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提舉是位茶鹽提舉,來閩地多時,市舶司(海關)也去逛過,漕司也去晃過,這三者,都是給朝廷輸送財賦的機構,官員們相互間頻繁往來。
一日,趙提舉帶著趙啟謨到市舶提舉楊大人那邊喝茶,聊起海貿,海外諸番的趣事,話題一偏,就也談起本地的瓷器。
“此地盛產執壺,粉盒,有許多龍窯,最近的當屬起坡龍窯,每年春秋燒窯,一窯能燒萬餘件,出窯日可是相當壯觀。”
楊提舉是閩人,再兼之擔任市舶提舉的職務,對此地的瓷器貿易了如指掌。
“一窯能燒萬餘件,那得是怎樣的窯爐啊?”
趙提舉聽得一愣,他見多識廣,知道有種窯爐,長如龍,喚作龍窯,但並不曾見識過如此大的龍窯。
“去了便知曉,初八開窯,也就兩日後。”
楊提舉看向聽得目不轉睛的趙啟謨,又笑說:“小公子也一並前去吧,當日商賈無數,抬運瓷器的隊伍,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就是在京城也見不到這般勝景。”
趙啟謨心裏歡喜,但在長輩麵前不敢失禮,隻是恭謹頷首。
楊提舉宅,在城東。
趙啟謨很喜歡跟隨老趙,去拜訪這位楊提舉。楊提舉家裏的稀罕物品特別多,大至能當房住的海龜殼,小至如蛋卵的珍珠,這是獵奇的;就是那火浣布啊,祖母刺啊,也無所不有,這可就是稀世的寶貝。
如果果賊兒看到,該多麽高興,他向來喜歡稀奇亮晶晶的東西。
來閩地一年有餘,趙啟謨談不上喜歡這個地方,但許多東西都新穎有趣,而從海商那邊講述出的故事,更是離奇曲折,以後回到京城,這些都是談資。
而毫無疑問,在京城紈絝麵前,趙啟謨不會談起他和一位貧家子的比鄰情誼。
初八,搭乘官船,前往起坡龍窯,四周矮丘眾多,村落四散,以為毫無特別之處。越往裏邊走,越覺不對,隻是條不寬的山道,夾道眾多販賣枇杷的農人。
“此地枇杷做枇杷蜜極佳,個大味甜。”
楊提舉從農人筐中挑選出許多,隨從用籃子裝上——連籃子都自備了,可見楊提舉也是慣吃。枇杷拿走,身後有隨從將錢付農人。
走至山腳,過來幾位抬竹轎的漢子,為首的認得楊提舉,楊提舉待人親切,笑說:“再去喊頂竹轎來,我們這四人可坐不下。”
除去楊提舉外,還有趙提舉,趙啟謨,以及一位年輕後生,是楊提舉的友人。
“不必,我和啟謨步行即可。”
老趙從來覺得隻有婦弱才需坐轎子,何況以人代畜,終究不妥。
“雖說不勞民力,可老趙你也是迂腐,他們靠此營生,我等靠此便利,何樂不為。”
楊提舉大大咧咧坐上,在轎上招呼“走走走。”
老趙上轎,那神情看著頗惶恐,也不知道是否畏高畏險。趙啟謨坐上,新鮮好奇,四下張望。
一群人緩緩登上山腰,翠林鳥鳴間,不覺有遊春的樂趣。
在山道上往下望,山路崎嶇,也就在彎曲的山路間,趙啟謨看到四五個人,這些人都是壯年,就其中有個半大的孩子,正是果賊兒。
那夜說著不來便不來,誰稀罕。自從果賊兒果然便不再過來。
趙啟謨起先樂得安寧,而這安寧之下又有點悵然若失。
有時站在窗口,看著李家屋頂發愣,兩人談笑的樣子恍惚還在眼前。
還有一年半,趙爹的任期滿,按常規,趙爹會調回京城。
趙啟謨很清楚,閩地,隻是客居,為期三年。
這不會像離開京城那般,他和京城的夥伴們還會相聚。
如果李果是位讀書人,或許他們日後還能在京城相逢。
可惜李果不是,也不可能走上仕途。
爹所謂的雲泥殊途,再真實不過。
免得到時傷心,各不相幹也好。
此時唯一好奇的,是李果怎麽會在這裏。看他隨同的那些壯年,都做腳力打扮,隻有一位穿著長袍,似乎有些來頭。
李果在長宜街留家酒館幫傭,時日比較長了,初春趙啟謨還在城東見過他。
不知道他隨著什麽人,到這起坡龍窯來。
起坡龍窯,就位於山坡。
四人下竹轎,楊提舉在前,他友人劉通判在後。劉通判在旁跟趙氏父子講述此龍窯是何人所有,建於何時。劉通判模樣約莫二十五六,年輕有為,身板竹節勁拔,樣貌俊雅。劉通判是吉州人,說得一口標準官話,這點遠勝官話說得太糟糕,而被踢出京城,派到偏南地當官的楊提舉。
“龍窯都是依據山坡而建,利用它坡斜的地形,遠遠看著,像條臥龍。”
趙啟謨隨劉通判所指,望去,果然看到一條“巨龍”綿延在山坡上,神龍見首不見尾。
眾人登上石道,往前行進,來到龍窯窯頭前,隻見四周開闊,早聚集數百人,人聲嘈雜。
這數百人中,有官員,有商人,有仆役,還有許多村民。
趙啟謨跟隨劉通判,聽劉通判講解龍窯分為窯頭,窯床及窯尾。
“燒造時,從窯門中投柴,這便是窯門。”
劉通判指著龍窯兩側的窯門,此時已出窯,但是窯身仍在往外竄熱煙。
“我們所見的,這是窯頭,窯尾可在那雲深不知處裏。”
劉通判仰望著往高處綿延的窯身,止步於此,似乎沒打算上去。
趙啟謨心裏十分好奇,獨自往前行走,見前方眾多窯工在忙碌,不時有燒好的瓷器抬出來。
窯工渾身上下都是漆黑的,隻有一雙眼睛,一口牙齒還能辨認。他們用運輸用具,從悶熱的窯洞裏拖出燒製好的瓷器,手腳並用在火窯內攀爬,又累又髒,沒得停歇。看得趙啟謨十分愕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怎知人世還有這樣艱苦的事。
“可是哪位大宅的小公子,別來這裏,髒得很。”
一位仆役打扮的男子,請走趙啟謨,怕一身奢華的趙啟謨沾染到碳灰。
“這些人,可都是此地村民?”
趙啟謨用土話詢問,他的土話不地道,不過見這位官家少爺會說土話,仆役露出驚詫之情。
“都是呢,世世代代爬火窯,爹爬不動了,兒子繼續,要吃飯呢,小公子。”
仆役的樣貌,不過三十歲左右的樣貌,說話十足老態。
趙啟謨聽後興趣索然,想著這人言語多有不敬,他是貴家子弟,可他也懂得人世的疾苦啊。不想再上前,趙啟謨往後走,在半坡上,他和李果迎麵對上。
趙啟謨停下腳步,李果也停下來,李果身邊的黑瘦少年問李果怎麽了,李果說:“七哥,沒事。”
李果和那黑瘦少年離去,兩人有說有笑,輕鬆愜意,看樣子,像似這男子帶李果過來看龍窯出窯。
七哥?那人可就是合橋阿七?
趙啟謨沒做多想,回到頭窯所在的空地,見父親和楊提舉坐在一個竹棚子下喝茶。
“小公子,回來啦,知寄剛去尋你。看來,他倒是丟了。”
楊提舉悠然喝茶,笑語。知寄,就是劉通判。
趙啟謨致歉,入座,一碗茶遞到他麵前。
不愧是市舶提舉,攜帶來的茶碗是兔毫盞。
雙手捧起茶碗,吹去茶沫,趙啟謨緩緩飲用。
“小公子真是龍章鳳姿,越看越喜歡。可惜我無女兒,可惜可惜。”
楊提舉平素總和海商打交道,沾染了許多俗氣,匪氣,也是胡言亂語,這分明是說笑。他一個農家子後代,官一代,怎麽攀得起趙家這樣的皇胄。
害老趙差點噴茶,可也被茶水嗆到,一陣咳嗽。
不會,劉通判過來,袖子臉上都是煤炭黑,明顯鑽過窯洞。
眾人看到他,狠狠取笑一番,劉通判也不介意,自顧自說著:“我就是好奇它的內部構造。”
趙啟謨喝下第二碗茶,思緒飄遠。
沿著“龍軀”往下行走的仆役們,吃力抬著瓷器,一隊又一隊,踏上通往山腳的石道。就在這無數仆役間,夾雜幾個散人,李果在其間,那位叫阿七的少年也在。
“七哥,哪擔是你的?”
“七哥,那我們搭船回去嗎?”
“七哥.......”
李果和那位少年,逐漸在眼前走遠。
曾經李果也總跟隨在趙啟謨身後喊著:啟謨,啟謨。
那是在海港,在衙外街,趙啟謨總是裝作不認識他,最多回頭頷首。
一日,趙提舉帶著趙啟謨到市舶提舉楊大人那邊喝茶,聊起海貿,海外諸番的趣事,話題一偏,就也談起本地的瓷器。
“此地盛產執壺,粉盒,有許多龍窯,最近的當屬起坡龍窯,每年春秋燒窯,一窯能燒萬餘件,出窯日可是相當壯觀。”
楊提舉是閩人,再兼之擔任市舶提舉的職務,對此地的瓷器貿易了如指掌。
“一窯能燒萬餘件,那得是怎樣的窯爐啊?”
趙提舉聽得一愣,他見多識廣,知道有種窯爐,長如龍,喚作龍窯,但並不曾見識過如此大的龍窯。
“去了便知曉,初八開窯,也就兩日後。”
楊提舉看向聽得目不轉睛的趙啟謨,又笑說:“小公子也一並前去吧,當日商賈無數,抬運瓷器的隊伍,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就是在京城也見不到這般勝景。”
趙啟謨心裏歡喜,但在長輩麵前不敢失禮,隻是恭謹頷首。
楊提舉宅,在城東。
趙啟謨很喜歡跟隨老趙,去拜訪這位楊提舉。楊提舉家裏的稀罕物品特別多,大至能當房住的海龜殼,小至如蛋卵的珍珠,這是獵奇的;就是那火浣布啊,祖母刺啊,也無所不有,這可就是稀世的寶貝。
如果果賊兒看到,該多麽高興,他向來喜歡稀奇亮晶晶的東西。
來閩地一年有餘,趙啟謨談不上喜歡這個地方,但許多東西都新穎有趣,而從海商那邊講述出的故事,更是離奇曲折,以後回到京城,這些都是談資。
而毫無疑問,在京城紈絝麵前,趙啟謨不會談起他和一位貧家子的比鄰情誼。
初八,搭乘官船,前往起坡龍窯,四周矮丘眾多,村落四散,以為毫無特別之處。越往裏邊走,越覺不對,隻是條不寬的山道,夾道眾多販賣枇杷的農人。
“此地枇杷做枇杷蜜極佳,個大味甜。”
楊提舉從農人筐中挑選出許多,隨從用籃子裝上——連籃子都自備了,可見楊提舉也是慣吃。枇杷拿走,身後有隨從將錢付農人。
走至山腳,過來幾位抬竹轎的漢子,為首的認得楊提舉,楊提舉待人親切,笑說:“再去喊頂竹轎來,我們這四人可坐不下。”
除去楊提舉外,還有趙提舉,趙啟謨,以及一位年輕後生,是楊提舉的友人。
“不必,我和啟謨步行即可。”
老趙從來覺得隻有婦弱才需坐轎子,何況以人代畜,終究不妥。
“雖說不勞民力,可老趙你也是迂腐,他們靠此營生,我等靠此便利,何樂不為。”
楊提舉大大咧咧坐上,在轎上招呼“走走走。”
老趙上轎,那神情看著頗惶恐,也不知道是否畏高畏險。趙啟謨坐上,新鮮好奇,四下張望。
一群人緩緩登上山腰,翠林鳥鳴間,不覺有遊春的樂趣。
在山道上往下望,山路崎嶇,也就在彎曲的山路間,趙啟謨看到四五個人,這些人都是壯年,就其中有個半大的孩子,正是果賊兒。
那夜說著不來便不來,誰稀罕。自從果賊兒果然便不再過來。
趙啟謨起先樂得安寧,而這安寧之下又有點悵然若失。
有時站在窗口,看著李家屋頂發愣,兩人談笑的樣子恍惚還在眼前。
還有一年半,趙爹的任期滿,按常規,趙爹會調回京城。
趙啟謨很清楚,閩地,隻是客居,為期三年。
這不會像離開京城那般,他和京城的夥伴們還會相聚。
如果李果是位讀書人,或許他們日後還能在京城相逢。
可惜李果不是,也不可能走上仕途。
爹所謂的雲泥殊途,再真實不過。
免得到時傷心,各不相幹也好。
此時唯一好奇的,是李果怎麽會在這裏。看他隨同的那些壯年,都做腳力打扮,隻有一位穿著長袍,似乎有些來頭。
李果在長宜街留家酒館幫傭,時日比較長了,初春趙啟謨還在城東見過他。
不知道他隨著什麽人,到這起坡龍窯來。
起坡龍窯,就位於山坡。
四人下竹轎,楊提舉在前,他友人劉通判在後。劉通判在旁跟趙氏父子講述此龍窯是何人所有,建於何時。劉通判模樣約莫二十五六,年輕有為,身板竹節勁拔,樣貌俊雅。劉通判是吉州人,說得一口標準官話,這點遠勝官話說得太糟糕,而被踢出京城,派到偏南地當官的楊提舉。
“龍窯都是依據山坡而建,利用它坡斜的地形,遠遠看著,像條臥龍。”
趙啟謨隨劉通判所指,望去,果然看到一條“巨龍”綿延在山坡上,神龍見首不見尾。
眾人登上石道,往前行進,來到龍窯窯頭前,隻見四周開闊,早聚集數百人,人聲嘈雜。
這數百人中,有官員,有商人,有仆役,還有許多村民。
趙啟謨跟隨劉通判,聽劉通判講解龍窯分為窯頭,窯床及窯尾。
“燒造時,從窯門中投柴,這便是窯門。”
劉通判指著龍窯兩側的窯門,此時已出窯,但是窯身仍在往外竄熱煙。
“我們所見的,這是窯頭,窯尾可在那雲深不知處裏。”
劉通判仰望著往高處綿延的窯身,止步於此,似乎沒打算上去。
趙啟謨心裏十分好奇,獨自往前行走,見前方眾多窯工在忙碌,不時有燒好的瓷器抬出來。
窯工渾身上下都是漆黑的,隻有一雙眼睛,一口牙齒還能辨認。他們用運輸用具,從悶熱的窯洞裏拖出燒製好的瓷器,手腳並用在火窯內攀爬,又累又髒,沒得停歇。看得趙啟謨十分愕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怎知人世還有這樣艱苦的事。
“可是哪位大宅的小公子,別來這裏,髒得很。”
一位仆役打扮的男子,請走趙啟謨,怕一身奢華的趙啟謨沾染到碳灰。
“這些人,可都是此地村民?”
趙啟謨用土話詢問,他的土話不地道,不過見這位官家少爺會說土話,仆役露出驚詫之情。
“都是呢,世世代代爬火窯,爹爬不動了,兒子繼續,要吃飯呢,小公子。”
仆役的樣貌,不過三十歲左右的樣貌,說話十足老態。
趙啟謨聽後興趣索然,想著這人言語多有不敬,他是貴家子弟,可他也懂得人世的疾苦啊。不想再上前,趙啟謨往後走,在半坡上,他和李果迎麵對上。
趙啟謨停下腳步,李果也停下來,李果身邊的黑瘦少年問李果怎麽了,李果說:“七哥,沒事。”
李果和那黑瘦少年離去,兩人有說有笑,輕鬆愜意,看樣子,像似這男子帶李果過來看龍窯出窯。
七哥?那人可就是合橋阿七?
趙啟謨沒做多想,回到頭窯所在的空地,見父親和楊提舉坐在一個竹棚子下喝茶。
“小公子,回來啦,知寄剛去尋你。看來,他倒是丟了。”
楊提舉悠然喝茶,笑語。知寄,就是劉通判。
趙啟謨致歉,入座,一碗茶遞到他麵前。
不愧是市舶提舉,攜帶來的茶碗是兔毫盞。
雙手捧起茶碗,吹去茶沫,趙啟謨緩緩飲用。
“小公子真是龍章鳳姿,越看越喜歡。可惜我無女兒,可惜可惜。”
楊提舉平素總和海商打交道,沾染了許多俗氣,匪氣,也是胡言亂語,這分明是說笑。他一個農家子後代,官一代,怎麽攀得起趙家這樣的皇胄。
害老趙差點噴茶,可也被茶水嗆到,一陣咳嗽。
不會,劉通判過來,袖子臉上都是煤炭黑,明顯鑽過窯洞。
眾人看到他,狠狠取笑一番,劉通判也不介意,自顧自說著:“我就是好奇它的內部構造。”
趙啟謨喝下第二碗茶,思緒飄遠。
沿著“龍軀”往下行走的仆役們,吃力抬著瓷器,一隊又一隊,踏上通往山腳的石道。就在這無數仆役間,夾雜幾個散人,李果在其間,那位叫阿七的少年也在。
“七哥,哪擔是你的?”
“七哥,那我們搭船回去嗎?”
“七哥.......”
李果和那位少年,逐漸在眼前走遠。
曾經李果也總跟隨在趙啟謨身後喊著:啟謨,啟謨。
那是在海港,在衙外街,趙啟謨總是裝作不認識他,最多回頭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