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朔宮!
李世民、李治父子久別重逢,有著說不玩的話。
不論是生活瑣事,還是國家機要,兩人都能聊得津津有味。
李世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經過這一年多的政務洗禮,自己這個兒子在應對大小事務上日漸老道,更為欣慰,說道:“此次回長安後,你繼續主政,三品以下的官員,你可自由任命,無需向父皇通報。三品以上的知會一聲,讓父皇把把關。”
此話一次,幾乎等於將朝廷的大權交付大半了。
除了宰相、尚書級別的官員,中下層官員,李治這個監國太子能夠自行任命。
“父皇!”
李世民揮了揮手道:“此次東征,你父皇算是明白了。這年事不饒人呐,要是早年,哪有那麽多事。現在……真是不服老不行呐。雉奴就讓父皇好好休息,在後麵給你出出主意。”
李治有些誠惶誠恐的接下了。
李世民突然問道:“對於你十六叔的賞賜,父皇決定再壓他一壓,你看如何?”
李治猶疑一二,道:“聽憑父皇安排,隻是十六叔,此次功勞不小。壓太過,以十六叔的性子應不會說什麽,文武百官怕是會有一點點意見……”
李世民微微頷首道:“也有道理,此番東征。你十六叔這第一功,無可厚非,亦無人可比。壓太過也不好,有點對不住他。太子有什麽看法?”
李治道:“升官不升職,十六叔性子灑脫,癡迷土木工藝,給他高官不予實權,他反而高興。”
李世民讚許的點頭道:“雉奴能體會父皇良苦苦心,為父深感欣慰。你十六叔是個人才,亦懂得進退之道。朕這裏得壓著他,方便以後你來委以重任。”
就在李世民、李治這對父子秉燭夜談的時候,在薊城城東的驛館裏,長孫無忌、褚遂良亦聚在了一起。
長孫無忌出征高句麗,離開了廟堂一年餘,很多時間他也需要重新了解。
褚遂良這個暗中已經聯通一氣的盟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兩人針對朝局,也是細細商談。
六部有房玄齡在長安坐鎮,太子李治又與薊城坐鎮東征大軍的大本營。兩個朝廷將整個大唐機構治理的井井有條,並無特別事情發生。
尤其是得知李治在薊城處理事務的表現,長孫無忌亦是不住點頭道:“不過短短幾年,已有皇者之風,太子無愧天命之子。”
“對了……”長孫無忌突然想起一事,說道:“陛下此次回長安,大有可能退居幕後,掌控部分權利,由太子繼續監國。你可趁著這任命未下達之前,好好的與太子往來,免得行錦上添花之事。”
褚遂良麵色驟然一變,說道:“這是為何?陛下春秋鼎盛,哪有此時放權的道理。”
長孫無忌沉吟片刻道:“陛下至李承乾謀反案後,身體以大不如前。此次征伐,操心勞力,更顯疲態。太子新立,終究缺少鍛煉,多給他鍛煉的機會,對未來,對陛下皆有益處。”
褚遂良追問道:“陛下這是已經下定決心了?”
長孫無忌頷首道:“如果太子處事不堪大任,或有明顯紕漏。陛下不敢過早放權,或許會拖延一二。如今太子表現優異,唯獨缺少經驗。以某對陛下的了解,此事八九不離十了。”
褚遂良深知長孫無忌對李世民的認知,非常人可比,肅然道:“如此,那便有些不妙了……不過,太師回來,一切倒是無所謂了。”
長孫無忌奇怪的看著褚遂良。
褚遂良解釋道:“太師有所不知,太子監國時期,你我皆不在左右。劉洎這廝白揀了個便宜,憑借能夠常伴身側的便利,與太子身旁拉攏了一撥人。太子非常寵信他,時常向之問策,而今他以是太子跟前第一人了。本以為陛下回朝,他們不過是跳梁小醜兒。可陛下不願主事,將大權交由太子,那與我們大為不利。”
褚遂良是當世書法名家,隨著歐陽詢、虞世南相繼病逝。他的書法現如今在廟堂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李世民特殊愛好極多,書法是其中一項。
褚遂良不將劉洎放在眼裏,便是因為不覺得劉洎比他更得帝心。
現在得知李世民有退居幕後之意,登時有點慌。
李治不像李世民,吃書法這一套。
劉洎與他一般,秉性激進,又政見屢屢不合。真要讓他得勢,哪有自己的好日子過?
長孫無忌淡然的瞥了褚遂良一眼,看透了他心中說顧慮之事,說道:“你有什麽想法?”
褚遂良一咬牙道:“陛下真有讓太子長期監國之心,那劉洎此人,斷不可留,留之必生禍患。”他頓了一頓,道:“太師,你可知陛下東征臨行前,特地將高士廉、劉洎、馬周叫道身前,叮囑他們說‘此番遠征,國家安危托付輕等’。劉洎聽陛下此話,是如何說的?他說‘陛下不必擔憂,大臣若有不臣者,臣為陛下誅之’。”
“劉洎才思敏捷,講貫古今,鋪陳政術,堪稱一絕。然為人過於方正,過於霸道,不將任何私情。如若由他如此發展下去,必將成為我等廟堂頭號敵人。”
長孫無忌道:“除劉洎,我並不反對。隻是在除劉洎之前,得須弄清楚一事,劉洎與太子的真正關係。劉洎是太子的人,還是單純的因才華為太子所器重。是前者,劉洎萬不可動。為了一個劉洎,得罪太子,大為不智。若單純為太子器重,這便無妨。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除去一個劉洎,自會出現第二個。”
他說著起身道:“天色不早了,你且回去吧。劉洎之事,你自行處置。我不易摻合其中,在關鍵時候,會出麵為你說話。”
褚遂良眼中閃過一絲厲色,說道:“是!”
他起身告辭離去。
走到門口,褚遂良突然想到一事,一拍腦袋,正想回身稟報,忽的又頓住了腳步,低語道:“他此番立了天功,便是說了,也沒有大用,不如留著日後再用。”
說著,再次轉身,消散在街頭了。
李世民、李治父子久別重逢,有著說不玩的話。
不論是生活瑣事,還是國家機要,兩人都能聊得津津有味。
李世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經過這一年多的政務洗禮,自己這個兒子在應對大小事務上日漸老道,更為欣慰,說道:“此次回長安後,你繼續主政,三品以下的官員,你可自由任命,無需向父皇通報。三品以上的知會一聲,讓父皇把把關。”
此話一次,幾乎等於將朝廷的大權交付大半了。
除了宰相、尚書級別的官員,中下層官員,李治這個監國太子能夠自行任命。
“父皇!”
李世民揮了揮手道:“此次東征,你父皇算是明白了。這年事不饒人呐,要是早年,哪有那麽多事。現在……真是不服老不行呐。雉奴就讓父皇好好休息,在後麵給你出出主意。”
李治有些誠惶誠恐的接下了。
李世民突然問道:“對於你十六叔的賞賜,父皇決定再壓他一壓,你看如何?”
李治猶疑一二,道:“聽憑父皇安排,隻是十六叔,此次功勞不小。壓太過,以十六叔的性子應不會說什麽,文武百官怕是會有一點點意見……”
李世民微微頷首道:“也有道理,此番東征。你十六叔這第一功,無可厚非,亦無人可比。壓太過也不好,有點對不住他。太子有什麽看法?”
李治道:“升官不升職,十六叔性子灑脫,癡迷土木工藝,給他高官不予實權,他反而高興。”
李世民讚許的點頭道:“雉奴能體會父皇良苦苦心,為父深感欣慰。你十六叔是個人才,亦懂得進退之道。朕這裏得壓著他,方便以後你來委以重任。”
就在李世民、李治這對父子秉燭夜談的時候,在薊城城東的驛館裏,長孫無忌、褚遂良亦聚在了一起。
長孫無忌出征高句麗,離開了廟堂一年餘,很多時間他也需要重新了解。
褚遂良這個暗中已經聯通一氣的盟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兩人針對朝局,也是細細商談。
六部有房玄齡在長安坐鎮,太子李治又與薊城坐鎮東征大軍的大本營。兩個朝廷將整個大唐機構治理的井井有條,並無特別事情發生。
尤其是得知李治在薊城處理事務的表現,長孫無忌亦是不住點頭道:“不過短短幾年,已有皇者之風,太子無愧天命之子。”
“對了……”長孫無忌突然想起一事,說道:“陛下此次回長安,大有可能退居幕後,掌控部分權利,由太子繼續監國。你可趁著這任命未下達之前,好好的與太子往來,免得行錦上添花之事。”
褚遂良麵色驟然一變,說道:“這是為何?陛下春秋鼎盛,哪有此時放權的道理。”
長孫無忌沉吟片刻道:“陛下至李承乾謀反案後,身體以大不如前。此次征伐,操心勞力,更顯疲態。太子新立,終究缺少鍛煉,多給他鍛煉的機會,對未來,對陛下皆有益處。”
褚遂良追問道:“陛下這是已經下定決心了?”
長孫無忌頷首道:“如果太子處事不堪大任,或有明顯紕漏。陛下不敢過早放權,或許會拖延一二。如今太子表現優異,唯獨缺少經驗。以某對陛下的了解,此事八九不離十了。”
褚遂良深知長孫無忌對李世民的認知,非常人可比,肅然道:“如此,那便有些不妙了……不過,太師回來,一切倒是無所謂了。”
長孫無忌奇怪的看著褚遂良。
褚遂良解釋道:“太師有所不知,太子監國時期,你我皆不在左右。劉洎這廝白揀了個便宜,憑借能夠常伴身側的便利,與太子身旁拉攏了一撥人。太子非常寵信他,時常向之問策,而今他以是太子跟前第一人了。本以為陛下回朝,他們不過是跳梁小醜兒。可陛下不願主事,將大權交由太子,那與我們大為不利。”
褚遂良是當世書法名家,隨著歐陽詢、虞世南相繼病逝。他的書法現如今在廟堂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李世民特殊愛好極多,書法是其中一項。
褚遂良不將劉洎放在眼裏,便是因為不覺得劉洎比他更得帝心。
現在得知李世民有退居幕後之意,登時有點慌。
李治不像李世民,吃書法這一套。
劉洎與他一般,秉性激進,又政見屢屢不合。真要讓他得勢,哪有自己的好日子過?
長孫無忌淡然的瞥了褚遂良一眼,看透了他心中說顧慮之事,說道:“你有什麽想法?”
褚遂良一咬牙道:“陛下真有讓太子長期監國之心,那劉洎此人,斷不可留,留之必生禍患。”他頓了一頓,道:“太師,你可知陛下東征臨行前,特地將高士廉、劉洎、馬周叫道身前,叮囑他們說‘此番遠征,國家安危托付輕等’。劉洎聽陛下此話,是如何說的?他說‘陛下不必擔憂,大臣若有不臣者,臣為陛下誅之’。”
“劉洎才思敏捷,講貫古今,鋪陳政術,堪稱一絕。然為人過於方正,過於霸道,不將任何私情。如若由他如此發展下去,必將成為我等廟堂頭號敵人。”
長孫無忌道:“除劉洎,我並不反對。隻是在除劉洎之前,得須弄清楚一事,劉洎與太子的真正關係。劉洎是太子的人,還是單純的因才華為太子所器重。是前者,劉洎萬不可動。為了一個劉洎,得罪太子,大為不智。若單純為太子器重,這便無妨。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除去一個劉洎,自會出現第二個。”
他說著起身道:“天色不早了,你且回去吧。劉洎之事,你自行處置。我不易摻合其中,在關鍵時候,會出麵為你說話。”
褚遂良眼中閃過一絲厲色,說道:“是!”
他起身告辭離去。
走到門口,褚遂良突然想到一事,一拍腦袋,正想回身稟報,忽的又頓住了腳步,低語道:“他此番立了天功,便是說了,也沒有大用,不如留著日後再用。”
說著,再次轉身,消散在街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