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黛莉一一梅生老人深陷回憶中。講述之間,女兒趙健時有提醒間或加以補充。故事迅速向前推進,黛莉命運如萍,大大出人意料。


    國難當頭,人心思戰。趙黛莉獨在家中收拾行裝。她不知道自己歸宿所在,隻知道自己決心不改。有關無政府主義的心愛書籍,有關巴金的往來書信,打包起來,都一一放到頂棚上去了。同學們在召喚,山西全境燃起熊熊抗日烈火,更在召喚。許多同學,早已離開太原,奔赴抗戰隊伍了。這一夜,趙黛莉和父親趙廷雅又生了一回氣,憤然跑出“坡子街0號”,大踏步向著上馬街奔去。好同學文彩霞就住在這裏。這條上馬街,相傳是李自成進北京,上馬出征之地。文彩霞要參軍抗日,信念堅如磐石,趙黛莉去找她,誌同道合,兩人即將從同學姐妹轉為浴血戰友。


    沒有想到,當黛莉在夜色中敲開文家大門時,卻被一條黑壯大漢擋在了門洞裏。這漢子沒有告訴黛莉真實情況,隻說文彩霞去了表姐家。後來得知,文彩霞果真參加了二戰區領導下的抗日軍隊。而在當時,文家卻不願意讓人知道,尤其不想讓家庭背景比較複雜的同學知道。黛莉後來有機會質問過文彩霞:你為什麽不約我一起走?文答:太原淪陷,家人誰也不敢相信!


    就是這麽一個家人的警惕或者說好友的閃失,決定了同學們之間人生道路之迥異。


    此後,黛莉獨自一人,斷然離開父母,離開了太原“坡子街0號”,向南、向臨汾追趕閻錫山省府而去。她至今記得,離家時,春節剛過,是正月初九那個寒冷的早晨。


    太原失守,閻府南撒,先到臨汾整肅軍政,後向西到吉縣,最終落腳在黃河東岸南坡村。這個小村莊距離壺口瀑布極近,易守難攻。閻錫山親率各部將領和各大機關幹部,挖窯洞、修工事、建軍營、搞培訓,日夜不停,苦心營造了一個指揮二戰區總體作戰的戰略新基地。為迎接勝利,閻錫山嫌“南坡”二字不好聽,特地把小村改名為"一克難坡。最多時駐紮兵馬三萬人。


    至為遺憾的是,黛莉一個心眼兒準備快些奮身於對日作戰,哪怕犧牲,卻沒有遇見一位類似於中共“洪長青”式的指路人物。一般說來,無政府主義者反對任何組織形式,他們認為,一切政黨、組織和權勢都存在著向專製統治發展轉化的可能性。安那其主義者不去做雖然有利於組織卻不利於個人建造的事。他們從理論上反對有組織、有政府目標的戰爭,擔心封建主義個人獨裁借屍還魂。但是,日寇凶殘淫惡,無政府、無組織的抵抗運動和失去統一指揮的軍事鬥爭,必將弱小無效,最終便會亡國。對此,巴金先生寫道:


    我是一個安那其主義者。有人說安那其主義反對戰爭,反對武力。這不一定對。倘使這戰爭是為了反抗強權,反抗侵略而起,倘使這武力得著民眾的擁護而且保衛著民眾的利益,那安那其主義者也參加這戰爭,而擁護這武力。


    巴金的聲音傳之久遠,黛莉也一定聽得見。黛莉痛惜未能與文彩霞同行,她茫茫然獨自南去,錯失了參加抗日隊伍乃至參加八路軍的機會。省政府先在臨汾落腳,黛莉也來到距臨汾不遠的汾陽城。這時,她找不到同學,找不到方向。突然,她又聽說國民政府大舉遷都重慶,而姐姐趙巧生與姐夫正在重慶興辦實業公司,支援抗敵救災,她便決定設法往重慶去。然而國事家事俱在驟變之中,想不到,姐姐和姐夫又將前往甘肅創辦賑災工廠,即將離開重慶。黛莉隻好放棄赴渝計劃,盲人瞎馬,轉而投奔了閻錫山設在汾陽城外的省政府臨時辦事處。


    黛莉訴說汾陽之困,使我聯想到另一段人生故事。這位山西姐妹,名叫董邊,與黛莉是同一代人,也是一位地主的女兒。而董邊與兩位同學始終在一起,太原淪陷後同樣流落到臨汾。但是她們運氣很好,一下子就參加了八路軍一支女兵隊。隊長就是楊尚昆夫人李伯釗。不久,李伯釗要去延安,也就把女兵隊帶到了延安。董邊住進延安窯洞,重新學習,鍛煉提高,隨後分配工作,竟到了中共政治研究室。而研究室主任正是毛澤東,副主任是陳伯達。董邊在這裏勤奮工作,談戀愛嫁人,丈夫竟是田家英了。你看看!後來,董邊在北京長期擔任著名刊物《中國婦女》的領導職務。殊可歎,同是抗戰離家人,同為省城讀書女,同有犧牲報國心,三岔口上偶分離,人生境遇竟然如此不同。


    少女趙黛莉,從汾陽辦事處動身,跟隨閻府兩位辦事員,前往克難坡。


    老人回憶,她趴在一匹騾子背上,艱難行走七天七夜,終於到達克難坡。這裏,大片黃土溝壑,起伏一望無標。黃河在山腳下咆哮奔湧。壺口瀑布,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多嬌,一時多少豪傑。望河亭上,刻有閻錫山親撰抗敵對聯,至今讀來,仍教人蕩氣回腸:


    裘帶偶登臨,看黃流澎湃,直下龍門,走石揚波,淘不盡千古英雄人物;


    風雲莽遼闊,正胡馬縱橫,欲窺壺口,抽刀斷水,誓收複萬裏破碎山河!


    好聯!


    遙想山河破碎,黛莉一顆心怎能不破碎。


    問題正在於此,黛莉離家,東奔西走,既無同學好友結伴,又無團隊集體可依。她失去了身份,成為一個邊緣人。一路行來,她始終未能擺脫豪門大戶關係網那重重陰影。她舉手投足,俱在親戚故交的老圈子當中。從汾陽出發時,就是家人熟識的縣長幫了忙。來到克難坡,她疲倦、孤獨。她想家、脆弱。她本是一位嬌小姐。她不由自主,需要歇息。她又該落腳何處?


    前頭有述,閻軍高級將領趙承綬,與黛莉叔父趙廷玉、趙廷英同是保定軍校第五期畢業。這時節,趙承綬馳馬前方領軍作戰,其家眷則在克難坡窯洞中暫住。窯洞裏多麽溫暖啊,少女黛莉無路可走,隻好歇腳在趙承綬家裏,喘息一陣,權避一時。


    未料,日軍飛機轟炸克難坡,地麵部隊“欲窺壺口”,意在掌控黃河渡船,伺機西犯。二戰區各部隊奉命堅守大河天險,絕不退讓。說實話,毛澤東在陝北,蔣介石在重慶,八年安全,運籌帷幄,持久指揮,實與閻錫山堅守黃河禦敵克難息息相關……


    這裏要說的是,克難坡再度告急,所有與作戰無關人員,尤其是家屬老弱傷病群體,都要緊急疏散轉移到黃河西岸去,到陝北秋林去。趙黛莉忍不住哭了。一葉飄萍歎零丁,人間萬惡是戰爭。黛莉老人回憶說,在日軍飛機轟炸之下,她隨同苦難人群西渡黃河。船隻不夠,一部分人必須繞行到一條鐵索橋上,頭頂飛機肆虐,冒險攀向彼岸。老人說,橋索飄忽無定,腳下波濤洶湧,她生平第一次踏上這奪人魂魄的鐵索橋,頭暈眼花,心驚肉跳。走石揚波,抽刀斷水!


    一個安那其主義者,一個文弱少女,你從哪裏來?你是誰?你要到哪裏去?


    我忽然想起來,前述找錯了門的趙逢冬先生家,其侄女趙文英,當時也在克難坡勞作支前。她們顯然沒有相遇相識會合在一起——這不是編撰電視連續劇。


    趙黛莉渡過黃河,她那雙不曾包裹的新式大腳,落在了陝北黃土地。此後,她一會兒在秋林,一會兒又被兵站站長送往韓城。這些荒僻去處,都不是久留之地,黛莉最終漂落到西安古城。是的,她既沒有找到共產黨,也沒有追隨國民黨,她舉目無親,她很難生存。唔,娜拉走後又怎樣?娜拉走後很危險!魯迅曾說,娜拉出走,不是重返家室,便是淪為娼妓,中國女性,獨行最難。


    趙黛莉在西安,落腳點依然逃不脫親友故舊。叔父趙廷玉、趙廷英在保定軍校五期同窗裏,除了前頭提到的傅作義、趙承綬,還有一人就是寧武同鄉楊耀芳。楊在閻軍中亦為名將,曾任晉軍第六軍軍長,趙廷英即在該軍就任第四十七師師長。“七七事變”之前,毛澤東率紅軍東征山西,第一個對手便是守河將軍、晉西警備司令楊耀芳。據寧武史料記載,此次作戰,陝北紅軍首領劉誌丹,就是被楊部章振宇團所射殺。不知是否準確。


    抗戰爆發後,楊耀芳與閻係不睦,失去兵權,手下師旅盡屬他人。據說,趙廷英投敵,亦與此番變故相關。閻錫山僅僅委任楊耀芳出任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駐西安辦事處中將處長,不再帶兵打仗。其家眷亦在西安。趙黛莉從韓城坐膠皮大車來到楊家,整日與楊太太、楊公子枯坐閑聊,還是找不到自己的歸宿。


    此後,黛莉在苦悶中去往甘肅,到蘭州、天水等地與姐姐一家會合。而這個新興民族資本家的家庭生活,仍然不合趙黛莉心意。離家出走之際,趙黛莉隨身帶出一筆錢,數目不小,大約有三千多元法幣。當時,每二十元法幣可換得一兩黃金,推算下來,這筆錢相當於黃金一百五十兩,煞是可觀。結果,姐姐趙巧生與人打麻將輸掉不少錢,便拿了妹妹這筆錢去做香煙生意。黛莉老人回憶說,自己從未出過門,一向不知生活之艱辛,身上有錢,竟不知做何用項。姐姐要用,拿去好了。而且,無政府主義者有一條理論,就是鄙夷錢財,自我奉獻。這下可好,姐夫在天水創立毛紡廠是個長線買賣,一時間並不見錢,姐姐家成了無底洞。從那以後,趙黛莉變成了一位窮小姐。


    就在這時,趙家父親趙廷雅,從太原給姐妹倆來信了。他牽掛著女兒“梅生子”,勸她中止流浪,繼續讀書,再圖前程。趙父執意主張黛莉離開甘肅,前往北京去上大學。對於父親及六叔在山西事敵,黛莉本來就極度不滿,現在又勸她到日軍華北大本營北京去趕考,當然不會應從。盡管她渴望讀書,期盼進入大學之門,這一點沒有疑義,而生靈塗炭,國難當頭,烽火遍地,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平靜書桌,盡為日本侵略者所造成。她怎能在滴血的刺刀下,把書本讀進去?於是,黛莉回應父親:我寧肯永遠浪跡天涯,也絕不到日軍占領區,去接受奴化教育。


    老人對我和李彬重複說:我不要日本人的奴化教育!我不去北京上大學!老人言及至此,情緒依然激動。


    山河破碎,理想必將破碎。


    生活無比沉鬱。


    窮小姐趙黛莉,身無分文,一時間走不出姐姐家門了。到這時她才知道,娜拉的確不具備獨闖天下、自立自強的能力。


    這一天,黛莉隨同姐姐上了蘭州。她百無聊賴,閑得心慌,又想買幾本書看。此去蘭州,是為姐夫的“賑濟第二十工廠”購進羊毛。這位廠長姐夫,曾用名叫李鴻楨,留洋英國學習毛紡印染輕工業,1949年以後,曾任北京清河毛紡廠工程師。當年他創辦的天水紡織廠,後來成為當地一家大型企業。


    趙家姐妹一到蘭州,即有豪門大佬出麵招待。此公不是別人,正是寧武巨富、民國聞人南桂馨的長子南映庚。前頭有述,趙、南兩家,上一輩就是親戚了。南映庚由國民政府財政部派駐西北,擔任蘭州區銀行及四明分行監理官,此前任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第三處處長,地位顯赫。


    提到四明銀行,實力煞是了得。近些年拍賣會上,時常可見由四明銀行衍生的老票證。該行為清朝晚期成立於上海的幾家私立銀行之一,經營主體是寧波人,四明便是寧波之別稱,民國以後逐漸有雄厚官股注入,廣泛發行紙幣,經營項目繁多,融資巨大,其大本營駐紮上海,窺控全國經濟命脈。原先有句話形容山西晉商老牌票號,說“執全國金融之牛耳”,還說“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到民國以後,這話就該送給四明等新銀行了。抗戰爆發,四明總部從上海雜轉遷往重慶,遂在西安、蘭州等抗敵大後方創立支行,仍可維持相當數量的金銀法幣運轉。


    不知何時,寧武巨戶南桂馨家族,介入了四明事務,且有大公子南映庚深人蘭州,出任財政部監理要職。不難想見,當此動蕩歲月,更偏遠地麵,南家公子與趙家姐妹相逢,自是熱忱四溢,感慨萬千!兩家人許多體己話訴說不盡。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此次南、趙兩家年輕人他鄉逢聚,對於黛莉今後命運構成極大轉折。


    命運這東西,說是偶然,實為必然。


    南映庚得知,梅生子一趙黛莉尚且閑居姐姐家中,無事可做,當即出麵幫忙。他亦有能力幫得這個忙。


    知識女性趙黛莉,從此成為蘭州四明支行屬下一名職員。她很快學會了打算盤,同時兼任中英文翻譯工作。生存需求大於探索,大於追尋,大於奮鬥,大於對他人的拯救。她漸漸疏離了曾經無比熾烈的革命理想,流浪的腳步中止在抗戰後方一家銀行櫃台之前。生活重新顯現溫馨氣氛,還有暖色調子。


    工作之餘,黛莉重新捧起文藝類書籍,在躺椅上慢慢讀去。也許,她記起了巴金先生第二封信裏那幾句話:“你得聽我的勸告,等候著將來。你不要老是想到犧牲,你也得有些享受。一個十七歲的女子,也應該過些快樂的日子。”


    巴金還在第五封信中,對黛莉做進一步勸告:“你不過是十七歲的孩子。而中國還充滿著三四十歲的壯年人。第一批獻身的應該是他們,而不是你。你不要那樣苛酷地責備你自己。”


    第七封信,巴金先生對黛莉最後致言:“望你好好地活下去!”——中國蘭州,這裏沒有戰火。這裏是和平寧靜的大後方,土地廣闊無垠,人心忠厚樸實,充滿甘甜愛意。銀行工作遮風避雨,條件相對好些。這一切,都比較接近人性,提升人們“好好地活下去”的熱望。


    誰也不曾想到,不久之後,平靜生活又起狂瀾,悲劇這才剛剛開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尋找巴金的黛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瑜並收藏尋找巴金的黛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