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標題最後一戰,不是指本書的最後一戰,提前聲明下。』


    ————以下正文————


    片刻後,趙弘潤便來到了軍中的帥帳。


    此時在帥帳內,南梁王趙元佐正與其麾下大將龐煥站在帳中,低聲聊著什麽,待瞧見趙弘潤從帳外走入後,與龐煥一同朝著趙弘潤拱手抱拳:“太子殿下。”


    雖然不失禮數,但也談不上親近。


    對此,趙弘潤並不介意,事實上,他也沒打算與這位曾經反目的三伯變得如何親近,在點點頭權當打過招呼後,便問道:“韓王然派人送來了戰書?”


    聽聞此言,南梁王趙元佐便轉身走到一旁的案幾上,從案幾上一隻木盒內,取出一封書信,交給了趙弘潤。


    “韓王多半是得知太子殿下眼下在我軍營中,是故派人送來這封書信……反正無論我怎麽看,這封戰書都不像是送給我的。”南梁王趙元佐在旁插了句嘴。


    言下之意,他已經看過了其中的內容。


    趙弘潤看了一眼南梁王,沒有多說什麽,畢竟這座軍營乃是鎮反軍的軍營,既然韓王然將戰書投遞到這裏,南梁王查看書信的內容,這當然沒有什麽問題。


    緩緩攤開書信的紙張,趙弘潤一眼就瞧見「昔日一別」等寥寥幾字,心下頓時恍然:南梁王說的沒錯,這封信就是寫給他的。


    原因很簡單,南梁王趙元佐從未見過韓王然。


    隨意地在帳內坐了下來,趙弘潤微皺著眉頭觀閱著韓王然的這份書信。


    在這份書信,或者說戰書中,韓王然反複強調「臣民合力、眾誌成城」,還說什麽要在邯鄲城外與魏軍決一死戰,不過在趙弘潤看來,韓王然的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句話:他韓國內部的主戰派聲勢蓋過主和派。


    這並不奇怪,想來韓國也是虎踞北方的泱泱大國,暫且不說他們比齊人更高傲,但至少也有一份傲氣在,當然不會就這麽輕易將王都邯鄲拱手相讓。


    問題在於,對於這場仗,那韓然有幾分認真?


    『……』


    閉著眼睛,趙弘潤一邊用手指敲擊著麵前的案幾,一邊暗暗沉思著。


    雖然在那份戰書中,韓王然給趙弘潤的訊息儼然是迫於國內主戰派聲勢浩大,就算他貴為韓國的君主也無法無視臣民的一見,但不能否認,他也在嚐試用話擠兌魏軍,就仿佛,他也傾向於與魏軍打上這最後一場仗。


    忽然,趙弘潤開口吩咐道:“派人向大梁傳訊,叫冶造局立刻將本王事先讓他們預備的那些東西……立刻用船運到此間戰場,不得有誤!”


    『這是……在跟我說?』


    龐煥看了看四周,最終將目光落在旁邊的南梁王趙元佐身上,卻見後者淡淡地看著自己。


    好吧。


    暗自苦笑一聲,這位現鎮反軍的主將抱拳接令:“是,太子殿下!”


    待龐煥抓抓頭發暫時離開帥帳前去召喚心腹到大梁送信,南梁王趙元佐瞥了一眼麵色凝重的趙弘潤,隨口問道:“太子是覺得,韓王然有可能會耍什麽花樣?”


    不得不說,南梁王趙元佐的年紀雖然比趙弘潤的父親魏王趙偲還要年長些許,但腦筋依然活絡,一下就抓住了重點——若不是覺得韓王然有可能會在最後一場仗耍什麽花樣,趙弘潤沒有必要派遣通知大梁,讓冶造局將事先準備好的物資運到前線戰場。


    『……他讓冶造局提前準備了什麽呢?』


    南梁王趙元佐心中也有幾分好奇。


    而在聽到南梁王趙元佐的話後,趙弘潤平靜地說道:“韓然是否會耍什麽花樣,我並不能斷定,但,未雨綢繆總是沒錯的。韓國目前唯一的仰仗,無非就是那四萬餘「代郡重騎」,若能在這場仗鏟除這支軍隊……亦未嚐不可。”


    說到這裏,他對南梁王趙元佐說道:“前來送信的信使,還在營中麽?”


    “仍在營中等待我方的回覆。”南梁王趙元佐說道。


    見此,趙弘潤遂站起身來,走到本屬於南梁王趙元佐的坐席,在坐下後拿起案幾上的毛筆,在那份戰書的背後寫了幾行字,隨即在吹了吹墨跡,遞給南梁王趙元佐說道:“叫那信使送至韓然手中,就說,我魏軍應下了!”


    “……”


    南梁王趙元佐盯著趙弘潤看了幾息,在一番欲言又止後,走上前接過書信,搖搖頭走出了帥帳,隻留下趙弘潤獨自一人坐在帥帳內沉思著。


    『……你想耍什麽花招呢?韓然。』


    眯了眯眼睛,趙弘潤暗暗想道。


    而與此同時,在邯鄲城內的宮殿內,韓王然正站在庭院裏觀賞著他最珍愛的幾支鳥兒。


    倘若說曾經他是韜光養晦、試圖通過養鳥而使人覺得他玩物喪誌,那麽現如今,他隻是純粹享受這種樂趣而已。


    在逗弄愛鳥的同時,他心中亦在回憶著近幾日的事。


    有一件事趙弘潤誤會了,那就是,韓王然起初並沒有耍花招的心思,他還不至於用誆騙前者的方式來使前者放鬆警惕,伺機尋求反敗為勝的機會,畢竟中原眾所周知,截止目前為止,得罪魏公子潤的人,下場往往都很慘——韓王然可不願意將國家的命運寄托在飄渺無跡的奢望上,比如說,奢望魏公子潤會被他欺騙什麽的。


    韓王然神祗,在強大的力量麵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是蒼白脆弱的,唯有兩贏的陽謀,才能說服對方,正因為這樣,他在巨鹿境內的那座土坡上,以一名魏人的視角替魏國做出了最佳的戰略規劃,順便將他韓國從魏國的菜盤子摘出去了,讓那位魏公子潤盡管明確清楚他的意圖,卻不得不采納他的建議。


    這才是明智之舉。


    可既然如此,韓王然又為何突然向魏軍送遞戰書呢?


    其實原因就像趙弘潤與趙元佐所猜測的那樣,是韓國內部的主戰派,向朝廷施加了壓力。


    而其中的起因,就在於蕩陰侯韓陽。


    韓陽始終無法接受向魏國乞和,因此,在隱隱察覺到韓王然似乎已暗中與魏公子潤達成協議,心中又急又怒,遂一邊聯絡同道,一邊派人放出謠言,試圖通過對朝廷施壓、對王室施壓的方式,迫使韓王然下令繼續這場戰爭。


    但誰都沒有預料的是,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誰都不願意看到的事:起初韓陽隻是出於自己心中不忿,將前來探監的上穀守馬奢怒罵了一通,卻萬萬沒有想到,馬奢這位對國家忠心耿耿的老臣,被他罵了一通,心氣不順,回到家居然臥病不起,沒過多久就過世了,使得韓國在如此危難的局麵下,再次失去了一員良將。


    為此,蕩陰侯韓陽亦是萬分懊悔。


    但大錯已經鑄成,後悔也無濟於事,但這份後悔,卻衝散了幾分蕩陰侯韓陽心中的怨念與執念,說白了,在連續遭到馬奢病故、而他自己又因此被韓王然革除爵位後,韓陽也難免有些心灰意冷,索性帶著家眷離開了邯鄲。


    然而,韓陽雖然離開了,但他放出的謠言,卻在朝野傳了開來。


    本來,韓王然「欲割讓邯鄲換取與魏國停戰」的約定,就隻有寥寥幾人知情,比如說老丞相申不駭,可韓陽這一弄,就弄得滿城風雨、人人皆知。


    這讓韓王然也感覺到很大的壓力,畢竟,「被魏軍攻陷邯鄲」與「割讓邯鄲」,這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如果說前者是五分恥辱,那麽後者就是十分恥辱,但凡是對這個國家報以赤忱的韓人,都不會願意接受這個事實。


    這不,在短短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內,單單韓氏一族,就有不少論輩分是韓王然叔伯甚至叔公的人前來呈見,一方麵向韓王然表示支持之意,另一方麵則強烈反對以割讓王都的方式換取與魏國的停戰。


    這些人堅決認為,他韓國尚有幾十萬可用軍隊,完全沒有必要低聲下氣向魏國求和,大不了同歸於盡嘛!——反正,即將坐穩「中原霸主」這個位置的魏國,是絕對不可能與他們魚死網破的。


    針對這件事,韓王然私底下與老丞相申不駭抱怨過。


    “……這些人仗著「魏國絕不會選擇魚死網破」,有恃無恐,卻從未考慮過,我大韓還有來自秦國的威脅。……若在與魏國的戰爭中損失了過多的兵力,如何抵禦韓國?”


    聽聞這些抱怨,老丞相眨了眨眼睛,有些意外地幹笑道:“大王深謀遠慮,看得很遠啊……”


    韓王然輕哼一聲,搖搖頭說道:“終歸,寡人的對手乃是那位魏公子潤……當日我姑且以一名魏人的立場,以為魏國謀取最佳利益的方式去說服趙潤,趙潤仍不大願意接受,最後勉為其難,才接納了寡人的建議……”


    “這不奇怪。”老丞相捋著胡須,笑眯眯地說道:“魏公子潤智睿超眾,心高氣傲,當然不會願意接受敵人的建議……這豈不是證明他被大王您比下去了麽?”


    韓王然笑了笑,隨即正色說道:“寡人也是這麽想的,因此可以預見,那位心高氣傲的魏公子,盡管在分析利害後不得不接納寡人的建議,但肯定也會給我大韓製造一些麻煩,比如說,秦國。”


    頓了頓,韓王然長吐一口氣,惆悵地說道:“對於說服魏國停戰之事,寡人此前至少有八成把握。一來,我大韓如今所擁有的,魏國也都擁有……甚至於,他們如今連自己的河西、河套都治理不過來,不至於會有亡我大韓之心;二來,無論是魏王趙偲還是魏公子趙潤,皆稱得上是賢明的君主,不至於窮兵黷武,做於國家無益的戰爭……隻要我方願意尊魏國為霸主,且割讓邯鄲平息魏國對我大韓的怒意,魏國不至於會趕盡殺絕。……但秦國不同,秦國國力落後,近幾十年來全靠以戰養戰維持生計,盡管這幾年來他們在魏國的幫助下,國內經濟稍有起色,但相信他薄弱的國力,無法維持舉國的軍隊,因此無論如何,在秦人的眼裏,我大韓都是一塊鮮嫩的肥肉,相比較魏國,秦國才是真正的欲壑難填。”


    正如韓王然所言,倘若說他對與魏國停戰這件事還有幾分把握,那麽對於秦國,他就真是束手無策了,因為秦國的國策導致這個國家必須對外開戰,通過掠奪外邦的方式來養活國內的軍隊,而目前與秦國接壤的勢力中,有這些年來一直與秦國平分秋色的「西羌」,有剛剛被秦魏聯軍打地丟了河套地區、早已逃到北方高原的「林胡」,有目前中原最強大、且與秦國存在著聯姻之盟的魏國,以及,在這場戰爭中即將落敗、且遠遠比西羌富有的韓國——你說秦國會挑選哪個勢力作為進攻的目標?


    老丞相申不駭欣慰且無奈地點了點頭。


    既然說是抱怨,就注定韓王然與申不駭的這次交談,對於韓國目前的局勢而言並無什麽改變:國內的主戰派,還是依舊要求與魏國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無奈之下,韓王然隻好順從這幫人,畢竟韓國也是一個以貴族、世族為基石的國家,在某些情況下,就算是貴為君王,也不得不對國內的貴族勢力妥協——這在中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什麽稀奇的事。


    既然無法避免要跟魏軍打上一場,韓王然索性也想開了。


    至於這場戰事的勝敗如何,說實話韓王然並不是很在意。


    戰敗,他能接受,反正他一開始就決定詐敗,將邯鄲讓渡給魏國,履行當日他與魏公子潤的約定;若是戰勝了……嘿,那可就有意思了。


    當然,韓王然心中非常清楚,想要戰勝魏軍,而且還是在魏公子趙潤與魏國南梁王趙元佐已匯合的情況下,這簡直難如登天。


    可話說回來,誰也不能保證這場仗他韓國就沒有一丁點的勝算不是?


    至少,他韓國還有一支非常強大、強大到連魏軍都不敢正麵抗衡的「代郡重騎」。


    一想到那支代郡重騎,此刻韓王然心中難免就愛恨交加。


    記得在奪回大權後,他曾觀閱過近幾年來國庫的開支,當他發現,釐侯韓武竟然用那樣一筆天文數字般的開支才打造了那五萬代郡重騎後,他簡直瞠目結舌。


    因為這筆錢,比他們韓國一年的稅收還要多,而且是多得多,多到韓王然心口隱隱感覺有點絞痛。


    而更恨的是,據代郡守司馬尚透露,重騎兵還需要維護,比如說,鐵甲壞損、戰馬受傷等等,經粗略統計,這支重騎兵維護一次的費用,足以讓韓國由無到有重新打造一支步兵。


    因此,在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韓王然果斷將剩下的四萬代郡重騎,加到了「最後一仗」的序列當中,希望這支重騎兵,此番能在這最後一戰中,體現出對應其價值的實力,為他韓國增添幾分反敗為勝的希望;當然,倘若無法戰勝魏軍也不要緊,索性就趁此機會讓這支重騎兵減少編製。


    似這種重金打造重騎兵,盡管哪怕損失一人都讓韓王然感到心痛不已,但也總好過讓他韓國一次次地為這支軍隊放血吧?


    當然,前提是對麵的魏公子潤接受他的請戰。


    就在他胡思亂想之際,他派出去的信使,捧著一隻木盒急匆匆地來到了殿內,單膝叩地,低著頭用雙手將木盒舉過頭頂,正色說道:“大王,魏軍送來了回覆。”


    韓王然聞言精神一振,打開木盒,取出了其中的書信——其實那就是他送出去的戰書而已,隻不過,有人在戰書背後添了一句話。


    “看本王如何斷了你的念想……”


    徐徐念出戰書背後那句話,韓王然的表情變得有些微妙。


    他必須承認,當初魏公子潤有句話說得非常正確:有一個能猜到心思的人作為對手,這既是一件幸事,但,也十分討厭。


    “嗬。”


    搖了搖頭,將這份戰書揣在手中,韓王然正色說道:“傳馬括、趙蔥、顏聚入宮,再派到城外召秦開、司馬尚、樂弈、許曆幾位將軍!”


    “是!”


    在旁的內侍應聲而去。


    當日,韓王然在宮殿內召見了諸軍中將領,向他們囑咐這「最後一戰」。


    待一番商議後,秦開、司馬尚、樂弈、許曆等將領各自返回軍中,開始為這最後一場戰事做充分的準備。


    諸位將軍心中十分清楚,這將是他們唯一且最後一次能改變國家命運的機會,倘若能打贏這場戰事,或許就能說服那位年輕的君王放棄此前以割讓邯鄲為代價而向魏國求和的決定。


    而隨後,韓國、武安,亦開放軍備倉庫,將大量新鑄的軍備,以及製造的箭矢、弩矢等等,發放到各軍,亦補充各軍的消耗。


    而魏軍這邊呢,在短短十日後,亦憑借一艘艘巨大的戰船,沿著韓國境內的河流,將許多戰爭所需運輸到戰場前線。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魏、韓兩國的船隊還在大河中發生了一場戰爭,盡管魏國根本沒有水軍這個概念,但憑借著許多巨大的戰船與強勁的機關連弩,魏國的船隊還是以幾乎壓倒性的優勢,打通了水路,讓對麵的韓將、巨鹿守燕縐無可奈何——雙方的戰船以及戰船上裝載的兵器差距太大,實在是沒有辦法。


    六月二十一日,第一批來自魏國的戰船,沿著大河進入淇水,隨即在淇縣一帶登陸。


    早已得到消息等候在此的山陽軍,臨時客串民夫,將這船隻上的所有戰爭所需卸到岸上,隨即裝載到拉車,準備運往戰場前線。


    “這些東西,莫非是投石車的部件?”


    在視察搬運情況的過程中,燕王趙疆好奇地看著麾下士卒將一個個巨大的部件運下船隻,心下很是驚訝。


    因為他發現,這幾個仿佛是投石車的拆分部件,異常巨大,大到讓燕王趙疆無法想象,這天下是否有能抵擋這種毀城兵器的城牆。


    遺憾的是,出於保密製度,跟隨船隊一同來到戰場的冶造局的工匠們,拒不透露這些裝載的物什,哪怕燕王趙疆親口詢問,那些工匠們也隻是為難地報以歉意的笑容,讓燕王趙疆心中愈發的好奇。


    數日後,山陽軍陸陸續續地將這些戰爭所需運到「磁縣」一帶的商水軍營寨。


    隨即,在無數魏軍兵將好奇的關注下,那些跟隨船隊而來的冶造局工匠們,將一個個巨大的部件組裝起來。


    在組裝的過程中,在旁圍觀的魏軍們簡直是目瞪口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龐大的拋石車,別的暫且不說,就說那拋筐,兩三個士卒坐進去綽綽有餘。


    『太子殿下他這是要徹底摧毀邯鄲?』


    『這太狠了吧……』


    諸魏軍兵將們麵麵相覷。


    他們敢打賭,就算是他們魏國的王都大梁,也絕對抵擋不住如此龐大的拋石車,那麽不難猜測,韓國的王都邯鄲,肯定也抵擋不住。


    問題是,用這這玩意拋幾塊巨石過去,邯鄲城絕對會成為一片廢墟,這……是否太可惜了呢?


    畢竟,若他日邯鄲成為了魏國的國土,魏國是肯定要在這座都城駐紮重兵的,難道到時候再重建?


    而在旁,南梁王趙元佐所思忖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此龐大的拋石車,理所當然拋投的石彈必然是龐然巨物,那麽問題就來了,誰有那麽大的力氣,將那麽大的巨彈搬上拋筐?


    還是說,這玩意純粹就是嚇唬邯鄲的韓人?


    一時間,魏軍兵將們疑慮重重,人人都在猜測那幾座龐大的拋石車的作用,但遺憾的是,那些冶造局的工匠們對此緘口不言,這讓諸位軍兵將感覺心癢難耐。


    其實除了拋石車外,冶造局這次也運來其他不少戰爭兵器,比如經過改良的武罡車、甚至是龜甲戰車,還有許許多多的連弩,隻可惜,這些戰爭兵器遠不如那幾座龐大的拋石車來得震撼。


    待等到七月中旬,魏韓兩方的戰前準備,彼此都進行地差不多了。


    雙方很有默契地逐漸將軍隊推進至邯鄲與磁縣之間的那片平原——姑且就稱之為「邯鄲平原」——做最後的戰前準備。


    所謂的最後戰前準備,說白了就是布置防守陣地,畢竟這次決戰所涉及的兩國軍隊實在是眾多,單單魏軍這邊,就有商水軍、鎮反軍、山陽軍、南燕軍以及成陵王趙燊、安平侯趙郯等貴族麾下的私軍,兵力至少超過二十萬。


    而韓國那邊亦不甘落後,在調兵遣將、征募軍隊之後,也將兵力堆上了二十萬。


    在動輒四十萬兵力彼此僵持的局麵下,這一個戰區,就得細細劃分區域,畢竟單憑一人,根本無法用肉眼兼顧整片戰場。


    『……來吧,韓然,正如我之前所言,讓我斷了你最後一絲念想!』


    在事先觀望戰場的時候,趙弘潤目視著對麵遙遠處連綿的韓方防禦陣地,心中暗暗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魏宮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賤宗首席弟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賤宗首席弟子並收藏大魏宮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