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離開後,莫言嘿笑一聲自言自語的說著“要是那唐三藏非要去找若曦,可算不到貧道頭上啊!”
不久後一道傳訊之光從紫陽派發出直奔江洲。若曦得到莫言吩咐,常駐洪江商會等待唐三藏主動去找她學習。
沒過多久,唐三藏嚷嚷著要回家,鬧騰的厲害,金山寺眾僧沒辦法,隻好送他回家裏小住幾日。
回到家裏的唐三藏通過一番折騰打聽到了若曦的住址,當即去了洪江商會,尋找若曦。
還在金山寺的龍女知道了此事,立刻上報給觀世音菩薩,菩薩得知後把莫言恨的牙癢癢。
但這事情不是人家若曦主動去找,而是她家金蟬子主動去的,隻能吩咐龍女想盡一切辦法把唐三藏的心給收回來。
時間悠悠轉眼十年過去,陳光蕊已經離開江洲五年,唐三藏已經長成一個十八歲的帥氣小夥子。
雖然若曦十年內沒少給唐三藏講道,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又長期待在寺廟中,他的佛性越來越重,知曉的佛經越來越多,已經成為整個金山寺最博學的僧人。
這日長安傳來消息,佛門要集天下博學僧人,在長安城中開水陸大會,唐三藏正在其中。
唐三藏辭別金山寺眾僧,回到江州去洪江商會見若曦。雖然他佛性越來越重,但對若曦的尊敬一點也沒減少。
這次遠行長安,他知道自己將有一場大功德要去做,可能許多年無法再見若曦,因此他是來辭別的。
“先生,弟子此次離開,恐怕多年無法再相見不能繼續聆聽教誨了!”唐三藏一臉遺憾的說。
若曦看著唐三藏,有些傷感,此次分別之後,再次相見恐怕是敵非友。伸手想要拍他的肩膀,半路收了回去。
“那些和尚說的不錯,你這次離開確實有大功德要做,一但完成,立地成佛不是夢想!
隻是這一路上劫難重重,你要小心,不可慈悲太過。
這不是佛道理念之爭,是貧道給你的忠告,希望你能慎重!”
唐三藏麵露微笑,躬身說“先生教導三藏銘記於心不敢或忘!隻是三藏天生心性如此,又多年居住寺廟,真到那時候,恐怕會讓先生失望!”
若曦幽幽的歎了口氣,雖然她這些年教導起了作用,但與莫言預期的相差甚遠。
當初唐三藏經常來找若曦,觀世音菩薩知道這樣發展下去,唐三藏會成為道門的唐三藏。
於是出手讓金蟬子的佛性慢慢融入唐三藏的神魂中,隨著唐三藏年齡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
若曦知道,再過幾年,唐三藏將完全繼承金蟬子的佛性,到時候她多年的悉心教導還能不能起作用,她沒法預料。
“唉!你小時候並不是這樣……”若曦說到這裏,轉口說“算了,反正也是沒法改變的事情,你記得多留個心眼就是了,這樣或許能讓你少受些苦。”
“多謝先生,三藏謹遵教誨!”唐三藏知道若曦是為了他好。
他從小在若曦身邊長大,雖然成了佛門弟子,內心卻依舊把若曦當母親看的。
“離別在即,貧道也沒有什麽好東西送給你,隻有這一張護身符,你將他帶在身上可解一次劫難!”若曦從懷裏取出一張符咒掛在唐三藏脖子上。
這符咒說是能解一次劫難,但實際上隻能對凡物有用,但凡有點法力的就不會起什麽作用。
本來若曦是想要送一張真正能夠解難的護身符的。
不過莫言說整個西遊的劫難已經有了定數,若是唐三藏因為護身符少了一難,定然會有新的劫難出現,用護身符毫無意義。
若曦追問,天道雖然無情,但總有一線生機,西遊劫難自然可以合理躲避。
莫言隻好將西遊背後的事情與若曦詳細的解說一遍。
佛門大興這是天道,但西遊卻是佛門為推動大興做的事情,裏麵有三界所有大人物的手腳,定下的事情,三界中沒有人能夠隨意改變。
唐三藏辭別若曦踏上去長安的路,轉眼數月過去,長安水陸大會開始。
觀世音菩薩一套騷操作,唐三藏獲得李世民的接見,贈國姓為唐,親自送他出城作別,西遊齋拉開序幕。
三界中出現了一個傳言,隻要吃了還是凡人之軀的唐三藏竟然能夠長生不老!
有識之士知道這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數百年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妖族就趨之若鶩了。
無數妖族蜂擁而動,其中不乏有藏於深山老林之中躲避天庭圍剿的,他們從三界各地走出,在有心人的引導下,匯聚在唐三藏西遊必經之路上。
或是單獨行動,或是聚而成群,準備活捉唐三藏,來一個全三藏宴,求得那真正的長生不老。
若曦已經回到紫陽派,聽說這種傳聞後很擔心唐三藏的安危。
“師父,這些妖怪為何會如此傻?竟然相信一個凡人的肉會讓他們不受天災而長生不老!”
莫言輕輕一笑說“多數妖怪也清楚這事情不大可能。不過唐三藏畢竟是佛門金蟬子轉世之身,隻要有一絲可能,他們都不會放過!”
若曦滿臉不高興的說“這不就是賭徒心態嘛,難怪天庭這麽多年一直在剿滅妖族勢力呢。
我先前還替妖族的遭遇感到不平呢,現在才知道,他們這種族群若是強大起來,三界就沒法管理了!”
“天庭剿滅妖族並非因為如此,而是另外有原因的。”莫言搖頭說“實際上三界所有生靈都有這種心態,你出去多走走就會明白這些的。”
“師父,那天庭剿滅妖族到底是因為什麽?”若曦找到了感興趣的話題,眼神發亮的追問。
“這事情就說來話長了!”莫言想著數百年來的經曆,心中有些感慨。
若曦拉著莫言的胳膊,嬌聲說“那就慢慢說嘛,弟子如今已經成仙,有的是時間聽師父講故事!”
“這可不行,五百年轉眼就過去了,你與為師不一樣,沒有在天庭掛名,是會有三災降身的,需要好好修行地煞之術,才能躲過三災!”
不久後一道傳訊之光從紫陽派發出直奔江洲。若曦得到莫言吩咐,常駐洪江商會等待唐三藏主動去找她學習。
沒過多久,唐三藏嚷嚷著要回家,鬧騰的厲害,金山寺眾僧沒辦法,隻好送他回家裏小住幾日。
回到家裏的唐三藏通過一番折騰打聽到了若曦的住址,當即去了洪江商會,尋找若曦。
還在金山寺的龍女知道了此事,立刻上報給觀世音菩薩,菩薩得知後把莫言恨的牙癢癢。
但這事情不是人家若曦主動去找,而是她家金蟬子主動去的,隻能吩咐龍女想盡一切辦法把唐三藏的心給收回來。
時間悠悠轉眼十年過去,陳光蕊已經離開江洲五年,唐三藏已經長成一個十八歲的帥氣小夥子。
雖然若曦十年內沒少給唐三藏講道,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又長期待在寺廟中,他的佛性越來越重,知曉的佛經越來越多,已經成為整個金山寺最博學的僧人。
這日長安傳來消息,佛門要集天下博學僧人,在長安城中開水陸大會,唐三藏正在其中。
唐三藏辭別金山寺眾僧,回到江州去洪江商會見若曦。雖然他佛性越來越重,但對若曦的尊敬一點也沒減少。
這次遠行長安,他知道自己將有一場大功德要去做,可能許多年無法再見若曦,因此他是來辭別的。
“先生,弟子此次離開,恐怕多年無法再相見不能繼續聆聽教誨了!”唐三藏一臉遺憾的說。
若曦看著唐三藏,有些傷感,此次分別之後,再次相見恐怕是敵非友。伸手想要拍他的肩膀,半路收了回去。
“那些和尚說的不錯,你這次離開確實有大功德要做,一但完成,立地成佛不是夢想!
隻是這一路上劫難重重,你要小心,不可慈悲太過。
這不是佛道理念之爭,是貧道給你的忠告,希望你能慎重!”
唐三藏麵露微笑,躬身說“先生教導三藏銘記於心不敢或忘!隻是三藏天生心性如此,又多年居住寺廟,真到那時候,恐怕會讓先生失望!”
若曦幽幽的歎了口氣,雖然她這些年教導起了作用,但與莫言預期的相差甚遠。
當初唐三藏經常來找若曦,觀世音菩薩知道這樣發展下去,唐三藏會成為道門的唐三藏。
於是出手讓金蟬子的佛性慢慢融入唐三藏的神魂中,隨著唐三藏年齡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
若曦知道,再過幾年,唐三藏將完全繼承金蟬子的佛性,到時候她多年的悉心教導還能不能起作用,她沒法預料。
“唉!你小時候並不是這樣……”若曦說到這裏,轉口說“算了,反正也是沒法改變的事情,你記得多留個心眼就是了,這樣或許能讓你少受些苦。”
“多謝先生,三藏謹遵教誨!”唐三藏知道若曦是為了他好。
他從小在若曦身邊長大,雖然成了佛門弟子,內心卻依舊把若曦當母親看的。
“離別在即,貧道也沒有什麽好東西送給你,隻有這一張護身符,你將他帶在身上可解一次劫難!”若曦從懷裏取出一張符咒掛在唐三藏脖子上。
這符咒說是能解一次劫難,但實際上隻能對凡物有用,但凡有點法力的就不會起什麽作用。
本來若曦是想要送一張真正能夠解難的護身符的。
不過莫言說整個西遊的劫難已經有了定數,若是唐三藏因為護身符少了一難,定然會有新的劫難出現,用護身符毫無意義。
若曦追問,天道雖然無情,但總有一線生機,西遊劫難自然可以合理躲避。
莫言隻好將西遊背後的事情與若曦詳細的解說一遍。
佛門大興這是天道,但西遊卻是佛門為推動大興做的事情,裏麵有三界所有大人物的手腳,定下的事情,三界中沒有人能夠隨意改變。
唐三藏辭別若曦踏上去長安的路,轉眼數月過去,長安水陸大會開始。
觀世音菩薩一套騷操作,唐三藏獲得李世民的接見,贈國姓為唐,親自送他出城作別,西遊齋拉開序幕。
三界中出現了一個傳言,隻要吃了還是凡人之軀的唐三藏竟然能夠長生不老!
有識之士知道這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數百年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妖族就趨之若鶩了。
無數妖族蜂擁而動,其中不乏有藏於深山老林之中躲避天庭圍剿的,他們從三界各地走出,在有心人的引導下,匯聚在唐三藏西遊必經之路上。
或是單獨行動,或是聚而成群,準備活捉唐三藏,來一個全三藏宴,求得那真正的長生不老。
若曦已經回到紫陽派,聽說這種傳聞後很擔心唐三藏的安危。
“師父,這些妖怪為何會如此傻?竟然相信一個凡人的肉會讓他們不受天災而長生不老!”
莫言輕輕一笑說“多數妖怪也清楚這事情不大可能。不過唐三藏畢竟是佛門金蟬子轉世之身,隻要有一絲可能,他們都不會放過!”
若曦滿臉不高興的說“這不就是賭徒心態嘛,難怪天庭這麽多年一直在剿滅妖族勢力呢。
我先前還替妖族的遭遇感到不平呢,現在才知道,他們這種族群若是強大起來,三界就沒法管理了!”
“天庭剿滅妖族並非因為如此,而是另外有原因的。”莫言搖頭說“實際上三界所有生靈都有這種心態,你出去多走走就會明白這些的。”
“師父,那天庭剿滅妖族到底是因為什麽?”若曦找到了感興趣的話題,眼神發亮的追問。
“這事情就說來話長了!”莫言想著數百年來的經曆,心中有些感慨。
若曦拉著莫言的胳膊,嬌聲說“那就慢慢說嘛,弟子如今已經成仙,有的是時間聽師父講故事!”
“這可不行,五百年轉眼就過去了,你與為師不一樣,沒有在天庭掛名,是會有三災降身的,需要好好修行地煞之術,才能躲過三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