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之後,常樂每日裏,除了必要的活動之外,其餘的時間,全都用來了修煉。
不得築基,不入修真者大門!
常樂牢牢的,記住了這句話。
他的居所附近,盡是空氣清新之地,住處也隻他一個人,因此極為方便他,自我安排修煉時間。
這修煉初始,卻是有著許多規矩,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需鬆些,這是為了,有利氣血流通。
與常樂以前,所想像中的不同,修煉之姿勢,並無一定之限製,行立坐臥可。
行,可緩步而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盤坐即可,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築基大法】對於姿勢,並無一定之限製,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常樂依法行功,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
所謂觀丹田,就是觀丹田之炁。
微閉雙目,是因為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所謂微閉是指,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常樂兩耳屏卻,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
【築基大法】上說過,“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
這就是“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以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常樂又依著要求,以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麵頂住。
這是因為人的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炁,修煉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不管以何種姿勢行功,之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則無法馭炁。
【築基大法】對於止念之法,有著專門的論述,“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裏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
“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
意思是說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常樂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以補充呼出之氣。
呼必呼盡,吸必吸滿,這是吐納之要求。
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
常樂這樣,口呼鼻吸三次之後,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
常樂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這叫做心息相依。
其實人本來的呼吸,並不能使吸入之氣,直達至丹田。
這是因為,在人之心髒處,原先有一個管道,上係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
其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出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
“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
有人初入修真之門時,經常胸悶胸痛,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衝壞的緣故。
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製憋炁。勿執著,勿勉強,隻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久了,便可慢慢衝開。
這常樂慢慢修煉,卻發現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吸長呼短。
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使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
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
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至此時,橐龠已通。
這時隻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
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即“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
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愈是修煉,常樂愈是發覺,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常樂自覺,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
而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
常樂心中一陣歡喜,知道胎息已成。
【築基大法】上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
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就在於此,到此地步,修真大門已開,仙道之路,已在常樂麵前。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
所謂“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常樂驟然起身,仰首發出一聲長嘯。
他築基已成!
從今往後,再與常人不同。
不得築基,不入修真者大門!
常樂牢牢的,記住了這句話。
他的居所附近,盡是空氣清新之地,住處也隻他一個人,因此極為方便他,自我安排修煉時間。
這修煉初始,卻是有著許多規矩,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需鬆些,這是為了,有利氣血流通。
與常樂以前,所想像中的不同,修煉之姿勢,並無一定之限製,行立坐臥可。
行,可緩步而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盤坐即可,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築基大法】對於姿勢,並無一定之限製,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常樂依法行功,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
所謂觀丹田,就是觀丹田之炁。
微閉雙目,是因為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所謂微閉是指,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常樂兩耳屏卻,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
【築基大法】上說過,“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
這就是“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以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常樂又依著要求,以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麵頂住。
這是因為人的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炁,修煉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不管以何種姿勢行功,之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則無法馭炁。
【築基大法】對於止念之法,有著專門的論述,“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裏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
“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
意思是說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常樂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以補充呼出之氣。
呼必呼盡,吸必吸滿,這是吐納之要求。
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
常樂這樣,口呼鼻吸三次之後,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
常樂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這叫做心息相依。
其實人本來的呼吸,並不能使吸入之氣,直達至丹田。
這是因為,在人之心髒處,原先有一個管道,上係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
其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出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
“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
有人初入修真之門時,經常胸悶胸痛,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衝壞的緣故。
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製憋炁。勿執著,勿勉強,隻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久了,便可慢慢衝開。
這常樂慢慢修煉,卻發現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吸長呼短。
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使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
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
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至此時,橐龠已通。
這時隻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
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即“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
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愈是修煉,常樂愈是發覺,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常樂自覺,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
而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
常樂心中一陣歡喜,知道胎息已成。
【築基大法】上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
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就在於此,到此地步,修真大門已開,仙道之路,已在常樂麵前。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
所謂“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常樂驟然起身,仰首發出一聲長嘯。
他築基已成!
從今往後,再與常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