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這話一出,落在李元璦耳中便如晴天霹靂一樣。
保輔機不死!
輔機是誰?
不正是長孫無忌?
莫不是現在的李世民已經看到了長孫無忌的下場?
看出了長孫無忌鬥不過自己的兒子?
各種思緒在腦海裏閃過,李元璦道:“皇兄多慮了吧,司徒大人忠心為國,又是太子親舅,還能出什麽事?但如果真有那麽一天,臣弟自當謹記今日之事。”
李世民微笑著,默默的頷首,有了這句話,就心滿意足了。
知子莫若父。
李治了解父親,他這個做父親的哪能不了解自己這個兒子?
盡管他藏的再好,再深,亦騙不了他,反而更加證明了自己這個兒子對於長孫無忌的忌憚防備。
對此,縱然是李世民亦一點辦法也沒有。
對於長孫無忌,李世民是完全信任的。
他們的友誼早已超脫了君臣,自十六歲洛陽相遇,結為知己至交,然後成為舅兄,一起打天下,一起治天下。或許長孫無忌軍略不如李靖、侯君集那麽出色,武藝亦比不上秦瓊、尉遲恭、程咬金萬夫莫敵,計謀決斷比不上房玄齡、杜如晦,但不管在什麽時候,他往後一望,都能瞧到長孫無忌的聲音。
不管自己的決斷是對,是錯,長孫無忌永遠的第一個看著長孫家站在自己背後,支持自己的。
三十年的情義,尋常人無法理解。
如果可以,他真的希望李家與長孫家一輩子相互扶持,與大唐長存。
但殘酷的現實讓李世民很清楚,希望與現實是有極大差距的。
而且李世民也知道,長孫無忌對答李治,不可能如對待自己一樣。
李世民這裏也不能強行將自己的意圖灌輸給李治,這對李治太不公平了。
畢竟外戚專權,有史可鑒。
若非如此,長孫皇後焉能親自出麵壓製長孫無忌?
李世民看到了未來,卻不能去改變這個未來。
魏征、岑文本、馬周都先後病逝了,滿朝文武隻有長孫無忌能夠鎮得住驕兵悍將以及滿朝的大臣。
他不能獨自讓立足未穩的李治麵對這一切。
別無選擇。
看著麵前的李元璦,這世上唯一能勸住李治的人,除了自己也隻有他了。
李世民嘴角露出一絲笑意,李元璦身世突如其來的暴露,與自己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
自自己這個弟弟嶄露頭角以來,自己就一直壓著他的功績,為得就是將他留給李治。
李治需要一個可以信任且他自己也信任的臣子,如果自己不壓著,等到了李治即位的時候就不好大用了。
畢竟李元璦與尋常人不同,與生俱來就有商王的身份,如果不是因為李淵的特別叮囑,做官的起點就是都督,統州府軍政大權,為唐王朝鎮州府之地。
就李元璦的功績,若不壓一壓,到了李治手上就不好施恩賞賜了。
總不能一再破格封賞,賞無可賞,最後造反吧?
這並非李世民不信李元璦,而是天性如此。
李世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腦後沒長反骨,不是天生就是造反胚子。小時候最大的理想不過就是當一將軍,即便起兵造反,也隻是單純的想將自己的父親捧上皇位,沒有跟自己大哥爭的心思。
那個時候的小秦王剛烈勇悍,聞名天下,懟天懟地懟空氣,吃不得一點委屈,也容不得一點不是。李淵在軍事上不聽他的,直接將劍架在自己脖子上,逼著李淵聽,哪有一點城府?
李淵寵信的嬪妃內侍,讓他得罪了一個遍。
但一切在虎牢關之戰後變了。
當時王世充占據中原,收瓦崗、宇文化及的力量,而竇建德虎踞河北接連擊破李神通、李績,南討徐元朗、北破幽州羅藝,與占據關中、河東的李唐呈現鼎足三立相互對峙的局勢。
而李世民三千破十萬,一戰擒將天下唯一能跟李唐抗衡的諸侯王一鍋端了。
這一下李世民的威望遠遠將太子李建成踩在了腳下,也就在這時,野心滋生了。
也就是從這時起,剛烈勇悍的小秦王開始學會了城府,不在意氣用事。
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驕橫跋扈,路上遇到杜如晦,看他不順眼,直接將讓人將他按在地上毒打一頓。
房謀杜斷,李世民最信任的謀士!
要是換做原來那個性本剛烈的小秦王,不直接領兵衝到尹阿鼠的家裏,為杜如晦報仇都愧對小秦王這三個字。
但那一次李世民卻忍下來了。
性子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沒有人是天生反骨,隻是到了那個時候,野心會隨著權力的提升漸漸滋長。
即便這個時候的李元璦表現的再符合人意,再無野心,人畜無害,亦不代表未來有了權勢以後,依舊保持本心。
故而李元璦隻能在李治手上得到重用,然後成長起來,讓李元璦受足李治的恩惠。
現在情況有了小小的變化,李元璦身世存疑,是否是皇親就在自己、未來李治的一念之間,有了這層保障等於遏製住了他的未來。
即是如此,那就可以大膽的任用了,不用特地留著給李治。
此刻扶起李元璦,也能在李治即位後,得到一封強有力的支持,對於穩定大唐未來局勢有奇效。
而且他地位的提升,位於未來勸說李治饒恕長孫無忌亦有一定的分量加持。
足見為了李治,為了長孫無忌,李世民確實沒有少費心力。
而且對於江南的情況,李世民身為皇帝焉能不知?
隻是打仗不可不能不傷及國本,漢武帝得文景三代積蓄,打匈奴一樣海內虛空,自己用一個江南換取現在的大唐萬勝之局,還是值得的。
不過弊端終究是弊端,他早有重整江南的心思,隻因戰事不斷,沒有機會。
現今是最好的機會,將這個擅於創新改革,不走尋常路的弟弟丟過去治理江南,沒有別的更好選擇了。
一舉數得。
對於李世民的請求,李元璦心底有些感動的,這曆代君王托付後世,多以托孤為主。
李世民卻一直想方設法的為長孫無忌留一條後路,委實不多見。
記得曆史上李世民臨終前也在擔心長孫無忌的未來。
不管成與不成,自己到時候盡力一勸吧。
長孫無忌從來不是奸佞,唯一的汙點,亦不過是在房遺愛謀反案裏株連過重,但實際上長孫無忌掃平的多是魏王李泰一黨,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鞏固李治的地位。至於與李治的矛盾,這是不可避免的。
李治不是甘心當傀儡的主,而想要長孫無忌放權,亦是困難重重,但他確實不足死。
李世民說道:“去跟太子聊聊,此事皇兄隻與你一人說道,太子那邊尚不知情,你去與他說道此事,讓他有個準備。不要急著回去,商討了正事,去立政殿陪陪小兕子。叫上太子,晚上我們一同用膳。”
李元璦頷首道了別,退下去了。
李元璦直往東宮而去。
李治對於政務的處理,越發的得心應手。
尤其是隨著褚遂良的辭官,長孫無忌的放縱,李治再次體會到了真正掌控一切的感覺。
不過這一次,李治學乖了,沒有如之前那樣,肆無忌憚的培養自己的心腹。想要提拔什麽人,覺得什麽人可用,事先都要與長孫無忌探討一二,多走一個程序。
盡管長孫無忌絕大多數都會點頭,結果並無差別,可這問與不問卻是兩個意思。
對於李元璦的到來,李治有些意外,笑道:“你不會給流言蜚語唬住了吧。”
李元璦白眼道:“太子與我一起長大,那麽多年了,你又哪次將我視為長輩了?”
李治睜眼說著瞎話,道:“瞎說,孤最重仁孝,對於十六叔您,那是一直都很恭敬的。”
“拉倒吧!”李元璦道:“真要懂得敬長輩就不會跟我搶吃的了。”
李治一臉嫌棄:“那是我的保傅,自小照顧我長大的,你才是搶吃的哪一個。小的時候跟我搶母後的關注寵愛,長大後跟我搶吃的,哪有半點長輩的樣子?”
兩人相視一笑,問道:“是父皇邀你進宮的?”
李元璦找了個位置坐下,說道:“是的,皇兄叫我入宮,是想要我去江南開府之蕃。”
李治一臉意外,沉聲道:“父皇可沒與我商量。”
李元璦道:“皇兄自有皇兄的考慮吧,他是先問過我對江南的看法,事先做了考核,這才決定的。我來找你,也是皇兄讓我來將此事告之你的。”
李治有些不舍,卻也知道李元璦的之蕃對於自己來說,自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長安的李元璦空有虛名而無實權,但是下了江南,他揚州都督的身份就開始奏效了。
到時候揚州的軍政大權就在他手上,自己的實力平添了一份。
李治沉聲道:“江南的情況可不好搞,那邊太窮了。窮山惡水出刁民,從江南傳來地方官的奏報來看,並不是特別安分。”
李元璦笑道:“此事剛剛與皇兄說過,江南窮困真正的原因在於糧稅重擔過大。本土人氏人人種地,從而荒廢了手工、商業。這江南年年產糧居於全國之冠,直接導致糧賤傷農,越種地越窮,越窮就越種地,陷入死循環。”
他說道這裏,看了李治一眼道:“皇兄答應我了,除非有不長眼的惹上朝廷,他不準備大規模動兵,小打小鬧無需動用江南糧倉。江南的糧食壓力會大幅度降低,給我將這陋習弊端調整的機會。你可不許公報私仇,給我穿小鞋……”
李治聽李元璦說“糧賤傷農”一語道破江南弊端,說道:“無怪父皇會讓你去江南,對於江南的疲敝,你與鄭國公想到一塊去了。”
魏征?
李元璦想到那個可怕的小老頭,笑道:“那是我的榮幸。”
李治道:“鄭國公一直反對東征高句麗,就是因為江南疲敝,動兵對於江南危害太大。你放心好了,我不是父皇,也沒他那資本,朝局不穩定,不是輕易動兵的,不可以大展身手,有什麽困難,直接快馬修書入京。回頭我向父皇申請一個直達天聽的權力,你的書信可直接送達我或者父皇的手中,無需經過尚書省的程序。”
李元璦立刻笑道:“那太好了,回去我就了解一下江南的情況,然後大致寫一套治理方案,呈報上來。”
李治微笑頷首,忽然他心底一動,說道:“你可曾記得當初你說過關於改革學校,將國子監打造成天下第一學府,以吸引各族人才來我大唐學習,將他們吸納成為朝廷棟梁一事?”
李元璦道:“當然記得。”
李治帶著幾分興奮的道:“此提議我後來不住的思考,覺得大有所為。殿試的提議,讓科舉有了不小的改變,父皇對此稱道不已。國子監強行改製,難度太大。不如現在江南測試,你此去可在江南開辦學校,鼓勵教學,然後給他們傳授考科舉進仕途的理念。門閥世家對於江南的控製並不強,江南的那些士族,並不怎麽受中原北地五姓門的待見。如果他們識趣,可以拉攏他們。隻要江南多出幾個進士及第,對於國子監改製大有利處。對於科舉的推廣,亦有奇效。世族們對於文化的控製,是時候鬆一鬆了。”
李元璦眼睛也是一亮,想要真正的將大唐的影響力擴散世界,消弭世家在文化上的影響力勢在必行。
武則天對於世家采用的血腥手段,確實高效,但過於血腥,而且最終還是死灰複燃,形成牛李黨爭的局勢。如果能用溫和的手段,將士族之禍,消弭於無形,那可就再好沒有了。
於是,道:“這個好辦,正好江南改革,對於文化這方麵也要著重的抓一抓。尤其是沿海區域,我打算選擇一地建造港口鼓勵海上商業貿易,如果所有人都不懂文化不精算術,那做什麽生意。此事我會上心的,不過江南一地,家家戶戶都給逼著種地務農,書本刊物想必不多。你得多印刷些國子監的教學書本讓我帶到江南去!”
李治一口應諾。
保輔機不死!
輔機是誰?
不正是長孫無忌?
莫不是現在的李世民已經看到了長孫無忌的下場?
看出了長孫無忌鬥不過自己的兒子?
各種思緒在腦海裏閃過,李元璦道:“皇兄多慮了吧,司徒大人忠心為國,又是太子親舅,還能出什麽事?但如果真有那麽一天,臣弟自當謹記今日之事。”
李世民微笑著,默默的頷首,有了這句話,就心滿意足了。
知子莫若父。
李治了解父親,他這個做父親的哪能不了解自己這個兒子?
盡管他藏的再好,再深,亦騙不了他,反而更加證明了自己這個兒子對於長孫無忌的忌憚防備。
對此,縱然是李世民亦一點辦法也沒有。
對於長孫無忌,李世民是完全信任的。
他們的友誼早已超脫了君臣,自十六歲洛陽相遇,結為知己至交,然後成為舅兄,一起打天下,一起治天下。或許長孫無忌軍略不如李靖、侯君集那麽出色,武藝亦比不上秦瓊、尉遲恭、程咬金萬夫莫敵,計謀決斷比不上房玄齡、杜如晦,但不管在什麽時候,他往後一望,都能瞧到長孫無忌的聲音。
不管自己的決斷是對,是錯,長孫無忌永遠的第一個看著長孫家站在自己背後,支持自己的。
三十年的情義,尋常人無法理解。
如果可以,他真的希望李家與長孫家一輩子相互扶持,與大唐長存。
但殘酷的現實讓李世民很清楚,希望與現實是有極大差距的。
而且李世民也知道,長孫無忌對答李治,不可能如對待自己一樣。
李世民這裏也不能強行將自己的意圖灌輸給李治,這對李治太不公平了。
畢竟外戚專權,有史可鑒。
若非如此,長孫皇後焉能親自出麵壓製長孫無忌?
李世民看到了未來,卻不能去改變這個未來。
魏征、岑文本、馬周都先後病逝了,滿朝文武隻有長孫無忌能夠鎮得住驕兵悍將以及滿朝的大臣。
他不能獨自讓立足未穩的李治麵對這一切。
別無選擇。
看著麵前的李元璦,這世上唯一能勸住李治的人,除了自己也隻有他了。
李世民嘴角露出一絲笑意,李元璦身世突如其來的暴露,與自己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
自自己這個弟弟嶄露頭角以來,自己就一直壓著他的功績,為得就是將他留給李治。
李治需要一個可以信任且他自己也信任的臣子,如果自己不壓著,等到了李治即位的時候就不好大用了。
畢竟李元璦與尋常人不同,與生俱來就有商王的身份,如果不是因為李淵的特別叮囑,做官的起點就是都督,統州府軍政大權,為唐王朝鎮州府之地。
就李元璦的功績,若不壓一壓,到了李治手上就不好施恩賞賜了。
總不能一再破格封賞,賞無可賞,最後造反吧?
這並非李世民不信李元璦,而是天性如此。
李世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腦後沒長反骨,不是天生就是造反胚子。小時候最大的理想不過就是當一將軍,即便起兵造反,也隻是單純的想將自己的父親捧上皇位,沒有跟自己大哥爭的心思。
那個時候的小秦王剛烈勇悍,聞名天下,懟天懟地懟空氣,吃不得一點委屈,也容不得一點不是。李淵在軍事上不聽他的,直接將劍架在自己脖子上,逼著李淵聽,哪有一點城府?
李淵寵信的嬪妃內侍,讓他得罪了一個遍。
但一切在虎牢關之戰後變了。
當時王世充占據中原,收瓦崗、宇文化及的力量,而竇建德虎踞河北接連擊破李神通、李績,南討徐元朗、北破幽州羅藝,與占據關中、河東的李唐呈現鼎足三立相互對峙的局勢。
而李世民三千破十萬,一戰擒將天下唯一能跟李唐抗衡的諸侯王一鍋端了。
這一下李世民的威望遠遠將太子李建成踩在了腳下,也就在這時,野心滋生了。
也就是從這時起,剛烈勇悍的小秦王開始學會了城府,不在意氣用事。
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驕橫跋扈,路上遇到杜如晦,看他不順眼,直接將讓人將他按在地上毒打一頓。
房謀杜斷,李世民最信任的謀士!
要是換做原來那個性本剛烈的小秦王,不直接領兵衝到尹阿鼠的家裏,為杜如晦報仇都愧對小秦王這三個字。
但那一次李世民卻忍下來了。
性子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沒有人是天生反骨,隻是到了那個時候,野心會隨著權力的提升漸漸滋長。
即便這個時候的李元璦表現的再符合人意,再無野心,人畜無害,亦不代表未來有了權勢以後,依舊保持本心。
故而李元璦隻能在李治手上得到重用,然後成長起來,讓李元璦受足李治的恩惠。
現在情況有了小小的變化,李元璦身世存疑,是否是皇親就在自己、未來李治的一念之間,有了這層保障等於遏製住了他的未來。
即是如此,那就可以大膽的任用了,不用特地留著給李治。
此刻扶起李元璦,也能在李治即位後,得到一封強有力的支持,對於穩定大唐未來局勢有奇效。
而且他地位的提升,位於未來勸說李治饒恕長孫無忌亦有一定的分量加持。
足見為了李治,為了長孫無忌,李世民確實沒有少費心力。
而且對於江南的情況,李世民身為皇帝焉能不知?
隻是打仗不可不能不傷及國本,漢武帝得文景三代積蓄,打匈奴一樣海內虛空,自己用一個江南換取現在的大唐萬勝之局,還是值得的。
不過弊端終究是弊端,他早有重整江南的心思,隻因戰事不斷,沒有機會。
現今是最好的機會,將這個擅於創新改革,不走尋常路的弟弟丟過去治理江南,沒有別的更好選擇了。
一舉數得。
對於李世民的請求,李元璦心底有些感動的,這曆代君王托付後世,多以托孤為主。
李世民卻一直想方設法的為長孫無忌留一條後路,委實不多見。
記得曆史上李世民臨終前也在擔心長孫無忌的未來。
不管成與不成,自己到時候盡力一勸吧。
長孫無忌從來不是奸佞,唯一的汙點,亦不過是在房遺愛謀反案裏株連過重,但實際上長孫無忌掃平的多是魏王李泰一黨,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鞏固李治的地位。至於與李治的矛盾,這是不可避免的。
李治不是甘心當傀儡的主,而想要長孫無忌放權,亦是困難重重,但他確實不足死。
李世民說道:“去跟太子聊聊,此事皇兄隻與你一人說道,太子那邊尚不知情,你去與他說道此事,讓他有個準備。不要急著回去,商討了正事,去立政殿陪陪小兕子。叫上太子,晚上我們一同用膳。”
李元璦頷首道了別,退下去了。
李元璦直往東宮而去。
李治對於政務的處理,越發的得心應手。
尤其是隨著褚遂良的辭官,長孫無忌的放縱,李治再次體會到了真正掌控一切的感覺。
不過這一次,李治學乖了,沒有如之前那樣,肆無忌憚的培養自己的心腹。想要提拔什麽人,覺得什麽人可用,事先都要與長孫無忌探討一二,多走一個程序。
盡管長孫無忌絕大多數都會點頭,結果並無差別,可這問與不問卻是兩個意思。
對於李元璦的到來,李治有些意外,笑道:“你不會給流言蜚語唬住了吧。”
李元璦白眼道:“太子與我一起長大,那麽多年了,你又哪次將我視為長輩了?”
李治睜眼說著瞎話,道:“瞎說,孤最重仁孝,對於十六叔您,那是一直都很恭敬的。”
“拉倒吧!”李元璦道:“真要懂得敬長輩就不會跟我搶吃的了。”
李治一臉嫌棄:“那是我的保傅,自小照顧我長大的,你才是搶吃的哪一個。小的時候跟我搶母後的關注寵愛,長大後跟我搶吃的,哪有半點長輩的樣子?”
兩人相視一笑,問道:“是父皇邀你進宮的?”
李元璦找了個位置坐下,說道:“是的,皇兄叫我入宮,是想要我去江南開府之蕃。”
李治一臉意外,沉聲道:“父皇可沒與我商量。”
李元璦道:“皇兄自有皇兄的考慮吧,他是先問過我對江南的看法,事先做了考核,這才決定的。我來找你,也是皇兄讓我來將此事告之你的。”
李治有些不舍,卻也知道李元璦的之蕃對於自己來說,自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長安的李元璦空有虛名而無實權,但是下了江南,他揚州都督的身份就開始奏效了。
到時候揚州的軍政大權就在他手上,自己的實力平添了一份。
李治沉聲道:“江南的情況可不好搞,那邊太窮了。窮山惡水出刁民,從江南傳來地方官的奏報來看,並不是特別安分。”
李元璦笑道:“此事剛剛與皇兄說過,江南窮困真正的原因在於糧稅重擔過大。本土人氏人人種地,從而荒廢了手工、商業。這江南年年產糧居於全國之冠,直接導致糧賤傷農,越種地越窮,越窮就越種地,陷入死循環。”
他說道這裏,看了李治一眼道:“皇兄答應我了,除非有不長眼的惹上朝廷,他不準備大規模動兵,小打小鬧無需動用江南糧倉。江南的糧食壓力會大幅度降低,給我將這陋習弊端調整的機會。你可不許公報私仇,給我穿小鞋……”
李治聽李元璦說“糧賤傷農”一語道破江南弊端,說道:“無怪父皇會讓你去江南,對於江南的疲敝,你與鄭國公想到一塊去了。”
魏征?
李元璦想到那個可怕的小老頭,笑道:“那是我的榮幸。”
李治道:“鄭國公一直反對東征高句麗,就是因為江南疲敝,動兵對於江南危害太大。你放心好了,我不是父皇,也沒他那資本,朝局不穩定,不是輕易動兵的,不可以大展身手,有什麽困難,直接快馬修書入京。回頭我向父皇申請一個直達天聽的權力,你的書信可直接送達我或者父皇的手中,無需經過尚書省的程序。”
李元璦立刻笑道:“那太好了,回去我就了解一下江南的情況,然後大致寫一套治理方案,呈報上來。”
李治微笑頷首,忽然他心底一動,說道:“你可曾記得當初你說過關於改革學校,將國子監打造成天下第一學府,以吸引各族人才來我大唐學習,將他們吸納成為朝廷棟梁一事?”
李元璦道:“當然記得。”
李治帶著幾分興奮的道:“此提議我後來不住的思考,覺得大有所為。殿試的提議,讓科舉有了不小的改變,父皇對此稱道不已。國子監強行改製,難度太大。不如現在江南測試,你此去可在江南開辦學校,鼓勵教學,然後給他們傳授考科舉進仕途的理念。門閥世家對於江南的控製並不強,江南的那些士族,並不怎麽受中原北地五姓門的待見。如果他們識趣,可以拉攏他們。隻要江南多出幾個進士及第,對於國子監改製大有利處。對於科舉的推廣,亦有奇效。世族們對於文化的控製,是時候鬆一鬆了。”
李元璦眼睛也是一亮,想要真正的將大唐的影響力擴散世界,消弭世家在文化上的影響力勢在必行。
武則天對於世家采用的血腥手段,確實高效,但過於血腥,而且最終還是死灰複燃,形成牛李黨爭的局勢。如果能用溫和的手段,將士族之禍,消弭於無形,那可就再好沒有了。
於是,道:“這個好辦,正好江南改革,對於文化這方麵也要著重的抓一抓。尤其是沿海區域,我打算選擇一地建造港口鼓勵海上商業貿易,如果所有人都不懂文化不精算術,那做什麽生意。此事我會上心的,不過江南一地,家家戶戶都給逼著種地務農,書本刊物想必不多。你得多印刷些國子監的教學書本讓我帶到江南去!”
李治一口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