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鉞不太想做這個交易,無論是不借還是不換,夏城的那些奴隸沒有多少能活到明年,長久來看可以讓夏城發展的緩慢一些。


    可陳健攜著這次勝利,直接去借糧,娥鉞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暫時他還不想和夏城交惡,尤其是聽過陽關之戰的全部之後。


    第二天一早,數九就帶著族人和一些玉器禮物前往夏城,同時派出了使者前往陽關,為陳健慶賀。


    陳健在陽關以收拾戰場為名逗留了幾天,祭奠了陽關之戰中死去的同族,盼望著第一場雪的到來。


    十一月廿七,吹了幾天的朔風終於帶來了今年的第一場冬雪,雪後無風,深沒腳踝,陽關中的眾人在鞋子裏麵墊上了茅草。


    雪白的大地上很快出現了不少通往陽關的腳印,幾個被陳健挑唆做奴隸交易的部族派來了一些人為陳健慶賀,看著堆積在城外的人頭京觀驚駭莫名。


    陳健寬慰了他們幾句,並且送給他們幾匹受傷的馬作為食物,邀請他們一同前往夏城。


    這些人在交易奴隸的時候已經聽聞了夏城的宏大,早有心想去看看,陳健既然邀請,他們也就欣然而往。


    雪後,陳健也等待了娥鉞的信使,估計數九大約會在後天到達夏城。


    其實數百人加千餘名奴隸在陽關很費糧食,但是陳健必須要等到下雪後才能回去,還要等到娥城慶賀的人到達後才能離開。


    因為當初約定的議事會首領之位隻到第一場雪,經過這一年的發展,反對的聲音已經小了許多,可他還是想要營造一種神幻的氣氛,一直拖到下雪之後。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陽關隻留下八十人的駐軍和一些傷員,數百人的隊伍押送著千餘名戰俘,後麵跟著數十個前來慶賀的小部族。


    回去的路上還沒有腳印,幾十名騎手在前麵開路,陳健乘坐著戰車,一路上俘虜又死了幾個,夏城的士兵們哀歎一聲可惜了千餘斤粟米,一把火燒掉以防瘟疫。


    靠近夏城的時候,雪地上的腳印逐漸多了起來,不少部族趁著下雪利用小爬犁運回城外大量的幹木柴,遠遠地看到了這一行隊伍,歡呼起來,放下砍樹的斧子跑到路邊,好奇地看著那些俘獲的和他們長得不太一樣的人。


    陳健讓隊伍停下,讓已經有些疲憊的士兵重新整隊,閑了一路的鼓手和笛手也開始吹奏敲打,特意選出了一些毛色相同的馬匹讓前麵的騎手騎乘。


    走著隊列的隊伍靠近城門的時候就將陳健可以營造的得勝歸來的氣氛毀掉了,不少人看著一月不見的城邑大聲歡呼,和城外迎接他們的人大聲交談,要不是軍法官約束,隻怕隊伍已經散了。


    原本的肅穆已經蕩然無存,可這卻不影響城中眾人的興奮和支持,得到消息的議事會一如既往地在城外空地上準備了熱湯餐飯。


    這些議事會的首領覺得有些恍惚,剛剛下完雪,正是當初約定到期的時候,似乎冥冥中有天注定,事實上是陳健在陽關刻意耽擱的結果,冬天嘛,肯定要下雪。


    首領們看著站在馬車上的陳健,一些平日裏年紀大些直接稱呼陳健名字的人也改了稱呼,稱其為姬夏。


    圍觀的人群中,數九也在其中,和幾個首領站在一起,遠遠地衝著陳健頷首致意,隨後就用目光尋找著自己的兒子。


    娥黽就跟在戰車的後麵,用不怎麽擅長的騎術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摔了幾次,擦破了手掌,不過一聲不吭。此時騎在馬上,盡力讓身子筆直,數九滿意而欣慰地看著兒子,心中很是滿意。


    陳健擊鼓讓隊伍停下,先是帶著議事會的人去了祭堂祭祀了祖先,向祖先宣告了這次大勝,又將石山搶回的狼尾大纛和白馬從草原帶回的金頭骨放在了祭堂中,成為了戰利品。


    隨後城中的大鼓敲響,入冬以來的第一次的夏城部族大會在城外召開,除了留下看守奴隸的人,剩下的大部都來到了城外。


    先是念叨了一段祭祀的話,訴說這次戰勝敵人的過程,將這些話用圖畫文字畫在樹皮上用火燒掉,再讓部族的陶匠將這些事刻在陶泥板上,作為一種原始的曆史記錄。


    作為部族中寫出字最多的紅魚作為這次部族大會的記錄者,用毛筆和夏城中常用的一百八十多個字和一些圖畫記錄了整場部族大會的過程,寫好後再交由陶匠燒製。


    除了戰爭的過程外,還記錄了很多雜項,至少將來這些都是曆史。


    “月、日,陽關……斬首……俘獲……歸來……”


    “娥城為姬夏賀,獻玉璧一對,玉牛三隻,玉扳指一對,木漆碗、絲絹、酒許多。山林諸部獻羊數頭,會盟不叛,求種麥之法,遷居陽關為野民,學夏城語,守夏城規矩,姬夏應允。”


    看著紅魚絞盡腦汁地記錄完了最後一個字,陳健心說幸好自己提前把毛筆弄了出來,要是以後文字成熟了,最好也把紙先弄出來,否則靠刀刻木簡,免不得又要微言大義,一句話不解釋能想出上萬個不同的意思。文章是能夠看出來時代印記的,越是寫字麻煩的年代,書寫者一般都不會水字數,因為寫起來太累,而如果不是自己橫插一腳,按照正常的曆史進程,在陶板和銅鼎上刻字,幾十字足以說完一個帝國的興衰了。


    獻上禮物的數九在宴會的左首,那兩個山林部族盟誓後成了夏城的一員,隻能混在野民部族那裏,最裏麵的位置輪不到他們,居住在夏城的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統治階層。


    幾個首領舉著陶杯裏的粟米酒要為陳健慶祝的時候,陳健起身道:“半年前,我被諸位推選為議事會的首領,當初說好了,這議事會的首領到下雪為止。前幾天已經下過雪了,今天是個好日子,先祖庇護我們戰勝的敵人,我們也該選出新的議事會首領。”


    他的話剛說完,那些被陳健許諾了奴隸三年耕種的糧食一半的士兵們紛紛叫喊道:“就是姬夏了!”


    “對啊,這次帶著我們六百人打敗了草原諸部的兩千多人,還帶回了這麽多的奴隸,除了他我們誰也不相信!”


    “姬夏!姬夏!”


    士兵們高聲叫喊著,首領們此時誰也沒有唱反調,夏城的發展是他們有目共睹的,加上這次大勝,又恰逢下雪,誰也不能多說什麽,也都紛紛跟著士兵們叫喊起來。


    幾乎是沒有任何反對的,這一次全數通過,重新走了一遍儀式,陳健起身道:“既然這樣,我還有幾個提議。今後咱們又要種麥豆,又要種粟米,榆錢兒前些天告訴我,咱們要是麥豆粟米輪著種,兩年可以收獲三次。這土地到底該怎麽種,總要首領分配,一年時間是不夠的,我建議以後這首領之位兩年推選一次如何?”


    下麵的人還都是第一次知道這個消息,包括數九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陳健就地給眾人講解了一番,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對夏城的司貨稱讚不已。


    數九心下也是極為興奮,道理很簡單,一想就通,可陳健說的十分完美,包括如何種植如何輪換,這些都是她從前沒有想過的。


    陳健的提議也迅速通過,夏城的首領以後兩年選一次,夏城首領即為軍事首領,開戰的權利需要議事會商討,而領軍打仗則由首領全權負責。


    這是陳健所能想出的最容易接受的借口,重工業時代需要五到十年的周期統一計劃部署,輪耕農業時代的兩年計劃也是最合理的周期。


    重新舉起了象征權利的權杖,陳健又說了第二個提議。


    “夏城已經不再是一個個分散的部族,如今有了六司,有了各種官員,夏城的事隻靠首領已經無法管過來了,議事會要商討的事情太多,譬如養馬、種植這些,總要有專門的人負責。”


    幾個首領心中一驚,生怕陳健說出什麽部族首領不再是議事會成員的話,要是那樣他們必然會極力反對,陳健還在說話中,幾個首領已經對視了一眼,心說就算是惹惱了姬夏也都要反對。


    可陳健話鋒一轉道:“不過夏城終究是咱們這些部族一同建起的,部族的首領必須是議事會的成員,這一點不會改變,免得有些部族的人當了官員偏袒自己的部族,大家說是不是?”


    “對!要我說司貨姬完全可以進議事會嘛。”


    “就是,麥官也可以……”


    “夏城可不再是以前住山洞的部族啦,有些事首領確實不如那些官員弄的清楚。”


    討論聲中,陳健笑道:“大家還記得我們四族剛剛遷徙到草河的事吧?那時候我們花了十三天蓋了十三間屋子,十三這個數,大約是先祖最喜歡的數字,我建議大家再選十三個人進入議事會。”


    “十三個人,不能對半分,真要是有什麽事大家爭吵,肯定是有支持有反對的,不會人數一樣多。”


    “這十三個人和首領一樣,兩年一選,隻是議事會成員,平日該做什麽就做什麽。”


    “而各個部族的首領,一定是議事會的成員,老首領退下去後,新首領自然補替,這個不需要大家選。”


    部族首領是固定名額,剩下的議事會成員則是眾人推舉的用來瓜分權利的。首領不管是世襲還是推選,和夏城一概無關,隻要是首領,自動擁有議事權;選出的十三個人若是做的不好,則在兩年後替換。


    對於人口不多的夏城,這種權利分配方式既可以集中權利,又能消弱部族首領的存在感。而搞一言堂,需要時間積累來改變族人的思維習慣,不是說陳健覺得這種議事會扯皮的方式好,而是部族晚期大事都要商量的習慣很難讓族人立刻接受從部落民主到城邑獨裁的轉變。


    外在事物的發展改變人的思維方式,但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急不得。(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