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青瓦白牆之景,耳旁有夜風穿竹之聲。


    光濟環視禪院一圈,目露戀懷之色:


    “三十年不見,確實有點想念此地了。”


    手裏還端著酒杯的丁檠從一旁走來,輕笑道:


    “好歹也是你我生活了數年的居所,如今有遊子歸鄉之意倒也在情理之中。”


    他站定不動,細細地打量了光濟一會,方才嘖嘖稱奇道:


    “你現在究竟到了什麽地步?凝了金身沒有?怎麽給我的感覺不亞於那個龍迦化身的智光長老,難道開第九識了?”


    光濟搖頭否決:


    “依舊是第八識的修為,不過在此境中可能走得稍微深入了些?”


    話語到了末尾,竟然也帶上一抹不確定之意。


    “你自己都不清楚,還在我麵前裝?”


    在另一個自己麵前,丁檠自然不用給對方留麵子,聞言就嘲笑起來。


    “怎麽,創法之路斷了?無以為繼了?”


    光濟麵露溫和笑意,待丁檠嘲笑完後才安然解釋道:


    “我現在的境界很微妙,處於有漏無漏之間,若能勘破此間精義,便可見四諦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直得阿羅漢之果。”


    丁檠聞言沉吟道:


    “轉有漏諸識,得無漏四智?你想改修菩提道?”


    菩提道,大乘佛法之別稱。


    而轉識得智之言,則是《成唯識論》中所記。


    “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雲雲。


    眼、耳、鼻、舌、身,前五識轉至無漏時,得成所作智;


    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


    轉第七末那識得平等性智;


    第八阿賴耶識轉至無漏時,便可得大圓鏡智。


    以上四智中,妙觀、平等二智,通達修習二位菩薩,一分證得。


    具足此四智,得大菩提者,唯究竟位佛果。


    是二乘弟子轉入大乘教派的一條通天大道。


    “好家夥,你十二因緣修至完滿了?‘生’、‘老死’這未來二果修成了?”


    丁檠發出了靈魂質問。


    “得菩提道友之助,出家人曾有過夢中輪回的經曆,於其中略微參悟了一下未來二果,勉強算是修到了那一層。”


    光濟笑容平和。


    隨著他道明其中根由,腦後一輪佛光誕出,青繒輕衣,姿容殊勝的菩提樹神從中走出,看向丁檠,好奇道:


    “原來你是光濟借助藏識化出的第二身?怪不得我感覺你與佛門有緣,還能在那方天地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密宗傳承。”


    丁檠眨了眨眼,看向光濟:


    “這位是?”


    光濟介紹道:


    “這便是菩提道友,你也曾見過一麵。


    “她昔年意外流落到鬥氣大陸,得我之助方才消去身上某些隱患,如今忝為出家人一尊護法神,有九州地仙之力。”


    丁檠聞言了然。


    原來是鬥氣大陸上的那株菩提古樹。


    鬥破原著中有提到,這株菩提樹雖然沒有化形,但是一身實力足以位列大陸之巔,曾在遠古時代和鬥帝交手,並在另一名鬥帝的幫助下成功將前者擊殺。


    而後被鬥帝死後殘留的負麵情緒侵入,清淨不再,徒染陰邪。


    想來光濟所言的為其消去隱患,便是與此事有關。


    不過菩提古樹竟能成功化形,還搖身一變成為了光濟的護法神,這倒是丁檠所猜不到的。


    也不知光濟是如何將其說動,使其心甘情願地跟隨在他身邊。


    “你也知道,菩提道友有一樁本事,喚作‘菩提樹下一參悟’,號稱可使他人於夢中經曆百世輪回,奠定鬥帝潛力。


    “出家人借此之便,參悟十二因緣之道,所獲頗多。”


    光濟向丁檠解釋起來。


    見他把此事歸功於自己,菩提樹神輕笑道:


    “佛門修行法門眾多,各自不同,僅以禪宗為例,便有頓漸之分。


    “漸則三祇煉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


    “頓則不曆僧祇,可獲法身。兩者不能一概而論。


    “你既與光濟同源而出,想必也能理解此意。”


    最後一句,卻是對著丁檠所言。


    丁檠也沒有讓她失望,聞言若有所思:


    “一念超百劫,不曆僧祇獲法身。《楞嚴經》中所記,阿難尊者的明心見性偈?”


    菩提樹神滿意頷首:


    “正是。”


    菩薩乘修者從初發願做佛,到圓滿具足運用一切智的過程,被表法為三阿僧祇劫,二乘中又稱之為三祇百劫。


    《俱舍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等大小乘經典中皆有通說。


    光濟接過話題,繼續道:


    “至於你關心的轉入大乘之事,這也是必由之路。


    “畢竟緣起隻是自受法樂,若要行他受用之事,轉入大乘行菩薩道卻是避不開的。”


    自受法樂,指諸佛享受自己開悟的廣大境地之法樂;據傳佛陀觀緣起初成道時,嚐暫時自享法樂,此稱“自受用”。


    若令其他眾生亦能享受其樂,則稱為他受用。


    唯識宗將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立為佛三身,與法、報、化三身之說大同小異。


    丁檠點了點頭:


    “你心裏有數就行,我也隻是一時好奇,沒有其他意思。


    “眼下你回來得倒是剛好,半月後將有一場西湖之宴,屆時有數位地仙與會,你我還得共同走上這一遭。


    “若是你沒回來,彼時就是我和道濟同去了。”


    光濟沒有細究此事來龍去脈,隻是點頭表示應允。


    二人又隨便談論了一些光濟在鬥氣大陸上的經曆,丁檠想起一事,對僧人道:


    “你離去之前曾托付我一事,後來我追索幕後真凶,卻與那金華府北永福寺的無印禪師有關。


    “我從他那裏得來了一尊密宗佛塔,你看看可有能用得上的。”


    說著一指禪院右側的那座九層小塔。


    光濟早先就將此物收入眼中,此時便道:


    “出家人明白了,稍後我自會處理。”


    接著又將手中托著的石燈往前一遞:


    “這是鬥氣大陸上現存的二十二種異火,你也可以看看能否有所借鑒。”


    丁檠挑了挑眉,袖中一口鼎爐飛出,將石燈收入其內。


    “沒想到你還給我帶了手信,真是受寵若驚。”


    就是感覺有點生分。


    光濟搖了搖頭,沒有多說什麽,看向一旁好奇地打量著此方天地的菩提樹神:


    “這座禪院便是出家人過去修行所在,道友可以在此安身了。”


    菩提樹神嫣然而笑,耳垂上的明璫一晃一晃。


    她抽出手中所持的菩提樹枝,輕輕往前一刷,一株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菩提樹從中飛出,落在了小院一側,正與修竹蒼柏相對。


    周圍地麵如水波起伏,自然而然地將菩提樹根容納,似乎後者從一開始就紮根於此。


    樹蔭之下便是那座密印萬佛塔。


    “這方天地倒也有趣,”姣好的麵容上笑意盈盈,“似乎是某方大千世界破碎而來,本源百不存一,不然倒也能供養數尊佛陀出世。”


    光濟低喧一聲佛號,輕聲道:


    “上界天人之過,卻是連累世間有情眾生了。”


    丁檠笑道:


    “半月後西湖之宴,討論的也是此事。”


    見兩人好奇看來,他便將與西湖龍君、桐江水神相見之事大致介紹了一番,使光濟對其有了一個粗略的印象。


    免得之後赴會時什麽都不了解。


    聽完丁檠這段時日的遭遇,光濟微微頷首:


    “原來是這麽一回事,屆時兩界相融,不知彼處眾生又何去何從?”


    “此事我有幾種猜測,但都沒有證據支持,或許還要請教其他幾位地仙高人。”


    見丁檠搖頭,僧人輕歎了一聲,沒有回屋,徑自在菩提樹下坐了下來,閉目冥思。


    菩提樹神見狀輕笑一聲,走到菩提樹旁,一陣光華亮起,身形融入樹中消失不見。


    而後枝葉輕擺,將光濟護在其中。


    丁檠嘖了一聲,雖然對他而言隻是數月不見,但光濟卻是實打實地在鬥氣大陸上度過了三十年。


    如今兩人相談,各自都覺得有些陌生。


    尤其是光濟,變化頗大,讓丁檠頗為不適。


    當然,經過一段時間磨合,這種隔閡也會自然淡去。


    念及此處,丁檠隱然間卻是有所領悟。


    於是也沒有關注光濟,自己走入禪房,坐在榻上一同陷入了靜修。


    身邊有淡淡赤光縈繞,空氣隱現扭曲,如同身處火山口一般。


    而菩提樹下的光濟則是安穩如故,周身不見絲毫異象。


    小小的一座禪院,就像是劃分出了兩處截然不同的天地,涇渭分明的同時卻又相安無事。


    一人在外,一人在內,兩不相擾,倒也有趣得緊。


    ......


    寒天皎皎玉輪孤,


    一轉光分鑒重湖。


    闊步卻來遊幻海,


    十方沙界大毗盧。


    .....


    元夕之夜,臨安城中較之以往更顯熱鬧。


    本朝本就與前朝不同,裏坊製名存實亡,宵禁之令也被廢除,再加上又逢上元佳節,城中彩燈堆疊如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又有平日裏就靠賣藝為生的女子戲優載歌載舞,引得萬眾圍觀。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鑼鼓與鞭炮齊鳴,花燈共燭火一色,百裏輝煌不絕。


    遊人集於街道之上,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


    甚至有不少修行之輩也混跡其間,以奇術異能引得眾人喝彩,與民同樂。


    更有紳董富戶一擲千金,列燈通衢,其上剪寫詩詞、時寓譏笑等言語,戲弄行人;或繪畫人物,或書藏頭隱語,任人猜度。


    猜中者自有獎勵奉上。


    是後世所謂“燈謎”的濫觴。


    又有舞龍舞獅、迎紫姑、祭門祭戶等習俗,在正月十五之夜也都有所展現。


    而在西湖邊以及蘇公堤上,更是燈火點點,若高天銀河下降,流轉不休。


    卻是婦女兒童手提花燈,趁夜出遊西湖。


    ......


    西湖外湖中心位置,有一小島聳然於此,其上有寺,寺外有三塔。


    若是晴日,立於塔上極目四眺,西湖風光便可盡數收於眼底,遠方群山如屏,列翠在側,乃是一樁不可多得的美景。


    然而在這元宵良辰之時,島上卻不見遊人蹤跡,湖心寺中亦無僧人身影,似與外界相隔,顯得頗為清冷、詭異。


    而在島外水域,一葉扁舟正悄無聲息地向此處滑來,舟中有兩人相對而坐,正是前來赴約的丁檠和光濟。


    “地球的湖心寺,在明孝宗時被毀,後人以寺外三塔的北塔為基,建起了一座湖心亭。


    “而在百餘年後,又有文人在此寫下了一篇《湖心亭看雪》,是你我少時所學。”


    丁檠如數家珍。


    光濟聞言睜開雙眼,打量著麵前小島,若有所思道:


    “那位十全老人在西湖所書的‘蟲二’之碑,似乎就立在此處?”


    “是。”丁檠肯定道。


    光濟欣然一笑:


    “西湖風月無邊景。這元夕之宴定於湖心寺中,倒也算一樁樂事。”


    哐當!


    一聲輕響,無人操縱的船櫓撞到了岸邊,光濟和丁檠下了船,向著湖心寺中行去。


    循著石板小徑穿過疏密有間的林木,跨過三解脫門,二人進入寺院,來到了大雄寶殿之前。


    抬頭四顧,卻不見其他人的蹤跡。


    丁檠不由訝異道:


    “此時已然入亥,按理說龍君他們應該到了才對,為何此處除你我之外再無他人?”


    光濟環視一圈,盯著樹梢間的一輪冷月若有所思:


    “或許是特意設下考驗,試試來者成色。”


    丁檠隨著其人目光看去,眉頭一挑,笑道:


    “原來是這麽回事,你來還是我來?”


    光濟退後一步:


    “你來罷,若無必要,出家人就不出手了。”


    丁檠知道對方眼下正處在轉識得智的緊要關頭,於是點了點頭,伸手在空中一抓,一朵金青二色的火焰憑空燃起,化作一枚丹丸被他彈向樹梢間那輪圓月。


    “雖然月相無誤,但亥時的月亮,可不該出現在天西啊!”


    月色盈盈,溫柔如水。


    然而一團明光闖入,卻是打破了這種靜謐安然的氛圍。


    金青二色的丹丸如流星一般射向“明月”,快要與其直接碰撞時卻被一隻從中探出的手輕輕握住。


    手掌一翻,丹丸在其中碎裂,化作流火垂落地麵,宛如一架虹橋。


    一路延伸至丁檠和光濟腳下。


    又有蒼老淡雅的聲音從圓月中傳出:


    “可是赴元夕之宴者?請!”


    丁檠和光濟相視一笑,踏上火焰虹橋。


    下一瞬便隨著收縮的虹橋遁入了樹梢寒月之中,寺中再無蹤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燭行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蓬萊靈海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蓬萊靈海君並收藏燭行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