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消息,陳健也嚇了一跳,推開門衝出去,看到城邑中心已經圍了不少人。


    原本準備前往衛城的粟禾和自己派出的商隊也都回來了,圍著幾個人,披頭散發的滿身是傷,上一次來過夏城的衛西也在其中,看起來傷的很重。


    陳健擠過去的時候,衛西半睜著眼睛,僵直的脖子費力地轉動著,似在搜索什麽,看到陳健的時候,眼神中露出了希望的光彩,死死抓著陳健的手道:“衛城被圍,還請姬夏出兵救援!”


    “出什麽事了?不要急,慢慢說。”


    衛西身上有四道傷口,一道結痂,剩下三道或許是因為路途顛簸開裂了,滲出鮮血,他還想要說點什麽,但是氣息微弱,頭腦有些不太清晰,隻是不斷地重複著讓陳健救援的話。


    陳健知道衛城肯定是出事了,但到底出了什麽事?是內部作亂?還是被異族攻打了?


    以衛西此時的狀態,未必說的清楚,環顧四周看了看跟隨而來的隨從,問道:“你們誰能說清楚?站出來。”


    一人應聲而出,衝著陳健躬身行禮後說道:“西戎人圍住了衛城,衛河首領受傷,衛西帶著我們拚死出城,方圓數百裏之內,隻有姬夏與娥鉞能解救衛城,還請姬夏看在同屬大河親族的份上出兵救援。”


    “怎麽會這樣?有多少人?什麽時候被圍的?你慢慢說,便是再急,我也不能飛過去。”


    那人深吸一口氣,讓原本焦躁的心情平靜下來,盡量驅散心中的急躁,知道這時候需要保持清醒,才能用最快的速度說完發生的事。


    “四月十七,西戎人奴隸村落反叛,殺死衛城族人,全村逃走。首領帶兵親自追殺,那些人故意將首領引入山穀,首領跟隨其後。他們與山中的西戎人早有勾連,西戎大軍伏兵在山穀中羽箭漫射,首領中箭,帶人退回城邑。”


    “沿路之上,十三個西戎村落紛紛反叛,族人拚死護住首領退回衛城,衛城被圍。加上反叛的村落,敵人總數約在七千,他們與我們交戰多年,也會種植粟米,糧食不缺,那些反叛的村落帶著糧食支持西戎人,估計他們的糧食能吃一年之久。”


    “衛城中糧食足夠,沿河而居,水也不缺,但首領中箭,大軍在山穀被伏死傷眾多,無力出城再戰,隻能據城而守。”


    “夜裏有族人暗中妄圖開門,所幸被人發現,但那些人在城中作亂,一夜內城中又死傷百餘人,無力出城再戰。姬夏可還記得上次逃到夏城那人?便是他的親族聯結西戎作亂,他們說西戎人答應他們,隻要殺死衛河首領便會退兵。”


    陳健見這個人說的條理清晰,不但自己問的問題對方回答了,連一些別的很重要的事也都一一說清。


    可再看這人年紀約莫三十,臉色黝黑顯然是常年勞作,身上衣衫也隻是樹皮獸毛,不太像是衛姓親族,不由暗暗納罕。


    “你叫什麽?”


    “無姓,名淵,衛城的牧牛人。”


    “你覺得你相信那些作亂的人說的話嗎?”


    “不相信。即便殺了衛河首領,西戎人也不會退兵,他們的親族當然沒事,我們可能會被作為禮物送給西戎人當奴隸。那些西戎村落每年要上繳一半的糧食,我雖然無姓隻是普通衛城中人,可每年分的糧食也夠吃,要是西戎人獲勝,那些村落斷然不會再繳納糧食,他們那些親族便要問我們征繳糧食,這對我沒有好處,我當然不信。”


    陳健搖頭笑道:“他們那些親族穿著絲絹吃著肉醢,竟然不如你這個牧牛的。”


    “是否姓衛,能否穿絲絹,那是上天注定的父母。但想的多不多,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和牧牛穿絲無關。”


    淵說話很恭謹,但卻隱隱透出一些傲氣,他也沒有直接詢問陳健是否出兵的事,因為陳健隻是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問清楚這一切之後,陳健回身喊道:“榆錢兒,你讓族中空出兩間屋子,讓他們先住下,讓女人給他們包紮一下傷口,用酒洗一洗,熬煮些草藥。”


    衛城的人還想說點什麽,陳健吩咐完這些,自己卻已經先離開,關上了議事會的大門,自己在裏麵琢磨著。


    這次衛城的事,很顯然就是一次內外勾結,但本質是還是衛城的製度出了問題。


    如今統一的文化和製度還未在文化圈內形成,各個城邑都有自己的製度以適應周圍的環境,有些製度看起來很奇葩,但卻是確實存在的。


    用後世人的角度去看這些古怪的製度,固然覺得可笑,又覺得毫無意義,但隻有曆史才能證明誰對誰錯,那些奇葩的製度之所以沒有流傳到後世並被後人否定,是因為他們被曆史所淘汰了。


    如今曆史才剛剛開始,從蠻荒中走如文明的部族有著很多古怪的製度,還沒有完全消亡。


    衛城征服了大量的西戎村落,將他們一部分貶斥為奴隸,而另一部分小村落則還保留著,陳健聽商隊的人說起過,這些小村落除了承擔極重的徭役外,還要將一半的糧食上繳到衛城。


    這些村落中的人未必是奴隸,更像是農奴,他們是人,也擁有一部分土地,但他們沒有政治權利,但他們卻是衛城的主要生產者。


    最重要的一點事這些人的人口比例有些太高了,一旦出事就要出大事。


    這一次顯然是早有預謀,發動叛亂後故意引誘衛河追擊,山中的西戎人在山穀設伏,可以說是一次完美的伏擊戰。如果伏擊中衛河戰死,那麽衛城如今也不會被圍,可能城中的一些人就會開門,獻上一部分糧食和女人,在西戎人的扶植下坐上首領的位置。


    淵想的多了一些,能夠稍微看透那些人會觸動自己的利益,但更多的衛城人會選擇隨波逐流地接受,不接受的殺掉,剩下的就都接受了。


    按淵所說,圍住衛城的人有大約六七千,數量有些駭人,但也不是不可能。


    西戎人從衛城那裏學到了種植的辦法,那些農奴村落可能也得到了西戎人的承諾,拿出糧食支持。


    這六七千人真正能打的或許隻有三兩千,剩下的都是湊數的,不過他們剛剛伏擊了衛河,衛城城中又內亂,外麵的西戎人氣勢正盛,衛城還真的很危險。


    任何製度都不是天生健全的,需要一點點積累才行,憑借前世的經驗,陳健這邊就少走了一些彎路,夏城中也有需要繳納半數以上糧食的隸農,但是他們的數量隻有不到二百人,就算有心作亂也沒法和外麵勾結,數量太少也難起波瀾。


    衛城出這樣的事情理之中,要是衛城從一開始就有完美的奴隸製度那才奇怪,陳健甚至數九說起過有些城邑會將老人扔到山中以減輕城邑的負擔,這個世界的城邑並非完全一致的,而是在蠻荒與文明之間走了各自不同的路。


    對與錯,在這個時代很難說服別人,隻有靠自然選擇一樣的淘汰,最後存活下來的族群才是走對了的族群。


    不管怎麽說,是要幫衛城這個忙的,但什麽時候幫才能為夏城取得最大的利益也是他作為城邑首領要考慮的問題。


    打仗要靠族人,族人也需要一個理由,他也需要衛城的一個承諾,是給糧食?給奴隸?還是別的?總不可能讓族人白白送死。


    如今衛西重傷,剩下隨行的人未必能夠做主,他隻能選擇等待。


    西戎之類的說法,源於大河兩岸的文化圈,族人們並沒有從小接受這種灌輸,也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在他們看來打仗就是打仗,幫衛城人打仗,或許可以,但總得有個過得去的理由吧?


    任何東西都是相互的,包括族群的認同,僅僅因為是文化相近的親族,所有人都會鬥誌滿滿殺聲震天,那隻能存在於幻想中。


    哪怕日後民族真的形成了,要做到兄弟鬩牆外禦其辱,那也隻是讀書人的夢想罷了,掌握了權利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憚於借異族之兵的,哪怕自己當兒皇帝,哪怕都城任由異族劫掠。


    況且夏城半年前才打過一仗,羽箭消耗了極多,馬上就要收麥,需要大量的人口,這時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出兵,否則夏城至少三年無法恢複元氣。


    正在那琢磨其中利害的時候,議事會大廳的門被打開,粟禾等人走進來,還有一些部族的首領和議事會的成員。


    議事會的人也不太清楚是不是該出兵幫忙,按說要是能夠向上回那樣抓回那麽多的奴隸倒也可以,可議事會的人是站在夏城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那些部族的首領卻不會這麽想。


    打仗是要死人的,死的都是自己的族人不說,你姬夏上回搶回來的奴隸分給了族人,並且說是歸他們個人所有,極大削弱了氏族首領的權威和利益。


    如今開戰權不在你手上,在議事會手中,縱然議事會裏大部分人都是你那邊的,可也得考慮我們的意見。


    要打,不是不可以,但奴隸和戰利品怎麽分配?你再這麽分下去,族人們隻會記得自己是夏城的人,誰還把氏族的首領放在眼裏?


    的確,你姬夏可以讓城中的輕壯男人聽你的,可我們作為首領也未必一點能量都沒有,說一說打仗要死人為什麽替別人打仗之類的話,還是可以的。你當初鍛造無鋒的時候就說過,軍事首領離開了族人,什麽都不是,要是大家都反對你出兵呢?


    各懷心思的人都在看著陳健,但陳健一直沒說話,他還在考慮當中。


    粟禾不太了解夏城內部的一些分歧,看著陳健一直沒說話,以為陳健被淵所說的西戎人數量嚇到了,六七千人,的確不是個小數目,就算是大河兩岸的一些大的部族,也未必能湊出這麽多人。


    “姬夏首領,想不到西戎人已經如此強大?十幾年前我們曾把他們沿著大河一路向西驅逐,他們那時候還不會種粟,如今竟然能集結數千人,也學會了種粟,哎……”


    征服擴張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技術傳播的過程,這種事陳健並不覺得奇怪,要是打了十幾年仗還沒從大河諸部那裏學到種植才奇怪。


    眾人見粟禾打破了沉悶,紛紛問道:“姬夏,幫不幫衛城?”


    陳健緩緩說道:“容我再想想。”


    他是打定心思要出兵的,為了攫取戰後的利益。


    但打仗隻是個過程,最重要的是仗打完之後該怎麽辦?


    粟禾隻當陳健心怯,卻也沒有譏諷,他想如果他是首領,這一仗恐怕也未必會打,西戎人可有數千呢。


    他看過夏城的一切,他對夏城也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夏城人口放在大河兩岸的部族中不算多,就算所有男人都出征,也不過能湊出兩千人,但整個城邑就算是空了,什麽都幹不了。


    況且,就算什麽都不要了全部出征,兩千人比起西戎人的數量還是太少。


    他倒是聽過陽關之戰,那一戰是夏城人據城而守,他聽完整場戰役的過程後,總覺得陳健是靠了極大的運氣才獲勝。


    這一次要想解圍,就需要堂堂正正地擊敗西戎人才行,而且還是遠征數百裏之外,西戎人以逸待勞,怎麽看這一仗都不好打。


    衛城內亂,衛河受傷,人心不穩,他們也湊不出多少人出城接應,最多能守住城邑就不錯了,衛城中還有那麽多的奴隸,他們大多是西戎的戰俘,這都是些危險的因素。


    “這要是在粟城,或許還有辦法。就夏城來說,終究人口太少,衛城這一次危險了。”


    粟禾心中想著,暗自搖搖頭,粟城加上周圍那幾個盟誓的部族城邑,十幾個城邑湊出萬人也是可能的,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再說粟嶽就算知道,也不太可能出征千裏去救衛城。


    衛城雖然有城牆,靠近大河水源不缺,還有不少的糧食和人,但城外的土地被占,再多的糧食總有吃完的一天、再高的城牆也有被爬上的一天。


    當初七十一親族同聚華城盟誓,四周臣服是何等的壯觀。


    如今七十一親族隻剩下六十餘支,或許不久後還要再少一支,衛姓得賜的玉山終要流落到西戎人手。


    見陳健還在思索,粟禾忍不住說道:“可惜粟城距離此地太遠,大軍到這裏少說也要一年……這件事,的確難辦。姬夏首領,你不妨立刻派人騎馬去一趟娥城,將這件事告訴娥鉞首領。”


    “那六七千西戎,怕是很難打敗,衛城被圍,夏城也要提前準備,姬夏首領不妨讓族人加固城牆準備兵器,要是實在不行,可以向東遷徙。”


    各個首領和其餘人立刻有些不滿地嘀咕了幾句,陳健順勢哼了一聲,衝著眾人喊道:“東遷?這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祖先睡在四周的山林中,我們用手和敵人的血開墾出了這麽多的土地,我們絕不東遷。等將來有一天我們死了,去了先祖居住的世界,祖先問我們:孩子們,你們的土地呢?我們怎麽說?我們告訴祖先我們守不住,扔給別人了?”


    眾人紛紛喊道:“對,我們哪也不去。就算我們要走,那也是我們的孩子太多了需要分出去,除此之外,誰也別想讓我們走。”


    “就是,遷徙後什麽都得重新來,土地怎麽辦?我年紀已經很大了,將來見了祖先,怎麽說?”


    粟禾略有些尷尬,閉口不言,心中卻道:“這話,未免說的太大了,六七千人,就算你能守得住夏城,難道守的住外麵的土地?西戎人今日不來,明日不來,總有一天要來的。你們今天說的好聽,日後我倒要看看你們到底遷不遷!”(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