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雁卿手上也頗有實權,林夫人既然發了話,她也就立刻敦促人去做——在牆上開窗也算是動土,這個年代很迷信風水,便又要翻黃曆選日子。雁卿也滿懷期待的等著,因心情大好。哪怕做著看帳這麽無趣的活兒,也能自得其樂的晃著腿哼起歌來。
林夫人看她小女得意的模樣,也十分無奈——大家閨秀哪怕是裝也得裝出雅重模樣,如此才更受敬重。似雁卿這般,不讓人笑輕浮就是人緣好的了。
自也不會真去為此管教她。
太子的婚事進展得莊重又順暢。
與此相對的,自入秋後,皇帝就再沒斷過湯藥。十月底霜凍自北而來,天氣驟寒,皇帝又感染了風寒,病體越發沉重起來——反而是小皇子那邊,因早早的就備好了禦寒的策略,並沒有因時成疾。
白上人再度被宣召到禦前,專門為皇帝調養身體。
以他的聰明,自然很快就看破,皇帝是因樓蘩的事積鬱兼久怒而不發,損傷了心脈,以至於氣候稍變,就抵禦不住。
當初他勸說皇帝續娶,雖打著教導太子的名號,實則也還是為了皇帝——所謂養生,飲食隻是其一,作息與心境也至關重要。似皇帝這般亡妻賢惠,自己又念念不忘的鰥夫,往往作息上忙碌而怕清閑,心境上消沉而少生趣,都是養生大忌。是以白上人才開出“續弦”這個方子。果然娶了樓蘩之後,皇帝漸漸又能體味到生活的趣味,也不沉溺於政務自我麻痹,像是長命百歲的活法了。
誰知忽然就鬧出這麽個轉折來,白上人也不由感歎造化弄人。
不過,他再魯直,也不會主動去同皇帝探討皇後的精神出軌問題。慣例診脈完畢,規勸皇帝不要太耗用心神,不妨在屋裏布置些花卉,便要告辭。
皇帝卻留住他,道,“慶樂王可還好?”
——前幾日慶樂王也感了風寒,皇帝素來敬愛他,賞藥賜方之餘,又讓白上人去王府為他診治。
慶樂王武人出身,卸甲之後無事一身輕,又精研養生之道,卻是老而彌堅。偶感風寒,當天夜裏發散過,第二日就已神清氣爽。再將養幾日必然能恢複如初。白上人如此向皇帝回稟了。皇帝聽了,欣慰之餘又歎息,“王叔也是苦命——少年喪父、中年喪子,老年喪妻,三件全讓他遇上了。卻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如今山林娛老,頤養天年。朕是不如他。”
白上人坦率道,“臣行遍江湖,卻見過不少。鄉野老農難免為凍餒所累,富貴之輩又為功名所累。反倒有三五頃田的小地主,大都有此心胸——王爺的心態卻與他們相仿。”
一句話便將皇帝給逗笑了——可不是?慶樂王醉心園藝,京中好果子泰半為他家所出。他分明就是個心滿意足的老圃子。
卻又道,“王叔是立下大功名的名將,不是那等庸俗之輩。他是有大智慧。”
白上人倒是有些令皇帝效仿慶樂王,不過似慶樂王那般拋卻功名、急流勇退,隻怕普天之下哪個皇帝都做不到。他便也不廢話。
倒是皇帝又說起來,“是明白人——當年九弟辭世,韓妃年輕,他和王妃還曾勸韓妃改嫁……”
這年代沒有寡婦守節一說,似世子妃那般二十出頭的寡婦十之八_九都是要改嫁的——夫家不許,還會被人議論。不過富貴如慶樂王這樣的人家又不一樣了。慶樂王不發話,世子妃娘家斷不敢令她改嫁,隻怕還要私下勸她守節。慶樂王許她改嫁,甚至願意以嫁女之禮為她發嫁,足見厚道。
不過皇帝此刻說這種話,卻又說的是他自己的心……若他此刻有事,樓蘩豈不也是個二十來歲的寡婦?隻怕他不信樓蘩能守住,潛意識裏寧肯主動成全她同趙文淵。
白上人便道,“王爺厚道,世子妃卻也深情——固守住世子的骨血,守節十五載,終於把世孫養育成人了。”
——樓蘩也是有兒子的。皇後改嫁有多麽驚世駭俗暫且不提,哪怕隻是為了兒子,她也不會令自己德行有虧。必然能守住。
這一問一答之後,皇帝又低頭,沉悶無聲的轉了轉手上的扳指。
“七哥也十五歲了……”忽而想起來,便又將煩心事撇開,搖頭笑道,“前兩年還想給他和阿雝一同說親,幾乎就忘了。”
不過,怎麽說世子妃也是守寡十五年辛辛苦苦的將元徵養大了,哪有給元徵說親卻不讓她說話的道理?
皇帝便沒有亂點鴛鴦譜,而是遣使去慶樂王府上,先詢問慶樂王、世子妃有沒有相中的人家。慶樂王是祖父,不怎麽管這件事。世子妃則坦言相看了幾個女孩兒,倒還急著將此事操辦起來。
年十五還不急著說親,若不是功名心重,自然就是意有所屬——皇帝倒也立刻就明白了元徵的心思。身為長輩,對太子他是愛之深責之切,對元徵反而更慈祥些,是樂於成全他的。便將元徵招到跟前來,親自問他。
元徵也有些日子不曾單獨覲見了。他在皇帝跟前素來都謙恭,對太子也是謹守人臣本分,不曾因皇帝的寵遇而稍露驕矜之色。不過畢竟是自家伯父,該坦率時也不會嚴防死守。
皇帝一發問,他便也大大方方的承認了,“是臣心裏有了人選,也不是不急,隻是急不得罷了。”
“怎麽說?”
元徵便無奈的坦白,“是燕國公府的大姑娘——臣與她自幼相識,她不以臣為不祥之人,誠懇相待,不離不棄……臣早已暗下決心,此生不辜負她。隻是燕國夫人不肯令她早嫁,臣也隻能老老實實的等著。”
林夫人的威風皇帝也不是沒領教過,她不肯放人,元徵還真就隻能老老實實等著。
皇帝也還是不看好雁卿的“癡”,令太子太傅同宗室結親倒在其次——慶樂王是宗室遠親,不屬皇帝這一脈。封郡王,乃是憑軍功累積而成。民間所說“八公”,慶樂王便是其中之一。
不過聽元徵說了,便也明白了雁卿的“誠”——若不是有這麽一份癡性兒在,如何會不畏懼天煞孤星的煞氣,待元徵如常?說起來,縱然皇帝善待元徵,常不避諱煞氣將他帶在身旁,可也不敢讓太子同他親近——可見是有所保留。他尚且如此,何況旁人?雁卿待元徵的這份情誼,可謂彌足珍貴。皇帝思及此,便也覺得這姻緣難得,該成全。
反而有些懊悔自己拿雁卿當添頭,讓她走了待選太子妃的過場——拿侄子的心上人給兒子挑,到底心裏過意不去。不過話又說回來,對外誰都沒提過這是“待選太子妃”,隻不過是皇後召見幾個閨秀入宮陪伴罷了。反而替她們揚名,提高身價。皇帝便也立刻就釋然了。
皇帝便道,“燕國夫人可說過,何時才不算早嫁?”
元徵苦笑道,“十六歲。”
皇帝覺著不過分。片刻後忽又想起來,“她今年多大了?”
“芳齡十二。”
皇帝:悍婦欺人太甚!
開口就讓元徵無憑無據的等三四年,分明就不將這王子皇孫看在眼裏。元九的兒子難道非她家癡兒不可嗎?
便道,“還報舊時情誼,也不是隻有聘娶一途。以誠待誠,若日後她有困厄,你傾囊相助也就夠了。強娶之反而不美。”
元徵便搖頭道,“臣願意等,這也是以誠待誠。區區三年兩月,臣等得。”縱然是他,不得不在外人跟前吐露心事時,也難免窘迫,“臣心裏……她是最好的。娶她並非為了酬謝知己,而是心中欲求如此——娶不到她便去求娶旁人,反而是自欺欺人、自誤誤人了。”
皇帝不是個看重情愛的人,元徵便也不好直抒胸臆。轉而又道,“何況燕國夫人也不是真心砥礪我,實在是家風如此——趙世子也近弱冠之齡,尚還未說親。其餘弟妹依次推遲下去,輪到她也正要十六歲。”
皇帝還是有些不仗義,“先定下,到了年紀再迎娶也可嘛。”
元徵倒是有片刻的心動……皇帝如此說,自是有意相助。這麽久了,林夫人油鹽不進,雁卿也無音信傳遞,他何嚐不焦躁?
可飛快的思索了一番,也還是道,“臣也有此意——隻是燕國夫人性情剛烈,唯以精誠打動。臣怕弄巧成拙,不敢過於急進。”
——皇帝也明白林夫人的性子,她若願意一切好說。她不願意你卻拿權勢來壓她,隻怕她一時惱怒就掀了棋盤,大家都不好看。元徵如此說,也是委婉的陳明,強硬指婚並非良策。
些許小事,皇帝還真沒考慮過指婚的策略。
便暫且擱到一旁,先由著慶樂王府去探問林夫人的態度——畢竟是他家的婚事。
因元徵說起來,也就多問一句,“趙子程還未說親嗎?”
元徵便道,“是——聽說是因趙鴻臚未娶親的緣故,耽誤到這個年歲。”
趙文淵封鴻臚寺少卿。
這還是這麽久以來,頭一次有人在皇帝跟前提起趙文淵。皇帝便壓抑住了,不動聲色的道,“趙卿是真不小了,他家想必也十分著急吧。”
元徵便笑道,“正是。去年還是前年,燕國夫人四處打探一個姑娘,似乎是趙鴻臚在江南遇上佳人,終於動了凡心。”
皇帝立刻便也想起,當年自己起意給趙文淵說親時,趙文淵也提過此事。腦中豁的就一明,道,“不知是個怎樣的姑娘?”
元徵便道,“都是街頭巷尾編排,也不知有幾分屬實——”
既然牽扯到了說書人,故事就更跌宕起伏了——說是當年趙文淵回京,恰逢佳人離京。偶然聽到她詠了半首衰頹的感遇詩,便續作一句,頹氣畢散,轉為豪邁。顯露出不俗的胸襟和才華。後頭趙文淵出使江南遇險,再與佳人相逢。佳人慷慨相助,二人情愫暗生。奈何機緣巧合,兩人各自都用了化名。一時分散,竟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趙文淵苦苦尋找……說書人給補了個結局,說那姑娘早已身懷絕症,是以不肯吐露姓名。趙文淵找到她時,她已香消玉殞。君子重諾,趙文淵早已暗許之,便為那姑娘守孝,發誓三年不娶,才拖延至今。
……竟已成了平話傳奇。皇帝聽了也忍不住發笑。
元徵見他失笑,才收住尾,說道,“陛下若要細聽,不妨尋街巷說書人來講,那才是奇思妙想、跌宕起伏。大約趙鴻臚自己聽了,都要先喝一聲彩。”
皇帝又笑道,“就怕讓那姑娘聽到。”其中關鍵他也已把握到了,便又問道,“那姑娘的化名,真是叫賀柔?”
元徵道,“當年燕國夫人打探的,確實是賀姓。不過具體什麽名字,臣便不知道了。”
皇帝就又點了點頭,片刻後又道,“你先下去吧。”
林夫人看她小女得意的模樣,也十分無奈——大家閨秀哪怕是裝也得裝出雅重模樣,如此才更受敬重。似雁卿這般,不讓人笑輕浮就是人緣好的了。
自也不會真去為此管教她。
太子的婚事進展得莊重又順暢。
與此相對的,自入秋後,皇帝就再沒斷過湯藥。十月底霜凍自北而來,天氣驟寒,皇帝又感染了風寒,病體越發沉重起來——反而是小皇子那邊,因早早的就備好了禦寒的策略,並沒有因時成疾。
白上人再度被宣召到禦前,專門為皇帝調養身體。
以他的聰明,自然很快就看破,皇帝是因樓蘩的事積鬱兼久怒而不發,損傷了心脈,以至於氣候稍變,就抵禦不住。
當初他勸說皇帝續娶,雖打著教導太子的名號,實則也還是為了皇帝——所謂養生,飲食隻是其一,作息與心境也至關重要。似皇帝這般亡妻賢惠,自己又念念不忘的鰥夫,往往作息上忙碌而怕清閑,心境上消沉而少生趣,都是養生大忌。是以白上人才開出“續弦”這個方子。果然娶了樓蘩之後,皇帝漸漸又能體味到生活的趣味,也不沉溺於政務自我麻痹,像是長命百歲的活法了。
誰知忽然就鬧出這麽個轉折來,白上人也不由感歎造化弄人。
不過,他再魯直,也不會主動去同皇帝探討皇後的精神出軌問題。慣例診脈完畢,規勸皇帝不要太耗用心神,不妨在屋裏布置些花卉,便要告辭。
皇帝卻留住他,道,“慶樂王可還好?”
——前幾日慶樂王也感了風寒,皇帝素來敬愛他,賞藥賜方之餘,又讓白上人去王府為他診治。
慶樂王武人出身,卸甲之後無事一身輕,又精研養生之道,卻是老而彌堅。偶感風寒,當天夜裏發散過,第二日就已神清氣爽。再將養幾日必然能恢複如初。白上人如此向皇帝回稟了。皇帝聽了,欣慰之餘又歎息,“王叔也是苦命——少年喪父、中年喪子,老年喪妻,三件全讓他遇上了。卻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如今山林娛老,頤養天年。朕是不如他。”
白上人坦率道,“臣行遍江湖,卻見過不少。鄉野老農難免為凍餒所累,富貴之輩又為功名所累。反倒有三五頃田的小地主,大都有此心胸——王爺的心態卻與他們相仿。”
一句話便將皇帝給逗笑了——可不是?慶樂王醉心園藝,京中好果子泰半為他家所出。他分明就是個心滿意足的老圃子。
卻又道,“王叔是立下大功名的名將,不是那等庸俗之輩。他是有大智慧。”
白上人倒是有些令皇帝效仿慶樂王,不過似慶樂王那般拋卻功名、急流勇退,隻怕普天之下哪個皇帝都做不到。他便也不廢話。
倒是皇帝又說起來,“是明白人——當年九弟辭世,韓妃年輕,他和王妃還曾勸韓妃改嫁……”
這年代沒有寡婦守節一說,似世子妃那般二十出頭的寡婦十之八_九都是要改嫁的——夫家不許,還會被人議論。不過富貴如慶樂王這樣的人家又不一樣了。慶樂王不發話,世子妃娘家斷不敢令她改嫁,隻怕還要私下勸她守節。慶樂王許她改嫁,甚至願意以嫁女之禮為她發嫁,足見厚道。
不過皇帝此刻說這種話,卻又說的是他自己的心……若他此刻有事,樓蘩豈不也是個二十來歲的寡婦?隻怕他不信樓蘩能守住,潛意識裏寧肯主動成全她同趙文淵。
白上人便道,“王爺厚道,世子妃卻也深情——固守住世子的骨血,守節十五載,終於把世孫養育成人了。”
——樓蘩也是有兒子的。皇後改嫁有多麽驚世駭俗暫且不提,哪怕隻是為了兒子,她也不會令自己德行有虧。必然能守住。
這一問一答之後,皇帝又低頭,沉悶無聲的轉了轉手上的扳指。
“七哥也十五歲了……”忽而想起來,便又將煩心事撇開,搖頭笑道,“前兩年還想給他和阿雝一同說親,幾乎就忘了。”
不過,怎麽說世子妃也是守寡十五年辛辛苦苦的將元徵養大了,哪有給元徵說親卻不讓她說話的道理?
皇帝便沒有亂點鴛鴦譜,而是遣使去慶樂王府上,先詢問慶樂王、世子妃有沒有相中的人家。慶樂王是祖父,不怎麽管這件事。世子妃則坦言相看了幾個女孩兒,倒還急著將此事操辦起來。
年十五還不急著說親,若不是功名心重,自然就是意有所屬——皇帝倒也立刻就明白了元徵的心思。身為長輩,對太子他是愛之深責之切,對元徵反而更慈祥些,是樂於成全他的。便將元徵招到跟前來,親自問他。
元徵也有些日子不曾單獨覲見了。他在皇帝跟前素來都謙恭,對太子也是謹守人臣本分,不曾因皇帝的寵遇而稍露驕矜之色。不過畢竟是自家伯父,該坦率時也不會嚴防死守。
皇帝一發問,他便也大大方方的承認了,“是臣心裏有了人選,也不是不急,隻是急不得罷了。”
“怎麽說?”
元徵便無奈的坦白,“是燕國公府的大姑娘——臣與她自幼相識,她不以臣為不祥之人,誠懇相待,不離不棄……臣早已暗下決心,此生不辜負她。隻是燕國夫人不肯令她早嫁,臣也隻能老老實實的等著。”
林夫人的威風皇帝也不是沒領教過,她不肯放人,元徵還真就隻能老老實實等著。
皇帝也還是不看好雁卿的“癡”,令太子太傅同宗室結親倒在其次——慶樂王是宗室遠親,不屬皇帝這一脈。封郡王,乃是憑軍功累積而成。民間所說“八公”,慶樂王便是其中之一。
不過聽元徵說了,便也明白了雁卿的“誠”——若不是有這麽一份癡性兒在,如何會不畏懼天煞孤星的煞氣,待元徵如常?說起來,縱然皇帝善待元徵,常不避諱煞氣將他帶在身旁,可也不敢讓太子同他親近——可見是有所保留。他尚且如此,何況旁人?雁卿待元徵的這份情誼,可謂彌足珍貴。皇帝思及此,便也覺得這姻緣難得,該成全。
反而有些懊悔自己拿雁卿當添頭,讓她走了待選太子妃的過場——拿侄子的心上人給兒子挑,到底心裏過意不去。不過話又說回來,對外誰都沒提過這是“待選太子妃”,隻不過是皇後召見幾個閨秀入宮陪伴罷了。反而替她們揚名,提高身價。皇帝便也立刻就釋然了。
皇帝便道,“燕國夫人可說過,何時才不算早嫁?”
元徵苦笑道,“十六歲。”
皇帝覺著不過分。片刻後忽又想起來,“她今年多大了?”
“芳齡十二。”
皇帝:悍婦欺人太甚!
開口就讓元徵無憑無據的等三四年,分明就不將這王子皇孫看在眼裏。元九的兒子難道非她家癡兒不可嗎?
便道,“還報舊時情誼,也不是隻有聘娶一途。以誠待誠,若日後她有困厄,你傾囊相助也就夠了。強娶之反而不美。”
元徵便搖頭道,“臣願意等,這也是以誠待誠。區區三年兩月,臣等得。”縱然是他,不得不在外人跟前吐露心事時,也難免窘迫,“臣心裏……她是最好的。娶她並非為了酬謝知己,而是心中欲求如此——娶不到她便去求娶旁人,反而是自欺欺人、自誤誤人了。”
皇帝不是個看重情愛的人,元徵便也不好直抒胸臆。轉而又道,“何況燕國夫人也不是真心砥礪我,實在是家風如此——趙世子也近弱冠之齡,尚還未說親。其餘弟妹依次推遲下去,輪到她也正要十六歲。”
皇帝還是有些不仗義,“先定下,到了年紀再迎娶也可嘛。”
元徵倒是有片刻的心動……皇帝如此說,自是有意相助。這麽久了,林夫人油鹽不進,雁卿也無音信傳遞,他何嚐不焦躁?
可飛快的思索了一番,也還是道,“臣也有此意——隻是燕國夫人性情剛烈,唯以精誠打動。臣怕弄巧成拙,不敢過於急進。”
——皇帝也明白林夫人的性子,她若願意一切好說。她不願意你卻拿權勢來壓她,隻怕她一時惱怒就掀了棋盤,大家都不好看。元徵如此說,也是委婉的陳明,強硬指婚並非良策。
些許小事,皇帝還真沒考慮過指婚的策略。
便暫且擱到一旁,先由著慶樂王府去探問林夫人的態度——畢竟是他家的婚事。
因元徵說起來,也就多問一句,“趙子程還未說親嗎?”
元徵便道,“是——聽說是因趙鴻臚未娶親的緣故,耽誤到這個年歲。”
趙文淵封鴻臚寺少卿。
這還是這麽久以來,頭一次有人在皇帝跟前提起趙文淵。皇帝便壓抑住了,不動聲色的道,“趙卿是真不小了,他家想必也十分著急吧。”
元徵便笑道,“正是。去年還是前年,燕國夫人四處打探一個姑娘,似乎是趙鴻臚在江南遇上佳人,終於動了凡心。”
皇帝立刻便也想起,當年自己起意給趙文淵說親時,趙文淵也提過此事。腦中豁的就一明,道,“不知是個怎樣的姑娘?”
元徵便道,“都是街頭巷尾編排,也不知有幾分屬實——”
既然牽扯到了說書人,故事就更跌宕起伏了——說是當年趙文淵回京,恰逢佳人離京。偶然聽到她詠了半首衰頹的感遇詩,便續作一句,頹氣畢散,轉為豪邁。顯露出不俗的胸襟和才華。後頭趙文淵出使江南遇險,再與佳人相逢。佳人慷慨相助,二人情愫暗生。奈何機緣巧合,兩人各自都用了化名。一時分散,竟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趙文淵苦苦尋找……說書人給補了個結局,說那姑娘早已身懷絕症,是以不肯吐露姓名。趙文淵找到她時,她已香消玉殞。君子重諾,趙文淵早已暗許之,便為那姑娘守孝,發誓三年不娶,才拖延至今。
……竟已成了平話傳奇。皇帝聽了也忍不住發笑。
元徵見他失笑,才收住尾,說道,“陛下若要細聽,不妨尋街巷說書人來講,那才是奇思妙想、跌宕起伏。大約趙鴻臚自己聽了,都要先喝一聲彩。”
皇帝又笑道,“就怕讓那姑娘聽到。”其中關鍵他也已把握到了,便又問道,“那姑娘的化名,真是叫賀柔?”
元徵道,“當年燕國夫人打探的,確實是賀姓。不過具體什麽名字,臣便不知道了。”
皇帝就又點了點頭,片刻後又道,“你先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