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守望”式教育
媽媽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 作者:陸語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天晚上,我的一位朋友約我吃飯,她跟我說要和我聊聊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非常重視。最近,她有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通。
她給我舉了兩個例子,她有一位同事,是公司裏的模範媽媽,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投到管教孩子上。她信奉一句老話:慈母多敗兒。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她對孩子非常嚴格,早上必須7點起床,早餐一定要喝一杯牛奶,吃一個蘋果、一個煎蛋,這是為了保證孩子的營養。下午放學回來,必須先把作業做完,然後吃點水果,等先生下班一起吃飯,接下來允許孩子看半小時電視,之後就是練一小時鋼琴,最後洗澡上床睡覺。
這是她一天下來給孩子規定的作息表,而她真正嚴格的地方是在約束孩子的規矩和學習上。比如吃飯的時候不準發出聲音來,筷子必須握在什麽位置,見到熟人必須問好。作業必須把每一個字都寫好,一筆一畫都得清清楚楚,朗讀課文一定要咬準每一個音。這個孩子一直被周圍的人認為是非常省心的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得比同齡孩子成熟、穩重。
可是後來有一天,朋友在超市裏碰到這對母子。孩子的媽媽讓孩子問好,孩子非常聽話地照做了,顯得很有禮貌,可是朋友卻發現這孩子的臉上幾乎沒有什麽表情,尤其是眼神,顯得很空洞。離開時,媽媽又讓他道別,他還是很聽話地做了。朋友發現,幾乎是他媽發出一個指令,孩子就做一個動作,簡直像機器人一樣。本來她很想向這個同事討教一些教育經驗,在看見這一幕後,已經沒這個心思了。她說:“從頭到尾我就覺得這個孩子像一個木偶,扯一扯就動一動,好像沒有人氣一樣。”
自從見到這個孩子後,朋友覺得管得太多會把孩子管死,所以更傾向於不管。
可隨後又發生了一件事,讓她的思想再一次發生了變化。
朋友住的小區有一對父母,她家孩子小的時候時常被看見在小區裏瘋玩,父母也不怎麽管他。雖然孩子成績並不是十分突出,可孩子天真活潑,看了就讓人喜歡,孩子的父母也經常說:“我們沒什麽大抱負,孩子快快樂樂地長大就行。”朋友覺得這對父母的心態特別好,不像有的父母為了功利的目的,剝奪了孩子的快樂。
可是前不久卻聽說這個孩子在學校打架鬥毆,被學校開除了,現在父母正在到處給他聯係新學校呢!
最後,朋友問我:“到底是‘管’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還是‘不管’他,讓孩子自由成長對他更有利呢?或者說到底怎麽做,他才能按照我們的預期去成長呢?”
朋友舉的兩個例子很好地反映了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的兩種矛盾心理:如果處處管著孩子,怕把他管死了;可如果不去管孩子,將來孩子不成材,自己難辭其咎,更怕孩子養成了什麽壞毛病。總在這兩者之間徘徊,非常苦惱。
我曾經去書店買書,看見書架上同時放著三本書,《千萬別管孩子》、《孩子不能不管》、《管還是不管孩子?》。我和店員隨意聊了幾句,她告訴我這三本書賣得都不錯,各有受眾,而有的父母幹脆把三本全部買回去了,不知道最後到底會接受哪本書上的觀點。
我隨手翻了翻這幾本書。《千萬別管孩子》這本書的副標題赫然寫著“自主教育哈佛啟示錄”,單是“哈佛”兩字,就足以吸引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們競相購買了。該書通過介紹一位哈佛學子的父母的教育方法,告訴家長與其處處管製孩子不如引導他們,讓孩子在正確的理念和方法下,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媒體對這本書的評價也頗高,稱其是一部挑戰傳統教育觀念、傳達自主教育理論的教育文化奇書。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自主教育”,主要是向中國父母們介紹如何形成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方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處世態度和人生觀,以及如何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並且貫穿一生。
另一本書《孩子不能不管》並不是寫中國父母如何管教孩子,也是介紹美國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從美國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公民教育、愛心教育和責任心教育等最基本的為人教育談起。還從方法論的角度傳授美國父母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比如如何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如何處理學習、生活,如何對待人生、興趣,涵蓋了孩子成長的方方麵麵。雖然書名和前一本截然不同,但是傳達的思想卻有著很多共同之處。而第三本書《管還是不管孩子?》便是真正介紹如何管教孩子,小到如何教孩子寫功課,大到如何培養天才兒童等方法。
孩子到底要不要管,該怎麽管?光看這些書的標題,隻能讓家長朋友們更加迷茫。
辰辰上幼兒園後,有熱心媽媽建立了一個家長聯係群。有天晚上,一位爸爸講了他的故事。
他說他的母親是個很自私的女人,從小很少管他,他才十幾歲,大冬天裏就讓他自己洗衣服,平時對他的事情也很少管,更別提給他做這做那了,可是他卻靠自覺發憤圖強,擁有了一份不錯的事業。等他自己有了兒子後,他花了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他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少管他,他都能有這樣的出息,那他的兒子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一定會比自己出色數倍。可是孩子的表現卻和他的期望相距甚遠,對學習很無所謂,更別提努力用功了,這讓他很“受傷”。而他的妻子也很傷心地對他說:“為了這個孩子,我們花了那麽多心思,他怎麽就這麽不自覺,人家父母都出國在外,很少管孩子,孩子卻表現那麽出色。”
我看著這位爸爸如此苦惱,忍不住說:“你現在的成功恰好就是你小時候你母親的‘自私’成就的,如若她從小就包辦你的生活,你肯定不會有現在的成就,就因為她很多事情都沒來管你,所以才讓你養成了自覺的習慣。你們覺得孩子不自覺、表現差,就是因為你們夫妻管得太多,該他自己做的事,你們都代勞了,該他自己琢磨的事,你們都替他想到了,那他還有什麽機會表現呢?更不可能養成自覺的好習慣了。”
這位爸爸立刻反駁我道:“你說我們包辦他的生活,這點我承認,平時替他想得多,我也承認,但是我不可能替孩子做作業吧?至少在學習上,他都是自己來的,為什麽他的成績也這麽不理想呢?”
我反問道:“我相信你不會替孩子做作業,但是你們真的讓孩子自己去學習了嗎?平時你們是否會經常提醒他該做作業了,或者讓他趕緊去學習呢?這樣也算管的一種。”
這位爸爸有一刹那沉默,然後很不高興地說:“提醒他學習有什麽錯呢?照你這樣說,他不做作業我也當作沒看見,像我媽那樣對孩子不盡心倒是個稱職的家長,我們這麽用心,卻是在害孩子?”
之後,這位爸爸表現出了很強烈的抵觸情緒。對於他的反應我並不意外,他不是第一個有如此反應的家長,也不是最後一個有如此反應的家長。我遇到過不少對孩子管得太多的家長向我請教該如何教育孩子,每當這時,我總會告訴他們盡量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做主,甚至給孩子一些犯錯的機會,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求家長少管孩子。我有一個很談得來的異性朋友,他的孩子也存在這種問題,每次我跟他說以後要少管孩子,他總是很抵觸,我的提議在他看來,就像讓他拋棄孩子一樣令他反感,覺得我的提議就是剝奪了他盡父親的責任,放棄了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機會,曾經好幾次因為這件事而對我有意見。
其實如果這些父母肯花一點時間去好好體會我所說的少管,去想一想少管的好處,便不會那麽排斥了。對孩子管得少一點並不是讓家長少愛自己的孩子,而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成長空間,讓父愛母愛更加健康。家長總要求孩子改正身上所有的缺點,但對於別人指出的缺點,卻很難接受,有的家長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個缺點,有的家長則根本不認同這是一個缺點。所以在我看來,要改變家長的難度遠遠超過改變孩子,可是家長要是不試著改變自己,孩子身上的那些問題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相比較而言,國外更推崇“不管”的教育,而國內的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更多實施的是“管”的教育,其實這兩種教育都有其有利和有弊的一麵,過分追求國外教育而忽略了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東方人的思維特色,顯然也是矯枉過正的做法。
其實管還是不管,管多還是管少,說白了就是一個度,管教到不近人情和放縱到無法無天都是不可取的。西方有一句名言:介於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叫守望。所以,我提倡“守望”式教育。這裏的管並不是指簡單的管頭管腳,而是循循善誘地引導,幫孩子建立一些好習慣。
這裏的不管也不是指放任自流或者是溺愛式的聽之任之,而是父母耐心的正確引導。簡單地說,當孩子有了某些陋習,父母不能坐視不管,一定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改正;但是在孩子的思想上、自理能力上,父母最好不要過分管束。
她給我舉了兩個例子,她有一位同事,是公司裏的模範媽媽,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投到管教孩子上。她信奉一句老話:慈母多敗兒。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她對孩子非常嚴格,早上必須7點起床,早餐一定要喝一杯牛奶,吃一個蘋果、一個煎蛋,這是為了保證孩子的營養。下午放學回來,必須先把作業做完,然後吃點水果,等先生下班一起吃飯,接下來允許孩子看半小時電視,之後就是練一小時鋼琴,最後洗澡上床睡覺。
這是她一天下來給孩子規定的作息表,而她真正嚴格的地方是在約束孩子的規矩和學習上。比如吃飯的時候不準發出聲音來,筷子必須握在什麽位置,見到熟人必須問好。作業必須把每一個字都寫好,一筆一畫都得清清楚楚,朗讀課文一定要咬準每一個音。這個孩子一直被周圍的人認為是非常省心的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得比同齡孩子成熟、穩重。
可是後來有一天,朋友在超市裏碰到這對母子。孩子的媽媽讓孩子問好,孩子非常聽話地照做了,顯得很有禮貌,可是朋友卻發現這孩子的臉上幾乎沒有什麽表情,尤其是眼神,顯得很空洞。離開時,媽媽又讓他道別,他還是很聽話地做了。朋友發現,幾乎是他媽發出一個指令,孩子就做一個動作,簡直像機器人一樣。本來她很想向這個同事討教一些教育經驗,在看見這一幕後,已經沒這個心思了。她說:“從頭到尾我就覺得這個孩子像一個木偶,扯一扯就動一動,好像沒有人氣一樣。”
自從見到這個孩子後,朋友覺得管得太多會把孩子管死,所以更傾向於不管。
可隨後又發生了一件事,讓她的思想再一次發生了變化。
朋友住的小區有一對父母,她家孩子小的時候時常被看見在小區裏瘋玩,父母也不怎麽管他。雖然孩子成績並不是十分突出,可孩子天真活潑,看了就讓人喜歡,孩子的父母也經常說:“我們沒什麽大抱負,孩子快快樂樂地長大就行。”朋友覺得這對父母的心態特別好,不像有的父母為了功利的目的,剝奪了孩子的快樂。
可是前不久卻聽說這個孩子在學校打架鬥毆,被學校開除了,現在父母正在到處給他聯係新學校呢!
最後,朋友問我:“到底是‘管’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還是‘不管’他,讓孩子自由成長對他更有利呢?或者說到底怎麽做,他才能按照我們的預期去成長呢?”
朋友舉的兩個例子很好地反映了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的兩種矛盾心理:如果處處管著孩子,怕把他管死了;可如果不去管孩子,將來孩子不成材,自己難辭其咎,更怕孩子養成了什麽壞毛病。總在這兩者之間徘徊,非常苦惱。
我曾經去書店買書,看見書架上同時放著三本書,《千萬別管孩子》、《孩子不能不管》、《管還是不管孩子?》。我和店員隨意聊了幾句,她告訴我這三本書賣得都不錯,各有受眾,而有的父母幹脆把三本全部買回去了,不知道最後到底會接受哪本書上的觀點。
我隨手翻了翻這幾本書。《千萬別管孩子》這本書的副標題赫然寫著“自主教育哈佛啟示錄”,單是“哈佛”兩字,就足以吸引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們競相購買了。該書通過介紹一位哈佛學子的父母的教育方法,告訴家長與其處處管製孩子不如引導他們,讓孩子在正確的理念和方法下,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媒體對這本書的評價也頗高,稱其是一部挑戰傳統教育觀念、傳達自主教育理論的教育文化奇書。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自主教育”,主要是向中國父母們介紹如何形成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方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處世態度和人生觀,以及如何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並且貫穿一生。
另一本書《孩子不能不管》並不是寫中國父母如何管教孩子,也是介紹美國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從美國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公民教育、愛心教育和責任心教育等最基本的為人教育談起。還從方法論的角度傳授美國父母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比如如何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如何處理學習、生活,如何對待人生、興趣,涵蓋了孩子成長的方方麵麵。雖然書名和前一本截然不同,但是傳達的思想卻有著很多共同之處。而第三本書《管還是不管孩子?》便是真正介紹如何管教孩子,小到如何教孩子寫功課,大到如何培養天才兒童等方法。
孩子到底要不要管,該怎麽管?光看這些書的標題,隻能讓家長朋友們更加迷茫。
辰辰上幼兒園後,有熱心媽媽建立了一個家長聯係群。有天晚上,一位爸爸講了他的故事。
他說他的母親是個很自私的女人,從小很少管他,他才十幾歲,大冬天裏就讓他自己洗衣服,平時對他的事情也很少管,更別提給他做這做那了,可是他卻靠自覺發憤圖強,擁有了一份不錯的事業。等他自己有了兒子後,他花了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他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少管他,他都能有這樣的出息,那他的兒子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一定會比自己出色數倍。可是孩子的表現卻和他的期望相距甚遠,對學習很無所謂,更別提努力用功了,這讓他很“受傷”。而他的妻子也很傷心地對他說:“為了這個孩子,我們花了那麽多心思,他怎麽就這麽不自覺,人家父母都出國在外,很少管孩子,孩子卻表現那麽出色。”
我看著這位爸爸如此苦惱,忍不住說:“你現在的成功恰好就是你小時候你母親的‘自私’成就的,如若她從小就包辦你的生活,你肯定不會有現在的成就,就因為她很多事情都沒來管你,所以才讓你養成了自覺的習慣。你們覺得孩子不自覺、表現差,就是因為你們夫妻管得太多,該他自己做的事,你們都代勞了,該他自己琢磨的事,你們都替他想到了,那他還有什麽機會表現呢?更不可能養成自覺的好習慣了。”
這位爸爸立刻反駁我道:“你說我們包辦他的生活,這點我承認,平時替他想得多,我也承認,但是我不可能替孩子做作業吧?至少在學習上,他都是自己來的,為什麽他的成績也這麽不理想呢?”
我反問道:“我相信你不會替孩子做作業,但是你們真的讓孩子自己去學習了嗎?平時你們是否會經常提醒他該做作業了,或者讓他趕緊去學習呢?這樣也算管的一種。”
這位爸爸有一刹那沉默,然後很不高興地說:“提醒他學習有什麽錯呢?照你這樣說,他不做作業我也當作沒看見,像我媽那樣對孩子不盡心倒是個稱職的家長,我們這麽用心,卻是在害孩子?”
之後,這位爸爸表現出了很強烈的抵觸情緒。對於他的反應我並不意外,他不是第一個有如此反應的家長,也不是最後一個有如此反應的家長。我遇到過不少對孩子管得太多的家長向我請教該如何教育孩子,每當這時,我總會告訴他們盡量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做主,甚至給孩子一些犯錯的機會,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求家長少管孩子。我有一個很談得來的異性朋友,他的孩子也存在這種問題,每次我跟他說以後要少管孩子,他總是很抵觸,我的提議在他看來,就像讓他拋棄孩子一樣令他反感,覺得我的提議就是剝奪了他盡父親的責任,放棄了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機會,曾經好幾次因為這件事而對我有意見。
其實如果這些父母肯花一點時間去好好體會我所說的少管,去想一想少管的好處,便不會那麽排斥了。對孩子管得少一點並不是讓家長少愛自己的孩子,而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成長空間,讓父愛母愛更加健康。家長總要求孩子改正身上所有的缺點,但對於別人指出的缺點,卻很難接受,有的家長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個缺點,有的家長則根本不認同這是一個缺點。所以在我看來,要改變家長的難度遠遠超過改變孩子,可是家長要是不試著改變自己,孩子身上的那些問題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相比較而言,國外更推崇“不管”的教育,而國內的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更多實施的是“管”的教育,其實這兩種教育都有其有利和有弊的一麵,過分追求國外教育而忽略了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東方人的思維特色,顯然也是矯枉過正的做法。
其實管還是不管,管多還是管少,說白了就是一個度,管教到不近人情和放縱到無法無天都是不可取的。西方有一句名言:介於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叫守望。所以,我提倡“守望”式教育。這裏的管並不是指簡單的管頭管腳,而是循循善誘地引導,幫孩子建立一些好習慣。
這裏的不管也不是指放任自流或者是溺愛式的聽之任之,而是父母耐心的正確引導。簡單地說,當孩子有了某些陋習,父母不能坐視不管,一定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改正;但是在孩子的思想上、自理能力上,父母最好不要過分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