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雷達波束掃描是靠雷達天線的轉動實現的,被稱為機械掃描。而相控陣雷達是用電的方式控製雷達波束的指向變動來進行掃描發現目標的。這種方式被稱為電掃描。它的“絕招”是使用“移相器”來實現電磁瓣轉動。
在相控陣雷達直徑為幾十米的圓形天線陣上,排列著成千上萬個能發射和接收電磁波的天線單元,每個天線單元配有一個“移相器”,每個“移相器”都由電子計算機控製。
當雷達工作時,電子計算機就通過控製這些“移相器”,來改變每個輻射器向空中發射電磁波的“相位”,從而使雷達波能像轉動的天線一樣,完成對空搜索使命。
根據發射裝置的不同,又分成主動相控陣和被動相控陣兩種,每一個單元肯定是能接收的,但是不一定能發射。
如果靠的是後麵的磁控管發射,前麵是移相器,那就是被動相控陣雷達,如果單元自己能發射,那就是主動相控陣。
被動相控陣的雷達技術並不複雜,漢國的大型遠程雷達,使用的就是這種技術,但是自己能發射還能接收的,要求的加工能力很高,有無數的困難需要克服。
秦觀對這套技術很看重,因為他知道,軍艦,戰機都離不開這種技術,所以,他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有關的技術資料,早就給了114所,同時還拉上了大衛國一起搞產業化,實驗室裏麵,已經做出來了,但是想要產業化,也有很大難關的。
甚至這種技術還被秦觀當做了法寶,出售給了鷹國,在換回基德級驅逐艦,攜帶上麵標準導彈的時候,這些技術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實驗室的產品和工廠的產品是有區別的,如果工廠達不到大規模生產的需求,無法提高成品率,那就無法真正地實現量產。
一台雷達天線就有數千個發射單元,如果僅僅靠實驗室裏一個個地試製,那成本絕對是天文數字。
現在,聽到賁所長一說,秦觀頓時就問起來了這個問題。
賁所長點點頭:“是的,我們是在上星期才突破的,將良品率控製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它的體積還比較大,暫時無法用在戰鬥機上,但是,艦載和預警機上裝備,都已經具備了條件,但是,上級怕風險太大啊。”
沒錯,這是最新的技術了,風險也是相當大的。
看看預警機的發展,第一代的時候,就是把地麵的鍋蓋雷達搬天上去了,效率最低,沒有下視能力,最多在海麵上用。
而發展到現在,大多數都是第二代,比如鷹國最著名的e-3預警機,那大盤子裏,裝的就是一個平板縫隙天線,所以人家的板子最薄,靠著這個天線,就實現了強悍的搜索能力。
現在,漢國的平板縫隙雷達天線的加工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如果要是用這種技術的話,那風險小,出成果快,可能五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出來了,這也是很多專家們的意見。
但是,賁所長卻知道,如果采用了相控陣雷達,那就更加先進了。
簡單來說,如果裝上去的是相控陣雷達,那天線就不用旋轉了,它是電子掃描的方式,天線不用動,這樣,對載機的影響是最小的,要知道,現在的運十畢竟還沒有完成試飛呢。
僅僅給運十加個大盤子,又不用旋轉,這樣對氣動的破壞最小。
其次,相控陣雷達因為采用電掃描,所以搜索空域的能力大大增加,邊掃描邊跟蹤的能力很強,對重點地區,就控製更多的組件去掃描。
同時,它的故障率也會很低,即使一些組件出現故障,剩餘的還是可以繼續工作。
好處是很大的。
當然,最大的好處現在他們還不能確定,那就是由於采用了領先一代的技術,預警機的掃描範圍會有巨大的突破。
可以說,達不到二倍的效果,也能達到一倍半,如果用平板縫隙雷達天線,可以控製五百公裏的範圍的話,那用相控陣雷達,就能控製七百公裏以上!
114所的專家們都是相控陣雷達的堅定派,上級則傾向於用成熟的技術,現在大家都期待有人來拍板的。
采用什麽技術?
那還用說嗎?當然是相控陣技術!要秦觀投票的話,肯定投相控陣雷達的票!
於是,秦觀馬不停蹄,在6603所完成了任務之後,再次來到了114所。
現在已經是夏天,金陵一派熱鬧的景象,這裏曾經是六朝古都,秦淮河畔更是讓無數的才子流連忘返。
秦觀雖然來過這裏很多次,卻沒有時間欣賞這裏的美景,雖然他的行程很緊張,他卻從來沒有抱怨過。
因為他看到在他的幫助下,祖國已經是一天天地強大起來了,尤其是現在,祖國更是開始趕超了。
主動相控陣雷達,是四代機的必備要素之一,如果完成了這個項目的研發,就給四代機儲備了足夠的技術,現在用在預警機上,那也是獨一份。
在後世,那要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大衛國的費爾康預警機才實現了相控陣雷達,而漢國也經曆過這方麵的恥辱。
現在,漢國已經開始在這方麵引領時代了。
114所經過了機載雷達項目之後,已經發展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電子所,為了新的相控陣雷達t/r組件的加工,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這個部門的負責人,也是秦觀的一個熟人,年已四十的張工。
這是一名女同誌,她的專長就是雷達高頻元件工藝和機械火控雷達平板裂縫天線工藝。
前幾年,她創新采用高精度真空吸附和磁吸相結合的裝夾方式,解決了高精度、大麵積鋁薄壁件的裝夾難題;采用數控加工和化銑去除切削毛刺等新技術,保證了成千上百條裂縫槽和波導腔高的尺寸、位置精度;采用杵頭連結裝配工藝,保證高精度裝配質量,並為保證釺焊縫質量和控製焊接變形奠定了基礎。
平板縫隙雷達天線的加工離不開她的幫助,現在,她又兢兢業業地投入到了相控陣雷達的天線加工技術中去。
“秦總,歡迎您來視察。”張工對秦觀的到來很是高興,她想起了己方去北方重卡廠求助,當時也多虧了秦總的協助,才完成了上一代雷達的開發,現在,己方終於開始了相控陣雷達的研發,也得同樣感謝秦總啊。
張工拿起一個小小的薄片,向秦觀說道:“秦總,這就是我們工廠裏麵生產出來的一個t/r組件。”
秦觀拿著這個薄片,實在無法和頭腦中的相控陣雷達天線結合起來,秦觀其實也不專業,他的觀念中,以為這東西就和雜誌上看到的那個大平板天線一樣呢,怎麽是這樣的一個小薄片?
在相控陣雷達直徑為幾十米的圓形天線陣上,排列著成千上萬個能發射和接收電磁波的天線單元,每個天線單元配有一個“移相器”,每個“移相器”都由電子計算機控製。
當雷達工作時,電子計算機就通過控製這些“移相器”,來改變每個輻射器向空中發射電磁波的“相位”,從而使雷達波能像轉動的天線一樣,完成對空搜索使命。
根據發射裝置的不同,又分成主動相控陣和被動相控陣兩種,每一個單元肯定是能接收的,但是不一定能發射。
如果靠的是後麵的磁控管發射,前麵是移相器,那就是被動相控陣雷達,如果單元自己能發射,那就是主動相控陣。
被動相控陣的雷達技術並不複雜,漢國的大型遠程雷達,使用的就是這種技術,但是自己能發射還能接收的,要求的加工能力很高,有無數的困難需要克服。
秦觀對這套技術很看重,因為他知道,軍艦,戰機都離不開這種技術,所以,他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有關的技術資料,早就給了114所,同時還拉上了大衛國一起搞產業化,實驗室裏麵,已經做出來了,但是想要產業化,也有很大難關的。
甚至這種技術還被秦觀當做了法寶,出售給了鷹國,在換回基德級驅逐艦,攜帶上麵標準導彈的時候,這些技術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實驗室的產品和工廠的產品是有區別的,如果工廠達不到大規模生產的需求,無法提高成品率,那就無法真正地實現量產。
一台雷達天線就有數千個發射單元,如果僅僅靠實驗室裏一個個地試製,那成本絕對是天文數字。
現在,聽到賁所長一說,秦觀頓時就問起來了這個問題。
賁所長點點頭:“是的,我們是在上星期才突破的,將良品率控製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它的體積還比較大,暫時無法用在戰鬥機上,但是,艦載和預警機上裝備,都已經具備了條件,但是,上級怕風險太大啊。”
沒錯,這是最新的技術了,風險也是相當大的。
看看預警機的發展,第一代的時候,就是把地麵的鍋蓋雷達搬天上去了,效率最低,沒有下視能力,最多在海麵上用。
而發展到現在,大多數都是第二代,比如鷹國最著名的e-3預警機,那大盤子裏,裝的就是一個平板縫隙天線,所以人家的板子最薄,靠著這個天線,就實現了強悍的搜索能力。
現在,漢國的平板縫隙雷達天線的加工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如果要是用這種技術的話,那風險小,出成果快,可能五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出來了,這也是很多專家們的意見。
但是,賁所長卻知道,如果采用了相控陣雷達,那就更加先進了。
簡單來說,如果裝上去的是相控陣雷達,那天線就不用旋轉了,它是電子掃描的方式,天線不用動,這樣,對載機的影響是最小的,要知道,現在的運十畢竟還沒有完成試飛呢。
僅僅給運十加個大盤子,又不用旋轉,這樣對氣動的破壞最小。
其次,相控陣雷達因為采用電掃描,所以搜索空域的能力大大增加,邊掃描邊跟蹤的能力很強,對重點地區,就控製更多的組件去掃描。
同時,它的故障率也會很低,即使一些組件出現故障,剩餘的還是可以繼續工作。
好處是很大的。
當然,最大的好處現在他們還不能確定,那就是由於采用了領先一代的技術,預警機的掃描範圍會有巨大的突破。
可以說,達不到二倍的效果,也能達到一倍半,如果用平板縫隙雷達天線,可以控製五百公裏的範圍的話,那用相控陣雷達,就能控製七百公裏以上!
114所的專家們都是相控陣雷達的堅定派,上級則傾向於用成熟的技術,現在大家都期待有人來拍板的。
采用什麽技術?
那還用說嗎?當然是相控陣技術!要秦觀投票的話,肯定投相控陣雷達的票!
於是,秦觀馬不停蹄,在6603所完成了任務之後,再次來到了114所。
現在已經是夏天,金陵一派熱鬧的景象,這裏曾經是六朝古都,秦淮河畔更是讓無數的才子流連忘返。
秦觀雖然來過這裏很多次,卻沒有時間欣賞這裏的美景,雖然他的行程很緊張,他卻從來沒有抱怨過。
因為他看到在他的幫助下,祖國已經是一天天地強大起來了,尤其是現在,祖國更是開始趕超了。
主動相控陣雷達,是四代機的必備要素之一,如果完成了這個項目的研發,就給四代機儲備了足夠的技術,現在用在預警機上,那也是獨一份。
在後世,那要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大衛國的費爾康預警機才實現了相控陣雷達,而漢國也經曆過這方麵的恥辱。
現在,漢國已經開始在這方麵引領時代了。
114所經過了機載雷達項目之後,已經發展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電子所,為了新的相控陣雷達t/r組件的加工,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這個部門的負責人,也是秦觀的一個熟人,年已四十的張工。
這是一名女同誌,她的專長就是雷達高頻元件工藝和機械火控雷達平板裂縫天線工藝。
前幾年,她創新采用高精度真空吸附和磁吸相結合的裝夾方式,解決了高精度、大麵積鋁薄壁件的裝夾難題;采用數控加工和化銑去除切削毛刺等新技術,保證了成千上百條裂縫槽和波導腔高的尺寸、位置精度;采用杵頭連結裝配工藝,保證高精度裝配質量,並為保證釺焊縫質量和控製焊接變形奠定了基礎。
平板縫隙雷達天線的加工離不開她的幫助,現在,她又兢兢業業地投入到了相控陣雷達的天線加工技術中去。
“秦總,歡迎您來視察。”張工對秦觀的到來很是高興,她想起了己方去北方重卡廠求助,當時也多虧了秦總的協助,才完成了上一代雷達的開發,現在,己方終於開始了相控陣雷達的研發,也得同樣感謝秦總啊。
張工拿起一個小小的薄片,向秦觀說道:“秦總,這就是我們工廠裏麵生產出來的一個t/r組件。”
秦觀拿著這個薄片,實在無法和頭腦中的相控陣雷達天線結合起來,秦觀其實也不專業,他的觀念中,以為這東西就和雜誌上看到的那個大平板天線一樣呢,怎麽是這樣的一個小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