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威特的安靈彌撒與他在殯儀館裏的宣講如出一轍。我記得勞瑞曾暗示他可以簡短些。牧師結束最後的致辭後,掏出一個裝有泥土的小管形瓶,將土分撒在相隔六英尺遠的兩具棺木上。一半是給蘇菲的,一半給內森。他告訴前來參加葬禮的人們,這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來自世界六大洲,以及南極洲冰層下的泥土,代表著全世界各種膚色、種族和不同國籍的人們對死者的哀思。我又一次想到內森,想他對這番致辭會有何反應,他一定會對德威特的低能行為表現出極不耐煩的樣子,然後用他那天才的語言模仿能力去嘲笑他的話語。但是勞瑞在衝我點頭,於是我離開人群。在酷熱、晴朗、寧靜的午後,隻聽見蜜蜂的嗡嗡聲,正圍著墓穴周圍的花飛舞著,我又想起了愛米利,想起蜜蜂,想起它們在愛米利詩歌中的吟唱。
廣袤的土地鋪成這張床,鋪好這張床再獻上敬畏;在這裏等待公正打破這份完美。
我猶豫了一下,又接著往下念。說出這些話本來沒什麽困難,然而歡樂與悲傷的融合使我無以成言。難道這其中真的蘊含著一些無法言喻的意義?我與蘇菲——內森的全部經曆不都局限在床上嗎?從一開始(仿佛已過去好幾世紀)我聽見他們在我頭頂上瘋狂做愛的場麵,一直到最後我至死難忘的那一幕場景,不都是在同一張床上嗎?這情景將伴隨我一生,永不會從大腦中消失了嗎?我想,正是在這一刻,我才真正感覺到自己的畏縮與失敗。我感到身子漸漸不支,天崩地裂。
讓它的褥墊鬆軟,讓它的枕頭充實;別讓晨曦的喧鬧驚擾這一方淨土。在前麵我曾提到過,我對我年輕時的生命旅程的紀錄愛恨交加。那些我最終忍住沒有扔掉的生動和寶貴的稿紙,似乎都與我備受阻撓的男兒氣慨和屈辱的愛情有關,與萊斯麗•拉普德斯和瑪麗•愛莉斯的那些絕望的夜晚也在其中,它們已在這篇故事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其餘的大多是由一些空洞的思索,裝腔作勢的格言,愚蠢的哲學說教。我幾乎從未涉足這些領域,所以我毅然決心斬斷任何的思念,在幾年前將它們付之一炬,幸存下來的幾篇也隻留給自己看看,而沒有把它們放進我那流水賬式的日記中。比如說,保存下來的有關最後那幾天的紀錄中(在從華盛頓返回紐約的火車廁所中瘋狂塗抹下來的東西,直到葬禮後第二天發生的事),隻有短短三行句子我認為值得保存。即使這幾行也談不上有什麽藝術價值或者是不朽的篇章,但它們至少是一個曾一時處於迷茫之中的幸存者生命最深處的疑問。
總有一天我會懂得奧斯威辛。這是句大膽的坦言,卻有些天真可笑。沒有人會懂得奧斯威辛。或許我應該表述得更準確一點:總有一天我會寫蘇菲的生與死,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罪惡永遠不會從這世上消失。奧斯威辛本身便是一個謎。目前有關它的最深刻的描述都不能算是陳述,而隻是一句回答。
問:“告訴我,在奧斯威辛,上帝何在?”
答:“人性何在?”
第二句話也許太容易做到,但我還是保留下來:把你的愛傾注到所有的生命之中。這句話有些說教的意味,然而卻是那樣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現在當我再看它時,這頁紙早已發黃,又幹又脆幾近透明。我的眼睛一下子被這行字下麵的劃痕所吸引——劃,劃,劃——好像當年的斯汀戈正受苦受難,或者說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了解了死亡,痛苦,失去和人類生存的迷茫,正努力想從那張紙挖掘出僅存的(也許是惟一能承受的)真實。把你的愛傾注到所有的生命之中。 但我這句箴言中還有兩個問題。第一,它不是時間的產物。它從宇宙中來,是屬於上帝的,在飛翔中被那些先知,如老子,基督,釋迦牟尼以及千千萬萬無足輕重的預言家們截獲,包括本人,他們是在巴爾的摩與惠明頓之間的某個地方聽見了這可怕的真理,於是滿含悲憤將它刻上石頭。三十年後它們仍在太空遨遊;當我驅車穿越在新英格蘭的曠野中時,一曲鄉村音樂唱出了這個聲音。但這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它們的真實性——或者,如果它們不真實,那麽它們的虛幻性。難道不正是奧斯威辛阻止了那巨大的愛的洪流嗎?難道說完全改變了的愛的本質,才使它變成了一隻螞蟻,一條毒蛇,蟾蜍,毒蜘蛛,狂犬病毒,甚至任何一種被詛咒的美麗,也才使得奧斯威辛這座黑色的大廈得以建成?我不知道。也許現在還為時過早。不管怎麽說,我保存它以作為某種脆弱然而難以泯滅的希望的見證物……
我保存下來的最後的語句是一行詩,我自己的。我希望這不會影響我的文章。因為參加完葬禮後,我把自己灌得爛醉,以麻痹自己,忘記一切。我乘地鐵去了康尼島,想著怎樣消除悲傷。我不知道最初是什麽把我吸引到那些開滿下等酒吧的街道上去的,它們對我來說決不是這個城市可愛迷人的地方。那天傍晚天氣很好,風和日麗,我卻覺得無比孤獨,這裏顯然是一個失落者最好的去處。賽馬場已經關門,很多大商店也已關門,去遊泳水太涼,於是,這樣的好天氣便把成群的紐約人吸引到街上,在閃爍的霓虹燈下尋歡作樂。我走在“勝利者”餐廳外的露天小咖啡店旁,就是在那兒,我的性腺曾被萊斯麗逗弄得躁動不安。我停了下來,又走開了。就這樣走走停停,最後還是返身走了回去;對這裏的回憶使我覺得這是淹死自己的最佳地方。是什麽使人類總把自己淹沒在這些愚蠢的支離破碎的不愉快的回憶中呢?但我很快忘了萊斯麗。我要了一紮啤酒,接著又要了一紮,把自己灌得迷迷糊糊,酩酊大醉。
後來,在星光閃耀的夜空下,我獨自站在海邊,呼吸著秋天裏略顯涼意的伴著大西洋海風的潮濕空氣。四周很靜;除了星星在閃亮,天空一片漆黑。城市燈光蒙蒙朧朧地映照出一些建築物的輪廓:怪裏怪氣的塔頂和伊斯蘭教寺院的尖塔,哥特式的房頂以及巴洛可風格的過分雕琢的塔樓。其中最高的一個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高聳的頂端牽下粗粗的繩纜,那是跳傘塔。就從那,我隱約聽見了蘇菲和內森一起往下墜落時發出的尖叫聲和笑聲,那是在初夏時節,卻仿佛已過去幾萬年。
就在這時,我的眼淚迸了出來。這不是酒後傷感的眼淚,而是我乘上離開華盛頓的列車後一直藏著沒有流下來的眼淚,現在它們終於噴薄而出,在我的手指間滾滾而下。是對那跳傘塔的回憶打開了我的淚閘,也是幾個月來縈繞在我心中的那些苦難的宣瀉:蘇菲和內森,是的,還有吉恩和伊娃,伊娃和她的獨眼玩具熊,愛迪•範內爾,博比•韋德,我那年幼的黑人資助人阿提斯特,瑪麗亞•亨特,納特•特那,汪娜•馮•克裏希曼,他們僅僅是被歐打,屠殺,背叛和殉難的大地的孩子中的廖廖幾人。我不為六百萬猶太人,二百萬波蘭人,一百萬塞爾維亞人以及五百萬俄國人哭泣——我還沒有準備好為全人類哭泣——但我卻為因這樣或那樣原因成為我親近的人而哭泣。我在這荒涼無人的海灘上毫無顧忌地慟哭著;從此以後便不再有眼淚。我一下子癱坐在沙灘上,虛弱得不像是一個二十二歲的年輕男子。 我睡著了,噩夢連連——像愛德加•愛倫•坡所有短篇故事的縮編:被魔鬼般的巨大機器劈成兩半,然後淹沒在一片泥濘的漩渦裏,幽閉在石頭中;最恐怖的是,被活埋在地下。整個晚上我都有一種孤立無援、無法言喻的感覺;在沉重的土裏既動彈不得,又叫不出聲來。泥土拋在我僵硬、麻木,仰臥著的身體上,發出有節奏的嘭嘭聲。一具活屍準備葬於埃及的泥土中,沙漠冰冷刺骨。
我醒來時已是黎明。我躺在地上,看著灰藍色的彌漫著一層薄霧的天空,金星透過霧靄在寧靜的海麵上閃爍。我聽見旁邊有孩子的說話聲。我動了動身子。“嘻,他醒了!”“去!去你的!”謝天謝地我又活過來了。我這才意識到孩子們把我埋在了沙裏,為我築起一道沙的屏障。我躺在那兒,像裹在一件美妙的大衣裏一樣舒適安全。正在此時,我腦子裏湧出這樣的詩句:“在冰冷的沙裏我夢見了死亡/但黎明我醒來看見/明亮、閃爍的晨星。”
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早晨。美麗而迷人的早晨。
(全文完)
廣袤的土地鋪成這張床,鋪好這張床再獻上敬畏;在這裏等待公正打破這份完美。
我猶豫了一下,又接著往下念。說出這些話本來沒什麽困難,然而歡樂與悲傷的融合使我無以成言。難道這其中真的蘊含著一些無法言喻的意義?我與蘇菲——內森的全部經曆不都局限在床上嗎?從一開始(仿佛已過去好幾世紀)我聽見他們在我頭頂上瘋狂做愛的場麵,一直到最後我至死難忘的那一幕場景,不都是在同一張床上嗎?這情景將伴隨我一生,永不會從大腦中消失了嗎?我想,正是在這一刻,我才真正感覺到自己的畏縮與失敗。我感到身子漸漸不支,天崩地裂。
讓它的褥墊鬆軟,讓它的枕頭充實;別讓晨曦的喧鬧驚擾這一方淨土。在前麵我曾提到過,我對我年輕時的生命旅程的紀錄愛恨交加。那些我最終忍住沒有扔掉的生動和寶貴的稿紙,似乎都與我備受阻撓的男兒氣慨和屈辱的愛情有關,與萊斯麗•拉普德斯和瑪麗•愛莉斯的那些絕望的夜晚也在其中,它們已在這篇故事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其餘的大多是由一些空洞的思索,裝腔作勢的格言,愚蠢的哲學說教。我幾乎從未涉足這些領域,所以我毅然決心斬斷任何的思念,在幾年前將它們付之一炬,幸存下來的幾篇也隻留給自己看看,而沒有把它們放進我那流水賬式的日記中。比如說,保存下來的有關最後那幾天的紀錄中(在從華盛頓返回紐約的火車廁所中瘋狂塗抹下來的東西,直到葬禮後第二天發生的事),隻有短短三行句子我認為值得保存。即使這幾行也談不上有什麽藝術價值或者是不朽的篇章,但它們至少是一個曾一時處於迷茫之中的幸存者生命最深處的疑問。
總有一天我會懂得奧斯威辛。這是句大膽的坦言,卻有些天真可笑。沒有人會懂得奧斯威辛。或許我應該表述得更準確一點:總有一天我會寫蘇菲的生與死,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罪惡永遠不會從這世上消失。奧斯威辛本身便是一個謎。目前有關它的最深刻的描述都不能算是陳述,而隻是一句回答。
問:“告訴我,在奧斯威辛,上帝何在?”
答:“人性何在?”
第二句話也許太容易做到,但我還是保留下來:把你的愛傾注到所有的生命之中。這句話有些說教的意味,然而卻是那樣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現在當我再看它時,這頁紙早已發黃,又幹又脆幾近透明。我的眼睛一下子被這行字下麵的劃痕所吸引——劃,劃,劃——好像當年的斯汀戈正受苦受難,或者說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了解了死亡,痛苦,失去和人類生存的迷茫,正努力想從那張紙挖掘出僅存的(也許是惟一能承受的)真實。把你的愛傾注到所有的生命之中。 但我這句箴言中還有兩個問題。第一,它不是時間的產物。它從宇宙中來,是屬於上帝的,在飛翔中被那些先知,如老子,基督,釋迦牟尼以及千千萬萬無足輕重的預言家們截獲,包括本人,他們是在巴爾的摩與惠明頓之間的某個地方聽見了這可怕的真理,於是滿含悲憤將它刻上石頭。三十年後它們仍在太空遨遊;當我驅車穿越在新英格蘭的曠野中時,一曲鄉村音樂唱出了這個聲音。但這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它們的真實性——或者,如果它們不真實,那麽它們的虛幻性。難道不正是奧斯威辛阻止了那巨大的愛的洪流嗎?難道說完全改變了的愛的本質,才使它變成了一隻螞蟻,一條毒蛇,蟾蜍,毒蜘蛛,狂犬病毒,甚至任何一種被詛咒的美麗,也才使得奧斯威辛這座黑色的大廈得以建成?我不知道。也許現在還為時過早。不管怎麽說,我保存它以作為某種脆弱然而難以泯滅的希望的見證物……
我保存下來的最後的語句是一行詩,我自己的。我希望這不會影響我的文章。因為參加完葬禮後,我把自己灌得爛醉,以麻痹自己,忘記一切。我乘地鐵去了康尼島,想著怎樣消除悲傷。我不知道最初是什麽把我吸引到那些開滿下等酒吧的街道上去的,它們對我來說決不是這個城市可愛迷人的地方。那天傍晚天氣很好,風和日麗,我卻覺得無比孤獨,這裏顯然是一個失落者最好的去處。賽馬場已經關門,很多大商店也已關門,去遊泳水太涼,於是,這樣的好天氣便把成群的紐約人吸引到街上,在閃爍的霓虹燈下尋歡作樂。我走在“勝利者”餐廳外的露天小咖啡店旁,就是在那兒,我的性腺曾被萊斯麗逗弄得躁動不安。我停了下來,又走開了。就這樣走走停停,最後還是返身走了回去;對這裏的回憶使我覺得這是淹死自己的最佳地方。是什麽使人類總把自己淹沒在這些愚蠢的支離破碎的不愉快的回憶中呢?但我很快忘了萊斯麗。我要了一紮啤酒,接著又要了一紮,把自己灌得迷迷糊糊,酩酊大醉。
後來,在星光閃耀的夜空下,我獨自站在海邊,呼吸著秋天裏略顯涼意的伴著大西洋海風的潮濕空氣。四周很靜;除了星星在閃亮,天空一片漆黑。城市燈光蒙蒙朧朧地映照出一些建築物的輪廓:怪裏怪氣的塔頂和伊斯蘭教寺院的尖塔,哥特式的房頂以及巴洛可風格的過分雕琢的塔樓。其中最高的一個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高聳的頂端牽下粗粗的繩纜,那是跳傘塔。就從那,我隱約聽見了蘇菲和內森一起往下墜落時發出的尖叫聲和笑聲,那是在初夏時節,卻仿佛已過去幾萬年。
就在這時,我的眼淚迸了出來。這不是酒後傷感的眼淚,而是我乘上離開華盛頓的列車後一直藏著沒有流下來的眼淚,現在它們終於噴薄而出,在我的手指間滾滾而下。是對那跳傘塔的回憶打開了我的淚閘,也是幾個月來縈繞在我心中的那些苦難的宣瀉:蘇菲和內森,是的,還有吉恩和伊娃,伊娃和她的獨眼玩具熊,愛迪•範內爾,博比•韋德,我那年幼的黑人資助人阿提斯特,瑪麗亞•亨特,納特•特那,汪娜•馮•克裏希曼,他們僅僅是被歐打,屠殺,背叛和殉難的大地的孩子中的廖廖幾人。我不為六百萬猶太人,二百萬波蘭人,一百萬塞爾維亞人以及五百萬俄國人哭泣——我還沒有準備好為全人類哭泣——但我卻為因這樣或那樣原因成為我親近的人而哭泣。我在這荒涼無人的海灘上毫無顧忌地慟哭著;從此以後便不再有眼淚。我一下子癱坐在沙灘上,虛弱得不像是一個二十二歲的年輕男子。 我睡著了,噩夢連連——像愛德加•愛倫•坡所有短篇故事的縮編:被魔鬼般的巨大機器劈成兩半,然後淹沒在一片泥濘的漩渦裏,幽閉在石頭中;最恐怖的是,被活埋在地下。整個晚上我都有一種孤立無援、無法言喻的感覺;在沉重的土裏既動彈不得,又叫不出聲來。泥土拋在我僵硬、麻木,仰臥著的身體上,發出有節奏的嘭嘭聲。一具活屍準備葬於埃及的泥土中,沙漠冰冷刺骨。
我醒來時已是黎明。我躺在地上,看著灰藍色的彌漫著一層薄霧的天空,金星透過霧靄在寧靜的海麵上閃爍。我聽見旁邊有孩子的說話聲。我動了動身子。“嘻,他醒了!”“去!去你的!”謝天謝地我又活過來了。我這才意識到孩子們把我埋在了沙裏,為我築起一道沙的屏障。我躺在那兒,像裹在一件美妙的大衣裏一樣舒適安全。正在此時,我腦子裏湧出這樣的詩句:“在冰冷的沙裏我夢見了死亡/但黎明我醒來看見/明亮、閃爍的晨星。”
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早晨。美麗而迷人的早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