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禦駕親征並沒能給頹勢已現的戰局帶來好的發展。
盡管他此次攜複仇之誌西征,發誓要收複西京,救回自己的皇後和太子,但不管是軍中將士還是晉地官員,都已經意識到吳周這艘剛剛啟航的大船已經多處漏水,搖搖欲墜,隨時可能沉沒。
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吳三桂多年上乘的治軍才能和對軍隊的掌控能力,以及慷慨的獎賞,軍中將士還能忠誠於他而不至於出現逃兵。
但山西各地的官員他就沒辦法掌握了,那各地官員大多是前清投降過來直接任用的,對他並沒有多少忠誠度可言,因而吳三桂清楚各地官員和他是離心離德的,但他也無能為力,隻能寄在戰場上痛擊夏軍,提升自己的威望和手下人對他的信心。
他雖然清楚,可黃河天險還攔在眼前,隻能耐著性子搜尋船隻,嚐試在上遊建造起一道浮橋,讓軍隊可以渡過黃河。
吳三桂麵臨困境的同時,夏軍對漢中的攻勢也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尤其是在川北,張名振命人將寧夏急報送到蘇定遠手上後,蘇定遠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命人將這份急報送到前線親自督軍作戰的寧夏總兵劉芳名手中,後者拆封急報並詳細查閱後,頓時就著急了起來。
別說是他,他麾下這些寧夏兒郎的妻兒家眷也都在寧夏鎮,現在蒙古人在寧夏鎮肆虐,妻兒家眷隨時都有危險,他們卻被攔在千裏之外的漢中無法前進半步,怎麽可能不擔憂焦慮?
不過,這倒也給了他一個靈感,他全身披掛,親自來到攻城前線,將家鄉遭到蒙古騎兵劫掠的事情告訴全軍將士,隨後站在一塊石頭上,高舉佩刀,喊道:
「蒙古韃靼正劫掠著我們的家鄉,家中妻兒老小隨時都可能慘遭荼毒,但那該死的吳賊一直負隅頑抗,阻擋我們北上歸鄉的路途,弟兄們隨我殺,攻克漢中,返回寧夏鎮,保家衛國!」
「殺!殺!殺!」
軍中的寧夏子弟都遠離家鄉已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家中老小,眼下聽見家鄉居然正在被蒙古人劫掠,他們頓時怒火滔天,士氣如虹。
尤其是在劉芳名親自身著重甲,投身攻城第一線時,他們的士氣和戰意再次被調動到最高峰,這些寧夏籍將士怒吼著跟隨總兵向擋在麵前的關隘展開猛攻。
或許是的確思鄉心切,又或許是劉芳名身先士卒起到了激勵作用,隻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寧夏軍就攻克了他們負責的七盤關與鹽場關。
當七盤關上插上了夏軍的旗幟後,劉芳名第一時間將捷報送至坐鎮廣元的蘇定遠手中,沒有任何修整,他就率軍北上,直撲擋在七盤關北邊的寧羌州。
寧羌州的周軍雖然頑強抵抗,但在當天半夜還是被夏軍強行攻克,劉芳名攻占此地後加固城防,修整兵馬,意圖以此作為進軍漢中的據點
七盤關陷落的當晚,吳國貴就得知了這個消息,他隻覺得大勢將去,夏軍已然突破關隘的防禦,進入漢中盆地,以他麾下這僅剩的萬餘兵馬又該如何抵擋思鄉心切的寧夏軍?
雖然知道無法力挽狂瀾,但吳國貴還是決定堅守漢中府到最後一刻,他將兵力全部收縮調回漢中府城,在夏軍到來之前加固城防,打造守城器械,喊出誓與漢***存亡的口號。
但漢中守軍並非都是和他一樣忠誠於吳三桂的,在夏軍攻陷寧羌州,往漢中殺來的這段時間,漢中守軍不時會出現逃兵的現象,一些勸說投降的官員將佐也都被吳國貴梟首示眾,首級懸掛於城頭,震懾他人。
十一月初,夏軍劉芳名部兵臨漢中城下,當即在城外構築圍城營地,等候蘇定遠從廣元調來的火箭炮以及友軍的加入。
這期間,劉芳名也組織對漢中府城展開多次攻城,漢中府
城牆高城堅,夏軍幾次攻打不下,一直到十一月十日火箭炮與更多火炮一同被送來後,劉芳名才終於開始猛攻。
在火箭炮與眾炮的支援下,漢中守軍死傷慘重,夏軍在火炮的掩護下突進到城牆之下,將大量火藥埋在城牆底下,點火引爆,將多處城牆炸塌。
隨後,夏軍踩著城牆廢墟殺進城內,與漢中守軍陷入血腥肉搏,漢中守軍本就士氣不穩,更是在夏軍的猛攻之下節節敗退。
為了守住府城,吳國貴全身披掛,親自帶著親兵加入戰團,意圖以身先士卒激勵其他將士,但這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城內周軍被盡數擊潰,吳國貴的屍體也在戰後被從屍堆中挖了出來,他的身上有著多處猙獰傷口,但右手還死死抓著他的佩刀,負責打掃戰場的士兵想要將佩刀拔出來,幾次嚐試也無法做到。
夏軍攻克漢中後,漢中各州縣自然再無抵抗之意,紛紛向府城遞交降表,各個關隘也都開城投降,放夏軍入關接管。
漢中平定,在蘇定遠的允準下,劉芳名便率領思鄉心切的寧夏軍北上返回故土,一是為了確定家鄉父老安全與否,二是為了填補陝北長城一線兵力匱乏的缺口。
奉命攻打漢中的三馬也返回西安,向河西趕去,提高夏軍在河西之地的軍事力量,抵擋吳三桂西進。
陝北,受吳三桂雇傭的蒙古騎兵仍然沒有繼續南下的想法,他們在得知夏軍已經出兵北上後,一點契約精神都沒有,直接瘋搶了一把就直接逃出了長城。
等平夷侯周鶴芝與中鎮總兵馬泰率軍趕到寧夏衛時,這裏已然變成了一片白地,開墾在黃河兩岸的田地被縱馬踐踏,村落也被付諸一炬,路邊甚至時不時可以看見沒來得及逃走的被殺死的百姓的屍骸。
越往北,蒙古騎兵破壞的程度就越嚴重,甚至有多座防禦空虛的城堡被蒙古人攻克,裏麵的百姓要麽被屠戮,要麽被掠走,錢財食物等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也都被帶走。
那些殘暴的蒙古騎兵在離開之前,還縱火焚城,等夏軍趕來時,城堡已經被燒成了廢墟,連帶著裏麵慘死的百姓也都燒成焦炭。
看著這一幕,北上禦敵的夏軍將士皆咬碎了一口銀牙,他們為蒙古人的暴行而感到發指,恨不得馬上就為百姓同胞複仇。
盡管他此次攜複仇之誌西征,發誓要收複西京,救回自己的皇後和太子,但不管是軍中將士還是晉地官員,都已經意識到吳周這艘剛剛啟航的大船已經多處漏水,搖搖欲墜,隨時可能沉沒。
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吳三桂多年上乘的治軍才能和對軍隊的掌控能力,以及慷慨的獎賞,軍中將士還能忠誠於他而不至於出現逃兵。
但山西各地的官員他就沒辦法掌握了,那各地官員大多是前清投降過來直接任用的,對他並沒有多少忠誠度可言,因而吳三桂清楚各地官員和他是離心離德的,但他也無能為力,隻能寄在戰場上痛擊夏軍,提升自己的威望和手下人對他的信心。
他雖然清楚,可黃河天險還攔在眼前,隻能耐著性子搜尋船隻,嚐試在上遊建造起一道浮橋,讓軍隊可以渡過黃河。
吳三桂麵臨困境的同時,夏軍對漢中的攻勢也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尤其是在川北,張名振命人將寧夏急報送到蘇定遠手上後,蘇定遠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命人將這份急報送到前線親自督軍作戰的寧夏總兵劉芳名手中,後者拆封急報並詳細查閱後,頓時就著急了起來。
別說是他,他麾下這些寧夏兒郎的妻兒家眷也都在寧夏鎮,現在蒙古人在寧夏鎮肆虐,妻兒家眷隨時都有危險,他們卻被攔在千裏之外的漢中無法前進半步,怎麽可能不擔憂焦慮?
不過,這倒也給了他一個靈感,他全身披掛,親自來到攻城前線,將家鄉遭到蒙古騎兵劫掠的事情告訴全軍將士,隨後站在一塊石頭上,高舉佩刀,喊道:
「蒙古韃靼正劫掠著我們的家鄉,家中妻兒老小隨時都可能慘遭荼毒,但那該死的吳賊一直負隅頑抗,阻擋我們北上歸鄉的路途,弟兄們隨我殺,攻克漢中,返回寧夏鎮,保家衛國!」
「殺!殺!殺!」
軍中的寧夏子弟都遠離家鄉已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家中老小,眼下聽見家鄉居然正在被蒙古人劫掠,他們頓時怒火滔天,士氣如虹。
尤其是在劉芳名親自身著重甲,投身攻城第一線時,他們的士氣和戰意再次被調動到最高峰,這些寧夏籍將士怒吼著跟隨總兵向擋在麵前的關隘展開猛攻。
或許是的確思鄉心切,又或許是劉芳名身先士卒起到了激勵作用,隻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寧夏軍就攻克了他們負責的七盤關與鹽場關。
當七盤關上插上了夏軍的旗幟後,劉芳名第一時間將捷報送至坐鎮廣元的蘇定遠手中,沒有任何修整,他就率軍北上,直撲擋在七盤關北邊的寧羌州。
寧羌州的周軍雖然頑強抵抗,但在當天半夜還是被夏軍強行攻克,劉芳名攻占此地後加固城防,修整兵馬,意圖以此作為進軍漢中的據點
七盤關陷落的當晚,吳國貴就得知了這個消息,他隻覺得大勢將去,夏軍已然突破關隘的防禦,進入漢中盆地,以他麾下這僅剩的萬餘兵馬又該如何抵擋思鄉心切的寧夏軍?
雖然知道無法力挽狂瀾,但吳國貴還是決定堅守漢中府到最後一刻,他將兵力全部收縮調回漢中府城,在夏軍到來之前加固城防,打造守城器械,喊出誓與漢***存亡的口號。
但漢中守軍並非都是和他一樣忠誠於吳三桂的,在夏軍攻陷寧羌州,往漢中殺來的這段時間,漢中守軍不時會出現逃兵的現象,一些勸說投降的官員將佐也都被吳國貴梟首示眾,首級懸掛於城頭,震懾他人。
十一月初,夏軍劉芳名部兵臨漢中城下,當即在城外構築圍城營地,等候蘇定遠從廣元調來的火箭炮以及友軍的加入。
這期間,劉芳名也組織對漢中府城展開多次攻城,漢中府
城牆高城堅,夏軍幾次攻打不下,一直到十一月十日火箭炮與更多火炮一同被送來後,劉芳名才終於開始猛攻。
在火箭炮與眾炮的支援下,漢中守軍死傷慘重,夏軍在火炮的掩護下突進到城牆之下,將大量火藥埋在城牆底下,點火引爆,將多處城牆炸塌。
隨後,夏軍踩著城牆廢墟殺進城內,與漢中守軍陷入血腥肉搏,漢中守軍本就士氣不穩,更是在夏軍的猛攻之下節節敗退。
為了守住府城,吳國貴全身披掛,親自帶著親兵加入戰團,意圖以身先士卒激勵其他將士,但這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城內周軍被盡數擊潰,吳國貴的屍體也在戰後被從屍堆中挖了出來,他的身上有著多處猙獰傷口,但右手還死死抓著他的佩刀,負責打掃戰場的士兵想要將佩刀拔出來,幾次嚐試也無法做到。
夏軍攻克漢中後,漢中各州縣自然再無抵抗之意,紛紛向府城遞交降表,各個關隘也都開城投降,放夏軍入關接管。
漢中平定,在蘇定遠的允準下,劉芳名便率領思鄉心切的寧夏軍北上返回故土,一是為了確定家鄉父老安全與否,二是為了填補陝北長城一線兵力匱乏的缺口。
奉命攻打漢中的三馬也返回西安,向河西趕去,提高夏軍在河西之地的軍事力量,抵擋吳三桂西進。
陝北,受吳三桂雇傭的蒙古騎兵仍然沒有繼續南下的想法,他們在得知夏軍已經出兵北上後,一點契約精神都沒有,直接瘋搶了一把就直接逃出了長城。
等平夷侯周鶴芝與中鎮總兵馬泰率軍趕到寧夏衛時,這裏已然變成了一片白地,開墾在黃河兩岸的田地被縱馬踐踏,村落也被付諸一炬,路邊甚至時不時可以看見沒來得及逃走的被殺死的百姓的屍骸。
越往北,蒙古騎兵破壞的程度就越嚴重,甚至有多座防禦空虛的城堡被蒙古人攻克,裏麵的百姓要麽被屠戮,要麽被掠走,錢財食物等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也都被帶走。
那些殘暴的蒙古騎兵在離開之前,還縱火焚城,等夏軍趕來時,城堡已經被燒成了廢墟,連帶著裏麵慘死的百姓也都燒成焦炭。
看著這一幕,北上禦敵的夏軍將士皆咬碎了一口銀牙,他們為蒙古人的暴行而感到發指,恨不得馬上就為百姓同胞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