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之後的狂歡比起平日更加放縱,幹涉軍借勢洗去了身上的血,許諾了沒收被殺人的田產奴隸再分配後,人們暫時忘卻了那些戰死的人,開始盤算自己能分多少,也盼著這個看起來很公正的姬夏能主持這次分配,不要再被東北角的那些人分配,因為他們總是多分給自己。


    陳健所謂的“英雄”的子嗣和遺孤成了歡宴中被遺忘的角落,雖然他們被陳健妥善地安排在最好的位置,享有最好的食物,可終究不再有人關注他們。


    流觴曲水之樂太過風雅,城邑眾人更喜歡這種男女雜坐,以盆甌和歌,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的氣氛。


    蹴鞠為戲,角力博雄,再加上陳健故意讓夏城人輸了幾場,學了下商君立木的賞賜,自己在城邑中的名聲又高了一些,至少讓人覺得他言而有信公正無私。


    歡宴要結束的時候,有人便要借勢推選新的首領,卻被陳健以原本的首領還未罷黜為借口拒絕了,隻說雖然他犯下了大錯,可是規矩還是要走的,要先罷黜再選新的,今日天晚便先散了吧。


    眾人覺得似有道理,撿了些殘羹冷炙後便各散去,相約明日再行審判。


    等眾人離開後,粟湯找到陳健,頗為不解地問道:“姬夏,今日民心正炙,正好借這個氣勢推選老首領之子作為首領,怎麽偏偏還要拖延一天?”


    陳健關上屋門,叫人把守在門口讓屋子中其餘人離開,給粟湯斟了一碗酒,粟湯不敢接,隻好先敬陳健。


    “這件事是我臨時起意,沒有和你商量,勿怪。”


    “姬夏哪裏話?父親將斧玉交於你,此次出征我要聽你的。”


    “這是出征之外的事,我不敢僭越,但是時間已經來不及,隻能先做,也希望你傳達給粟嶽首領。”


    粟湯知道陳健做事很講規矩,知道這樣說必然不是小事,急忙靜心去聽。


    “如今關押的那人,仍舊是這座城邑的首領,城邑眾人還未將其罷黜,對吧?”


    “對。”


    “罷黜之後處以極刑,那不過是殺了一個普通人。我問粟湯,在這之前,可有城邑之外的人殺死了城邑首領,而城邑眾人沒有反對卻拍手稱快的事?”


    粟湯搖頭道:“未曾聽聞。自華逝後,氏族征戰連年,首領多有戰死。兩城交戰,首領戰死便是永世血仇,哪裏還能拍手稱快?若是城邑內亂相爭,至多也是流放失敗者,就算是殺死,那也是城邑的事,從未有過其餘城邑動手的先例。”


    陳健點頭道:“這就是了。規矩是人定下的,規矩之初總要有個先例,如今這就是一個機會。咱們明天要判處的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城邑的首領,雖然犯了錯但還沒有按照規矩被罷黜的首領。判處這個首領的不是憤怒的本城的國人,而是咱們。”


    “他為什麽會被咱們審判?因為他犯了錯。犯了什麽錯?犯了屠戮親族妄圖投奔東夷的錯。這些錯誤僅僅是和這座城邑有關嗎?不是,這是關係到會盟的二十多個城邑幾十個氏族的,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城邑的事了,而是整個大河諸部的事。所以,咱們才有資格去審判他,而且要以他還是首領的身份去審判。”


    “再者,他犯的錯不隻是在這個城邑是錯的,而是在整個大河諸部都是錯的,難道在粟城、夏城做了屠戮親族的事不會受到懲罰嗎?這不像是夏城煮羊先煮熟再放鹽、粟城煮羊是先放鹽再煮熟這樣的錯。犯錯,即為超出了規矩。大河諸部應該有一個大的、所有氏族都能接受的、普遍適用的規矩,而各個氏族的規矩必須要在這個規矩的框架內才行,這才是真正的親族會盟。”


    “的確,會盟時說過,會盟各族不會幹涉其餘各族的內部事物。但是,如今東有夷西有戎,虎視眈眈,大河諸部紛爭不斷,正是危及之時,若是被蠻夷侵占了祖先流血占下的土地,斷了祖先的祭祀,這才是最不能接受的事。”


    “當氏族首領欺騙族人、妄圖投奔蠻夷、忘卻祖先祭祀的時候,這就不是一個城邑內部的事了,而是關係到大河諸部共同的利益——即每個單獨城邑的走向選擇不能和整個大河諸部的利益相悖。大河諸部的共同利益是至高無上的,各個氏族城邑的自主權利應該是有限的。”


    “那麽,無論是小規矩是否違背了普遍適用的大規矩,還是城邑的自主權利是否損害了整個大河諸部的利益,這些對錯難道是一個城邑的人可以決斷的嗎?顯然不是!”


    粟湯聽到這,忍不住將陶碗重重地撂在地上,可能是感覺到自己的失態,假裝是不小心彎腰去撿,心中卻是遏製不住的興奮。


    連續幾年風調雨順,今天大河又無淩汛夏洪,東夷老首領病亡諸部紛爭,正是粟嶽想要征伐不順從的大河諸部的時機,這一點粟湯很清楚。


    可是久久未動的原因就在於一個可以讓眾人接受的理論,沒有一個理論做支撐就會名不正言不順,就難以讓那些被征服的氏族服氣,也很難在出征的盟誓中欺騙那些士兵。


    大河會盟的基礎是相同祖先,現實利益是大河洪水和東夷的威脅,這兩條是無法作為對內戰爭借口的,除非是東夷諸部入侵粟嶽對那些不服從他的氏族以護衛祖先陵墓為理由逼著他們出兵而他們沒有出兵,現在看來暫時也沒有這個機會。


    至於可能出現的上蒼啟示等至少能圓上的借口,則因為彗星事件導致了這個理論的破滅,當初為了會盟成功粟嶽大力支持了陳健的言辭,現在卻要為這些言辭付出代價。


    一直聽父親念叨的粟湯瞬間就被陳健的這些話吸引住了,這正是個完美的理論支撐,可以擴大首領權利和將內部幹涉正義化的絕佳借口。


    “姬夏說的沒錯,要審判的是沒有被族人罷黜的首領,這是沒有先例的,而且也是眾人支持的,一旦這個頭開了,那麽以後再有類似的事就可以有先例作為對照。首先需要立起的是一個各個氏族城邑都遵守的大規矩,在這個大規矩之下,各個城邑的小規矩是要符合這個規矩之內的,否則就是違背了會盟。”


    “一開始的大規矩不必太多,先讓眾氏族借著這件事的警示接受大規矩大於小規矩這個想法,然後再一點點地增多大規矩……”


    “真要這樣的話,十年二十年之後,會盟的這些城邑一定會和現在不一樣……如姬夏所說,這些事不是一個城邑的人所能決斷的,那麽由誰來評定?自然是……自然是由父親這個盟首……有夏城的火藥,粟城周圍七八城的士兵,還有姬夏說的這個大義……”


    彎腰撿碗的時候,粟湯的手不住地顫抖,不僅僅是因為內心的興奮,還有一種這幾個月以來一直出現的小問題——手足顫抖,並不嚴重,巫醫也給了他一些草藥,勸誡他不要再飲酒,他也沒當回事,更沒有往那些他最喜愛的明亮器皿上去想。


    等他起身的時候,心中已有決斷,這件事如果真能做成了,父親一定會喜歡,對自己也是有益的。


    於是他說道:“姬夏說的沒錯,這件事不能等父親和其餘城邑的首領來到後再做決定,否則城中人肯定會推選出新的首領。我想父親一定會同意的,這也是每一個首領樂於看到的。我這就將這裏發生的一切告訴父親,並且請罪我這個做兒子的為他決斷了一件事。”


    陳健道:“這還不夠。趁著這一次的事,各個城邑氏族的首領齊聚粟城,正是和他們商量這件事的時候。粟嶽首領很睿智,他會明白這對整個大河諸部都是有好處的,你應該速速派人回去,讓他提早準備。”


    粟湯點頭道:“這是姬夏想出的大義,父親即便心中明白,可是卻不如姬夏想的周全,這件事還是要請姬夏與各位首領說說。”


    “這自然由我來說,我回去後也會和你父親商量。”


    陳健理所當然地同意,前世他對自己之前說的兩個理由嗤之以鼻,但是用在這裏卻很合適:在物質條件不足以支撐一個大一統的時代,至少要做到理論上的親近,用一個眾人都能接受的理由維係一個文化圈的親近和歸屬感,以待後來人。


    他的理論水平不高,可是前世某個時期整個世界上最好的嘴炮和理論家都撕扯過有限主權論,包括與之配套的:大哥作為家庭族長有義務也有權利幹涉小兄弟內政等等,拿在這裏稍加改變就可以湊合著用,等到統一後自然可以稍微變化成朝貢文化圈體係。


    以現在各個氏族城邑的水平,是絕沒有兩報一社評論員那樣的反駁能耐的,陳健也就不怕在首領聚集的時候被人駁倒,明麵上不能駁倒,私下的利益交換才有可能促成這件事。


    如今夏城還不是最強盛的時候,陳健對自己的定位很清醒,做粟城的馬前卒和吹鼓手,他負責炮製理論支持和大義名分,粟嶽負責暗地裏的利益交換。等到互相利用結束分道揚鑣的時候,雙方誰是獲勝者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這一世的底線已經達到。


    以張王李趙百姓劃分、而非張族李族劃分,這就是他這一世的底線,來日方長,一個有向心力的統一帝國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但分裂成無數小國卻有可能一夜之間發生,並且形成思維定式。


    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前世裏東西方曾各自發展處兩套不同的體係:以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為基礎的主權平等的民族國家體係;以東方宗主國朝貢為基礎的文化圈劃分體係。


    前者在持續分裂千年後,於三十年戰爭後理論成型,並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話語權,成為後世國家關係的基石,並在他的發源地,留下了想象共同體民族爭端這個巨大的火藥桶。


    後者則因為滿清入關,招致文明優勢的內核受損就此破滅,並未趕上世界風起雲湧的年代,來不及發展出與之適應的變種,也沒有掌握住足夠的話語權,伴隨著尼克鬆訪華宣告著最後一個世界性大國正式加入以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為基石的世界,文化圈或意識形態宗主體係正式破滅——似乎前者的體係已是真理,沒有第二種選擇。


    而陳健要看看,要親眼看看,這個與前世除了自己想象出的相似認同感外,沒有任何聯係、影射、關聯的世界,會不會有另一條路。


    以及,當最終麵臨千年未有的大變革時,當所有溫情脈脈地麵紗全都撕下的時候,不一樣的文化體係獨立發展,不被舶來品所擾,最終會不會與前世自己所信仰的殊途同歸,以求心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