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薩也不意外,點點頭,連道“好”、“請”,接著卻問了一個別人聽了奇怪的問題:“需要帶路嗎?”
旃檀功德佛嗬嗬一笑:“不必,我能尋得到他。”
隨即便步步生蓮的消失。
尋誰?
自然就是那東嶽大帝。
陰間是兩大勢力掌控的,陳玄奘即便隻是想在自己管轄的區域裏大麵積推廣“震懾從善”這一診策,若不想大動幹戈,還是得得到地藏王菩薩和東嶽大帝兩位地府首腦的配合。
現在地藏王菩薩說服了,自然還得找找東嶽大帝。
隻不過,相較地藏王菩薩,東嶽大帝在陰間更顯神秘。
一來是東嶽大帝本來就低調,二來卻是東嶽大帝在民間之中,名聲是遠低於地藏王的。
隻說一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大家就知道這是說的地藏王。
而這句話如此的通俗易懂,大家就都知道,有這樣一個人發大願渡盡地獄。
但是東嶽大帝?好吧,估計就是東嶽泰山神唄?
你說五嶽大家都知道,你說五嶽大帝大家也勉強知道,但你要說東嶽大帝居然是陰間地府唯二的至高統治者之一,那恐怕很多人就要大吃一驚!
這可能有何東嶽大帝在地府裏的稱謂不同有關係。
東嶽大帝,在地府裏是叫做仁聖天齊王的。
這就怪不得了。
沒什麽特色啊!
此外還有“天齊仁聖帝”、“天齊大生仁聖帝”這兩個同樣沒什麽特色的名號!
還是叫東嶽大帝的好!
當然,這也和大家常識不同有關係。
東嶽泰山,大家印象裏提起泰山,那都是氣勢雄渾、帝山、封禪之山和天下第一山這些剛陽的印象,那以此延伸出來的東嶽大帝,怎麽會是陰間的至高神之一?
其實,這就是所謂陽極陰生陰極陽生的道理。
泰山不單單是帝山,也不單單是封禪之山,還是至剛至陽之山,但陽極生陰,所以,它不單單是生命奮發的象征,還是生命終結的象征。
大家看看繁體的嶽字,山下麵一個獄就是嶽。何意?
泰山下麵就是地獄!
自古以來,泰山都是神山,大家認為在泰山可以溝通上天,但大家都忽略了,封禪二字,封者為“祭天”,禪者為“祭地”。封禪不僅僅是在溝通上天,也在溝通大地,溝通地獄!
《管子·封禪篇》:
“……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虙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
由此可見,封禪之儀在“三皇五帝”時便已有之。也就是說早在華夏文明之處,大家就認為泰山可以溝通天地。
但有人可能會說,可以溝通不代表最近。
《後漢書》載:"中國人死者,魂歸於岱(泰)山地也"。
泰山為天下至陽之地,也孕育了人間最旺盛的陰氣,也就是地府。這是是道家思想的體現,道德經裏麵說物壯則老,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物極必反。
泰山是上接九天天庭下通九幽地府,那泰山神的東嶽大帝,自然也是這樣一位掌管萬物生死之神。
不過,我們前麵似乎提到過一位同樣是掌管生死的大神,四禦其一——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那這兩位之間,誰更大呢?
自然是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因為這位的這個名號你或許不熟悉,但後土娘娘你必然是知道的!
而六道輪回,正是後土娘娘所化!
而地府根基中的根基,都是六道輪回,甚至六道輪回還是三界運轉的根基之一。
而相比較之下,東嶽大帝隻是管理者,自然是後土娘娘更大。
不過,因為六道輪回乃後土娘娘所化,所以一般若無大事,後土娘娘輕易不會現身。
在這種情況下,明麵下,地府勢力最大的兩個代表就是地藏王菩薩和東嶽大帝了。
旃檀功德佛很快找到了東嶽大帝。
和東嶽大帝一開始感應到他一般,他一開始也察覺到了東嶽大帝的感應。
比後台,兩者差不多,所以對於旃檀功德佛一下來後沒有先找到東嶽大帝,兩神都是無所謂的態度。
旃檀功德佛這邊是本著一件事情完成再找另一個人的性質,無所謂。
至於東嶽大帝,你看他能混到如今聲名不顯,就可想而知這個神多麽低調,他不知道旃檀功德佛背後也站著一尊聖人,倒是無意與旃檀功德佛計較的無所謂。
而當旃檀功德佛找到東嶽大帝時候,見到的,就是一個頭上紮著道士頭,身上一身道袍,手上持著一本經文正在閱讀的居家道士模樣。
真不像是一方大帝!
旃檀功德佛盡管對東嶽大帝有一些性格揣測,卻沒想到真是見著這麽沒帝君威嚴的神。
再看四周,卻是一個守衛都沒有。
雖說神明之間,一神就是一國,高級神明阻擋不了的敵人低階仙神也無法阻擋,更起不到警衛作用。
不過真的不要這種排場的帝君,還是少!
而別看地府是被人教、闡教、佛教聯合起來不能放鬆管製的勢力,但因為地府的必要性,這裏的人手又是極多。
比起被下放的隻有阿貓阿狗兩隻的真武大帝,東嶽大帝手下可是人手充足兵強馬壯!
在他之下,有北陰酆都大帝、五方鬼帝、羅酆六天、再旗下才是十殿閻羅,至於更多的牛頭馬麵、判官這些嘍囉卻是不需再提,若非如此,他也沒空閑能讀書。
不過,有人可用不用來充場麵,這東嶽大帝看起來性格倒是頗為簡樸。
再看看東嶽大帝的居所,也隻是一間茅草屋樣式的房子,加上一個和茅草屋差不多大的庭院,庭院裏有一張石桌,東嶽大帝正是坐在了庭院的石桌上讀書,這就完了。
旃檀功德佛滿麵笑容的接近,隨即遠遠看到東嶽大帝手上,將書本卷起透出的經文,是一些陰陽道理。
看來是一本道家經文。
等他想看更多,東嶽大帝反手已經將書本扣上,然後收到了囊中。
隨即他拿起擺在石桌的茶幾上的一壺茶,給自己麵前的杯子倒了一杯,又給另一個杯子倒了,隨即右手拿起一杯自顧自喝起來,左手也作出歡迎示意。
旃檀功德佛嗬嗬一笑:“不必,我能尋得到他。”
隨即便步步生蓮的消失。
尋誰?
自然就是那東嶽大帝。
陰間是兩大勢力掌控的,陳玄奘即便隻是想在自己管轄的區域裏大麵積推廣“震懾從善”這一診策,若不想大動幹戈,還是得得到地藏王菩薩和東嶽大帝兩位地府首腦的配合。
現在地藏王菩薩說服了,自然還得找找東嶽大帝。
隻不過,相較地藏王菩薩,東嶽大帝在陰間更顯神秘。
一來是東嶽大帝本來就低調,二來卻是東嶽大帝在民間之中,名聲是遠低於地藏王的。
隻說一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大家就知道這是說的地藏王。
而這句話如此的通俗易懂,大家就都知道,有這樣一個人發大願渡盡地獄。
但是東嶽大帝?好吧,估計就是東嶽泰山神唄?
你說五嶽大家都知道,你說五嶽大帝大家也勉強知道,但你要說東嶽大帝居然是陰間地府唯二的至高統治者之一,那恐怕很多人就要大吃一驚!
這可能有何東嶽大帝在地府裏的稱謂不同有關係。
東嶽大帝,在地府裏是叫做仁聖天齊王的。
這就怪不得了。
沒什麽特色啊!
此外還有“天齊仁聖帝”、“天齊大生仁聖帝”這兩個同樣沒什麽特色的名號!
還是叫東嶽大帝的好!
當然,這也和大家常識不同有關係。
東嶽泰山,大家印象裏提起泰山,那都是氣勢雄渾、帝山、封禪之山和天下第一山這些剛陽的印象,那以此延伸出來的東嶽大帝,怎麽會是陰間的至高神之一?
其實,這就是所謂陽極陰生陰極陽生的道理。
泰山不單單是帝山,也不單單是封禪之山,還是至剛至陽之山,但陽極生陰,所以,它不單單是生命奮發的象征,還是生命終結的象征。
大家看看繁體的嶽字,山下麵一個獄就是嶽。何意?
泰山下麵就是地獄!
自古以來,泰山都是神山,大家認為在泰山可以溝通上天,但大家都忽略了,封禪二字,封者為“祭天”,禪者為“祭地”。封禪不僅僅是在溝通上天,也在溝通大地,溝通地獄!
《管子·封禪篇》:
“……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虙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
由此可見,封禪之儀在“三皇五帝”時便已有之。也就是說早在華夏文明之處,大家就認為泰山可以溝通天地。
但有人可能會說,可以溝通不代表最近。
《後漢書》載:"中國人死者,魂歸於岱(泰)山地也"。
泰山為天下至陽之地,也孕育了人間最旺盛的陰氣,也就是地府。這是是道家思想的體現,道德經裏麵說物壯則老,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物極必反。
泰山是上接九天天庭下通九幽地府,那泰山神的東嶽大帝,自然也是這樣一位掌管萬物生死之神。
不過,我們前麵似乎提到過一位同樣是掌管生死的大神,四禦其一——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那這兩位之間,誰更大呢?
自然是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因為這位的這個名號你或許不熟悉,但後土娘娘你必然是知道的!
而六道輪回,正是後土娘娘所化!
而地府根基中的根基,都是六道輪回,甚至六道輪回還是三界運轉的根基之一。
而相比較之下,東嶽大帝隻是管理者,自然是後土娘娘更大。
不過,因為六道輪回乃後土娘娘所化,所以一般若無大事,後土娘娘輕易不會現身。
在這種情況下,明麵下,地府勢力最大的兩個代表就是地藏王菩薩和東嶽大帝了。
旃檀功德佛很快找到了東嶽大帝。
和東嶽大帝一開始感應到他一般,他一開始也察覺到了東嶽大帝的感應。
比後台,兩者差不多,所以對於旃檀功德佛一下來後沒有先找到東嶽大帝,兩神都是無所謂的態度。
旃檀功德佛這邊是本著一件事情完成再找另一個人的性質,無所謂。
至於東嶽大帝,你看他能混到如今聲名不顯,就可想而知這個神多麽低調,他不知道旃檀功德佛背後也站著一尊聖人,倒是無意與旃檀功德佛計較的無所謂。
而當旃檀功德佛找到東嶽大帝時候,見到的,就是一個頭上紮著道士頭,身上一身道袍,手上持著一本經文正在閱讀的居家道士模樣。
真不像是一方大帝!
旃檀功德佛盡管對東嶽大帝有一些性格揣測,卻沒想到真是見著這麽沒帝君威嚴的神。
再看四周,卻是一個守衛都沒有。
雖說神明之間,一神就是一國,高級神明阻擋不了的敵人低階仙神也無法阻擋,更起不到警衛作用。
不過真的不要這種排場的帝君,還是少!
而別看地府是被人教、闡教、佛教聯合起來不能放鬆管製的勢力,但因為地府的必要性,這裏的人手又是極多。
比起被下放的隻有阿貓阿狗兩隻的真武大帝,東嶽大帝手下可是人手充足兵強馬壯!
在他之下,有北陰酆都大帝、五方鬼帝、羅酆六天、再旗下才是十殿閻羅,至於更多的牛頭馬麵、判官這些嘍囉卻是不需再提,若非如此,他也沒空閑能讀書。
不過,有人可用不用來充場麵,這東嶽大帝看起來性格倒是頗為簡樸。
再看看東嶽大帝的居所,也隻是一間茅草屋樣式的房子,加上一個和茅草屋差不多大的庭院,庭院裏有一張石桌,東嶽大帝正是坐在了庭院的石桌上讀書,這就完了。
旃檀功德佛滿麵笑容的接近,隨即遠遠看到東嶽大帝手上,將書本卷起透出的經文,是一些陰陽道理。
看來是一本道家經文。
等他想看更多,東嶽大帝反手已經將書本扣上,然後收到了囊中。
隨即他拿起擺在石桌的茶幾上的一壺茶,給自己麵前的杯子倒了一杯,又給另一個杯子倒了,隨即右手拿起一杯自顧自喝起來,左手也作出歡迎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