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府,府治,天興縣。


    縣城北,秦鳳路提刑司所在。


    提點刑獄公事郭浩坐在衙署大堂之中,處理著一樁樁陳年舊案。


    所謂提點刑獄公事者,用個通俗的話語來講,便是提刑官。


    此職由朝廷選派,三年一換,為提刑司的最高長官,掌管一路刑獄之事,總管所轄州、府、軍的刑獄公事、核準死刑,更有權力對本路的其他官員和下屬的州、縣官員實施監察。


    以丁檠來看,便是所謂的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兼省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職位。


    可以說是位高權重,擱在朝中,也是一方三品大員,對於年富力強的郭浩來說,足以讓他一展自身所學。


    誰讓他是法家一脈呢?


    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


    作為法家的齊家之士,郭浩擔任秦鳳路提刑官可以說是名副其實了。


    俗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初至任上的郭浩自然也不例外,如今正努力用功,試圖從過去積攢的陳年舊案中找幾個典型案例出來,好顯一顯自己的手段,讓一眾屬下心服口服!


    “可惜了,上一任提刑官是臨川先生門下,對於刑獄之事亦有見解,倒是沒有什麽我可以置喙的地方。”


    翻了半天卷宗,郭浩不由掩卷長歎,覺得自己這頭把火是燒不起來了。


    臨川先生那是誰?那可是經學大家,兼修儒法兩道,於多個領域皆有成就的大宗!


    其人自十幾年前躋身執政之後,一力推行變法,設立製置三司條例司,推行新法,由此達成了“治國”之功,成為又一位治國之士。


    那可是眾多法家之士朝思暮想,夢中都在渴求的變法啊!


    如果自己當時能參與其中,想來成為齊家也會比如今早那麽十幾年,更有精力去嚐試觸摸治國功果......


    年已不惑的齊家之士心中如此哀歎。


    雖然還當得起年富力強之語,但郭浩心中明白,如果沒有什麽大的機緣,自己這輩子隻能停滯在齊家之境,不能將自身所學所願推行天下了。


    忽然,郭浩猛然抬頭看向東北方向,恍惚間似乎看見了一尊沐浴在火焰之中的神鳥在眼前起舞,耳邊竟有如笙似簫的清鳴之聲傳來。


    “東北......那裏是岐山縣,莫非是......”


    郭浩的心頓時重重地跳了起來。


    “難道是鳳鳴岐山的古跡發生了變化,有異寶出現?”


    秦鳳路提刑官不敢怠慢,腦後一輪明淨寶光浮現,如圓鏡般高懸,其中浮現出一行字跡:


    “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此乃《左傳》中所言,是原始法家中秘密法觀點的濫觴,後來被法家一祖,鄭子產以自身學說否定,但對於後世法家之士來說,這句話仍有它能派上用場的時機。


    明鏡高懸腦後,九枚大字於其上一一浮現,按序排列,而後在鏡麵上向外凸起,微微一顫,竟然掙脫了寶光束縛,來到了現實之中。


    郭浩一邊衙署之外走去,一邊握緊手中卷宗使勁向上一敲。


    咚——!


    隨著一聲擂鼓般的悶響,九枚大字瞬息變淡,融入到了天地之中。


    頓時,郭浩心中鳳凰起舞的景象緩緩淡去,連帶著天地間一股逐漸上揚的晦澀氣機也被壓製下來。


    “岐山有異象出現,事幹重大,不能被外人知悉。”


    郭浩腳下生雲,趕往岐山縣城所在。


    “我以先賢之言壓製了天地氣機,想來鳳翔府中,應該沒有多少人察覺到這件事,不會鬧出太大混亂。”


    由不得他不謹慎,秦鳳路乃是西北邊疆重鎮,雖然經過熙河開邊一事後,疆域擴展兩千餘裏,但舊土新歸,仍未完全平複,新近設立的熙河路中依舊有異族殘存。


    故而郭浩在察覺到岐山生變後第一反應,便是將此事壓製下來,不叫消息擴散出去,免得異族動念,又來侵犯漢家疆土。


    當然,其中免不了也有私心存在,欲要搶占先機,看能不能分潤些許可能存在的機緣寶物。


    這也是人之常情。


    而且郭浩心中有數,天下儒學五宗之一的橫渠先生就在眉縣隱居,雖然對方所在的橫渠鎮較之自己所處的天興縣離岐山更遠,但治國之士的手段怎麽高估都不為過。


    想來自己趕過去時,橫渠先生已經到了罷?


    綜合而言,郭浩心中還是為公的那一麵占據了更多。


    一路乘風駕雲,不到百裏的路程轉眼便到,畢竟兩縣本就相鄰,實在說不上有多遠。


    郭浩還未趕到岐山縣城,便見縣城西北的一處山崗上騰起赤霞,丹雲自天而降,流虹似火,氣勢煊赫。


    比之當年熙河開邊時治國之士出手的場景也不遑多讓。


    而在赤霞一側,兩道身影相對而立,雖然渺小,卻散發著不容忽視的氣息,竟似能與那鳳鳥形狀的赤霞分庭抗禮,隱然間有三足鼎立之勢。


    “兩位治國?”


    郭浩心中一震,放緩速度慢慢靠近過去,準備打探清楚形勢再言其他。


    到了近前,他將二人容貌盡收眼底,靠近自己這邊的那道身影形容古怪,雖然穿著文人士大夫常見的直裰,但是卻沒有留發,有些違和感。


    而其人對麵的那道身影,深衣幅巾,哪怕衣著簡樸,但郭浩依舊能一眼認出對方身份,正是儒家五宗之一、理學大家、關學之祖,世稱橫渠先生的張公。


    隨著他的到來,場中對立二人也發現了他的蹤跡,橫渠先生當先開言道:


    “是秦鳳路的提刑官嗎?過來罷。”


    郭浩應了一聲,小心翼翼地繞開那個光頭,來到了橫渠先生身邊。


    這個過程中,那個光頭也沒有出手阻攔之意。


    “晚輩郭浩,見過橫渠先生。”郭浩畢恭畢敬道。


    老人唔了一聲,笑道:


    “你倒是有些麵熟,郭成是你什麽人?”


    “正是家嚴。”


    郭浩微微一驚,沒想到橫渠先生還認識自己父親。


    橫渠先生點頭道:


    “原來是信之的孩子,昔年你父參與熙河開邊之戰,於平夏城中阻敵三年,其間所獲大小戰功無數,是我的老熟人了。後來他調往雄州任防禦使,還是我送的他。”


    “家嚴倒是不曾說過此事,”郭浩心中暗暗腹誹,他可不知道記憶中的那個臭脾氣老頭竟然還與橫渠先生認識,“想來他老人家若是知道張公還記得他,定然歡喜得緊。”


    有了這一重關係,郭浩自覺與橫渠先生關係拉近了不少,是以不再以橫渠先生之名稱呼他,而是換上了較為疏遠的晚輩常用的“張公”。


    果然,橫渠先生微微點頭,算是應下了他的稱呼,而後又隨口問道:


    “信之他不是兵家一脈嗎,怎麽我觀你之氣機,倒像是走了法家的路子?”


    郭浩尷尬地笑了笑,不欲在這個話題上多談,略略談了幾句,便打探起現下情形:


    “張公,這裏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還有,對麵那個光頭......”


    橫渠先生撫須道:


    “如你所見,此地乃昔年鳳鳴岐山之處,如今突生異變,似有火鳳出世,我這才過來一探。


    “至於對麵那人,他卻是比我還要先到一步,其人來曆如何,我亦是不知。”


    “莫非是異族?”


    郭浩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一個可能性,異族麵貌與漢家不同,雖然亦是人形,但身上多有古怪之處,或獨角,或蛇鱗,或三足,如今出來個光頭也沒什麽好奇怪的罷?


    “其他的我不敢保證,不過對方為我漢家子弟無誤,”橫渠先生搖頭道,“雖然氣機不同,但這點還是瞞不過老夫的。”


    “不如由晚輩上前打聽一番,好歹晚輩也是一路提刑官,也算是師出有名。”


    郭浩建議道。


    有橫渠先生在這裏,他也膽大了不少。


    “你若想去做那就去罷,”橫渠先生不置可否,“老夫不會阻攔。”


    沒有聽見最想聽的回答,郭浩心中有些不穩,但還是定了定,上前輕喝道:


    “本官忝為秦鳳路提點刑獄公事,敢問前方之人姓名為何,來此何事?”


    卻是不經意間帶上了一些審問犯人的語氣。


    到了近前郭浩才發現,對方並非如自己所想那般是一位治國。


    觀其氣息,似乎也就是齊家之士的範疇,不過山崗上那道赤霞看似氣勢龐大,實則火性內斂,而橫渠先生也不曾完全放開自身氣勢,如是才有這種類似於三足鼎立的情況發生。


    自己先入為主之下,卻是將對方看成了治國。


    於是心中膽氣便更足了些。


    他這些心理活動,光濟卻是如掌上觀紋一般看得一清二楚,他如今正處在轉識得智的關鍵期,自身阿賴耶識的修為逐步向著無漏四智之一的大圓鏡智轉化。


    雖然尚未完全功成,但也已有了幾分類似神異。


    大圓鏡智號稱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性相清淨,離諸雜染,些許他心通的能為,對丁檠來說也算是手到擒來。


    心中好笑之下,單掌豎起行了一禮:


    “阿彌陀佛,方外之人光濟,見過提刑官。”


    隻是打了個招呼,對於自己緣何在此卻是閉口不談。


    郭浩心中微惱,但不待他出言,橫渠先生卻是笑道:


    “方外之人?你是道家老莊一脈的?”


    卻是從光濟用語之間,聯想到了什麽。


    《莊子·大宗師》中曾記有孔子遣子貢問喪於子桑戶一事,彼時子桑戶新喪而未葬,孔子聞之,遣弟子子貢往侍,結果卻見子桑戶好友孟子反、子琴張二人編曲鼓琴,臨屍而歌。


    子貢大駭,問於孔子:“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不看重德行的培養而無視禮儀,將自己的形骸置之度外,對彼時的子貢來說,沒有言語能夠稱述孟子反、子琴張二人,故而問於孔子。


    孔子答道:“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


    與造物者為匹,而遊乎天地之一氣,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屙潰癰。這才是方外之人最初的含義。


    後來道家老莊一脈的人喜歡以此來自稱,暗喻出世之人。


    如今橫渠先生便是據此聯想到了光濟身份,反正方外之人不崇禮製,多有狷狂之舉,剃一個光頭也算不得什麽。


    如果是在初至此世不久那陣,為了隱藏身份,光濟或許會這麽認下來,畢竟還有張叔夜、周敦頤等人在先。


    不過眼下已經與一眾同伴分散,而同屬佛門的靈空長老又有傳道之念,於是光濟也不必藏著掖著,斷然否認道:


    “橫渠先生錯認了,我乃佛家僧人,並非道家一脈。”


    橫渠先生聞言好奇道:


    “佛家?諸子百家之中似乎沒有這一脈。”


    對老人來說,光濟周身氣機平和,想來並非大奸大惡之輩,加之從自己來到這裏時對方就在此處靜立,估計也是沒有出手的意思,倒不如就這樣聊上幾句,若能從對方話語間得知此處異象根由,自是最好。


    畢竟不管怎麽看,對方都像是知情人士的樣子。


    光濟亦是抱著類似念頭,他能模糊感受到,丁檠眼下正處在山腹之中,似乎得到了什麽機緣,還得等上一陣才能脫身,所以能拖延一會是一會,橫渠先生想要聊聊,那就好生陪對方聊聊!


    於是雙掌合十道了聲慈悲,開言道:


    “所謂佛家,又名釋家,此家尚靜悟,貴解脫,以入定為工夫,將參證作法門,能於此而有所悟入,於是性靜心空,脫離一切掛礙。”


    這些話語偏向於禪宗一脈,此宗在發展過程中本就受到了儒、道學說沾染,有了一種隨緣任運的態度,不是簡單地局限在佛教經義之中。


    當初光濟在和靈空長老討論時,覺得還是禪宗之論在此世接受度可能更高一些,於是便商約好未來傳道以禪宗為主,此時自然就拿了這套東西出來。


    果然,橫渠先生聞言若有所思,點頭道:


    “有點意思,你這一脈學說倒是與玄學一脈有些相似,亦有老莊一派的些許意蘊,後麵呢?”


    一副意猶未盡的態勢。


    光濟見狀輕舒一口氣,接著道:


    “無掛礙則無恐怖,無恐怖則神清,神清則氣足,其足則應變無方、隨機生巧。如是而後,明於法則不拘於法,沉其心而不動其氣。”


    他臨場發揮,以《心經》為主體構思話稿的同時,試圖將談話往論道的方向引導,繼續拖延時間。


    果然,本就是理學一宗的橫渠先生毫無所覺地上了鉤,開口反駁道:


    “非也,聽你所言,竟是以心為本?


    “須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所謂氣化萬物也。”


    樸素唯物主義......一個念頭突然從光濟腦海中跳出,旋即被他按了下去。


    僧人輕笑開口:


    “既是如此,人心何在?氣成萬物,人何以知覺外界?”


    橫渠先生對此問胸有成竹,想來以前沒少思考過:


    “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此乃德性之知,非聞見小知,亦是由氣所成。唯德性之知,方能反映萬物本性,故謂誠明。


    “老夫所言如何?閣下有何要說?”


    光濟不覺頷首,用前世的話來講,橫渠先生的觀點已經包含了哲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在物質與意識何為本原中,他選擇了物質;在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中,他選擇了可以。


    所謂的“德性之知”,就是可知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隻可惜,與佛門不合......光濟歎了一聲,正要說些什麽,忽然扭頭看向不遠處的山崗。


    等待他做出回答的橫渠先生,以及不知不覺中沉迷於兩人論道的郭浩同時心中有感,一並轉身看去。


    丹霞漫卷中,一道暢笑聲遙遙傳來:


    “二位所言我亦心有所感,張公所問,不如由我代光濟回答,如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燭行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蓬萊靈海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蓬萊靈海君並收藏燭行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