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飛
一
俄羅斯少女的美貌是舉世聞名的,一部以俄羅斯美女為描寫對象的小說也應該是吸引人的。的確,維克多。葉羅菲耶夫(Вnktop epoфeeв)的《俄羅斯美女》(pkar kpacaвnцa)麵世之後,立即走紅,並迅速被翻譯成了二十餘種外語。如今,十多年過去了,《俄羅斯美女》仍被擺在俄羅斯各大書店的醒目位置上,學者們在談到當代俄羅斯文學時也都不能不提到這部作品。《俄羅斯美女》的出版,比蘇聯解體要早七八年,因此,它可以被視為一部“後蘇維埃時代”的文學經典;而這部小說在描述內容和敘事態度上所體現的出格和隨意,又使得人們有理由將它稱為俄羅斯後現代文學最早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
這是一個俄羅斯美女的內心獨白,她的獨白顛三倒四,喜怒哀樂此起彼伏,真情柔意與歇斯底裏相互交替,常常是前言不搭後語的。但是,透過這些意識流的、非邏輯的敘述,我們還是可以窺見這樣一個大致的“情節”:二十多歲的美女伊林娜。塔拉卡諾娃在經曆了兩次失敗的婚姻之後,離開外省的故鄉小城來到莫斯科,住在已經退休的爺爺處,由於她的年輕美貌,同時也由於她旺盛熾熱的情欲和隨遇而安的心態,她在莫斯科結交到了各種各樣的男女情人,其中有大使和僑民,有高幹和記者,有上司和朋友,有音樂家和研究生;有俄羅斯人,也有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後來,她與著名的文學活動家弗拉基米爾。謝爾蓋耶維奇(女主人公稱他為“萊昂納狄克”)相遇,並真誠地愛上了他,而後者出於家庭責任、社會影響等方麵的考慮,卻始終不願結婚,在兩人的一次幽會中,文學活動家由於過度興奮而死去,女主人公因此受到了追查、批鬥和譴責,與此同時,女主人公得知自己已經懷上了文學活動家的孩子,孤立無援的她一籌莫展,曾到教堂裏去受洗,去祈求上帝,也曾聽從朋友的勸告去古戰場上裸奔,為自己贖罪。最後,已經死去的萊昂納狄克突然現身在女主人公的住處,並要娶她為妻,在一個約定的日子裏,伊林娜。塔拉卡諾娃決定出嫁,並把所有的情人和朋友都請來參加婚禮……
這樣一個情節本身並無太多的引人入勝之處,而且,就連這樣一個情節,在小說中也沒有一個清晰、連貫的交代,顯然,作者的目的,或者說他的長處,並不在於講故事。那麽,《俄羅斯美女》的獨特之處又在什麽地方呢?
三
首先是女主人公形象的獨特。
一個美麗的姑娘從外省來到都市,在社會環境和時代氛圍的作用下沉淪了,她曾把家庭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又一個男人的身上,卻每每落空,最終,懷有身孕而且一無所有的她,隻好答應嫁給一個死人。這樣的主人公及其經曆,太容易使我們聯想到俄羅斯文學中傳統的“小人物”和“悲慘女性”的主題了,《可憐的麗莎》中傷感不已的麗莎,《驛站長》中被軍官拐走的站長女兒杜尼婭,《複活》中被始亂終棄的瑪絲洛娃,《罪與罰》中作為苦難化身的索尼婭……對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在不公平社會中悲慘地位的描述,是俄羅斯文學強大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而對女性作為美之化身的毀滅過程的展示,則使俄羅斯文學具有了某種深刻的悲劇意味。在《俄羅斯美女》中,同樣有被毀滅的美,同樣有女性的不幸,然而不知為何,我們對女主人公所持的態度卻有可能是很矛盾的。一方麵,我們有可能不同情她,因為她主動地選擇了一種在我們看來是很放蕩的生活,可以說,她的不幸純粹是她個人造成的;另一方麵,麵對這樣一位美麗無比的姑娘,麵對她既無惡意又無過錯的生活方式,我們難道還忍心去因為她的苦難而幸災樂禍嗎?一方麵,熱中於性愛、熱中於同性戀、熱中於煙酒的女主人公,對生活似乎永遠懷有一種抱怨,她滿口刻薄話,舉止乖張,還不時爆發出一陣歇斯底裏,這一切無疑都會讓人感到她有些討厭;但另一方麵,女主人公似乎又是無可指責的,她愛莫斯科,向往幸福的生活,這本沒有什麽不對,更何況,她“生來就對物質的東西沒有絲毫的愛好”(第四章),在情人對她說要送她一輛汽車的時候,她說道:“我要的不是汽車,而是幸福。”(第八章)她是充滿愛意的:“而我總的說來,內心裏隱隱約約還是愛人們的,如果這方麵產生了什麽疑問,我馬上就會感到苦悶。”(第七章)她是善良的:“我不願意與任何人為敵,也不願去責怪任何人。”(第六章)她更是真誠的:與小說中她那些女友相比,她最少世故和圓滑,最少心計和庸俗,也最認死理,最能豁得出去。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俄羅斯美女!她的矛盾的性格,既讓我們同情也叫我們討厭,或者說,既不讓我們同情也不叫我們討厭。
那麽,伊林娜這樣一個文學人物的意義究竟何在呢?我們認為,這個形象所提出的,就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美的問題。小說中有這樣一句振聾發聵的感歎:“什麽時候我們這裏也能學會珍視美麗啊。”(第一章)伊林娜是美麗的,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曾對她說:“要知道,除了美貌,你是一無所有的!”可女主人公卻感到很驚訝:“這難道還不夠嗎?”(第十五章)是啊,美原本就是一件最值得珍視的東西啊。然而,美給女主人公帶來的卻不是幸福,而是災難:“我渴望愛,渴望被愛,可我的周圍卻很少有值得去愛的人,因為他們原本就很少。”(第五章)因此,女主人公才會說:“有時,我覺得自己是個不幸的、愚蠢的女人,遭到了生活的虐待。”(第二章)“於是,我恐懼地感覺到,在這裏沒有人能理解我,在這生活的節日裏,我是一個局外人。”(第三章)一種沒有美的生活固然是可悲的,而一個忽視美的社會則無疑更是畸形的,這或許才是作者最想告訴我們的。如果說,美並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預言的那樣能夠去拯救世界,但至少,它應該也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裝點和慰藉。
四
其次是小說敘事方式的獨特。
這部小說的結構很新穎,它就像一個魔方,能夠隨意組合出新的畫麵,它就像是翻花遊戲,需要你小心、細致的解讀,才能繼續置身在這個文字迷宮之中。它兼有意識流小說和法國新小說的諸多特點,其敘述綿延不絕,其文字密不透風,一個句子往往占據了大半頁的篇幅,一個段落往往長達數頁,作者試圖借助這種風格來模擬女主人公淩亂、繁複的心理感受。在敘述中,話語主體的角色(人稱代詞)隨意轉換,就像是中國川劇中的變臉,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甚至完全消解了傳統小說中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內心獨白和人物對話之間的區別,並以這樣一種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緊湊的、密實的小說空間。
小說的語言也體現出了作者的敏捷和機智,小說中的一些比喻十分形象生動,同時又是淘氣的,充滿惡作劇的意味。比如:在形容大自然的純淨時,作者說它就像 “穿上了鑲著花邊的白色三角內褲”(第八章);女主人公曾對婦科大夫說:“我反正是不育的,就像卡拉庫姆沙漠一樣。”(第十六章)有些人從來不思考生活本身,“他們握有意義,也就像母牛的肚子裏裝著奶”(第十七章);而有的時候,“歇斯底裏就像噴泉一樣漂亮”(第二十四章);女主人公發了炎的喉頭,“就像火烈鳥的一根羽毛”(第二十章);而在她懷孕之後,“肚臍眼鼓了出來,瞧,完全就像第三隻眼”(第二十四章);別墅守門人老婆的嘴巴“像是雞屁股”,可是 “她並不知道自己嘴巴的可笑,仍把雙唇塗得鮮紅”(第三章);而女主人公在決定邀請眾人來參加婚禮的時候想道:“我的禮物是麵向集體的,就像告人民書一樣。”(第二十四章)
五
《俄羅斯美女》被視為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而其所謂的“後現代”特征,除了其很難“定性”的人物性格、被有意消解的情節結構、充滿試驗色彩的敘述語言以及大量的夢境和魔幻場景之外,作者的(更確切地說,是作者借助女主人公之口表達出來的)諷喻、調侃態度也是一個很引人注目的方麵。在作者的眼中,一切東西,甚至包括那些看起來很是神聖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調侃的對象。現實生活當然是嘲諷的對象。為生活所迫,大批俄羅斯姑娘嫁往國外,書中的人物議論道:“唉,姑娘們很快就要走光了,隻剩下一些老母牛了。——老母牛們也在走。”(第十九章)對於巨變中的俄羅斯社會,作者所表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冷靜的旁觀,宗教的時尚興起之後,俄羅斯的婦女們便“從女共青團員變成了女教民,因為,靜脈裏流淌著的祖先的血液比執拗的無神論更加強大”。(第十七章)對蘇聯和俄羅斯是這樣,對其他國家和民族也是這樣,克休莎的法國牙醫丈夫,在巴黎參觀博物館的美國遊客,日本的商人和指揮,乃至達。芬奇、聖女貞德、莎士比亞、歌德、約翰。裏德、阿瑟。米勒等等外國名人,在小說裏都被漫畫化了。對上帝、神父、受洗和祈禱等的描寫,也時時帶有不敬。女主人公在談到自己的親人時,稱自己的爺爺是個“老騙子”,這個“老斯達漢諾夫工作者”曾因為一個人在一天裏完成了一百五十個黑人勞工的工作量而落下了病根,如今想做的事情就是趕走賴在他這裏不走的孫女;母親想冒充猶太人移居以色列,她耳朵上掛著廉價的耳環,一頭燙發“像火車頭一樣呼哧呼哧地冒熱氣”,來到莫斯科後一天洗三次澡,把自己泡得“就像是受潮的牆壁”;父親是一個獨眼龍,整天隻知道喝酒。在談到俄蘇文學時,作者的諷刺勁頭就更足了,在書中先後被他調侃或影射過的作家就有: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阿。托爾斯泰、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伊裏夫和彼得羅夫、阿赫馬杜琳娜等。據說,小說中的“文學活動家”弗拉基米爾。謝爾蓋耶維奇也是以蘇聯時期一位著名作家為原型而塑造的。在第二章裏,女主人公坦白地說,她沒有什麽文學天賦,要是有一個肖洛霍夫那樣的作家來寫她的故事就好了,不過,他如今已經成了一個“酒鬼”,而索爾仁尼琴也同樣讓人不放心,因為他不夠真誠。在另一個地方,索爾仁尼琴還被稱做“梁讚饒舌鬼”。在上一世紀後半期,肖洛霍夫和索爾仁尼琴之間由於《靜靜的頓河》的作者是誰這一問題曾結怨很深,他們也分別被視為兩種文學力量的代表,而《俄羅斯美女》的作者卻對他倆進行了同樣的調侃,這也是作者試圖推翻一切文學偶像、解構所有文學模式之決心的一種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俄羅斯美女》所體現出的這種調侃態度,與俄羅斯文學的傳統風格是截然不同的,俄羅斯文學中並不缺乏批判態度和戰鬥精神,從拉季舍夫的《旅行記》到赫爾岑的《警鍾》,從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美學理論,到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俄羅斯文學一直是直麵現實的,但是,像《俄羅斯美女》中體現出來的這種既冷靜超脫又激烈諷喻、既漫不經心又十分刻薄的調侃態度,卻是不多見的;其次,這樣一種調侃態度,如今似乎已經成了俄羅斯文學中的主流情緒,已成為一種文學時尚,在麵對現實和曆史的問題、麵對文化和文學的傳統時,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作家持這樣的態度。人們分析,是蘇聯解體後出現的價值混亂、西方的後現代思潮和世紀之交的彷徨心態,共同催生了俄羅斯新文學中這一顯著的情緒特征,而《俄羅斯美女》無疑是最早體現出這樣一種作家主觀態度的作品之一。
六
對性、髒話乃至色情持一種滿不在乎、無所顧忌的態度,這似乎也是一種“後現代”。毋庸置疑,這種態度正是《俄羅斯美女》當初引起轟動的主要原因之一,《俄羅斯美女》也因此曾被說成是一個“色情故事”。但是,我們認為,《俄羅斯美女》是一部嚴肅文學作品,而不是“淫穢小說”,因為:一、書中的性愛描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些性愛場麵和性心理描寫,其目的在於揭示一個性感美女細膩深刻的心路曆程;二、書中的性描寫大多是女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的,因而沒有以往性文學中以男性目光為出發點的那種獵豔和把玩的庸俗趣味;三、至於書中那些在最新的俄語字典中都查不到的髒字和雙關語,由於其使用者所表現出來的坦然,反倒不覺得刺眼了,因為它是和作者在整部小說以及其文學觀念中所體現出來的對語言平等和文字民主的追求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七
最後,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本書的作者。
維克多。葉羅菲耶夫於1947年生於莫斯科的一個外交官家庭,童年時曾與父母一起生活在巴黎,1970年自莫斯科大學語文係畢業,後成為蘇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1973年,他在蘇聯《文學問題》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薩特的研究文章,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1975年,他完成了副博士論文答辯,論文的題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法國存在主義》,這篇論文後來以單行本的形式在美國出版。1979年,葉羅菲耶夫參與了地下文學刊物《大都會》的編輯活動,並因此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其作品長期被剝奪公開發表的權利,直到1988年才解禁。1989年,他發表了《追悼蘇聯文學》一文,對蘇聯文學七十餘年的曆史給予了否定多於肯定、嘲諷多於頌揚的“回顧和反思”,在當時的文壇一石激起了千層浪;緊接著,1990年,他的《俄羅斯美女》又一炮打響,被譽為“第一本在俄羅斯出版的國際暢銷書”。除《俄羅斯美女》之外,他還寫有長篇《末日審判》(1996)和為數不少的中短篇小說,1996年,莫斯科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三卷本小說集。
在當今的俄羅斯文壇上,葉羅菲耶夫以才思敏捷、觀點尖銳而著稱,他常年在歐美國家的大學裏講學,這也在客觀上擴大了他的文學作品的影響,無論是在俄羅斯國內還是境外,都常常有人津津樂道於上麵提到的他那篇論文《追悼蘇聯文學》,津津樂道於他為索洛古勃的《卑鄙的惡魔》所寫的序言,津津樂道於他的那部文學哲學論文集《在諸多該死問題的迷宮中》,津津樂道於他那篇先後被改編為戲劇和電影的短篇小說《與一個白癡在一起的生活》,津津樂道於他主編的那個短篇集《俄羅斯惡之花》,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大多數讀者的心目中,“維克多。葉羅菲耶夫”這個姓名更多地還是和《俄羅斯美女》聯係在一起的。
八
這部作品意識流式的寫法,作品中大量使用的黑話、土話甚至髒話,都使對它的翻譯成了一件十分沉重的工作,譯文中的錯誤和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指正。感謝英國牛津大學的麥克爾。尼科爾森(michael nicholson)博士為我提供了英譯本以便參考。
一
俄羅斯少女的美貌是舉世聞名的,一部以俄羅斯美女為描寫對象的小說也應該是吸引人的。的確,維克多。葉羅菲耶夫(Вnktop epoфeeв)的《俄羅斯美女》(pkar kpacaвnцa)麵世之後,立即走紅,並迅速被翻譯成了二十餘種外語。如今,十多年過去了,《俄羅斯美女》仍被擺在俄羅斯各大書店的醒目位置上,學者們在談到當代俄羅斯文學時也都不能不提到這部作品。《俄羅斯美女》的出版,比蘇聯解體要早七八年,因此,它可以被視為一部“後蘇維埃時代”的文學經典;而這部小說在描述內容和敘事態度上所體現的出格和隨意,又使得人們有理由將它稱為俄羅斯後現代文學最早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
這是一個俄羅斯美女的內心獨白,她的獨白顛三倒四,喜怒哀樂此起彼伏,真情柔意與歇斯底裏相互交替,常常是前言不搭後語的。但是,透過這些意識流的、非邏輯的敘述,我們還是可以窺見這樣一個大致的“情節”:二十多歲的美女伊林娜。塔拉卡諾娃在經曆了兩次失敗的婚姻之後,離開外省的故鄉小城來到莫斯科,住在已經退休的爺爺處,由於她的年輕美貌,同時也由於她旺盛熾熱的情欲和隨遇而安的心態,她在莫斯科結交到了各種各樣的男女情人,其中有大使和僑民,有高幹和記者,有上司和朋友,有音樂家和研究生;有俄羅斯人,也有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後來,她與著名的文學活動家弗拉基米爾。謝爾蓋耶維奇(女主人公稱他為“萊昂納狄克”)相遇,並真誠地愛上了他,而後者出於家庭責任、社會影響等方麵的考慮,卻始終不願結婚,在兩人的一次幽會中,文學活動家由於過度興奮而死去,女主人公因此受到了追查、批鬥和譴責,與此同時,女主人公得知自己已經懷上了文學活動家的孩子,孤立無援的她一籌莫展,曾到教堂裏去受洗,去祈求上帝,也曾聽從朋友的勸告去古戰場上裸奔,為自己贖罪。最後,已經死去的萊昂納狄克突然現身在女主人公的住處,並要娶她為妻,在一個約定的日子裏,伊林娜。塔拉卡諾娃決定出嫁,並把所有的情人和朋友都請來參加婚禮……
這樣一個情節本身並無太多的引人入勝之處,而且,就連這樣一個情節,在小說中也沒有一個清晰、連貫的交代,顯然,作者的目的,或者說他的長處,並不在於講故事。那麽,《俄羅斯美女》的獨特之處又在什麽地方呢?
三
首先是女主人公形象的獨特。
一個美麗的姑娘從外省來到都市,在社會環境和時代氛圍的作用下沉淪了,她曾把家庭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又一個男人的身上,卻每每落空,最終,懷有身孕而且一無所有的她,隻好答應嫁給一個死人。這樣的主人公及其經曆,太容易使我們聯想到俄羅斯文學中傳統的“小人物”和“悲慘女性”的主題了,《可憐的麗莎》中傷感不已的麗莎,《驛站長》中被軍官拐走的站長女兒杜尼婭,《複活》中被始亂終棄的瑪絲洛娃,《罪與罰》中作為苦難化身的索尼婭……對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在不公平社會中悲慘地位的描述,是俄羅斯文學強大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而對女性作為美之化身的毀滅過程的展示,則使俄羅斯文學具有了某種深刻的悲劇意味。在《俄羅斯美女》中,同樣有被毀滅的美,同樣有女性的不幸,然而不知為何,我們對女主人公所持的態度卻有可能是很矛盾的。一方麵,我們有可能不同情她,因為她主動地選擇了一種在我們看來是很放蕩的生活,可以說,她的不幸純粹是她個人造成的;另一方麵,麵對這樣一位美麗無比的姑娘,麵對她既無惡意又無過錯的生活方式,我們難道還忍心去因為她的苦難而幸災樂禍嗎?一方麵,熱中於性愛、熱中於同性戀、熱中於煙酒的女主人公,對生活似乎永遠懷有一種抱怨,她滿口刻薄話,舉止乖張,還不時爆發出一陣歇斯底裏,這一切無疑都會讓人感到她有些討厭;但另一方麵,女主人公似乎又是無可指責的,她愛莫斯科,向往幸福的生活,這本沒有什麽不對,更何況,她“生來就對物質的東西沒有絲毫的愛好”(第四章),在情人對她說要送她一輛汽車的時候,她說道:“我要的不是汽車,而是幸福。”(第八章)她是充滿愛意的:“而我總的說來,內心裏隱隱約約還是愛人們的,如果這方麵產生了什麽疑問,我馬上就會感到苦悶。”(第七章)她是善良的:“我不願意與任何人為敵,也不願去責怪任何人。”(第六章)她更是真誠的:與小說中她那些女友相比,她最少世故和圓滑,最少心計和庸俗,也最認死理,最能豁得出去。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俄羅斯美女!她的矛盾的性格,既讓我們同情也叫我們討厭,或者說,既不讓我們同情也不叫我們討厭。
那麽,伊林娜這樣一個文學人物的意義究竟何在呢?我們認為,這個形象所提出的,就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美的問題。小說中有這樣一句振聾發聵的感歎:“什麽時候我們這裏也能學會珍視美麗啊。”(第一章)伊林娜是美麗的,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曾對她說:“要知道,除了美貌,你是一無所有的!”可女主人公卻感到很驚訝:“這難道還不夠嗎?”(第十五章)是啊,美原本就是一件最值得珍視的東西啊。然而,美給女主人公帶來的卻不是幸福,而是災難:“我渴望愛,渴望被愛,可我的周圍卻很少有值得去愛的人,因為他們原本就很少。”(第五章)因此,女主人公才會說:“有時,我覺得自己是個不幸的、愚蠢的女人,遭到了生活的虐待。”(第二章)“於是,我恐懼地感覺到,在這裏沒有人能理解我,在這生活的節日裏,我是一個局外人。”(第三章)一種沒有美的生活固然是可悲的,而一個忽視美的社會則無疑更是畸形的,這或許才是作者最想告訴我們的。如果說,美並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預言的那樣能夠去拯救世界,但至少,它應該也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裝點和慰藉。
四
其次是小說敘事方式的獨特。
這部小說的結構很新穎,它就像一個魔方,能夠隨意組合出新的畫麵,它就像是翻花遊戲,需要你小心、細致的解讀,才能繼續置身在這個文字迷宮之中。它兼有意識流小說和法國新小說的諸多特點,其敘述綿延不絕,其文字密不透風,一個句子往往占據了大半頁的篇幅,一個段落往往長達數頁,作者試圖借助這種風格來模擬女主人公淩亂、繁複的心理感受。在敘述中,話語主體的角色(人稱代詞)隨意轉換,就像是中國川劇中的變臉,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甚至完全消解了傳統小說中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內心獨白和人物對話之間的區別,並以這樣一種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緊湊的、密實的小說空間。
小說的語言也體現出了作者的敏捷和機智,小說中的一些比喻十分形象生動,同時又是淘氣的,充滿惡作劇的意味。比如:在形容大自然的純淨時,作者說它就像 “穿上了鑲著花邊的白色三角內褲”(第八章);女主人公曾對婦科大夫說:“我反正是不育的,就像卡拉庫姆沙漠一樣。”(第十六章)有些人從來不思考生活本身,“他們握有意義,也就像母牛的肚子裏裝著奶”(第十七章);而有的時候,“歇斯底裏就像噴泉一樣漂亮”(第二十四章);女主人公發了炎的喉頭,“就像火烈鳥的一根羽毛”(第二十章);而在她懷孕之後,“肚臍眼鼓了出來,瞧,完全就像第三隻眼”(第二十四章);別墅守門人老婆的嘴巴“像是雞屁股”,可是 “她並不知道自己嘴巴的可笑,仍把雙唇塗得鮮紅”(第三章);而女主人公在決定邀請眾人來參加婚禮的時候想道:“我的禮物是麵向集體的,就像告人民書一樣。”(第二十四章)
五
《俄羅斯美女》被視為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而其所謂的“後現代”特征,除了其很難“定性”的人物性格、被有意消解的情節結構、充滿試驗色彩的敘述語言以及大量的夢境和魔幻場景之外,作者的(更確切地說,是作者借助女主人公之口表達出來的)諷喻、調侃態度也是一個很引人注目的方麵。在作者的眼中,一切東西,甚至包括那些看起來很是神聖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調侃的對象。現實生活當然是嘲諷的對象。為生活所迫,大批俄羅斯姑娘嫁往國外,書中的人物議論道:“唉,姑娘們很快就要走光了,隻剩下一些老母牛了。——老母牛們也在走。”(第十九章)對於巨變中的俄羅斯社會,作者所表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冷靜的旁觀,宗教的時尚興起之後,俄羅斯的婦女們便“從女共青團員變成了女教民,因為,靜脈裏流淌著的祖先的血液比執拗的無神論更加強大”。(第十七章)對蘇聯和俄羅斯是這樣,對其他國家和民族也是這樣,克休莎的法國牙醫丈夫,在巴黎參觀博物館的美國遊客,日本的商人和指揮,乃至達。芬奇、聖女貞德、莎士比亞、歌德、約翰。裏德、阿瑟。米勒等等外國名人,在小說裏都被漫畫化了。對上帝、神父、受洗和祈禱等的描寫,也時時帶有不敬。女主人公在談到自己的親人時,稱自己的爺爺是個“老騙子”,這個“老斯達漢諾夫工作者”曾因為一個人在一天裏完成了一百五十個黑人勞工的工作量而落下了病根,如今想做的事情就是趕走賴在他這裏不走的孫女;母親想冒充猶太人移居以色列,她耳朵上掛著廉價的耳環,一頭燙發“像火車頭一樣呼哧呼哧地冒熱氣”,來到莫斯科後一天洗三次澡,把自己泡得“就像是受潮的牆壁”;父親是一個獨眼龍,整天隻知道喝酒。在談到俄蘇文學時,作者的諷刺勁頭就更足了,在書中先後被他調侃或影射過的作家就有: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阿。托爾斯泰、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伊裏夫和彼得羅夫、阿赫馬杜琳娜等。據說,小說中的“文學活動家”弗拉基米爾。謝爾蓋耶維奇也是以蘇聯時期一位著名作家為原型而塑造的。在第二章裏,女主人公坦白地說,她沒有什麽文學天賦,要是有一個肖洛霍夫那樣的作家來寫她的故事就好了,不過,他如今已經成了一個“酒鬼”,而索爾仁尼琴也同樣讓人不放心,因為他不夠真誠。在另一個地方,索爾仁尼琴還被稱做“梁讚饒舌鬼”。在上一世紀後半期,肖洛霍夫和索爾仁尼琴之間由於《靜靜的頓河》的作者是誰這一問題曾結怨很深,他們也分別被視為兩種文學力量的代表,而《俄羅斯美女》的作者卻對他倆進行了同樣的調侃,這也是作者試圖推翻一切文學偶像、解構所有文學模式之決心的一種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俄羅斯美女》所體現出的這種調侃態度,與俄羅斯文學的傳統風格是截然不同的,俄羅斯文學中並不缺乏批判態度和戰鬥精神,從拉季舍夫的《旅行記》到赫爾岑的《警鍾》,從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美學理論,到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俄羅斯文學一直是直麵現實的,但是,像《俄羅斯美女》中體現出來的這種既冷靜超脫又激烈諷喻、既漫不經心又十分刻薄的調侃態度,卻是不多見的;其次,這樣一種調侃態度,如今似乎已經成了俄羅斯文學中的主流情緒,已成為一種文學時尚,在麵對現實和曆史的問題、麵對文化和文學的傳統時,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作家持這樣的態度。人們分析,是蘇聯解體後出現的價值混亂、西方的後現代思潮和世紀之交的彷徨心態,共同催生了俄羅斯新文學中這一顯著的情緒特征,而《俄羅斯美女》無疑是最早體現出這樣一種作家主觀態度的作品之一。
六
對性、髒話乃至色情持一種滿不在乎、無所顧忌的態度,這似乎也是一種“後現代”。毋庸置疑,這種態度正是《俄羅斯美女》當初引起轟動的主要原因之一,《俄羅斯美女》也因此曾被說成是一個“色情故事”。但是,我們認為,《俄羅斯美女》是一部嚴肅文學作品,而不是“淫穢小說”,因為:一、書中的性愛描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些性愛場麵和性心理描寫,其目的在於揭示一個性感美女細膩深刻的心路曆程;二、書中的性描寫大多是女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的,因而沒有以往性文學中以男性目光為出發點的那種獵豔和把玩的庸俗趣味;三、至於書中那些在最新的俄語字典中都查不到的髒字和雙關語,由於其使用者所表現出來的坦然,反倒不覺得刺眼了,因為它是和作者在整部小說以及其文學觀念中所體現出來的對語言平等和文字民主的追求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七
最後,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本書的作者。
維克多。葉羅菲耶夫於1947年生於莫斯科的一個外交官家庭,童年時曾與父母一起生活在巴黎,1970年自莫斯科大學語文係畢業,後成為蘇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1973年,他在蘇聯《文學問題》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薩特的研究文章,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1975年,他完成了副博士論文答辯,論文的題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法國存在主義》,這篇論文後來以單行本的形式在美國出版。1979年,葉羅菲耶夫參與了地下文學刊物《大都會》的編輯活動,並因此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其作品長期被剝奪公開發表的權利,直到1988年才解禁。1989年,他發表了《追悼蘇聯文學》一文,對蘇聯文學七十餘年的曆史給予了否定多於肯定、嘲諷多於頌揚的“回顧和反思”,在當時的文壇一石激起了千層浪;緊接著,1990年,他的《俄羅斯美女》又一炮打響,被譽為“第一本在俄羅斯出版的國際暢銷書”。除《俄羅斯美女》之外,他還寫有長篇《末日審判》(1996)和為數不少的中短篇小說,1996年,莫斯科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三卷本小說集。
在當今的俄羅斯文壇上,葉羅菲耶夫以才思敏捷、觀點尖銳而著稱,他常年在歐美國家的大學裏講學,這也在客觀上擴大了他的文學作品的影響,無論是在俄羅斯國內還是境外,都常常有人津津樂道於上麵提到的他那篇論文《追悼蘇聯文學》,津津樂道於他為索洛古勃的《卑鄙的惡魔》所寫的序言,津津樂道於他的那部文學哲學論文集《在諸多該死問題的迷宮中》,津津樂道於他那篇先後被改編為戲劇和電影的短篇小說《與一個白癡在一起的生活》,津津樂道於他主編的那個短篇集《俄羅斯惡之花》,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大多數讀者的心目中,“維克多。葉羅菲耶夫”這個姓名更多地還是和《俄羅斯美女》聯係在一起的。
八
這部作品意識流式的寫法,作品中大量使用的黑話、土話甚至髒話,都使對它的翻譯成了一件十分沉重的工作,譯文中的錯誤和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指正。感謝英國牛津大學的麥克爾。尼科爾森(michael nicholson)博士為我提供了英譯本以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