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蝗蟲泛濫
旺家農婦:養包子發大財 作者:魚香肉絲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日子就這麽一日日過去了,轉眼就到了開春的時節。因為冬日雪下得勤且大,顧春竹都有點放下天氣異常這個問題了,可曾想,就在播種前後,大壯寄來了一封信。
顧春竹一目十行地看完整封信,臉色黑得可以滴墨,她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真的發生了。因為大壯被顧春竹反複強調,而且手裏也有資金,勉強搞了點旱澇保收的措施,所以整個縣城的情況還不錯。
然而太平縣隔壁一個名叫平鄉的縣城竟然出現了大量的蝗蟲,幸好平鄉縣令是個聰明人,早早從書本中發現解決辦法,把蝗蟲都給燒沒了。
另外大壯還提到,太平縣令在火燒蝗蟲的時候曾遭道大批農民的阻撓,因為當地有流傳說蝗蟲是農神。故此大壯就十分擔心,若是其他地方也有大規模蝗蟲,而縣令又不作為或著因為遭到百姓阻撓就放棄,那麽得不到控製的蝗蟲必將發展成蝗災。
蘇望勤回家之時,看到的就是這麽個一臉沉鬱的顧春竹。他比顧春竹更少些對氣候的敏感,所以現在都想不到年前討論的那點擔憂了。
他疑惑地走到顧春竹身邊,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準備先把顧春竹哄開心了再說。但他剛剛把手放到顧春竹身上,顧春竹就轉頭嚴肅地說道,“擔憂成真了,太平隔壁的平鄉出現大規模蝗蟲,今春發生幹旱的可能性極大。”
蘇望勤一下就知道是什麽了,沉默地放下手臂,低著頭不知在想什麽。最後他抬頭悵然地說道,“那我立馬派人通知小成,順便也調查一下具體的情況,好說服朝廷早日解決問題。”
“那我可以先去找金翰了解情況。”顧春竹立馬補充道,蘇望勤點了點頭。
接著,三人就紛紛開動,小成負責去收集各地的信息,蘇望勤則去調查京城周圍河水情況,順便也找老農問問話。
蘇望勤是最先調查完的,京城周圍的河水確實較往年有所減少,而且極具經驗的老農們已經開始憂愁這件事了。他們都言,下個月若是不下雨,京城絕對大旱,今年將顆粒無收。
不久之後,金翰就回信了,即便金翰已經十分克製,但還是能從字裏行間讀出他的氣惱和憤怒。因為他的治下也出現了小規模的蝗蟲,而下麵的卻隱瞞不報。但他知道後立即找人去處理了這件事,而且還說服了那群人挖坑蓄水。
最後金翰還問顧春竹,他要不要上報、何時上報等問題。
很快,小成也收到了下麵人的回複,原來已經有多地出現了大規模爆發的蝗蟲。就手下人收集到的地點就有昌平、唐山、望都、樂亭、平鄉五地。
最重要的是,除了平鄉這個與太平縣臨近的縣控製了蝗蟲外,其餘無一處控製了蝗蟲,並且都沒上報給皇上。不過不是不上報,而是上報了也到不了朝廷,比如昌平。昌平縣令早早就發現了情況,也在出手處理無果後果斷上書呈情,卻中道被扣了下來。
顧春竹和蘇望勤靜靜地聽完小成的話,皆沉默半晌。顧春竹想著想著突然就冷笑起來,嘲諷地說道,“屍位素餐也不過如此。”
“皇上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太子又是個不太清醒的,下麵的人漸漸開始不管事也很正常。我隻是不懂,怎麽都到這個關頭還想著欺上瞞下粉飾太平,難道他們不知道蝗災的嚴重性嗎?”小成一臉沉痛地接著說道。
“那我們接下裏先報給皇上?之前金翰問我他要不要上報朝廷,我讓他寫一個表表態度,但我認為多半也是到不了皇上的手。”顧春竹想了想,距離她給金翰回信又有幾日來,大概金翰的奏折目前才剛剛離開他的手。
小成點了點頭,“那我這次直接在朝會上說吧,我就不信事實都擺在麵前了他們還要裝看不見。“
蘇望勤從一開始就一直沉默,而他聽到小成的話後終於說了一句,“小成你還是別抱太大期望,別氣到自己影響後麵的事情,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賑災上吧。”
小成抿抿唇不太願意相信蘇望勤的話,但最後還是點了點頭。蘇望勤也從小成臉上看到來倔強和不信邪,他也沒再多說,有些事情還是要讓年輕人自己去撞撞南牆,才知道痛。
次日早朝,一些例行的匯報和說話完畢後,皇上貼身太監站上前,尖細的聲音回蕩在寬敞的大殿上,“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小成抖擻精神,往旁邊跨出一步,雙手捧著自己的奏折,恭敬鞠躬道,“孫兒有事啟奏。”
皇上經過一冬的修養,看上去也是略有好轉,臉上稍微紅潤來些。他掀起有點沉重的眼皮,朝小成看去,努力拿出中氣十足的聲音說道,“把奏折呈上來。“
小成上前兩步把奏折遞給太監,又退回來低著頭繼續用著四平八穩的語調陳述著,“孫兒日前去城郊遊玩,發現附近農戶皆一臉愁雲慘淡地看著農田。處於好奇孫兒就去詢問了一番,而他們告訴孫兒,附近偶有出現蝗蟲,都快把秧苗吃完了。”
“孫兒為了幫他們查找解決辦法就去翻閱百書,在找到辦法的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據史書記載,蝗蟲一出現基本就會泛濫成災,而且預示著大旱的來臨。所以孫兒就讓人去查了一下,果真多地同時爆發蟲患,更多細節孫兒已經寫在了奏折中,還請皇爺爺明鑒。”
實際上小成的奏折中不僅寫了蝗災問題,還附帶力主謝韞去調查處理蝗災。
皇上陰沉著臉看完奏折,直接點了幾個大臣出來問題,“你們都是朕的左膀右臂,你們且說說你們怎麽看,這事該如何解決?”
幾個人出列行禮,趁著鞠躬低頭的時候相互對視了幾眼,用眼神確認了彼此的想法,然後官職最高的烏大人冠冕堂皇地說道,“此事幹係重大,理應調查清楚再決定下一步。”
另外幾位則跟鸚鵡似的,學舌般跟著附和,“說的在理,應當如此。”
顧春竹一目十行地看完整封信,臉色黑得可以滴墨,她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真的發生了。因為大壯被顧春竹反複強調,而且手裏也有資金,勉強搞了點旱澇保收的措施,所以整個縣城的情況還不錯。
然而太平縣隔壁一個名叫平鄉的縣城竟然出現了大量的蝗蟲,幸好平鄉縣令是個聰明人,早早從書本中發現解決辦法,把蝗蟲都給燒沒了。
另外大壯還提到,太平縣令在火燒蝗蟲的時候曾遭道大批農民的阻撓,因為當地有流傳說蝗蟲是農神。故此大壯就十分擔心,若是其他地方也有大規模蝗蟲,而縣令又不作為或著因為遭到百姓阻撓就放棄,那麽得不到控製的蝗蟲必將發展成蝗災。
蘇望勤回家之時,看到的就是這麽個一臉沉鬱的顧春竹。他比顧春竹更少些對氣候的敏感,所以現在都想不到年前討論的那點擔憂了。
他疑惑地走到顧春竹身邊,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準備先把顧春竹哄開心了再說。但他剛剛把手放到顧春竹身上,顧春竹就轉頭嚴肅地說道,“擔憂成真了,太平隔壁的平鄉出現大規模蝗蟲,今春發生幹旱的可能性極大。”
蘇望勤一下就知道是什麽了,沉默地放下手臂,低著頭不知在想什麽。最後他抬頭悵然地說道,“那我立馬派人通知小成,順便也調查一下具體的情況,好說服朝廷早日解決問題。”
“那我可以先去找金翰了解情況。”顧春竹立馬補充道,蘇望勤點了點頭。
接著,三人就紛紛開動,小成負責去收集各地的信息,蘇望勤則去調查京城周圍河水情況,順便也找老農問問話。
蘇望勤是最先調查完的,京城周圍的河水確實較往年有所減少,而且極具經驗的老農們已經開始憂愁這件事了。他們都言,下個月若是不下雨,京城絕對大旱,今年將顆粒無收。
不久之後,金翰就回信了,即便金翰已經十分克製,但還是能從字裏行間讀出他的氣惱和憤怒。因為他的治下也出現了小規模的蝗蟲,而下麵的卻隱瞞不報。但他知道後立即找人去處理了這件事,而且還說服了那群人挖坑蓄水。
最後金翰還問顧春竹,他要不要上報、何時上報等問題。
很快,小成也收到了下麵人的回複,原來已經有多地出現了大規模爆發的蝗蟲。就手下人收集到的地點就有昌平、唐山、望都、樂亭、平鄉五地。
最重要的是,除了平鄉這個與太平縣臨近的縣控製了蝗蟲外,其餘無一處控製了蝗蟲,並且都沒上報給皇上。不過不是不上報,而是上報了也到不了朝廷,比如昌平。昌平縣令早早就發現了情況,也在出手處理無果後果斷上書呈情,卻中道被扣了下來。
顧春竹和蘇望勤靜靜地聽完小成的話,皆沉默半晌。顧春竹想著想著突然就冷笑起來,嘲諷地說道,“屍位素餐也不過如此。”
“皇上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太子又是個不太清醒的,下麵的人漸漸開始不管事也很正常。我隻是不懂,怎麽都到這個關頭還想著欺上瞞下粉飾太平,難道他們不知道蝗災的嚴重性嗎?”小成一臉沉痛地接著說道。
“那我們接下裏先報給皇上?之前金翰問我他要不要上報朝廷,我讓他寫一個表表態度,但我認為多半也是到不了皇上的手。”顧春竹想了想,距離她給金翰回信又有幾日來,大概金翰的奏折目前才剛剛離開他的手。
小成點了點頭,“那我這次直接在朝會上說吧,我就不信事實都擺在麵前了他們還要裝看不見。“
蘇望勤從一開始就一直沉默,而他聽到小成的話後終於說了一句,“小成你還是別抱太大期望,別氣到自己影響後麵的事情,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賑災上吧。”
小成抿抿唇不太願意相信蘇望勤的話,但最後還是點了點頭。蘇望勤也從小成臉上看到來倔強和不信邪,他也沒再多說,有些事情還是要讓年輕人自己去撞撞南牆,才知道痛。
次日早朝,一些例行的匯報和說話完畢後,皇上貼身太監站上前,尖細的聲音回蕩在寬敞的大殿上,“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小成抖擻精神,往旁邊跨出一步,雙手捧著自己的奏折,恭敬鞠躬道,“孫兒有事啟奏。”
皇上經過一冬的修養,看上去也是略有好轉,臉上稍微紅潤來些。他掀起有點沉重的眼皮,朝小成看去,努力拿出中氣十足的聲音說道,“把奏折呈上來。“
小成上前兩步把奏折遞給太監,又退回來低著頭繼續用著四平八穩的語調陳述著,“孫兒日前去城郊遊玩,發現附近農戶皆一臉愁雲慘淡地看著農田。處於好奇孫兒就去詢問了一番,而他們告訴孫兒,附近偶有出現蝗蟲,都快把秧苗吃完了。”
“孫兒為了幫他們查找解決辦法就去翻閱百書,在找到辦法的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據史書記載,蝗蟲一出現基本就會泛濫成災,而且預示著大旱的來臨。所以孫兒就讓人去查了一下,果真多地同時爆發蟲患,更多細節孫兒已經寫在了奏折中,還請皇爺爺明鑒。”
實際上小成的奏折中不僅寫了蝗災問題,還附帶力主謝韞去調查處理蝗災。
皇上陰沉著臉看完奏折,直接點了幾個大臣出來問題,“你們都是朕的左膀右臂,你們且說說你們怎麽看,這事該如何解決?”
幾個人出列行禮,趁著鞠躬低頭的時候相互對視了幾眼,用眼神確認了彼此的想法,然後官職最高的烏大人冠冕堂皇地說道,“此事幹係重大,理應調查清楚再決定下一步。”
另外幾位則跟鸚鵡似的,學舌般跟著附和,“說的在理,應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