大片的上下遊作坊。


    玻璃廠在這裏繳稅,往來運輸的人又在這裏經停。加上陳健又將一些閑散的勞動力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建築隊,既蓋起了學堂,又嚐試著在閩城修築商社的磚樓,今後可能還要修路。


    南安吸來了很多的財富,又通過陳健的手轉發出去,再帶動了本地的商鋪、店鋪、食品等產業,看上去的確有幾分繁榮。


    這種繁榮建立在大量的勞動力被雇工的前提下,而且隨著玻璃廠逐漸壟斷了沿海一帶的玻璃銷售,這種繁榮還會繼續。


    也因而如今的南安縣有些離不開陳健。幾個作坊,外加配套的木器、建築、運輸和礦石使用,整體來看是數百甚至上千個雇工的生活。


    可以說一旦陳健的作坊倒閉或者遷走,一些官員既拿不到每年的一些行賄,又會出現數百人無事可幹的恐怖場麵。


    所以,就在考評官員離開南安縣不久,縣中的議事會提名了陳健成為了縣議事會的成員。


    這一次可謂是眾望所歸,大部分有票權的人都同意,實際上就相當於陳健花了一些錢買到了這個位子。


    至於說那些反對聲,比如那個被煙囪烤死的孩子的父母,他們連票權都沒有,自然淹沒在眾人的遺忘中。


    甚至還有人指責那對父母:若非陳善人,咱們這些孩子哪裏那麽容易進開蒙學堂呢?你們使使勁再生一個就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