塤都在大桓還沒有建立,塤部落的時候,塤人就已經生活在這裏了,依靠一座上古遺跡建立,是大桓最深厚的根基,可以說大桓的一切,都是由這一座遺跡而來。


    所以哪怕百年間發生了種種變局,大桓的都城依舊在這裏未曾變過,不過哪怕地方未曾變過,但是塤都和百年前的塤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方修乘坐的牛車並不是那種乘坐的車架,而是用來拉貨的牛車。


    方修就這樣倒躺在貨物上麵,腦袋枕著雙手,身上放著一梭鬥笠,看著大道的兩旁。


    一如他當初離開塤都的模樣。


    一切都和百年以前不一樣了,不論是人、房屋、城郭都變了。


    物是人非,滄海桑田。


    百年休養生息,豐饒大地和未曾發過大的天災戰禍,不斷推行的文明和修士、異人、巫祭影響之下的世界,就好像被不斷鞭策的馬車,沿著大道一路狂奔。


    茅屋土牆、寬大街道和滿大街的牛、羊、捆縛的奴隸全都消失不見了,化而出現的是青磚綠瓦,是繁華的街市、酒肆、商鋪。


    駿馬嘶鳴,馬車滾滾而過,不再是公族巫祭的專屬,店肆商鋪之中人流進進出出,路旁牛馬拖著貨物被卸下。


    不見了古樸而帶著菜色的庶民,沒有了滿大街關著膀子甚至赤身裸體的情況,人們穿著深色布衣、或者褐縷草鞋,不再披頭散發紋身,學者官吏束發帶冠,彬彬有禮。


    還有那帶著木冠的學子,街頭可以看到寫著字的招牌,迎風招展的布幡,貼著告示的牆壁。


    文字深入到了角角落落,看到這一幕的方修,不知道為何,嘴角一下子翹了起來,眉眼之中露出了一絲笑意。


    牛車沿著陡坡而上,隨著人群和車馬上了一座石橋,橋下有開鑿的河流,從城外的護城河連接在一起,直通大河的支脈,這是百年前未有的。


    站在這裏,回頭望去,就能夠看到滿城的景色。


    千萬青瓦屋舍綿延向遠方,亭台樓閣處處,人聲鼎沸,車水馬龍。


    橋上麻衣少女抱著父親的手臂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橋下的船夫輕鬆的撐起船杆,遠處的的店肆老翁背著貨物滿頭大汗,人生百態,盡顯眼中。


    方修站起來,眺望向遠方,一瞬間感覺夢回百年,自己也曾經站在這裏回頭顧盼。


    方修的臉上一瞬間失神,感覺歲月匆匆,時間如梭,自己也隻是其中一個過客,不論身份高低,不論強弱,也留不住那歲月。


    穿過城北的大街時候,路過一處樸實但精致的學宮前前,門口人群簇擁,熱鬧無比,好像聚集在一起討論著什麽。


    原本隻有一座大院的塤都學宮,擴建變成了連綿一大片的建築,但是模樣卻和當初沒有大變,依舊如同當初那般樸實無華。


    其內光是學子門徒就有千人,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大賢大能從這裏走出,名留青史,改變天下,這裏早已也不再是一處單純的教書育人的學宮,而是天下學者的聖地。


    各國開宗立派,立下種種學說,教化天下的諸子賢人都出自這裏或者和這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每年不知道有多少人慕名而來。


    學宮大門敞開,從未禁止人出入,但是每個人在進出之時,都會對那門口的塤都學宮石碑鞠躬行禮,據說那是豐聖親手留下的聖跡。


    正是豐聖在這裏立下了這塊石碑,建立了塤都學宮,傳道天下,才有了他們。


    門前和院內圍著不少人,聽數名學者站在門前,辯論著關於人生善惡的問題,誰能夠講得讓人信服,就看見上百人一同為之歡呼舉臂,揮袖如雲。


    門前和院內的月槐藤花盛開,花藤伴隨著秋風搖曳,美豔不可方物,隨風吹過,花瓣散落漫天,掠過坐著馬車經過這裏的方修,落入他的手中。


    方修看著那熟悉的塤都學宮石碑,和塤都學宮的諸多門徒學子擦肩而過,沒有人注意到這個看上去年雖不大的男子,近百年前曾經在這裏講道傳經。


    方修撚著落下的花瓣,輕輕的嗅了一口:“又回來了!”


    “到咯!到咯!”趕著牛車的壯漢,回頭提醒後麵的白臉青年,卻發現躺在後麵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見,隻剩下灑滿的月槐藤花。


    塤都學宮這一任夫子名為易衍,自三聖離去之後,諸子賢人皆數散去,塤都學宮的文運仿佛被諸子賢人盡數分去了一般。


    諸子在各國的學說昌盛無比,發展壯大,而塤都學宮雖依舊為文聖之地,卻不再複那諸子大賢齊聚塤都學宮時候那般鼎盛。


    易衍穿著一身夫子長袍坐在後麵的藏書庫側的靜室之內,夫子袍仿佛是從第一代夫子豐時期就流傳下來的,此後就沒有再變過。


    前院雖然不禁止人進出,但是這後麵的藏書庫卻是除了夫子允許,絕對不允許進出。


    藏書庫之中的都是三聖留下的手稿、經意、學說,有莊聖整理的豐聖生平言論留下的《傳道》,莊聖留下的《無涯》,伊聖用盡一生編撰的《問道》,以及豐聖的二十四門徒,後來的諸子賢人親手抄錄留下的經義,這一切都是塤都學宮最重要的根基。


    易衍小心翼翼的翻讀著三聖和諸賢留下的書卷,哪怕讀過已經不下千百遍了,但是每一次讀,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新感悟,三聖和諸賢留下的經義、學說、大道,值得用一生去解讀。


    易衍年歲也不小了,今年五十有二,是伊聖的門徒弟子,到了這個年歲,自然希望能夠如同三聖諸子一般,留下自己的學說道理,以傳後人。


    易衍鋪開麵前的白卷,拿著毛筆在硯台之上抹了抹,幾次下筆卻又停下了。


    “不妥!不妥!”


    易衍斟酌了良久,最後還是站了起來,想要拿起放在一旁桌案上的玉簡,但是老邁的手掌探過去,卻發現那玉簡已經不在原處。


    “噫?”


    夫子易衍疑惑的看了過去,就看見在席案一旁,一個穿著和他一般的男子坐在了席子上,靠牆捧著那白玉一般的玉簡,攤開緩緩閱讀。


    “放下!傳道玉簡乃塤都夫子信物,學宮傳道之物!”


    “你是誰的學生,如此不懂規矩!”


    哪怕以易衍的養氣功夫,此刻也勃然大怒,麵前這個年輕人私自闖入藏書庫重地,還私自翻閱傳道玉簡,這可是隻有夫子才能夠觸碰的學宮傳承之物,每一代夫子臨死之前,才會傳給下一代塤都學宮夫子。


    方修看著傳道玉簡上麵千萬言文字不斷劃過,整個玉簡之中記錄的不僅僅有著諸子大賢的各派學說經義,還有著正史和大量曆史人物的言論記載。


    看著麵前這個憤怒得吹胡子瞪眼的夫子易衍,淡淡的說出了一句:“吾也曾是夫子!”


    “胡說,你是哪來……”


    易衍話還沒有說完,目光突然掠過了壁上掛著的聖人畫像。


    三位文聖高高在上,如同照徹萬裏山河,點燃人道文明的太陽。


    其中為首的一個男人,手持著傳道玉簡,目光深邃好像穿過了千萬載歲月,下角還有著一行蒼勁的小字。


    正是《傳道》開篇第一句。


    筆走龍蛇,充滿了滄桑的意味。


    易衍扭過頭來,看向了端著玉簡,目光淡然深邃的男人。


    他的麵貌神態,和畫像之上一般無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支配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曆史裏吹吹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曆史裏吹吹風並收藏重生支配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