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園。


    清漪園是頤和園的前身,早在金朝的時候,這裏就被建為了行宮,後在明朝弘治年間修建了園靜寺,就逐步成為了皇家林苑。清定都北京後,此地便成了“甕山行宮”。直到乾隆年間,經過15年的修建工程,該園才改名為“清漪圓”。


    在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這裏像“圓明園”一樣遭到了洗劫,隻有寶雲閣、智慧海、多寶閣、琉璃塔等幸免於難,不過經過這些年的修複,大體恢複了舊觀。


    清漪園的景致就在一山一水之間,山是萬壽山。在高60米的萬壽山前山的中央,縱向自低而高排列著排雲門、德輝殿等建築,依山而立,步步高升,氣派宏偉。而水則是指占全園總麵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綠,景色宜人。在廣闊的湖麵上,有三個島綴,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處是鬆林曲徑,橋流水,風格與前山迥然不同。


    方懷此時在前麵走著,兩旁宮女太監舉著黃綾傘和宮扇,在後麵是安南國王阮福盛和其生父輔國候阮,兩人此時都已經看花了眼,仿佛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般,怎麽也想不到世界上竟有這樣的園林,相比之下,順化的越南王宮就跟個雞窩差不多。


    走到多寶閣,方懷回過身看了看兩人道:“你們看這園子怎麽樣?”


    阮和阮福盛這時一個盯著園中鶯鶯燕燕的宮女,一個有意無意地瞟向多寶閣中的珍寶。阮一聽連忙道:“此地水色山光,祥雲四起,甚是福地,甚是福地。”阮福盛在旁邊也像雞啄米似的連連頭。


    方懷聽了微微一笑道:“那朕把它送給你們怎麽樣?以後就住在這裏,也好就近陪陪朕,一應所需,朕都會叫內務府備齊的。”


    白麵無須,一看就是一副膿包樣的阮福盛聽了立刻一臉驚喜,張口就要答應。還是阮在後麵一扯他的袖子,阮畢竟作過越南的輔政大臣,權傾朝野,他自然聽出了方懷話中的意思,在他看來,此地雖好,卻受製於人,不比在安南可以作威作福,正所謂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窩。一邊想著,阮一邊對方懷道:“多謝聖上抬愛,我父子雖願在此陪王伴架,奈何安南戰火方息,百廢待興,望聖上念我父子心懷故國之心,放我二人早日回安南。我安南願世代作上國藩籬,年年納貢,歲歲來朝。”


    方懷聞言把臉一沉,冷冷地“哼”了一聲,“不識抬舉。”罷,方懷一甩袖子走了,把阮和阮福盛全晾在當場。


    當兩人如同霜打的茄子回到驛館時,已經將近天黑了。驛館的人見兩人回來,連忙將晚飯送了上來。


    阮和阮福盛跟著方懷轉了一下午,也確實有些餓了。越南和兩廣的風俗有些相近,他們吃的菜也是按粵菜做的,先上的是一碗湯。


    兩人剛拿起湯匙準備喝湯,就見一個人飛快地走進來將兩碗湯打翻在地,來人赫然是黎元道。


    阮福盛見了臉頓時一沉,斥道:“黎元道,你好大的膽。”


    一旁的阮也微微皺眉,不過他仍看向黎元道:“元道,你這是做什麽?”


    黎元道這時一臉惶恐的樣子,道:“王上,候爺,臣無禮乃是因為適才往廚房取火時,恰巧碰到有人向王上和侯爺的湯中下毒,一事情急,還望王上和侯爺恕罪。”著黎元道從懷中取出一口銀針**地上殘留的湯中,頓時一截銀針變成了黑色。


    阮福盛和阮見了,臉色不由大變,黎元道這時開口道:“臣來時就覺得此次路途凶險,便備了此銀針,想不到今日真的用上了。”


    阮這時驚魂方定,拍拍黎元道的肩膀道:“元道,此次多虧你機警,不然我和王上恐怕已經慘遭毒手。”


    黎元道此時看著阮福盛和阮道:“王上,侯爺,現在得查出此下毒之人是受何人指使,目的何在?”


    阮和阮福盛此時臉色一片慘白,阮擺擺手道:“不用查了,本候已經知道是何人下的毒。”


    “侯爺知道?”黎元道一臉的不解。


    阮就把下午在清漪園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黎元道,黎元道頓時一副惶惶不安的樣子對二人道:“王上,侯爺,那我們該怎麽辦?要是清國的皇帝真想下毒的話,除非我們不吃不喝,臣還聽有些洋人明的毒連銀針都驗不出來。而且這裏是清國的地方,清國的皇帝想秘密除掉我們,還有很多方法。”


    “王上,侯爺,要不我們快逃吧。”


    阮福盛一聽沒話,而阮則歎了口氣道:“這裏離越南有萬裏之遙,我們能逃得回去嗎?”


    黎元道這時道:“難道我們隻有獻上土地嗎?”


    阮看黎元道一臉沉痛的表情,轉過頭道:“你認為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他卻沒有看到黎元道聞言嘴角露出一道弧月般的笑容。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12月15日,安南王阮福盛感念中國幫助他擊退法人,洗雪國仇家恨,上表獻上安南國土。光緒帝雖三次推拒,然安南王亦再三堅持,光緒帝方才允之。


    安南從此並入中國版圖。


    這些都是記入曆史的東西,事實的真相隻有方懷等幾個人知道,其實黎道元勸的話有很多漏洞,但當時阮福盛和阮都因為自身的生命受到威脅而給嚇破了膽,產生了慣性思維,認為他們如果不交出土地就會被殺掉。


    方懷做的事情,曆史並沒有記載,後來也隨著知情之人的心照不宣而湮沒了,隻有後世一些曆史學家在研究這一事件時現了些難以解讀的疑,最後隻能歸結為是方懷的皇者風範感化了安南君臣,讓他們自願獻上了土地,反正在他的身上還有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傳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生恨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生恨雨並收藏大清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