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建造,當然也是爭取來的。


    1960年1月,一機部召開關於“031”艇的會議。原擬定的造船廠還尚未形成生產能力,短期內不具備開工建造的條件,會議建議改由華亭江南船廠承造,但該廠因正在建造“033”艇而無暇承擔。


    在這種情況下,參加會議的濱城造船廠領導主動請纓,提出承擔”031”艇的建造任務。之後,經過反複調研,認為沒有問題,將任務下達給了濱城造船廠。


    1960年3月3日,”031“艇開始圖紙放樣;1960年4月1日,建造“031”型潛艇的開工命令正式頒布,廠內工事編號為“c-601”。


    5月,為提高建造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造船廠分別舉辦了機加工,焊接,熱處理,特殊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試驗等技術的專業培訓班,重點對從熊國發運來的ak-25,ak-27鋼板的加工、焊接及不鏽鋼焊絲的使用等方麵組織工人進行實踐性技術訓練,並請熊國專家按工種、專業講課,傳授經驗。


    本來大張旗鼓,準備大幹一場,結果,兩國交惡,熊國撤走了專家,後續的材料也沒有運輸過來。


    在這種情況下,濱城造船廠發揚奮戰精神,經過摸索,終於完成了第一艘潛艇的試製。本來原計劃首批仿製建造2艘,隨後安排“二五”計劃期間建造4艘,“三五”計劃期間建造36艘。但由於技術限製,再加上當時配套的潛射彈道導彈還沒有研製出來,所以並未進行後續艇的建造,隻造了一艘。


    這艘潛艇,排水量三千多噸,屬於大型潛艇的範疇了,同時期的033型,排水量還不到兩千噸。


    同時,它的先進之處,還在於它屬於彈道導彈潛艇。這種熊國設計的潛艇,裝有3具ss-n-4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器,導彈長9.5米,彈徑880毫米,射程350千米,雖然性能不咋地,但是,它畢竟是一款能發射彈道導彈的潛艇。


    雖然在服役之後,由於沒有配套導彈,該潛艇在很長時間裏隻能作訓練使用。


    同時,隨著漢國準備開始研製第一代潛射彈道導彈,需要進行大量的水下導彈係統合練和發射試驗,而該艇本身具備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於是決定以031型艇為試驗艇,由其來配合計劃研製的漢國國產第一型潛地彈道導彈的各項先期發射試驗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031潛艇開始了改裝。


    第一步,將艇上的3具蘇製cm-60型水上導彈發射裝置改為2具國內自行設計的“巨浪-1”型導彈水下發射裝置。


    新型發射裝置的核心是將導彈推出筒外、射出水麵的導彈彈射裝置,跨越潛地導彈第一代壓縮空氣彈射裝置和燃氣彈射裝置的技術水平,仿照鷹國彈道導彈核潛艇,使用了最新型的燃氣-蒸汽彈射裝置,係統結構簡單、導彈發射過載小、彈射推力大,具備了世界一流技術水平。


    之後,為了改進高海況下導彈發射的能力,該艇緊接著又進行了第二次改裝,這次改裝結束之後,舷號也改為了遠征200號潛艇。


    但是,導彈的試射,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每次回來,都要進行改進,這次,回到造船廠,那說不定是有什麽項目要進行大的改進了。


    按說,這是國內的最高機密,但是,秦觀的級別已經達到了,而且,有秦觀的參與,說不定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秦總,我們想要完成實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我們在水下發射上進行的實驗已經足夠多了,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讓導彈成功出水沒有太多問題,但是,潛艇的定位,還是一個大問題。”


    想要讓導彈打得準,那就必須要有先進的定位係統。


    彈道導彈的發射,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導彈發射時候的位置,目標的位置,地球的自轉等等因素都考慮進去,然後計算機計算彈道,什麽時候發動機關機,什麽時候再入大氣層等等。


    如果這個不夠精確,那導彈過去,誤差可能會有幾千米。


    在陸地上,發射場地的位置是確定的,哪怕是機動發射,也是事先找一定的發射陣地,坐標都是已知的。


    但是海上就不同了。


    潛艇在大海裏麵航行,隨時根據需要發射導彈,如果不能精確地知道自己的位置,那射出導彈的準頭也不夠高。


    秦觀也是皺了皺眉頭:“是啊,這個問題,交給我們來解決吧,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從國際上獲得一些先進技術,然後交給我們的技術專家,希望盡快能夠研製出激光陀螺來。”


    高技術的發展是不容易的,漢國到現在為止,也依舊有一些技術沒有趕上,慣性製導係統就是一方麵。


    除了潛艇之外,戰機,導彈,都需要這種先進的技術啊。


    慣性導航係統,以陀螺和加速度計為敏感器件的導航參數解算係統,該係統根據陀螺的輸出建立導航坐標係,根據加速度計輸出解算出運載體在導航坐標係中的速度和位置。


    其中,這個陀螺關係重大,陀螺受到的阻力越小越好。


    最初的是滾珠軸承式陀螺,其漂移速率為(l-2)°/h,這個精度是很差的,最初的v-2火箭就是這種製導係統,僅僅幾百公裏的射程,誤差可能就有十幾公裏。


    之後,通過攻克慣性儀表支撐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氣浮、液浮和磁浮陀螺儀,其精度可以達到0.001°/h。


    漢國現在的水平,使用的是液浮陀螺,長征係列火箭,使用的就是這種產品,雖然精度已經不低了,但是,累積下來的誤差還是很可觀的,如果潛艇是水下巡邏半個月,就無法滿足發射導彈的需要了。


    他們這次,就是出去了半個月,然後回來重新調整陀螺,也在商議解決的辦法。


    辦法是什麽?當然是激光陀螺。


    1960年激光陀螺首次研製成功,在西方世界裏,廣泛應用這種陀螺來進行慣性導航,西方的戰機,導彈,等等,都使用這種陀螺。


    但是漢國方麵,還沒有任何的技術儲備。


    怎麽辦?當然是從武器資料墳場裏麵找了!這個難關不僅僅是潛艇的,導彈,飛機啥的,都有著方麵的需求啊,秦觀已經下定了決心,找到資料,交給漢國導航係統研究的領軍人林教授,然後需要加工設備的話,自己再從機床墳場裏麵找,總之,這個技術難題,一定要解決掉!


    “如果時間上來不及,我們也可以通過某些渠道,進口到西方先進的激光陀螺,裝在我們的潛艇上,先滿足了需要。”秦觀又補充道。


    畢竟水下發射實驗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可能會等不及己方研究出來,從西方市場上進口個成品過來,也不是難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鏖戰銀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華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華雄並收藏鏖戰銀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