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雖沒有真正的見過,卻聽說過不少的傳聞。 所以自從遷居這裏,數百年來,才一代代前赴後繼,探尋外出的道路。”白建的聲音有些低沉。


    “那你說說看!”劉風催促道。


    “鎮長可知當年春秋戰國之事?”白建問道。


    “曆史我還是略知一二的,所以如果你想說曆史的話,直接說就行,不用擔心我聽不懂。就算不懂,我會開口詢問的。”劉風很直接的說道。


    “那好,我就直接說了。”白建頓了一下,“商周以前的曆史太過遙遠,不必多說,軍隊的大展就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周天子混一天下後,大肆分封諸侯,當時天下有數百路諸侯。大則地方數千裏,小則不足百裏。然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攻破鎬京,平王東遷洛邑後,周天子就對這數百諸侯失去了控製力。”


    “國家大小不一、人口不一,實力自然也就不同,有強有弱。而且經過漫長的展,有得越來越強,有的則越來越弱。強者希望更強,弱者則希望圖強,於是開始改革。當國內的展滿足不了需求的時候,就開始了擴張。春秋數百年,就是各個諸侯相互攻伐的過程。軍隊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攻伐之中得到淬煉,從而有了等級的劃分。”


    “春秋數百年,先後崛起了五個大諸侯國,是為‘春秋五霸’。‘五霸’是個泛指,除卻齊桓公、晉文公以及楚莊王,其他幾個如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都有人認為不實,當然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我想說的是這些霸主地位的來源就是手中是軍隊。”


    “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後,齊國開始富庶起來,之後修武備甲,訓練出一大批精銳軍隊,所以能為諸侯之,北卻夷狄,南退楚蠻,九合諸侯,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晉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始得回歸,所以他深知兵事之重要,即位後大力整頓軍隊,在楚國北擴過程中退避三舍,終於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不像齊桓公死後齊國大亂一場衰落下去,晉文公死後,留下的豐厚的家底,使晉國得以繼續稱霸中原。晉國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前後達百年之久。”


    “楚國偏居南方,一向為中原諸侯所看不起,人稱其為‘蠻夷’。然則楚國的展卻是得天獨厚,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士卒善戰,且周圍無強國與之抗衡,所以楚國能以子爵自尊迅成為大國,獨霸南疆,並且在諸侯中第一個稱王。然則楚國進軍中原的道路卻頗為曲折,先是被齊桓公打敗,好不容易等到齊桓公死了,又遇上了晉文公,北上的勢頭生生被遏製數十年。直到楚莊王時期,一鳴驚人,打敗晉國,問鼎中原,成為名副其實的霸主。”


    “春秋初期,是軍隊的大展的時期,這三個國家能夠稱霸,都有不下於十萬精銳軍隊的支撐。其他像秦穆公、宋襄公、衛莊公等,都是稱雄一隅之地,精銳軍隊也有數萬之眾。”


    “到春秋晚期,一大批諸侯國被其他強國吞並,諸侯國的人口、疆域不斷擴大,軍隊的數量迅增長。經過常年的戰爭廝殺,他們現了一群更為勇猛的士兵,稱之為百戰精兵。這個時候的戰爭已不像早期的小打小鬧,動輒就是滅國之戰,所以不由得諸侯們不竭力擴軍。”


    “百戰精兵的揚名是吳越之戰。這兩個國家都處於長江下遊,比鄰而居卻是世仇,經常生在戰爭。吳王闔閭時期,任用孫武、伍子胥等良將,訓練勁旅,大敗楚國,攻入郢都,稱雄東南;到了夫差時期,更是曾經北上和齊晉爭雄,奪得中原霸主。”


    “可惜的是夫差好大喜功,導致後院起火。當初夫差將越王勾踐和5ooo多疲憊不堪的士卒困於會稽山上時,沒有一舉將越國覆滅,導致後來勾踐複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勾踐臥薪嚐膽,終於恢複了實力。誰能想到,當初那5ooo疲敝的士兵,戰後竟有3ooo成為百戰精兵。勾踐以3ooo百戰精兵為核心,重新整理了越**隊,趁夫差北上之時,打敗吳**隊,攻破吳國,百戰精兵第一次揚名。”


    “當然此時吳國的精銳在外,百戰精兵的名聲還不被大眾認可。可幾年後,勾踐率領的以百戰精兵為核心的越**隊再一次打敗數十萬吳國勁旅,終於名聲大振,終於徹底擊敗吳國,滅之,再沒有給吳國一點機會。這就是百戰精兵強大戰力的典型事例,甚至有人說‘三千越甲可吞吳’,雖有些誇大,但卻更傳播了百戰精兵的名聲。”說道這裏,白建歇了一口氣。


    “什麽嗎,這句話明明是後人說的好不好,這個時候哪有這傳言!”劉風心想,卻是接著問道,“到了戰國時期又是怎樣的情形?”


    “到了戰國時期,形勢又是不同。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為標誌,預示著曆史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兼並戰爭,所剩國家隻有十餘個,各個諸侯的勢力都大大增強。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各國的軍隊也不斷增多。以前集全國之力不過數十萬軍隊,到了戰國,稍微規模大一點的戰爭就有上百萬軍隊參與,精銳部隊已是攻城略低的主流,普通軍隊隻能用來守城。”


    “戰國時期湧現了七個比較強勝的國家,齊楚韓燕趙魏秦,各自強盛一時。之前說晉國強大稱霸上百年可不是吹噓,三家分晉後形成韓趙魏這三個諸侯國,都能各自與其他各國爭雄。即便是韓國勢弱,也處於七大強國之中。”


    “這一時期,也是諸子百家爭鳴的高峰時期,儒道墨法、縱橫、兵家、名家等等都著力宣揚自己的學說,而想要實現他們的理想抱負,就需要有一個強權的支持。所以當他們成功入駐一國之時,便開始改革,變法圖強。”


    “這其中魏國最先改革,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田文等人改革變法,魏國很快富強起來,大力展軍事。尤其是吳起,作為兵家的代表,其練兵能力很強,以其獨特的訓練方法訓練出的軍隊稱之為武卒軍,人稱魏武卒,這些訓練成軍的魏武卒全都是精銳,魏國巔峰時期,僅僅魏武卒就多達百萬。吳起在魏二十餘年,與各諸侯大小76戰,大勝64次,沒有失敗的先例,尤其是與秦國作戰,奪地千裏,甚至魏國在這新國土上專門設置了西河郡,負責對秦作戰。這連連大戰下來,魏武卒湧現的百戰精兵就多達數萬人。所以後來吳起被迫離開後,魏國依然稱霸了數十年之久。”


    “其他各國也不甘示弱,百餘年下來,齊國有鄒忌、田忌、孫臏,曾大敗魏國;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力大增,剪滅中山,北擴胡地,地曾千裏;燕國昭王曾築黃金台,招賢納士,幾滅齊國;楚國自吳起變法後,守舊勢力被滅殺大部,亦開始強盛起來,兼之獨處南方,勢力增長很快;韓國雖積弱多年,亦有申不害,主政時期,諸國不敢侵韓;而秦國,自秦孝公時商鞅變法始,一直賢人不斷,所以能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


    “越是戰亂,兵事的展就越快。到了戰國後期,戰爭已是動輒數百萬的大戰了。這麽多人的廝殺,別說是百戰精兵了,就是浴血雄兵都讓各國殺出來不少,有的高達數千人。在這樣的戰爭中,普通士兵基本上就是湊人數的,精銳士卒才是常態,百戰精兵是主力,浴血雄兵是底蘊。”


    “舉個例子,以我最熟悉的秦國為例,秦國武安君您知道吧?”白建雖然口幹舌燥,但見領主興致勃勃,隻好繼續下去。


    “知道,殺神白起嗎?”劉風張大了嘴,他實在是聽得有些呆住了。前麵還好,在他的理解之內,怎麽到了戰國,變化就這麽大呢?一個諸侯國精銳數百萬,百戰精兵數萬,戰爭動輒數百萬軍隊參與,尼瑪整個中國才多少人?不過想想這是遊戲,又釋然了。遊戲中的地盤明顯比現實大,人多一些也是必然。


    “武安君在秦四十餘年,領兵征戰三十餘年,大小上百戰,未逢一敗,奪城7o餘座。他對大秦有兩方麵的巨大貢獻:其一是殺敵。在武安君的指揮下,每次戰爭勝利,殺敵的數量都不在少數,最為著名的一次是秦趙長平之戰,戰爭勝利後,武安君坑殺趙軍數百萬,也就是這次戰爭,為他贏得了殺神的稱號。終其一生,殺敵過千萬,名副其實的殺神,而且屠滅的大部分都是精銳以上的士卒。而正是因為他的做法,大大削減了各國的實力,所以秦國在後來才能統一六國。”


    “其二是練兵。武安君的練兵才能絲毫不遜色於吳起。在秦四十餘年,前後訓練出數百萬精銳士卒。而且再加上他常年戰爭,這些精銳很多都成為百戰精兵,甚至浴血雄兵。最巔峰時期,武安君能聚齊數十萬百戰精兵,上萬的浴血雄兵。秦國後來能統一六國,與武安君留下的這支強軍有很大關係。”


    “隻可惜,猛士不曾死於戰場,卻死於小人之手。當武安君被賜死的消息傳到關東,各國舉國歡慶。此舉無疑是自毀長城,使得六國一統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說到這裏,白建長歎了一聲。


    不知怎地,劉風覺得白建在說道武安君時語氣不對,提到武安君之死有一種怨憤。他想不明白,又想聽這些“曆史”,就沒有太過思考。


    “後來呢?”他的腦海裏還回味著這些傳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坐斷東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邊隅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邊隅人並收藏三國之坐斷東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