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盤上的這段記載,將北魔帝的記憶帶到遙遠的從前。
上古末期,大魔靈座下第一天魔尊者——青聖魔靈摩青陽被諸神合力封印一百年後,一個名叫魔月的紅魔來到了初建不久的北方地府。他帶著訂製小魔棺的憑證信物,沒費周折便取走了四十九個小無量壽棺。
因為當時整個紅魔族都急於撇清和摩青陽的關係,北方地府根本不敢多問魔月一句;隻盼著他趕快將摩青陽訂製的東西取走。至於這片東西的用途和去向,北方地府更是一無所知。
聽完北魔帝的講述後,燕朗開口問道:“既然這魔月也是紅魔,二位魔帝一定知道他的來曆吧?”
北魔帝點點頭說道:“說起來魔月原本並非紅魔族——他本出自青、紅、白、黑四大魔族中的黑魔族。後來不知因為什麽原因,魔祖將他劃歸到紅魔族。不久之後,就發生了諸神滅魔的毀滅性災難;魔月隨著紅魔族僥幸逃過一劫,他應該是黑魔中唯一的幸存者了。”
南魔帝的表情忽然顯得有些憤憤不平,他開口說道:“老夫也想起那件事了——此事非常蹊蹺。當時我們私下裏議論紛紛:都說魔祖之所以私護著一個黑魔,是因為魔月掌握了魔祖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他一旦被滅,那秘密就會自動公之於眾。”
燕朗心想:魔月原本是黑魔,而魔門秘術的基礎正是黑魔道;魔月又是取走四十九個小無量壽棺的人——這些都表明魔月和魔門之間必然有非同尋常的關係;這也解釋了魔門中黑魔道的來源之謎。
關於魔門的線索越來越多,卻也更加詭秘、複雜。魔月無疑是其中很關鍵的一環,或許他就是魔門和焚天大魔靈之間聯係的紐帶。
想到這裏,燕朗請南北二魔帝仔細回憶一下關於魔月的事情。然而魔月向來行事詭秘,與紅魔族來往極少;二魔帝對他所知並不多。不過南魔帝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魔月被魔祖歸入紅魔族後,曾經在西方地府蟄伏過一陣子;一直到諸神滅魔風聲過後,他才離開那裏。或許西方地府會有魔月很多的線索。
燕朗又問起小石函上刻著的“萬劫不動咒”,以及焚天大魔靈的事情。沒想到:二魔帝卻對“萬劫不動咒”一無所知,對焚天大魔靈他們也僅僅知道——這是在諸神滅魔前在魔族中流傳出來的一個名號。
二魔帝都認為:焚天大魔靈並不真實存在,而是昔日魔族中的少壯派虛構出來的東西。他們假借焚天大魔靈的名義自成一派,宣揚脫離無能的魔祖對抗諸神。不過這些激進的少壯派,幾乎沒有一個從諸神滅魔的大災變中幸存下來的;隻有保守的、與世無爭的四府紅魔族一直延續到現在。
燕朗問道:“那魔月是否也曾是魔族中少壯派的一員?”
北魔帝說道:“這個倒是沒有聽說過,不過就算他是少壯派的一員也不會表露出來。”
最後燕朗拿出了那塊隕石對北魔帝說道:“北魔帝久居極北之地,可否見過這種石頭?”
北魔帝接過隕石隻看了一眼就很肯定的說道:“這是石天舟上的碎石,我們頭頂上的大冰山上曾經有過不少。不過,現在都被埋在冰雪深處了。”
燕朗將這塊隕石的來曆簡要的告訴二人,接著說道:“我一直以為這是天上掉下的流星碎片,還從來沒聽過石天舟是何物。而且我在神火山時並沒有發現天上有舟船一類的東西,莫非石天舟是一顆星辰的名稱?”
北魔帝說道:“石天舟的確是一個星辰的名字,不過它也確實是一艘大船:大小應該是月亮的十倍。因為它一直藏在暗處,遠古時曾被認為它是月亮的伴星——古稱伴月也稱寒星;直到一億多年前寒星才離開星位不知所蹤。而我見到它也是在一億年前。”
北方地府初建前,北魔帝為了選擇合適的合適的地域來到了極北冰原。在這裏他親眼目睹了一個遮天蔽日的石舟懸浮在大冰山頂,大的根本無法看到邊緣。大量灼熱的碎石從石舟上“流”下來,陷入大冰山的冰雪中;形成了一大片蒸騰的霧氣。
當時北魔帝的好奇心戰勝了恐懼,他飛過去靠近石舟想一看究竟。這時從石舟裏飛出了兩個身形細高的兩個“人”。
北魔帝注意到:石舟上並沒有出入口——他們根本就是直接穿透石舟飛出來的,仿佛石頭對他們來說隻是空氣而已毫無阻礙。
這兩個“人”用意念告訴北魔帝:他們是月族人——是來自於月亮旁邊的石天舟,他們正在把石天舟上的廢石傾倒在這裏;這座萬丈大冰山其實就是由這些廢石堆積而成——這也是月亮形成的方式。
北魔帝大驚,他用心念問道:“月亮是你們用廢石堆積出來的?”
月族人肯定了他的疑問,隨後飛入了石舟。不久之後,廢石流傾倒完畢;石舟忽然憑空消失了。
驚詫之後,燕朗又把魔門弟子明星的事情告訴了北魔帝;然後問道:“依你看:明星是否真的能夠和月族人進行溝通?月族人在神火山拋下大量廢石究竟出於什麽目的?”
北魔帝說道:“月族人沒有語音,溝通完全是通過互相感應。明星有遠程天目通,所以他是有可能和月族人進行溝通的。不過他們的感應方式和我們的完全不同——隻有他們主動開啟溝通的通道,才可以實現交流。”
燕朗暗想:這麽說——是月族人主動要和明星進行溝通的。那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麽——這個恐怕隻有月族人自己知道了。
帶著滿腹疑問,燕朗一行告別南北二魔帝打算去往西方地府。
就在他們離開後不久,一個小小的紅影也悄悄的離開了北方地府——他正是被玉嬰教訓過的魔紅蝠。隻見他遠遠看著血魂紅雲離去的方向,詭異的一笑;緊接著搖身一閃、用瞬移術離開了極北冰原。
上古末期,大魔靈座下第一天魔尊者——青聖魔靈摩青陽被諸神合力封印一百年後,一個名叫魔月的紅魔來到了初建不久的北方地府。他帶著訂製小魔棺的憑證信物,沒費周折便取走了四十九個小無量壽棺。
因為當時整個紅魔族都急於撇清和摩青陽的關係,北方地府根本不敢多問魔月一句;隻盼著他趕快將摩青陽訂製的東西取走。至於這片東西的用途和去向,北方地府更是一無所知。
聽完北魔帝的講述後,燕朗開口問道:“既然這魔月也是紅魔,二位魔帝一定知道他的來曆吧?”
北魔帝點點頭說道:“說起來魔月原本並非紅魔族——他本出自青、紅、白、黑四大魔族中的黑魔族。後來不知因為什麽原因,魔祖將他劃歸到紅魔族。不久之後,就發生了諸神滅魔的毀滅性災難;魔月隨著紅魔族僥幸逃過一劫,他應該是黑魔中唯一的幸存者了。”
南魔帝的表情忽然顯得有些憤憤不平,他開口說道:“老夫也想起那件事了——此事非常蹊蹺。當時我們私下裏議論紛紛:都說魔祖之所以私護著一個黑魔,是因為魔月掌握了魔祖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他一旦被滅,那秘密就會自動公之於眾。”
燕朗心想:魔月原本是黑魔,而魔門秘術的基礎正是黑魔道;魔月又是取走四十九個小無量壽棺的人——這些都表明魔月和魔門之間必然有非同尋常的關係;這也解釋了魔門中黑魔道的來源之謎。
關於魔門的線索越來越多,卻也更加詭秘、複雜。魔月無疑是其中很關鍵的一環,或許他就是魔門和焚天大魔靈之間聯係的紐帶。
想到這裏,燕朗請南北二魔帝仔細回憶一下關於魔月的事情。然而魔月向來行事詭秘,與紅魔族來往極少;二魔帝對他所知並不多。不過南魔帝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魔月被魔祖歸入紅魔族後,曾經在西方地府蟄伏過一陣子;一直到諸神滅魔風聲過後,他才離開那裏。或許西方地府會有魔月很多的線索。
燕朗又問起小石函上刻著的“萬劫不動咒”,以及焚天大魔靈的事情。沒想到:二魔帝卻對“萬劫不動咒”一無所知,對焚天大魔靈他們也僅僅知道——這是在諸神滅魔前在魔族中流傳出來的一個名號。
二魔帝都認為:焚天大魔靈並不真實存在,而是昔日魔族中的少壯派虛構出來的東西。他們假借焚天大魔靈的名義自成一派,宣揚脫離無能的魔祖對抗諸神。不過這些激進的少壯派,幾乎沒有一個從諸神滅魔的大災變中幸存下來的;隻有保守的、與世無爭的四府紅魔族一直延續到現在。
燕朗問道:“那魔月是否也曾是魔族中少壯派的一員?”
北魔帝說道:“這個倒是沒有聽說過,不過就算他是少壯派的一員也不會表露出來。”
最後燕朗拿出了那塊隕石對北魔帝說道:“北魔帝久居極北之地,可否見過這種石頭?”
北魔帝接過隕石隻看了一眼就很肯定的說道:“這是石天舟上的碎石,我們頭頂上的大冰山上曾經有過不少。不過,現在都被埋在冰雪深處了。”
燕朗將這塊隕石的來曆簡要的告訴二人,接著說道:“我一直以為這是天上掉下的流星碎片,還從來沒聽過石天舟是何物。而且我在神火山時並沒有發現天上有舟船一類的東西,莫非石天舟是一顆星辰的名稱?”
北魔帝說道:“石天舟的確是一個星辰的名字,不過它也確實是一艘大船:大小應該是月亮的十倍。因為它一直藏在暗處,遠古時曾被認為它是月亮的伴星——古稱伴月也稱寒星;直到一億多年前寒星才離開星位不知所蹤。而我見到它也是在一億年前。”
北方地府初建前,北魔帝為了選擇合適的合適的地域來到了極北冰原。在這裏他親眼目睹了一個遮天蔽日的石舟懸浮在大冰山頂,大的根本無法看到邊緣。大量灼熱的碎石從石舟上“流”下來,陷入大冰山的冰雪中;形成了一大片蒸騰的霧氣。
當時北魔帝的好奇心戰勝了恐懼,他飛過去靠近石舟想一看究竟。這時從石舟裏飛出了兩個身形細高的兩個“人”。
北魔帝注意到:石舟上並沒有出入口——他們根本就是直接穿透石舟飛出來的,仿佛石頭對他們來說隻是空氣而已毫無阻礙。
這兩個“人”用意念告訴北魔帝:他們是月族人——是來自於月亮旁邊的石天舟,他們正在把石天舟上的廢石傾倒在這裏;這座萬丈大冰山其實就是由這些廢石堆積而成——這也是月亮形成的方式。
北魔帝大驚,他用心念問道:“月亮是你們用廢石堆積出來的?”
月族人肯定了他的疑問,隨後飛入了石舟。不久之後,廢石流傾倒完畢;石舟忽然憑空消失了。
驚詫之後,燕朗又把魔門弟子明星的事情告訴了北魔帝;然後問道:“依你看:明星是否真的能夠和月族人進行溝通?月族人在神火山拋下大量廢石究竟出於什麽目的?”
北魔帝說道:“月族人沒有語音,溝通完全是通過互相感應。明星有遠程天目通,所以他是有可能和月族人進行溝通的。不過他們的感應方式和我們的完全不同——隻有他們主動開啟溝通的通道,才可以實現交流。”
燕朗暗想:這麽說——是月族人主動要和明星進行溝通的。那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麽——這個恐怕隻有月族人自己知道了。
帶著滿腹疑問,燕朗一行告別南北二魔帝打算去往西方地府。
就在他們離開後不久,一個小小的紅影也悄悄的離開了北方地府——他正是被玉嬰教訓過的魔紅蝠。隻見他遠遠看著血魂紅雲離去的方向,詭異的一笑;緊接著搖身一閃、用瞬移術離開了極北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