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複仇之風
薑維對諸葛亮的話頗為不以為然:“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我視叔父為父,有教養之恩。維雖年幼,卻立下誓言:君仇不報,吾不可立於世。願以效趙娥之事,手刃仇敵。隻是可惜,不能手刃龐德此獠。”
薑維的一番話擲地有聲,在場的幾個血氣方剛的武將們心底都在暗暗叫好,隻是沒有敢表現出來。
東漢時期,報仇的風氣很流行,其實也不隻是東漢,秦漢一直都非常流行遊俠文化,遊俠積攢名望,大多數通過複仇,並且朝廷還有先例,為血親複仇,可以免除刑罰。
薑維所說的趙娥之事,是發生在數十年前的涼州酒泉郡。
趙娥之父趙君安被當地豪強李壽所殺。趙娥的三個兄弟非常氣憤,都想為父報仇,但不久酒泉爆發疫災,趙娥的三個兄弟接連染病去世。
李壽得知大喜,不僅大宴宗族,還說如今趙家隻剩女弱,不足為懼。趙娥知道後非常氣憤,便立誌要殺掉李壽,為父報仇。她每日磨刀霍霍,以待時機。鄰裏認為趙娥這樣做是徒勞,便勸她就此收手,甚至還有人嘲笑她。但趙娥不為所動,後來幹脆拋棄家事,每天坐著小車在路口等著李壽。
建寧五年,二月的一天,趙娥在路口終於等到了李壽。趙娥下車拉住李壽的馬,並大聲咒罵。李壽猝不及防,倒下馬來。經過一番搏鬥,趙娥最終“左抵其額,右樁其喉”手刃仇人,為父報仇。事後,趙娥帶著李壽的頭顱投案自首。
縣長尹嘉雖然對趙娥的行為頗為感動,不忍治罪。但這畢竟是人命案子,不判她不合法。尹嘉左右為難,最終頂著辭官的壓力把她放了。趙娥卻說,我報仇後沒想著逃命,大人您可依法辦事,何必如此為之?
趙娥的事情很快傳開了,當地百姓無不傾佩其行為。涼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劉班等官員也稱讚其事跡,他們上表朝廷,希望可以免除趙娥的死罪。朝廷不僅準許,還為趙娥立碑,以光耀門楣。
有漢一代,複仇風氣非常的旺盛,是在各個階層都流行的主流風氣。官員們甚至都讚同這種風氣,最主要的一點還是俠客精神在作祟,三國誌上的一些簡短記載完全可以看出來這個時代的俠客風氣多麽旺盛,比如劉備年少時好結交,曹操年少時有任俠之風,袁紹、甘寧“好遊俠”。周瑜、魯肅等人也都有任俠風氣,他們仗義疏財,好結交俠客。
而受遊俠、任俠的風氣實際上助長了血親複仇的現象。比如徐庶本名單福,年少好任俠擊劍,為了替朋友報仇背上了案子,不得已改名徐庶,流亡至荊州。而關羽原本是河東人,後來也因為犯了案子流亡到涿郡。夏侯惇曾經也當街手刃羞辱恩師的人。
這種風氣在深諳法家學說,並推崇依法治國的諸葛亮看來,是非常的不適宜治理國家,對國家、地方的政局穩定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助長社會仇殺風氣,延續家族仇恨,這是對秩序和穩定的致命的踐踏。
亂世當用重典一直都是諸葛亮遵循的在這亂世當中的法則,這種事情諸葛亮覺得必須要杜絕。
腦海裏隻是稍稍思考了毫秒,諸葛亮心中就有了大概的想法,複仇之風必須遏製。涼州是任俠之氣最盛行的地方,這股風氣必須要在這裏扼製了。
“龐德罪行自有論斷,無論怎麽判決,我都會派人告知你的。隻是不管龐德死活,仇必不可禍及他的家人,若是你敢有任何違法之舉,我必定你罪。”諸葛亮說道。
仇人意外死了,複仇之人無處報仇,拿著人家家人報仇這件事也不在少數。這是非常惡劣的舉動,雖然為人所不齒,但也確確實實發生過不少。
薑維道:“龐德死,我自然大仇報,龐德不死,我也會親手手刃。”
諸葛亮點了點頭,再看向向南:“向南,你的事跡我都了解了,從固原之戰陰差陽錯焚燒敵軍糧草,到箭殺士兵救下那兩名女子,一路來都有功績,憑借殺死的胡人數量的獎賞,都足夠你過上富裕的生活了。我有一份更好的前程給你,不知你是選擇兌換獎賞後過上富裕的生活還是要我給你的這一份前程。”
向南不知所措,過去他認為瓦亭亭長就是很大的官員了,那也是他見過的最大的官。今日眼前這個年紀並不大,看起來非常和藹可親的人居然是大漢的丞相,這是多大的官?諸葛亮固然看起來很和善的樣子,向南還是非常的緊張,不知道怎麽回答。
薑維撞了向南一下,低聲道:“大哥,要前程!”
向南被撞後恍然過來,脫口道:“要前程。”
諸葛亮揮扇笑道:“行,那你們兩個且回去吧。待會會有人來找你們的。”
薑維和向南行禮告退,兩人走後,諸葛亮對一直站在旁邊的馬順道:“向南你願不願意要?”
“丞相,這小子呆頭呆腦的,我反而覺得這個薑維,是個不錯的小夥,非常值得培養,若是丞相願意讓我去試試能不能將薑維拉入天網當中,我自當親自去。”馬順恭聲說道。
薑維和向南兩人的情報以及最近的所行事情的舉動,天網全都調查出來了,花費了不小的力氣,稍微一分析,馬順就能看出來這個薑維是個將才,年紀輕輕就已經表現出來了大將風範了。倒是向南,就是一個會武藝的少年人,不足為奇,這樣的人天網中多得是。
諸葛亮不答應馬順的請求:“薑維不能放入天網去,況且向南與天網有緣,好好培養,以後在天網中的成就不會比你馬順差。”
馬順嘟噥道:“丞相是擔心薑維進了天網屈才了吧。”
諸葛亮大笑,心情格外的好:“你們看薑維有將才,我看薑維卻有帥才。等涼州事了,我會親自去薑家一趟,看能不能將薑維帶在身邊培養。”
幾人都動容,關平撓了撓頭:“丞相,我與這薑維有過一麵之緣,我覺得這小子就是個喜歡追求刺激的紈絝子弟,丞相親自將其帶在身邊,是不是太看得起這小子了。”
“薑維年小,未來有無限可能,此事就這樣決定了吧。先說正事。”諸葛亮道。
最終還是由關平和馬岱領軍,兩人率軍清掃殘餘下來的豪強勢力,陳到率軍負責維持各地治安,因為接下來要開始文治了,文治的開啟是要以關平、馬岱清掃出來世家豪強的錢財、土地、人口為基礎的。衡山學宮入涼的那些士子們,即將迎來大展拳腳的時候,其中不少人甚至可以成為縣長、縣令,或為郡吏。
統計軍功、統計分配土地、編造戶籍、人口統計、治安穩定,都是接下來涼州文治的重中之重。
所幸有諸葛亮在,更有隆中兩位好友孟建、石韜在,穩得住。
圍攻枹罕的胡人大勢已去,這點大家都能判斷出來,那夥胡人潰散之後,之後是必然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戰鬥進行的,不過已經不能動搖涼州大局了。
陳到、關平、馬岱三人領命欲離去,諸葛亮卻喊住了馬岱,馬岱抱拳問道:“丞相,是有何吩咐嗎?”
“馬岱,龐德之事你兄長早已經知曉了,之前沒有說出來,是與我一起商量後,才決定等戰後在處置。漢中王,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都已經非常相信涼州武將了,不會再讓你們受委屈。你也不要心有芥蒂,待到漢中王那邊定奪論功行賞後,你也有不小的升遷獎賞。”
馬超就是不想參與進龐德這個漩渦裏來,所以才請命去枹罕。不願意看到龐德哀求自己幫忙饒命的樣子,也不願意幫助龐德,大有種眼不見心不煩的意思。龐德也不單單是這件事才被抓住的,他過去犯有種種小劣跡之事,大多數都被掩蓋了下來。馬超是素來知道龐德的為人的,作為軍閥的時候,野慣了,實在是尊不得劉備軍中這麽嚴格的軍令,常有觸犯禁令。
或者說,這一次龐德是被抓了典型。至於特意針對涼州將領,這件事馬超也不認同,他認為這次龐德沒有被抓,以後也會肯定被抓住的。
唯獨就是可惜了這一員涼州猛將。馬超救不了龐德的命,隻希望龐德的子嗣能安穩的活下來,當然馬超也明白劉備再怎麽樣也不會禍及龐德家人。
馬岱聽了諸葛亮這一番話,已經知道在兄長那裏,龐德早已經被放棄了。
“末將明白了。”馬岱道。
“去領兵作戰吧。”
馬岱走出營帳,看著天空,殘陽如血,不遠處奔騰的渭水,在殘陽的映照下更顯血紅,無數的士兵們在河道中撈取著屍體,運載去山溝之中埋葬。
“不破不立。涼州,以後肯變好的。我想應該能看到百姓富足,繁榮富強的涼州。”
薑維對諸葛亮的話頗為不以為然:“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我視叔父為父,有教養之恩。維雖年幼,卻立下誓言:君仇不報,吾不可立於世。願以效趙娥之事,手刃仇敵。隻是可惜,不能手刃龐德此獠。”
薑維的一番話擲地有聲,在場的幾個血氣方剛的武將們心底都在暗暗叫好,隻是沒有敢表現出來。
東漢時期,報仇的風氣很流行,其實也不隻是東漢,秦漢一直都非常流行遊俠文化,遊俠積攢名望,大多數通過複仇,並且朝廷還有先例,為血親複仇,可以免除刑罰。
薑維所說的趙娥之事,是發生在數十年前的涼州酒泉郡。
趙娥之父趙君安被當地豪強李壽所殺。趙娥的三個兄弟非常氣憤,都想為父報仇,但不久酒泉爆發疫災,趙娥的三個兄弟接連染病去世。
李壽得知大喜,不僅大宴宗族,還說如今趙家隻剩女弱,不足為懼。趙娥知道後非常氣憤,便立誌要殺掉李壽,為父報仇。她每日磨刀霍霍,以待時機。鄰裏認為趙娥這樣做是徒勞,便勸她就此收手,甚至還有人嘲笑她。但趙娥不為所動,後來幹脆拋棄家事,每天坐著小車在路口等著李壽。
建寧五年,二月的一天,趙娥在路口終於等到了李壽。趙娥下車拉住李壽的馬,並大聲咒罵。李壽猝不及防,倒下馬來。經過一番搏鬥,趙娥最終“左抵其額,右樁其喉”手刃仇人,為父報仇。事後,趙娥帶著李壽的頭顱投案自首。
縣長尹嘉雖然對趙娥的行為頗為感動,不忍治罪。但這畢竟是人命案子,不判她不合法。尹嘉左右為難,最終頂著辭官的壓力把她放了。趙娥卻說,我報仇後沒想著逃命,大人您可依法辦事,何必如此為之?
趙娥的事情很快傳開了,當地百姓無不傾佩其行為。涼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劉班等官員也稱讚其事跡,他們上表朝廷,希望可以免除趙娥的死罪。朝廷不僅準許,還為趙娥立碑,以光耀門楣。
有漢一代,複仇風氣非常的旺盛,是在各個階層都流行的主流風氣。官員們甚至都讚同這種風氣,最主要的一點還是俠客精神在作祟,三國誌上的一些簡短記載完全可以看出來這個時代的俠客風氣多麽旺盛,比如劉備年少時好結交,曹操年少時有任俠之風,袁紹、甘寧“好遊俠”。周瑜、魯肅等人也都有任俠風氣,他們仗義疏財,好結交俠客。
而受遊俠、任俠的風氣實際上助長了血親複仇的現象。比如徐庶本名單福,年少好任俠擊劍,為了替朋友報仇背上了案子,不得已改名徐庶,流亡至荊州。而關羽原本是河東人,後來也因為犯了案子流亡到涿郡。夏侯惇曾經也當街手刃羞辱恩師的人。
這種風氣在深諳法家學說,並推崇依法治國的諸葛亮看來,是非常的不適宜治理國家,對國家、地方的政局穩定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助長社會仇殺風氣,延續家族仇恨,這是對秩序和穩定的致命的踐踏。
亂世當用重典一直都是諸葛亮遵循的在這亂世當中的法則,這種事情諸葛亮覺得必須要杜絕。
腦海裏隻是稍稍思考了毫秒,諸葛亮心中就有了大概的想法,複仇之風必須遏製。涼州是任俠之氣最盛行的地方,這股風氣必須要在這裏扼製了。
“龐德罪行自有論斷,無論怎麽判決,我都會派人告知你的。隻是不管龐德死活,仇必不可禍及他的家人,若是你敢有任何違法之舉,我必定你罪。”諸葛亮說道。
仇人意外死了,複仇之人無處報仇,拿著人家家人報仇這件事也不在少數。這是非常惡劣的舉動,雖然為人所不齒,但也確確實實發生過不少。
薑維道:“龐德死,我自然大仇報,龐德不死,我也會親手手刃。”
諸葛亮點了點頭,再看向向南:“向南,你的事跡我都了解了,從固原之戰陰差陽錯焚燒敵軍糧草,到箭殺士兵救下那兩名女子,一路來都有功績,憑借殺死的胡人數量的獎賞,都足夠你過上富裕的生活了。我有一份更好的前程給你,不知你是選擇兌換獎賞後過上富裕的生活還是要我給你的這一份前程。”
向南不知所措,過去他認為瓦亭亭長就是很大的官員了,那也是他見過的最大的官。今日眼前這個年紀並不大,看起來非常和藹可親的人居然是大漢的丞相,這是多大的官?諸葛亮固然看起來很和善的樣子,向南還是非常的緊張,不知道怎麽回答。
薑維撞了向南一下,低聲道:“大哥,要前程!”
向南被撞後恍然過來,脫口道:“要前程。”
諸葛亮揮扇笑道:“行,那你們兩個且回去吧。待會會有人來找你們的。”
薑維和向南行禮告退,兩人走後,諸葛亮對一直站在旁邊的馬順道:“向南你願不願意要?”
“丞相,這小子呆頭呆腦的,我反而覺得這個薑維,是個不錯的小夥,非常值得培養,若是丞相願意讓我去試試能不能將薑維拉入天網當中,我自當親自去。”馬順恭聲說道。
薑維和向南兩人的情報以及最近的所行事情的舉動,天網全都調查出來了,花費了不小的力氣,稍微一分析,馬順就能看出來這個薑維是個將才,年紀輕輕就已經表現出來了大將風範了。倒是向南,就是一個會武藝的少年人,不足為奇,這樣的人天網中多得是。
諸葛亮不答應馬順的請求:“薑維不能放入天網去,況且向南與天網有緣,好好培養,以後在天網中的成就不會比你馬順差。”
馬順嘟噥道:“丞相是擔心薑維進了天網屈才了吧。”
諸葛亮大笑,心情格外的好:“你們看薑維有將才,我看薑維卻有帥才。等涼州事了,我會親自去薑家一趟,看能不能將薑維帶在身邊培養。”
幾人都動容,關平撓了撓頭:“丞相,我與這薑維有過一麵之緣,我覺得這小子就是個喜歡追求刺激的紈絝子弟,丞相親自將其帶在身邊,是不是太看得起這小子了。”
“薑維年小,未來有無限可能,此事就這樣決定了吧。先說正事。”諸葛亮道。
最終還是由關平和馬岱領軍,兩人率軍清掃殘餘下來的豪強勢力,陳到率軍負責維持各地治安,因為接下來要開始文治了,文治的開啟是要以關平、馬岱清掃出來世家豪強的錢財、土地、人口為基礎的。衡山學宮入涼的那些士子們,即將迎來大展拳腳的時候,其中不少人甚至可以成為縣長、縣令,或為郡吏。
統計軍功、統計分配土地、編造戶籍、人口統計、治安穩定,都是接下來涼州文治的重中之重。
所幸有諸葛亮在,更有隆中兩位好友孟建、石韜在,穩得住。
圍攻枹罕的胡人大勢已去,這點大家都能判斷出來,那夥胡人潰散之後,之後是必然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戰鬥進行的,不過已經不能動搖涼州大局了。
陳到、關平、馬岱三人領命欲離去,諸葛亮卻喊住了馬岱,馬岱抱拳問道:“丞相,是有何吩咐嗎?”
“馬岱,龐德之事你兄長早已經知曉了,之前沒有說出來,是與我一起商量後,才決定等戰後在處置。漢中王,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都已經非常相信涼州武將了,不會再讓你們受委屈。你也不要心有芥蒂,待到漢中王那邊定奪論功行賞後,你也有不小的升遷獎賞。”
馬超就是不想參與進龐德這個漩渦裏來,所以才請命去枹罕。不願意看到龐德哀求自己幫忙饒命的樣子,也不願意幫助龐德,大有種眼不見心不煩的意思。龐德也不單單是這件事才被抓住的,他過去犯有種種小劣跡之事,大多數都被掩蓋了下來。馬超是素來知道龐德的為人的,作為軍閥的時候,野慣了,實在是尊不得劉備軍中這麽嚴格的軍令,常有觸犯禁令。
或者說,這一次龐德是被抓了典型。至於特意針對涼州將領,這件事馬超也不認同,他認為這次龐德沒有被抓,以後也會肯定被抓住的。
唯獨就是可惜了這一員涼州猛將。馬超救不了龐德的命,隻希望龐德的子嗣能安穩的活下來,當然馬超也明白劉備再怎麽樣也不會禍及龐德家人。
馬岱聽了諸葛亮這一番話,已經知道在兄長那裏,龐德早已經被放棄了。
“末將明白了。”馬岱道。
“去領兵作戰吧。”
馬岱走出營帳,看著天空,殘陽如血,不遠處奔騰的渭水,在殘陽的映照下更顯血紅,無數的士兵們在河道中撈取著屍體,運載去山溝之中埋葬。
“不破不立。涼州,以後肯變好的。我想應該能看到百姓富足,繁榮富強的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