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連峽全長一十二裏,鳳連之名據傳聞也大有來頭。
究其來源,這還是一個至少來自千年前的故事。
據說在某個朝代中,有一位公主,相貌驚為天人,性情淑均、溫良恭儉,從小喜愛水墨丹青,擅長描繪人物,所出畫作凡有涉及人物的,必定栩栩如生。
就在這位公主剛剛年至婚配之齡的時候,就被定下了一位駙馬,這位駙馬也是溫文爾雅、一表人才、飽讀詩書。
兩人早早成婚,也可算是一對天作之合。
婚後二人琴瑟和鳴,夫婦感情密切和諧,三年下來,傳聞從無角口之事。
隻可惜好景不長,大約在兩人結為夫婦第五個年頭的時候,這位駙馬爺傳聞與一市井女子不清不楚,一時間傳的是沸沸揚揚。
聽說公主再三勸阻,駙馬的風流之心也未曾收斂起來。
而後的某一日,公主與駙馬相約共爬落棲山,在攀至山頂之後,公主提議在山巔為駙馬描繪一幅畫像。
畫作完成之時,公主趁駙馬不備,在其準備觀賞畫作的時候,將駙馬直接推下了山巔峰崖。
之後公主將畫作用山石壓住,在護衛們慌亂間尋望駙馬下落的時候,從另一側直接跳下了山崖。
當天,上千兵卒進入落棲山開始搜尋公主與駙馬的下落,就在太陽落山之際,落棲山頂傳來一聲鳳鳴,漫無邊際的火燒雲染紅了天空。
等到第二日一早,有兵卒發現,落棲山中的花草枝葉,一夜之間都變成了橙紅色,而且許多樹上還結出了一種紅色的果子。
有士卒上到山頂發現,落棲山巔正中裂開了一條深不見底的裂縫,貫穿整座山體,與此同時,公主為駙馬最後描繪的那副畫像也離奇消失了。
兵卒們前前後後,一連在山中搜尋了三個月,但公主與駙馬兩人卻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最後隻能無疾而終,雙雙算作消失了。
而山中的怪變卻沒有就此結束,從公主、駙馬二人消失的那年算起,一連三年,每當時至那一天落日的時候,就有鳳鳴聲響起,之後紅葉遍山,赤果滿布,落棲山中的那條裂縫就會擴大數倍。
期間傳聞,三年中鳳鳴一年比一年淒厲。
三年過後,落棲山形貌大變,生生變成了一條峽穀,穀中長有一種樹,每年逢春,就會生滿紅葉,逐漸結出一種紅色的果子來,而鳳鳴從那之後就再也沒響起過。
當時在位的皇帝受高人指教,建廟上香,後將落棲山改名為鳳連峽,而那種樹也被後人稱為鳳連樹,所結紅果名為鳳連果。
蓋因鳳連峽內,有一段的路程抬頭雖然能見到光亮,但是卻是看不到天的。
所以賣鳳連果的那小販口中吆喝“一十二裏鳳連峽,不見天來不現情”也是沒有什麽錯的。
這些故事,範仁也是入鳳連峽前,在一處莊子內聽一位老者所述的,其中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像這種年歲久了的傳聞故事,一般都會有幾個版本,但也因為時間太久,無法考究,誰也無法說哪個版本就是錯誤的。
而那位老者所說的版本,則是範仁聽起來,最為真切的一種。
不過到了大武朝時,鳳連峽的故事被開國的皇帝聽過後,就令人在峽穀之巔建了一方圓台,名為“鳳臨台”。
想必也是對其中鳳鳴的故事有幾分相信的,其中期願,也是從圓台的名字中就能聽出一二。
這故事的真假,範仁不知,也不多做評判,不過峽穀中風景獨特,既然來了,那鳳臨台還是要去看上一看的。
一陣陣長風從峽穀之底吹過,他卻十分舒適。
峽穀內仿佛又是一方世界,摒除了外界的繁雜,隻有眼前的這一條路,一種奇異的感覺從心底浮現,範仁先前從未感到過神思靜淌,心情可以如此寧靜。
閉目感受風向,腳下卻還沒有停止腳步,風流淌在周身上下,人已然走在風中。
再睜眼來,他腰間的玉鈴鐺搖曳不停,不知風是人,還是人是風,總之,心思暢想哪處,人就跟著風,風就帶著人一齊吹蕩向哪裏。
不知不覺間,對於風的掌握,又更進了一步,前番虧空殆盡的功力、異力,也在這其中緩緩恢複,補缺增益。
範仁此時也有點明白了,有些異獸天生異力,如臂驅使、暢快運轉,該是何種感受了。
行到鳳連峽正中間的時候,抬頭已經看不見了天空,但光亮依然。
左側一處寬大的狹縫間,露出一條高聳曲折的石梯來。
順著石梯,上到鳳連峽上方,經過一顆枝葉繁茂的鳳連樹後,稍作轉折便能尋到鳳臨台前。
一片巨大的方形石地之上,立起了一座圓形的白色石台。
石台共分三層,每層有三階,共九階,每階目測大約有三尺高,圓形石台的最下方已經被高長的木欄圍起,一旁還貼有官府的告示,看樣子是無法上去的。
周圍兩三處加起來大約有七八個遊人,都沒有想要硬闖的意思。
範仁見狀,站在原地,等風來時,悄悄催力用畫龍點睛那麽一扇,頓時狂風四起,飛沙走石。
在場的遊人大多被迷住了雙眼,隻有兩三個運氣好些、角度正好的及時閉起了眼睛,用衣袖擋住了腦袋。
借此時機,範仁輕身縱力,一個點躍就上到了風臨台上,飛掠兩步就到了最高的位置。
四下觀察一番後,他發現這處石台之上並無異狀,四下望去,卻見台上風景獨特,正好能看到鳳連峽中間這條寬延的巨縫。
這條長約十二裏的峽穀,在範仁麵前左右曲折縱橫,不管看向哪一端,都捕捉不到鳳連峽的盡頭。
看起來就如同大地被鑿刻出了一條無法愈合的傷口一樣,怪不得要將這台子建在這裏。
隻可惜,就眼前的狀況看來,那位皇帝的期願還未達成啊!
狂風停息,有遊人互吹眼睛,也有遊人沒忍住眼皮下沙粒的難耐,揉了兩下。
而剛剛及時閉起眼睛來的遊人,遲疑了片刻,才將遮擋的衣袖放了下來,四下張望了一遍,下意識地就往鳳臨台上看去,發現上麵卻是空無一人。
就在範仁準備往山峽之下走去的時候,不遠處兩人的對話,突然引起了些他的興趣。
“此行,你我姐妹二人,一定要拜入寧棲庵中!”
“嗯?寧棲庵......是尼姑庵麽?”範仁低聲嘀咕道。
究其來源,這還是一個至少來自千年前的故事。
據說在某個朝代中,有一位公主,相貌驚為天人,性情淑均、溫良恭儉,從小喜愛水墨丹青,擅長描繪人物,所出畫作凡有涉及人物的,必定栩栩如生。
就在這位公主剛剛年至婚配之齡的時候,就被定下了一位駙馬,這位駙馬也是溫文爾雅、一表人才、飽讀詩書。
兩人早早成婚,也可算是一對天作之合。
婚後二人琴瑟和鳴,夫婦感情密切和諧,三年下來,傳聞從無角口之事。
隻可惜好景不長,大約在兩人結為夫婦第五個年頭的時候,這位駙馬爺傳聞與一市井女子不清不楚,一時間傳的是沸沸揚揚。
聽說公主再三勸阻,駙馬的風流之心也未曾收斂起來。
而後的某一日,公主與駙馬相約共爬落棲山,在攀至山頂之後,公主提議在山巔為駙馬描繪一幅畫像。
畫作完成之時,公主趁駙馬不備,在其準備觀賞畫作的時候,將駙馬直接推下了山巔峰崖。
之後公主將畫作用山石壓住,在護衛們慌亂間尋望駙馬下落的時候,從另一側直接跳下了山崖。
當天,上千兵卒進入落棲山開始搜尋公主與駙馬的下落,就在太陽落山之際,落棲山頂傳來一聲鳳鳴,漫無邊際的火燒雲染紅了天空。
等到第二日一早,有兵卒發現,落棲山中的花草枝葉,一夜之間都變成了橙紅色,而且許多樹上還結出了一種紅色的果子。
有士卒上到山頂發現,落棲山巔正中裂開了一條深不見底的裂縫,貫穿整座山體,與此同時,公主為駙馬最後描繪的那副畫像也離奇消失了。
兵卒們前前後後,一連在山中搜尋了三個月,但公主與駙馬兩人卻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最後隻能無疾而終,雙雙算作消失了。
而山中的怪變卻沒有就此結束,從公主、駙馬二人消失的那年算起,一連三年,每當時至那一天落日的時候,就有鳳鳴聲響起,之後紅葉遍山,赤果滿布,落棲山中的那條裂縫就會擴大數倍。
期間傳聞,三年中鳳鳴一年比一年淒厲。
三年過後,落棲山形貌大變,生生變成了一條峽穀,穀中長有一種樹,每年逢春,就會生滿紅葉,逐漸結出一種紅色的果子來,而鳳鳴從那之後就再也沒響起過。
當時在位的皇帝受高人指教,建廟上香,後將落棲山改名為鳳連峽,而那種樹也被後人稱為鳳連樹,所結紅果名為鳳連果。
蓋因鳳連峽內,有一段的路程抬頭雖然能見到光亮,但是卻是看不到天的。
所以賣鳳連果的那小販口中吆喝“一十二裏鳳連峽,不見天來不現情”也是沒有什麽錯的。
這些故事,範仁也是入鳳連峽前,在一處莊子內聽一位老者所述的,其中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像這種年歲久了的傳聞故事,一般都會有幾個版本,但也因為時間太久,無法考究,誰也無法說哪個版本就是錯誤的。
而那位老者所說的版本,則是範仁聽起來,最為真切的一種。
不過到了大武朝時,鳳連峽的故事被開國的皇帝聽過後,就令人在峽穀之巔建了一方圓台,名為“鳳臨台”。
想必也是對其中鳳鳴的故事有幾分相信的,其中期願,也是從圓台的名字中就能聽出一二。
這故事的真假,範仁不知,也不多做評判,不過峽穀中風景獨特,既然來了,那鳳臨台還是要去看上一看的。
一陣陣長風從峽穀之底吹過,他卻十分舒適。
峽穀內仿佛又是一方世界,摒除了外界的繁雜,隻有眼前的這一條路,一種奇異的感覺從心底浮現,範仁先前從未感到過神思靜淌,心情可以如此寧靜。
閉目感受風向,腳下卻還沒有停止腳步,風流淌在周身上下,人已然走在風中。
再睜眼來,他腰間的玉鈴鐺搖曳不停,不知風是人,還是人是風,總之,心思暢想哪處,人就跟著風,風就帶著人一齊吹蕩向哪裏。
不知不覺間,對於風的掌握,又更進了一步,前番虧空殆盡的功力、異力,也在這其中緩緩恢複,補缺增益。
範仁此時也有點明白了,有些異獸天生異力,如臂驅使、暢快運轉,該是何種感受了。
行到鳳連峽正中間的時候,抬頭已經看不見了天空,但光亮依然。
左側一處寬大的狹縫間,露出一條高聳曲折的石梯來。
順著石梯,上到鳳連峽上方,經過一顆枝葉繁茂的鳳連樹後,稍作轉折便能尋到鳳臨台前。
一片巨大的方形石地之上,立起了一座圓形的白色石台。
石台共分三層,每層有三階,共九階,每階目測大約有三尺高,圓形石台的最下方已經被高長的木欄圍起,一旁還貼有官府的告示,看樣子是無法上去的。
周圍兩三處加起來大約有七八個遊人,都沒有想要硬闖的意思。
範仁見狀,站在原地,等風來時,悄悄催力用畫龍點睛那麽一扇,頓時狂風四起,飛沙走石。
在場的遊人大多被迷住了雙眼,隻有兩三個運氣好些、角度正好的及時閉起了眼睛,用衣袖擋住了腦袋。
借此時機,範仁輕身縱力,一個點躍就上到了風臨台上,飛掠兩步就到了最高的位置。
四下觀察一番後,他發現這處石台之上並無異狀,四下望去,卻見台上風景獨特,正好能看到鳳連峽中間這條寬延的巨縫。
這條長約十二裏的峽穀,在範仁麵前左右曲折縱橫,不管看向哪一端,都捕捉不到鳳連峽的盡頭。
看起來就如同大地被鑿刻出了一條無法愈合的傷口一樣,怪不得要將這台子建在這裏。
隻可惜,就眼前的狀況看來,那位皇帝的期願還未達成啊!
狂風停息,有遊人互吹眼睛,也有遊人沒忍住眼皮下沙粒的難耐,揉了兩下。
而剛剛及時閉起眼睛來的遊人,遲疑了片刻,才將遮擋的衣袖放了下來,四下張望了一遍,下意識地就往鳳臨台上看去,發現上麵卻是空無一人。
就在範仁準備往山峽之下走去的時候,不遠處兩人的對話,突然引起了些他的興趣。
“此行,你我姐妹二人,一定要拜入寧棲庵中!”
“嗯?寧棲庵......是尼姑庵麽?”範仁低聲嘀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