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為霜的季節裏,三塊新的陶泥板出現在了城邑中心的廣場上,城邑中的人知道了新的司寇,也知道了三條新的規矩。
服徭役的年紀確定了下來,這個城邑中的人不怎麽關心,剛剛從山林部族生活中解脫的他們,暫時還殘留著舊時代的集體勞動的概念,並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第二條規矩是關於部族首領和六司之間的權利分配,很明確地告訴了族人哪些事是歸六司管轄的,如果逾越的話會受到什麽樣的懲罰。
城邑中的人對此也沒什麽感覺,反正六司中出了司寇和司貨都是姬夏,而司貨管理坊市和交換更是沒人能取代,如今城邑蒸蒸日上,和姬夏的關係密不可分,姬夏總能選擇正確的路,他就像是一隻頭羊,告訴後麵的羊群該怎麽跑,這並沒有什麽不對。
倒是第三條規矩很有意思,以後每年春夏秋冬四節的時候,會召開一次城邑國人大會,由城邑中的人推選一些平時為城邑做出貢獻並且能夠服眾的人。
一旦半數以上的人同意,這些人就有了成為官員的資格,如果有官員做的不好,那些空出的位置將優先從這些人中挑選,姬夏隻能從中挑選,卻沒法決定誰有這個資格。
第三條規矩中還有一條是關於學堂中那些孩子的,在學堂中通過了考核後,也有與眾人推選出的人一樣的資格。
族人們好奇地討論著這條新的規矩,琢磨著自己或許也有機會成為官員,而那些孩子當然也有資格,畢竟孩子們學到的一些東西已經不是他們所能理解的了。
各個部族的首領對於這條規矩也很喜歡,以往是陳健直接提議,而現在陳健的提議權被限製在了一定的範圍之內。陳健提議的人她們並不反對,但她們要考慮萬一陳健出了什麽事,城邑推選出新的首領的時候,怎麽才能約束首領的權利,怎麽才能保證選出的首領不偏斜自己的部族。
首領們嚴守著幾天前議事會裏的秘密,對外隻說那次是在推舉新的司寇。
實際上那天除了十年後人口的事,這些人還和陳健進行了討價還價,最終陳健提出了第三條規矩來退步,以保證第二條規矩的通過,同時還提升了一點議事會成員而非部族首領的權利——在城邑首領離開城邑的期間,正常情況下由議事會負責,隻有在議事會出現重大分歧的時候,才由城邑首領指定的監城最終決定。
此時城邑就處在首領不在的情況,陳健帶著征發的四百多人前往礦山開始修路。
征發的人基本都當過輔兵,在前往礦山的路上,將這些人從部族打散,再重新進行了分配,五十人一隊,選出各自的負責人。
陳健給他們定下的定額是在一個月之內修出雛形,每一隊各自負責自己的飯食和收工時間,每一隊的任務就是兩千五百步,提前修完可以領取全額的一個月的糧食回城。
修這條路也不需要太麻煩,收拾出防火帶後點火燒出通道,從遠處背來大量的土和石頭將坑窪的地方墊平。
每隔三十步就在道路的兩側堆出大量的土方,每隊分出一輛牛車,在已經燒好墊平的地方碾壓。
車轍會在鬆軟的土地上留下深坑,就在碾壓出的深坑上填土,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不需要把整條路都修的十分堅硬,隻需要保證車轍位置就行,隻要保證車同軌,車是可以通行的。
路不是一天修成的,修成後每天都有車行走的話,車轍位置會越來越堅硬,那些留下的土方就是為了墊馬蹄印和車轍位置的。
這一批完成後每個月再征發幾十人,專門負責填土維護,大約三兩年時間,車轍位置就不會長高草,隻有那些堅強的車前草能夠存活。
明確分配了每隊的任務花去了陳健三天的時間,他又明確告訴這些人,領取的糧食是歸自己的,不用交給部族,可以去坊市換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條路雖然還停留在計劃中,但總有一天可以修完,陳健分配完這些事後就回到了城邑。
在他離開的幾天,城邑運轉的一切正常,這是個好現象,證明城邑已經開始逐漸步入了正軌。
礦石因為數量多,所以需要修路,而遠離城邑的另一項產業熬鹽則不需要這麽大的運輸量,所以陳健隻是派人燒出了一條小路,利用驢子轉運那些熬煮出的鹽,同時為鹽村送去糧食給養。
每天都有馱著鹽的驢子走進城邑,稱重點驗後堆放進倉庫。再由專門負責的人準備好需要運送回去的食物,讓這些驢子馱回去。
碼頭上每天都有船隻運送各種貨物前往娥城,第一批前往衛城的商隊也已經出發,運送的都是鹽、糖、蜂蜜、麻布、農具之類比較輕便但是價值較高的貨物,陳健讓他們換回來的是奴隸。
除了前往衛城交換奴隸,陽關的奴隸市場也經常會有一批奴隸送來交換,那個部族在得到了夏城的武器和糧食後,可以不斷征伐小一些的部族,自己的實力日漸增加。
陳健換給他們的都是碾碎的麥粒,不會換給他們一粒種子,盡量將他們部族的生存和交換奴隸綁在一起,同時也承諾他們如果遭到了那些部族的報複,陽關會出兵幫助他們。
陽關裏始終駐紮著十幾個小隊的戰兵,定下的規矩是兩個月輪換一次,因為距離夏城不算太遠,所以補給的問題不大。
從草原上逃回來的那些牧奴也在陽關附近安家,他們回來的時候,手中的頭顱早已經腐爛生蛆,可他們仍舊沒有扔掉,他們牢記著陳健當初說過話,這些頭顱將是他們新生活的保證。
陳健派了一些人去安撫他們,也兌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那些帶回來的羊分出了一部分給了那些人,其餘的羊趕回來一半,剩下的都放在陽關飼養,並為那些新來的牧奴提供了草料和過冬的糧食。
回來的人一共二百多,他們都不是一個部族的,陳健也省卻了許多麻煩,不需要考慮分化瓦解,這些人將作為野民的身份成為夏城的一員。
這些人在草原上飼養了許久的馬匹和羊,陳健又從中選出了幾個人讓他們專門負責飼養牲畜。
整個城邑如同上好了發條的玩具,按部就班地運轉著。
越來越多的規矩讓族人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也讓族人在吃飽之後有了新的希望和追求,一種超脫了生存欲望的、渴望得到尊重的心靈層麵上的追求。
新踩踏出的路也以夏城為中心向四周逐漸延伸著,將夏、娥、衛三個城邑聯係在一起,同時輻射到四周山林中的部族。(未完待續。)
服徭役的年紀確定了下來,這個城邑中的人不怎麽關心,剛剛從山林部族生活中解脫的他們,暫時還殘留著舊時代的集體勞動的概念,並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第二條規矩是關於部族首領和六司之間的權利分配,很明確地告訴了族人哪些事是歸六司管轄的,如果逾越的話會受到什麽樣的懲罰。
城邑中的人對此也沒什麽感覺,反正六司中出了司寇和司貨都是姬夏,而司貨管理坊市和交換更是沒人能取代,如今城邑蒸蒸日上,和姬夏的關係密不可分,姬夏總能選擇正確的路,他就像是一隻頭羊,告訴後麵的羊群該怎麽跑,這並沒有什麽不對。
倒是第三條規矩很有意思,以後每年春夏秋冬四節的時候,會召開一次城邑國人大會,由城邑中的人推選一些平時為城邑做出貢獻並且能夠服眾的人。
一旦半數以上的人同意,這些人就有了成為官員的資格,如果有官員做的不好,那些空出的位置將優先從這些人中挑選,姬夏隻能從中挑選,卻沒法決定誰有這個資格。
第三條規矩中還有一條是關於學堂中那些孩子的,在學堂中通過了考核後,也有與眾人推選出的人一樣的資格。
族人們好奇地討論著這條新的規矩,琢磨著自己或許也有機會成為官員,而那些孩子當然也有資格,畢竟孩子們學到的一些東西已經不是他們所能理解的了。
各個部族的首領對於這條規矩也很喜歡,以往是陳健直接提議,而現在陳健的提議權被限製在了一定的範圍之內。陳健提議的人她們並不反對,但她們要考慮萬一陳健出了什麽事,城邑推選出新的首領的時候,怎麽才能約束首領的權利,怎麽才能保證選出的首領不偏斜自己的部族。
首領們嚴守著幾天前議事會裏的秘密,對外隻說那次是在推舉新的司寇。
實際上那天除了十年後人口的事,這些人還和陳健進行了討價還價,最終陳健提出了第三條規矩來退步,以保證第二條規矩的通過,同時還提升了一點議事會成員而非部族首領的權利——在城邑首領離開城邑的期間,正常情況下由議事會負責,隻有在議事會出現重大分歧的時候,才由城邑首領指定的監城最終決定。
此時城邑就處在首領不在的情況,陳健帶著征發的四百多人前往礦山開始修路。
征發的人基本都當過輔兵,在前往礦山的路上,將這些人從部族打散,再重新進行了分配,五十人一隊,選出各自的負責人。
陳健給他們定下的定額是在一個月之內修出雛形,每一隊各自負責自己的飯食和收工時間,每一隊的任務就是兩千五百步,提前修完可以領取全額的一個月的糧食回城。
修這條路也不需要太麻煩,收拾出防火帶後點火燒出通道,從遠處背來大量的土和石頭將坑窪的地方墊平。
每隔三十步就在道路的兩側堆出大量的土方,每隊分出一輛牛車,在已經燒好墊平的地方碾壓。
車轍會在鬆軟的土地上留下深坑,就在碾壓出的深坑上填土,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不需要把整條路都修的十分堅硬,隻需要保證車轍位置就行,隻要保證車同軌,車是可以通行的。
路不是一天修成的,修成後每天都有車行走的話,車轍位置會越來越堅硬,那些留下的土方就是為了墊馬蹄印和車轍位置的。
這一批完成後每個月再征發幾十人,專門負責填土維護,大約三兩年時間,車轍位置就不會長高草,隻有那些堅強的車前草能夠存活。
明確分配了每隊的任務花去了陳健三天的時間,他又明確告訴這些人,領取的糧食是歸自己的,不用交給部族,可以去坊市換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條路雖然還停留在計劃中,但總有一天可以修完,陳健分配完這些事後就回到了城邑。
在他離開的幾天,城邑運轉的一切正常,這是個好現象,證明城邑已經開始逐漸步入了正軌。
礦石因為數量多,所以需要修路,而遠離城邑的另一項產業熬鹽則不需要這麽大的運輸量,所以陳健隻是派人燒出了一條小路,利用驢子轉運那些熬煮出的鹽,同時為鹽村送去糧食給養。
每天都有馱著鹽的驢子走進城邑,稱重點驗後堆放進倉庫。再由專門負責的人準備好需要運送回去的食物,讓這些驢子馱回去。
碼頭上每天都有船隻運送各種貨物前往娥城,第一批前往衛城的商隊也已經出發,運送的都是鹽、糖、蜂蜜、麻布、農具之類比較輕便但是價值較高的貨物,陳健讓他們換回來的是奴隸。
除了前往衛城交換奴隸,陽關的奴隸市場也經常會有一批奴隸送來交換,那個部族在得到了夏城的武器和糧食後,可以不斷征伐小一些的部族,自己的實力日漸增加。
陳健換給他們的都是碾碎的麥粒,不會換給他們一粒種子,盡量將他們部族的生存和交換奴隸綁在一起,同時也承諾他們如果遭到了那些部族的報複,陽關會出兵幫助他們。
陽關裏始終駐紮著十幾個小隊的戰兵,定下的規矩是兩個月輪換一次,因為距離夏城不算太遠,所以補給的問題不大。
從草原上逃回來的那些牧奴也在陽關附近安家,他們回來的時候,手中的頭顱早已經腐爛生蛆,可他們仍舊沒有扔掉,他們牢記著陳健當初說過話,這些頭顱將是他們新生活的保證。
陳健派了一些人去安撫他們,也兌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那些帶回來的羊分出了一部分給了那些人,其餘的羊趕回來一半,剩下的都放在陽關飼養,並為那些新來的牧奴提供了草料和過冬的糧食。
回來的人一共二百多,他們都不是一個部族的,陳健也省卻了許多麻煩,不需要考慮分化瓦解,這些人將作為野民的身份成為夏城的一員。
這些人在草原上飼養了許久的馬匹和羊,陳健又從中選出了幾個人讓他們專門負責飼養牲畜。
整個城邑如同上好了發條的玩具,按部就班地運轉著。
越來越多的規矩讓族人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也讓族人在吃飽之後有了新的希望和追求,一種超脫了生存欲望的、渴望得到尊重的心靈層麵上的追求。
新踩踏出的路也以夏城為中心向四周逐漸延伸著,將夏、娥、衛三個城邑聯係在一起,同時輻射到四周山林中的部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