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溯至魏昭武二年七月二十日,楚水君率領百萬大軍攻破定陶。


    至此,魏國的宋郡,全境淪陷。


    攻破定陶之後,楚水君向衛國派出使者,要求衛國‘棄暗投明’,率領舉國軍隊加入到討伐魏國的聯軍當中。


    同時,楚國上將項末率領十幾萬大軍陳兵於衛國邊境的「菏澤」。


    在楚水君的軟硬兼施下,衛王費畏懼於邊境的百萬諸國聯軍,唯恐惹怒聯軍,致使國家破碎、王位不保,終於在七月二十六日,對外頒布王令,終止與魏國的盟約,並順從大義,加入諸國聯軍,一同討伐魏國。


    至此,除西垂秦國以外,中原之地上的韓、齊、魯、衛、越、楚等諸國,皆對魏國宣戰,魏國舉世皆敵。


    七月二十七日,齊將田耽,先克「煮棗」縣。


    七月二十九日,齊將田耽、楚將項末、項培、並越將吳起,圍攻濟陽。


    當時,濟陽殊死抵抗。


    除成陵王趙燊等人以外,堅守城池的尚有濟陽王趙倬與長子趙成玄,以及慶王趙信的內弟戶牖侯孫嘉——十幾年前,在其父孫牟死於頤王趙殷主謀的叛亂之中後,孫嘉便繼承了其父的爵位。


    雙方鏖戰兩日,最終,濟陽一方不敵諸國聯軍兵多將廣,最終還是被聯軍攻陷。


    在即將破城之時,濟陽王趙卓因為自己被流矢命中腹部,心知自己年勢已高,就算破城之後還能苟活幾日,多半也會亡於撤軍途中的勞頓。


    於是,他便將長子趙成玄叫到跟前,囑咐他道:“濟陽已不能保,我兒速速帶著你兄弟幾人立刻率軍撤往大梁,日後我濟陽趙氏一門,就托付於你了。”


    趙玄幾番苦勸無果,隻得聽從父親的命令,帶人撤出濟陽。


    隨後,濟陽王趙卓又對成陵王趙燊叮囑道:“我對賢兄斷後,賢兄且率軍撤往大梁,雖我大魏王都此刻已不在大梁,但大梁東郊仍有我趙氏王族王陵,切不可被狗賊破壞,使我趙氏一門顏麵喪盡。”


    成陵王趙燊鄭重其事地應下。


    破城之時,魏軍全部撤離,唯剩下濟陽王趙卓,仍率領私軍繼續抗爭。


    最終,濟陽王趙卓與麾下八百餘名私軍盡皆戰死城內,鮮有人逃生。


    八月初二至初四,齊將田耽攻克「外黃」、楚將項末攻克「平丘」。


    初五,聯軍攻打「小黃」。


    駐守在小黃的黑鴉眾,見敵軍人多勢眾,遂帶著圈禁的(慶王)趙信撤向大梁。


    八月初六,諸國聯軍攻陷「陳留」。


    至此,諸國聯軍離魏國的舊都大梁,已僅僅隻剩下四十餘裏距離。


    不過,大梁方亦做好了抵禦敵軍的準備。


    自朝廷遷都之後,大梁府府正褚書禮,便成為了這座舊日王都的最高官員。


    因此在十幾日前,當得知諸國聯軍攻破定陶,即將攻打到大梁時,褚書禮便召集了大梁城內的將領,與他們商議阻擊敵軍的事宜。


    大梁作為魏國的陪都,這一帶亦有兩萬禁衛軍駐守,平日裏除了負責大梁城的治安以外,還肩負著守護大梁學宮以及協守冶城的職責,由前禁衛八統領之一的「靳炬」擔任都尉。


    副將有二人,一人乃是前郎衛統領「周驥」,還有一人則是隴西魏氏出身的將領「侯聃」,三人共同執掌這兩萬大梁禁衛軍。


    八月上旬前後,成陵王趙燊率領敗軍退至大梁,與大梁禁衛軍匯合,共同在大梁城外構築防禦設施,以阻擋諸國聯軍。


    期間,為了守護王陵,不使趙氏因為祖陵遭到毀壞而蒙羞,成陵王趙燊與長子趙成瑞,並濟陽王世子趙成玄,率軍駐紮在大梁城外的東山,在山上建造營寨。


    至於大梁學宮內的學子,大梁府府正褚書禮則早已派遣兵卒將其中的文士、學子通通帶到城內。


    八月十一日,楚水君率領諸國聯軍抵達大梁境內。


    大梁,乃是魏國舊日的都城,縱使諸國聯軍自從起兵一來連戰連勝,也不會輕視這座城池。


    更何況,楚水君更希望通過威迫,迫使大梁城內的官民獻門投降,畢竟大梁這座城池對於魏國的意義非同小可,若能迫使城內魏人投降,這可遠比強行攻陷城池更能打擊魏國的士氣。


    為此,楚水君派了一名使者前往大梁城內,希望能夠使大梁迫降。


    沒想到,那名使者還未進城,隻是在城下高聲叫嚷,希望與城內的城守見一麵,就被站在城樓上的大梁府府正褚書禮,命魏將周驥一箭射死。


    “豈有此理!”


    聽聞此時,楚水君大怒,當即命令齊將田耽、楚將項末、項培以及越將吳起,各自率領軍隊攻打大梁,而其餘軍隊,則在距離大梁大概二十裏處的位置建造營寨。


    不得不說,大梁城作為魏國舊日的都城,它的防禦性能,可非諸國聯軍此前攻克的那幾十座城池可比。


    隻見城牆上,每二十步就設有一座崗亭,崗亭內皆安裝有魏國目前最優秀的第四代魏連弩。


    不得不說,魏國曾經在安裝這些魏連弩時,其實僅僅隻是作為一種象征或者裝飾,畢竟,就算魏國已遷都到雒陽,但仍無法改變大梁在魏人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但凡是冶造局研究改良出最新的戰爭兵器,首先會用於大梁的城防,盡管當時大部分人都覺得,這些當前最先進的戰爭兵器,可能這一輩子也難以派上用途。


    但沒想到的是,這回還真派上了通途,而且一開局,便讓諸國聯軍灰頭土臉。


    這不,在諸國聯軍強攻大梁的時候,城牆上的魏連弩便開始發威,專門瞄準著城外那些跨坐在戰馬上的將領,逐個點名射擊。


    僅僅隻是一炷香的工夫,諸國聯軍中便有三十幾名將領被射殺,無一幸免。


    這驚地楚水君立刻終止了對大梁城的進攻。


    事實上,當時諸國聯軍的士卒,甚至才剛剛一路狂奔到城下,還未對大梁的城防士卒造成什麽有效的威脅。


    “怎麽可能?魏連弩的射程,莫非有近八百步?”


    站在陣地的前方,楚水君估測著大梁城牆上那些魏連弩的射程,莫名震撼。


    八百步,換算下來大概三百丈左右,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的射擊距離,它甚至比其他國家打造的拋石機還要遠。


    楚水君估測地頗為精準,第四代魏連弩,擁有著近三百丈的恐怖極限射程。


    雖說在這個極限射程下,它無法洞穿魏國最新式的鐵盾,但要知道,這個比較對象乃是魏國最新式的鐵盾,而並非是其他國家的盾牌或者甲胄。


    而一名千人將,一般他的有效指揮半徑是多少?四百步!


    也就是說,倘若這名千人將想很好地指揮自己麾下的士卒,他最起碼也得呆在距離最前線大概四百步的距離內,負責指揮方圓四百步內的士卒。


    然而這個距離,恰恰好就在魏國連弩的點名射擊範圍內,甚至對於魏國第四代魏連弩來說,這僅僅隻能算是「中距離」而已。


    在這個距離下,就算那些千人將穿著幾層甲胄,且手舉盾牌護地嚴嚴實實,最終也難逃被魏連弩一箭射死的下場。


    『這可如何是好?』


    諸國聯軍的將領們有些犯難了。


    總不能叫那些千人將一個個都躲在後邊吧?這樣還如何指揮其麾下的士卒作戰?


    最終,楚水君隻能下令,命令所有先鋒將領下馬步行,撤除旗幟、更換尋常士卒的甲胄。


    雖然這樣做會增加這些先鋒將領指揮上的困難,但卻是唯一能讓他們逃過魏連弩挨個點名射擊的辦法。


    在想出辦法後,楚水君再次下令進攻大梁。


    這一次攻城,那些在前線指揮士卒作戰的聯軍千人將們,一個個都撤除了顯眼的旗幟,並且更換了尋常士卒的甲胄,這終於使得大梁城牆上的魏連弩啞火了。


    這也難怪,畢竟魏連弩的弩矢皆是精鐵打造,造價亦不菲,倘若幾枚弩矢能換死敵軍一名千人將級別以上的將領,那當然是不虧,但倘若用來射殺一般的士卒,那就太虧了。


    但讓諸國聯軍沒有想到的是,雖然大梁城牆上的魏連弩啞火了,但取而代之的,卻是魏國在魯國弩匣基礎上改良的機關弩匣,這些射速極快的機關弩匣,對諸國聯軍的士卒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迫使楚水君再次在中途下令停止進攻。


    原因很簡單,因為楚水君希望盡快攻陷大梁,因此,他派出去的,皆是諸國的正規軍,也就是諸國聯軍的主力,似這般輕易就死在魏國戰爭兵器的攻擊下,頗為不值。


    “派糧募兵上吧。”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楚水君選擇了他楚國最管用的戰爭方式,即用人命去消耗敵軍的精力以及箭矢。


    不過,單單派出糧募兵,並不能給予大梁足夠的威脅,迫使大梁城內的魏卒時刻繃緊神經,因此,在思忖了一番後,楚水君決定讓衛國的軍隊作為主力,畢竟衛國是迫於無奈才加入到聯軍一方的,與其留著這些與聯軍並不齊心的衛國士卒,還不如讓這些士卒去對大梁城造成威脅——反正魏衛無論哪方的士卒被消耗,在楚水君看來都是一件有利於局勢的事。


    截止當日,距離魏王趙潤率領大軍抵達大梁,還有五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魏宮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賤宗首席弟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賤宗首席弟子並收藏大魏宮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