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楚王,賀喜楚王!」
「楚王殿下武運昌隆,實乃朝廷棟梁,國之砥柱,我大明擁有楚王殿下這般能臣可真是大明之幸啊!」
「……」
武昌,湖廣總督府。
得到受封楚王爵的詔書後,蘇言攻占武昌府後的臨時住所當即就變得門庭若市起來,眾多官員將領前來為蘇言祝賀,他的那些搖身一變成為伯爵、侯爵甚至公爵的部下就算沒辦法親自到來,也會書信一封命人備好重禮送來。
受封楚王爵,其中的意義可不僅僅是他從郡王正式成為擁有實權的親王,更重要的是,他是朝廷現在第二個異姓親王,也是朝廷心甘情願冊封的。
相較於孫可望為了成為秦王在前些年搞出來的一係列肮髒事,殺了眾多大臣才勉強得到永曆朝廷的承認,蘇言的這份楚王爵可就是名正言順的了。
或許其中也有朝廷為了對抗孫可望的權勢的原因在裏麵,不管怎麽說,在永曆皇帝的牽頭下,蘇言順利成為楚王,並且擁有開府的權力,武昌城內的楚王府也被賞賜給他。
楚王府自1642年張獻忠攻克武昌府縱火焚毀後,其王府大半都成為了廢墟,蘇言自然是瞧不上這裏的,不過表麵的麵子也要做足。
因此,他便把從武昌府繳獲來的部分錢糧拿出來用作修繕重建楚王府的資金,他並不是講究奢華的人,所以並不打算在原王府的基礎上進行擴建。
朝廷除了給蘇言封王又冊封了一大群人以外,也同意了蘇言請求朝廷動遷的奏表,表示將即日啟程遷往南京。
而孫可望也公開表示,東遷路途遙遠,路上多有危險,願派出兵馬進行護送——朝廷雖然認為孫可望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但他們也料孫可望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亂來,所以也就同意了孫可望的護送提議。
四月初三,就在詔書送出的第二天,上下一片喜慶的朝廷帶上少得可憐的家當,在秦軍的護送下離開了安隆所這一讓永曆皇帝充滿不好回憶的地方。
在離開前,永曆皇帝坐在龍輦內,回頭看向安隆所那低矮破舊的城牆,心中長舒了口氣,他對著身邊的近侍說道:
「安隆安龍,如何能安得朕這條龍,等返回南都後,朕定要將這安隆所移除。」
說罷,他又神情複雜地看了一眼安隆所,下令出發。
因為廣西一省還處於清定南王孔有德的控製之下,西寧王李定國正在與其交戰,因此朝廷的隊伍並沒有走兩廣這條路。
而是在秦軍的護送下先至貴陽,再入湖廣,一路前往武昌接受蘇言及東南明軍高層的拜見,再從長江水路順流而下,直抵南京。
朝廷東遷機會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而且以這些文官的尿性來看,最少也要半年才能到達南京,在這半年的時間內,蘇言隻能「迫於無奈」的暫代東南事務。
蘇言介入南明內部鬥爭的同時,長江以北,與清軍的戰鬥也仍在進行。
由於清軍北撤,孫可望履行約定並沒有繼續攻打湖北,湖廣總督柯永盛得以有了喘息的機會,他當即調集兵馬反攻還在黃州府境內的張名振與王翊。
彼時,二者正厲兵秣馬向德安府進軍,意圖拿下德安後直取安陸府——安陸府因是世宗皇帝生養之地,有明一代為興都承天府,是明後期四都之一,雖然眼下降為安陸府,但其地理位置仍然重要。
攻占安陸府後,明軍進可北上攻取襄陽,退可南下奪長江重鎮荊州,拿下荊州後,長江水域將徹底為蘇言所控。
不過柯永盛並不會讓他們輕鬆如了意,在渡過長江逃回湖北後,柯永盛當即調集湖北各地兵馬整軍備戰。
他不顧危險,將湖廣總督行營放置在德安
府城,親自指揮前線兵馬與明軍交戰,張名振與王翊麾下兵馬多為沒有接受係統整訓的普通士兵,因此與清軍打得有來有回,陷入了膠著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昌被攻克後,與武昌僅有一江之隔的漢陽府也在次日選擇了投降,蘇言便派遣馬信領一標兵馬過江接管了漢陽府。
柯永盛深知漢陽的重要性,在撤回德安府後立即派長沙總兵徐勇前去奪回漢陽,但他們的速度還是晚了一步,徐勇的前軍眼見漢陽城頭懸掛起了明軍的旗幟,不敢再戰,便自行撤退了。
那徐勇雖然也是清軍在湖廣的一員虎將,但他剛剛經曆過湖南大潰敗,也不敢貿然行事,便屯兵漢川縣意圖威脅漢陽府,也防備明軍自漢陽府境內西進。
湖廣戰局暫時處於膠著,兩淮一帶戰局已然明了,明軍在江北巡撫張煌言的指揮下橫掃兩淮各州府縣,更是光複了朱明皇室的老家鳳陽,光複鳳陽後,張煌言率軍祭拜了朱明皇室的列祖列宗,撰寫了一篇檄文,字裏行間滿是慷慨激昂之情,抒發了他將北伐光複失地的決心。
鳳陽光複後,清廷設置的江南省僅剩下亳州、潁川二州依然堅挺,不過很明顯,這兩州的失守近在咫尺,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
時間飛逝,來到四月中旬,亳州、潁州相繼光複,明廷的南直隸也終於全境光複。
江南省光複也給了蘇言一些獎勵,或許是因為直隸的地位更高,這一次的係統獎勵要更豐厚一些——係統直接獎勵了徐進射擊、擊鼓進軍、爆裂火箭三種軍用科技,以及兩隊火箭炮。
這裏的火箭炮並非是後世那種動輒射程上千公裏的火箭,而是最為原始的黑火藥動力的火箭。
歐洲人在18世紀使用的火箭是從印度邁索爾的提普蘇丹那引進的,印度英軍曾數次敗在火箭的攻擊下,損失慘重,最終英軍靠擊敗提普蘇丹並俘獲了一批火箭後,才得以在軍中實現列裝。
這種被命名為「康格裏夫火箭係統」的可以在戰艦上發射,也可以在陸戰中發射,滑鐵盧戰役中英軍炮兵內就包括了一支火箭炮隊,不過射出的火箭在戰役走的文字記載經常出現分歧,其功能甚至包括作為照明彈照亮戰場。
對於這種早期不穩定的黑火藥動力的火箭,蘇言在真正投入戰鬥並見識到它的威力之前定然不會大規模生產。
不過海軍的火箭艇他倒是有興趣多生產幾艘,火箭艇極容易點燃敵艦的風帆,若是運氣好一點,甚至直接引爆彈藥庫都有可能。
「楚王殿下武運昌隆,實乃朝廷棟梁,國之砥柱,我大明擁有楚王殿下這般能臣可真是大明之幸啊!」
「……」
武昌,湖廣總督府。
得到受封楚王爵的詔書後,蘇言攻占武昌府後的臨時住所當即就變得門庭若市起來,眾多官員將領前來為蘇言祝賀,他的那些搖身一變成為伯爵、侯爵甚至公爵的部下就算沒辦法親自到來,也會書信一封命人備好重禮送來。
受封楚王爵,其中的意義可不僅僅是他從郡王正式成為擁有實權的親王,更重要的是,他是朝廷現在第二個異姓親王,也是朝廷心甘情願冊封的。
相較於孫可望為了成為秦王在前些年搞出來的一係列肮髒事,殺了眾多大臣才勉強得到永曆朝廷的承認,蘇言的這份楚王爵可就是名正言順的了。
或許其中也有朝廷為了對抗孫可望的權勢的原因在裏麵,不管怎麽說,在永曆皇帝的牽頭下,蘇言順利成為楚王,並且擁有開府的權力,武昌城內的楚王府也被賞賜給他。
楚王府自1642年張獻忠攻克武昌府縱火焚毀後,其王府大半都成為了廢墟,蘇言自然是瞧不上這裏的,不過表麵的麵子也要做足。
因此,他便把從武昌府繳獲來的部分錢糧拿出來用作修繕重建楚王府的資金,他並不是講究奢華的人,所以並不打算在原王府的基礎上進行擴建。
朝廷除了給蘇言封王又冊封了一大群人以外,也同意了蘇言請求朝廷動遷的奏表,表示將即日啟程遷往南京。
而孫可望也公開表示,東遷路途遙遠,路上多有危險,願派出兵馬進行護送——朝廷雖然認為孫可望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但他們也料孫可望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亂來,所以也就同意了孫可望的護送提議。
四月初三,就在詔書送出的第二天,上下一片喜慶的朝廷帶上少得可憐的家當,在秦軍的護送下離開了安隆所這一讓永曆皇帝充滿不好回憶的地方。
在離開前,永曆皇帝坐在龍輦內,回頭看向安隆所那低矮破舊的城牆,心中長舒了口氣,他對著身邊的近侍說道:
「安隆安龍,如何能安得朕這條龍,等返回南都後,朕定要將這安隆所移除。」
說罷,他又神情複雜地看了一眼安隆所,下令出發。
因為廣西一省還處於清定南王孔有德的控製之下,西寧王李定國正在與其交戰,因此朝廷的隊伍並沒有走兩廣這條路。
而是在秦軍的護送下先至貴陽,再入湖廣,一路前往武昌接受蘇言及東南明軍高層的拜見,再從長江水路順流而下,直抵南京。
朝廷東遷機會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而且以這些文官的尿性來看,最少也要半年才能到達南京,在這半年的時間內,蘇言隻能「迫於無奈」的暫代東南事務。
蘇言介入南明內部鬥爭的同時,長江以北,與清軍的戰鬥也仍在進行。
由於清軍北撤,孫可望履行約定並沒有繼續攻打湖北,湖廣總督柯永盛得以有了喘息的機會,他當即調集兵馬反攻還在黃州府境內的張名振與王翊。
彼時,二者正厲兵秣馬向德安府進軍,意圖拿下德安後直取安陸府——安陸府因是世宗皇帝生養之地,有明一代為興都承天府,是明後期四都之一,雖然眼下降為安陸府,但其地理位置仍然重要。
攻占安陸府後,明軍進可北上攻取襄陽,退可南下奪長江重鎮荊州,拿下荊州後,長江水域將徹底為蘇言所控。
不過柯永盛並不會讓他們輕鬆如了意,在渡過長江逃回湖北後,柯永盛當即調集湖北各地兵馬整軍備戰。
他不顧危險,將湖廣總督行營放置在德安
府城,親自指揮前線兵馬與明軍交戰,張名振與王翊麾下兵馬多為沒有接受係統整訓的普通士兵,因此與清軍打得有來有回,陷入了膠著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昌被攻克後,與武昌僅有一江之隔的漢陽府也在次日選擇了投降,蘇言便派遣馬信領一標兵馬過江接管了漢陽府。
柯永盛深知漢陽的重要性,在撤回德安府後立即派長沙總兵徐勇前去奪回漢陽,但他們的速度還是晚了一步,徐勇的前軍眼見漢陽城頭懸掛起了明軍的旗幟,不敢再戰,便自行撤退了。
那徐勇雖然也是清軍在湖廣的一員虎將,但他剛剛經曆過湖南大潰敗,也不敢貿然行事,便屯兵漢川縣意圖威脅漢陽府,也防備明軍自漢陽府境內西進。
湖廣戰局暫時處於膠著,兩淮一帶戰局已然明了,明軍在江北巡撫張煌言的指揮下橫掃兩淮各州府縣,更是光複了朱明皇室的老家鳳陽,光複鳳陽後,張煌言率軍祭拜了朱明皇室的列祖列宗,撰寫了一篇檄文,字裏行間滿是慷慨激昂之情,抒發了他將北伐光複失地的決心。
鳳陽光複後,清廷設置的江南省僅剩下亳州、潁川二州依然堅挺,不過很明顯,這兩州的失守近在咫尺,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
時間飛逝,來到四月中旬,亳州、潁州相繼光複,明廷的南直隸也終於全境光複。
江南省光複也給了蘇言一些獎勵,或許是因為直隸的地位更高,這一次的係統獎勵要更豐厚一些——係統直接獎勵了徐進射擊、擊鼓進軍、爆裂火箭三種軍用科技,以及兩隊火箭炮。
這裏的火箭炮並非是後世那種動輒射程上千公裏的火箭,而是最為原始的黑火藥動力的火箭。
歐洲人在18世紀使用的火箭是從印度邁索爾的提普蘇丹那引進的,印度英軍曾數次敗在火箭的攻擊下,損失慘重,最終英軍靠擊敗提普蘇丹並俘獲了一批火箭後,才得以在軍中實現列裝。
這種被命名為「康格裏夫火箭係統」的可以在戰艦上發射,也可以在陸戰中發射,滑鐵盧戰役中英軍炮兵內就包括了一支火箭炮隊,不過射出的火箭在戰役走的文字記載經常出現分歧,其功能甚至包括作為照明彈照亮戰場。
對於這種早期不穩定的黑火藥動力的火箭,蘇言在真正投入戰鬥並見識到它的威力之前定然不會大規模生產。
不過海軍的火箭艇他倒是有興趣多生產幾艘,火箭艇極容易點燃敵艦的風帆,若是運氣好一點,甚至直接引爆彈藥庫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