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記憶,隻屬於幾個人,漫漫時間中這些記憶的參與者也隻有幾個人。
而有些記憶,卻是很多人共同所有,以至於很多年後回憶起來的時候,因為這段記憶素不相識的人就能飲一抔酒,聊聊當年。
比如華曆三十四年七月份的一項規矩,要求在半年之內所有陶貝前往榆城或是夏城新成立的錢莊兌換成銅幣,逾期不換則視為作廢。
笨重的陶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輕便而又好看的銅幣走進了人們的口袋,轉而多出了一種稱之為褡褳的布縫製的東西,裏麵叮叮當當地響著,證明主人的富足。
人們很早就接受了陶貝的概念,有城邑政府作為信譽支撐,有嚴密控製的作坊體係作為貨幣配發的基礎,輕便的銅幣很快流行起來。
對於榆城夏城體係內的人來說,貨幣改革就像是春天的一場風夏天的一場雨,稀鬆平常,沒有任何的波動。
因為公產仍舊以固定價格出售各種必需品,以各種價格收購必需品,為數不多的私下的市場交流,無非就是把實物強製變為了貨幣。
同樣的貨幣在其餘城邑可以買更多的東西,但是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很難離開城邑去看看外麵的世界,即便知道同一枚銅幣可以在其餘城邑買更多的東西,卻也不可能放棄這裏的一切去其餘城邑花費。
隨著鐵製農具的生產,青銅的使用量減少了,按理說價格會降低。
可是因為大量地鑄造銅幣,青銅的價格反而比之從前更貴,變相地一些不如青銅的鑄鐵矛頭也成為了大宗的貨物,而銅幣又總是高於同重量的青銅戈矛。
翻砂法鑄幣節省了很多工序,即便其餘能夠煉銅的城邑想要仿製也很難有多少利潤,而其餘城邑發行的貨幣又難以和夏城銅幣競爭,因為他們沒有作坊群和各種用品作為支撐,人們也不是很信任那些其餘城邑的古怪貨幣,隻相信畫著陰陽魚和麥穗的夏城銅幣。
這東西隻要在夏城人開的店鋪中就能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而別的貨幣夏城人根本不收,也堅決抵製以物易物的小宗貿易。
從大宗商品的收購銷售,到附近城邑走街串巷的貨郎,以及從夏娥貿易的商城演化出的名為商人的新職業不斷將貨幣收回灑出,向外輻射。
往來於榆城的人逐漸增多,身在在榆城對岸的土地上,一座新的沒有城牆的城邑逐漸有了規模,供那些其餘城邑的人在這裏居住或是購買貨物。
那裏有酒肆、驛館,甚至還有可以花上銅幣就能放鬆的好去處、官營的妓館,那裏的女人穿的好看而且很有味道,如果願意花更多的銅幣,甚至還有更漂亮的甚至會唱歌圜舞的。
每旬都有船隻通行四周的城邑,一條簡易的可以行車的路也已有了雛形,所以榆城對麵的那座小城邑很熱鬧。
在那裏幹活的人……大部分都是從外麵逃到這裏或是賣到這裏或是“自願”前來的各種女人,一種新型的人口貿易以榆城為中心開始向四周罪惡的生長著。
而那裏的大部分產業都是夏城的公產,管理的人也是從城邑國人中遴選出來的,名義上每個人都可以報名,但是選拔的資格第一輪就要剔除掉絕大多數的人。
要求會認字,會數數,會加減乘除,這是一項硬性規定,誰也不能更改,有首領親自考核。
那裏生活很愜意,幹的活輕鬆,又沒有太多的管轄。很多人知道自己這輩子或許不太可能,但仍舊充滿希望,因為他們的孩子如今還在學堂上學呢。
種種變化的起因都是因為一種可以在四周城邑通用的貨幣存在,不再需要以物易物拿著一大堆的糧食毛皮之類。
貨幣,對很多人來說這項變革規矩隻是三十四年七月份發生的一件大事,但對那些知道內幕的人來說,卻知道這項規矩可能要追溯到很久前的陶貝綁定糧食換石頭,以及“芽”那個部門雕刻出的錫製的錢母幣。
而真正讓這一切變革發生的,則是源於三月份娥衛兩城的首領前往榆城共商大事。
夏城人很自豪地帶著滿眼好奇而又驚訝的娥衛兩城的人參觀了作坊群和農莊,並讓他們觀看了一場牛耕和人耕比拚,給那些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三月末看完了春耕後,娥鉞衛河等人以及他們城邑掌握權力的一批人來到了榆城最大的屋子中,屋中等待他們的是夏城議事會的一般成員和各個作坊司的負責人。
從三月二十七到四月十三,半個月的時間內每天上午屋內都在爭吵討論,但這些爭吵和討論在四月十三的下午趨於平靜。
夏、娥、衛三城的實權人物在新建的榆城政廳中商談了半個月,達成了一係列協議。
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貨幣和技術展開的。
夏城和衛城一共提供奴隸兩千人,用以負責熔鑄銅錢,開采夏城的銅礦等,鑄錢數量由夏城裁定,所鑄銅錢夏城占六成,其餘兩城占據四成,作為草河同盟內部的通用貨幣。
銅錢在草河盟內通用,其餘兩城不得仿製,夏城也一樣不能多鑄,銅錢和作坊品綁定,同時夏城要收回兌換所有的陶貝銅貝。
夏城在兩年內將以借款的形式借給衛、娥兩城首領家族銅錢三十萬枚,金幣若幹。
同時借給衛、娥兩城的政府銅錢一百萬枚,這些銅錢隻能用以采購夏城的各種貨物,任何貨物娥、衛兩城都比其餘城邑擁有優先權。
除此之外還要有償援助一部分鐵製農具,同樣算在借款當中。
這批借款以實物形式在八年內還清,實物以農產品、絲綢、麻布、陶器和一些計劃中的低級作坊用品為主。
以上內容由兩城的鑄幣所有權作為抵押,如八年內不能還清夏城將從鑄幣中直接拿回雙倍的銅錢,鑄幣作坊必須建立在夏城。
夏城將成立一個錢莊,可以有抵押物地進行借款,同時錢莊還負責登記各種新式工具和技術。
如絲綢技術、黑陶、耬車、紡車等,一經登記,其餘人不經允許不得私自仿造,如許仿造需要提供一筆錢或是拿出利潤的兩成,視發明者的要求而定。
此外,由夏城政府出技術,幫助兩位首領的家族建立新式農莊和小作坊,對於首領家族的屬於無償援助,同時幫兩位首領訓練私兵,甚至提供一批武器武裝這些私兵。
三城之間取消任何限製,人可以自由來往,但是不得私自在其餘城邑開礦、挖鹽、采伐等,但可以經商、開作坊等。
同時兩城以五年之內一半的礦產收益為代價,請求夏城幫忙在兩城的土地上找礦,五年後夏城所得收益不再是一半減為一成。
三城之間不得修築、建造以其中任何一方為假想敵的城邑、堡壘;三城之間的軍裝統一為黑色,不得灌輸任何以其中一方為假想敵的仇恨。
任何一城遭受第四方攻擊,其餘兩城則自動視為與第四方處於交戰狀態,並盟誓不單獨與第四方媾和。
娥衛兩城承認夏城的兄長地位,夏城盟誓絕不幹涉娥衛兩城的內部事物,並在娥衛兩城的繼承人問題上絕對支持兩人將來所選定的人選。
等等等等……
與之前的口頭盟誓不同,這一次商量的事全都寫在了布帛上,一式三份。
其中除了一些首領家族之間的密約外,其餘內容全部公開,由夏城出人在兩城中專門講解條約內容。(未完待續。)
而有些記憶,卻是很多人共同所有,以至於很多年後回憶起來的時候,因為這段記憶素不相識的人就能飲一抔酒,聊聊當年。
比如華曆三十四年七月份的一項規矩,要求在半年之內所有陶貝前往榆城或是夏城新成立的錢莊兌換成銅幣,逾期不換則視為作廢。
笨重的陶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輕便而又好看的銅幣走進了人們的口袋,轉而多出了一種稱之為褡褳的布縫製的東西,裏麵叮叮當當地響著,證明主人的富足。
人們很早就接受了陶貝的概念,有城邑政府作為信譽支撐,有嚴密控製的作坊體係作為貨幣配發的基礎,輕便的銅幣很快流行起來。
對於榆城夏城體係內的人來說,貨幣改革就像是春天的一場風夏天的一場雨,稀鬆平常,沒有任何的波動。
因為公產仍舊以固定價格出售各種必需品,以各種價格收購必需品,為數不多的私下的市場交流,無非就是把實物強製變為了貨幣。
同樣的貨幣在其餘城邑可以買更多的東西,但是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很難離開城邑去看看外麵的世界,即便知道同一枚銅幣可以在其餘城邑買更多的東西,卻也不可能放棄這裏的一切去其餘城邑花費。
隨著鐵製農具的生產,青銅的使用量減少了,按理說價格會降低。
可是因為大量地鑄造銅幣,青銅的價格反而比之從前更貴,變相地一些不如青銅的鑄鐵矛頭也成為了大宗的貨物,而銅幣又總是高於同重量的青銅戈矛。
翻砂法鑄幣節省了很多工序,即便其餘能夠煉銅的城邑想要仿製也很難有多少利潤,而其餘城邑發行的貨幣又難以和夏城銅幣競爭,因為他們沒有作坊群和各種用品作為支撐,人們也不是很信任那些其餘城邑的古怪貨幣,隻相信畫著陰陽魚和麥穗的夏城銅幣。
這東西隻要在夏城人開的店鋪中就能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而別的貨幣夏城人根本不收,也堅決抵製以物易物的小宗貿易。
從大宗商品的收購銷售,到附近城邑走街串巷的貨郎,以及從夏娥貿易的商城演化出的名為商人的新職業不斷將貨幣收回灑出,向外輻射。
往來於榆城的人逐漸增多,身在在榆城對岸的土地上,一座新的沒有城牆的城邑逐漸有了規模,供那些其餘城邑的人在這裏居住或是購買貨物。
那裏有酒肆、驛館,甚至還有可以花上銅幣就能放鬆的好去處、官營的妓館,那裏的女人穿的好看而且很有味道,如果願意花更多的銅幣,甚至還有更漂亮的甚至會唱歌圜舞的。
每旬都有船隻通行四周的城邑,一條簡易的可以行車的路也已有了雛形,所以榆城對麵的那座小城邑很熱鬧。
在那裏幹活的人……大部分都是從外麵逃到這裏或是賣到這裏或是“自願”前來的各種女人,一種新型的人口貿易以榆城為中心開始向四周罪惡的生長著。
而那裏的大部分產業都是夏城的公產,管理的人也是從城邑國人中遴選出來的,名義上每個人都可以報名,但是選拔的資格第一輪就要剔除掉絕大多數的人。
要求會認字,會數數,會加減乘除,這是一項硬性規定,誰也不能更改,有首領親自考核。
那裏生活很愜意,幹的活輕鬆,又沒有太多的管轄。很多人知道自己這輩子或許不太可能,但仍舊充滿希望,因為他們的孩子如今還在學堂上學呢。
種種變化的起因都是因為一種可以在四周城邑通用的貨幣存在,不再需要以物易物拿著一大堆的糧食毛皮之類。
貨幣,對很多人來說這項變革規矩隻是三十四年七月份發生的一件大事,但對那些知道內幕的人來說,卻知道這項規矩可能要追溯到很久前的陶貝綁定糧食換石頭,以及“芽”那個部門雕刻出的錫製的錢母幣。
而真正讓這一切變革發生的,則是源於三月份娥衛兩城的首領前往榆城共商大事。
夏城人很自豪地帶著滿眼好奇而又驚訝的娥衛兩城的人參觀了作坊群和農莊,並讓他們觀看了一場牛耕和人耕比拚,給那些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三月末看完了春耕後,娥鉞衛河等人以及他們城邑掌握權力的一批人來到了榆城最大的屋子中,屋中等待他們的是夏城議事會的一般成員和各個作坊司的負責人。
從三月二十七到四月十三,半個月的時間內每天上午屋內都在爭吵討論,但這些爭吵和討論在四月十三的下午趨於平靜。
夏、娥、衛三城的實權人物在新建的榆城政廳中商談了半個月,達成了一係列協議。
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貨幣和技術展開的。
夏城和衛城一共提供奴隸兩千人,用以負責熔鑄銅錢,開采夏城的銅礦等,鑄錢數量由夏城裁定,所鑄銅錢夏城占六成,其餘兩城占據四成,作為草河同盟內部的通用貨幣。
銅錢在草河盟內通用,其餘兩城不得仿製,夏城也一樣不能多鑄,銅錢和作坊品綁定,同時夏城要收回兌換所有的陶貝銅貝。
夏城在兩年內將以借款的形式借給衛、娥兩城首領家族銅錢三十萬枚,金幣若幹。
同時借給衛、娥兩城的政府銅錢一百萬枚,這些銅錢隻能用以采購夏城的各種貨物,任何貨物娥、衛兩城都比其餘城邑擁有優先權。
除此之外還要有償援助一部分鐵製農具,同樣算在借款當中。
這批借款以實物形式在八年內還清,實物以農產品、絲綢、麻布、陶器和一些計劃中的低級作坊用品為主。
以上內容由兩城的鑄幣所有權作為抵押,如八年內不能還清夏城將從鑄幣中直接拿回雙倍的銅錢,鑄幣作坊必須建立在夏城。
夏城將成立一個錢莊,可以有抵押物地進行借款,同時錢莊還負責登記各種新式工具和技術。
如絲綢技術、黑陶、耬車、紡車等,一經登記,其餘人不經允許不得私自仿造,如許仿造需要提供一筆錢或是拿出利潤的兩成,視發明者的要求而定。
此外,由夏城政府出技術,幫助兩位首領的家族建立新式農莊和小作坊,對於首領家族的屬於無償援助,同時幫兩位首領訓練私兵,甚至提供一批武器武裝這些私兵。
三城之間取消任何限製,人可以自由來往,但是不得私自在其餘城邑開礦、挖鹽、采伐等,但可以經商、開作坊等。
同時兩城以五年之內一半的礦產收益為代價,請求夏城幫忙在兩城的土地上找礦,五年後夏城所得收益不再是一半減為一成。
三城之間不得修築、建造以其中任何一方為假想敵的城邑、堡壘;三城之間的軍裝統一為黑色,不得灌輸任何以其中一方為假想敵的仇恨。
任何一城遭受第四方攻擊,其餘兩城則自動視為與第四方處於交戰狀態,並盟誓不單獨與第四方媾和。
娥衛兩城承認夏城的兄長地位,夏城盟誓絕不幹涉娥衛兩城的內部事物,並在娥衛兩城的繼承人問題上絕對支持兩人將來所選定的人選。
等等等等……
與之前的口頭盟誓不同,這一次商量的事全都寫在了布帛上,一式三份。
其中除了一些首領家族之間的密約外,其餘內容全部公開,由夏城出人在兩城中專門講解條約內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