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契丹騎兵
喬道清將二萬軍馬,著團練聶新、馮玘統領,隨後自己同四員偏將:雷震、倪麟、費珍、薛燦先行。
那四員偏將,都偽授總管之職,隨著喬道清,管領精兵二萬,星夜望隆德府治所潞城進發。
不一日,前鋒已來到潞城之北十裏開外,
李慶這時本在指揮兵馬攻打潞城,將士多次登上城樓,
但聽聞對方援軍已到後,便下令鳴金收兵,以一萬五千兵馬看住潞城,自率三萬餘精兵繞城而上,在城北四裏外擺開陣勢。
潞城這附近有數條河流,其中最主要的一條便是漳河。
漳河,古稱衡漳、衡水,
“衡者,橫也”,意指這漳河的河道遷徙無常,散溫而不可製。
這漳河的上遊主要有兩條河流,一條是清漳河,一條是濁漳河,
清漳河現發源於遼州的和順縣,而濁漳河則是發源於這隆德府的上黨縣附近。
清漳河總體自北往南流,而濁漳河卻是向自南向北流,經過上黨、潞城、襄垣然後拐個大彎,突然奔東南而去。
此時,李慶擺開陣勢的地方,東邊便是這濁漳河。
不過現在已是初秋時節,濁漳河進入了水流不大,最淺的地方未過膝蓋,並不足以作為防護依仗。
不過李慶所選的戰場,除了東邊這濁漳河外,總體上開闊之地,顯然並不打算擺開防禦之陣。
不多時後,喬道清也統率兵馬趕到了這裏,兩陣相對,旗鼓相望。
李慶放眼望去,隻見對麵陣中許多將校簇擁著一個先生,立馬於紅羅寶蓋下。
那人頭戴紫金嵌寶魚尾道冠,身穿皂沿邊烈火錦鶴氅,仗一口錕鐵古劍,坐一匹雪花銀馬,八字眉碧眼落腮胡。
此人的馬前皂旗上,寫兩行十九個大鎏金字:“護國靈感真人、軍師左丞相、征南大元帥喬。”
這人原來便是對麵的主帥喬道清。
兩軍對陣後,喬道清竟根本不與齊軍搭話,便下令擂起了出擊的戰鼓。
一支七千餘人的騎兵,立即從中間奔行而出,如轟雷一般,直往李慶的帥旗奔來!
李慶、許貫中等人看著眼前這一幕,可謂是大出意料之外。
田虎的地盤,位於河東南部,同樣缺乏戰馬,
據李慶此前獲知的情報,田虎成建製的騎兵也就那麽三四千人而已。
未曾想到,這喬道清麾下,竟有著這麽一支七千多人的騎兵主力!
而且細看之下,此時衝鋒而來的這七千多個騎手,個個身穿粗糙的獸皮短衣,透露著一股凶悍之氣,分明就是契丹人!
契丹貴族子弟,其實現在已多有不擅騎馬,但底層百姓卻很多仍是在馬背上長大的。
近年來,遼國屢遭敗仗,境內反叛四起,民不聊生。
喬道清這七千騎兵,便都是他從遼國的西京大同府境內招攬而來的,
有的是經年馬賊,有的是反叛的士兵,有的則是活不下去的契丹百姓。
田虎與李援之間的關係,也曾和緩過那麽一兩年,
而喬道清這七千騎兵,便是那時候他親自去招攬來的,平時甚至連田虎都不怎麽能指揮得動,也是喬道清安身立命最大的依仗之一。
此時,這七千騎兵,分為數個人數不等的梯隊,呈鋒矢陣突襲而來。
因為戰鬥的開始時刻是最關鍵的,所以突出在半圓型前邊的人馬最多,有兩個千人隊,共計一千七百餘人,由喬道清的親信大將雷震親率,且皆為精銳。
其餘的梯隊,則人數不多,少的六七百人,多的近千人。
騎兵的戰法,雖然說大差不差,大多數的注重點都是在速度與機動性上,
但在不同的部隊、包括民族之間,具體到戰術運用上,卻也還是頗有細節方麵之差異的。
部隊戰法的不同主要是在主將,看主將的喜好是什麽。
有的主將性格很果斷,非常勇敢,往往就會更偏重突襲與奔襲;
而有的主將則較為穩重,常常就更偏重步步紮營,不輕易犯險。
而民族戰法的不同,則主要是便是看不同民族的“不同天性”了。
就拿女真與契丹來說,這兩個遊牧民族都是以擅長騎射聞名的,
但是,盡管這兩者都同樣是以騎兵著稱,分別的“天性”卻也有不同。
也不能說全部不同,有相同,有不同。
相同的是兩者都注重“兩翼包圍、中間突貫”,不同的是在布陣上有區別。
女真人慣於將部隊分成幾個“梯隊”,逐次進入戰鬥,提高攻擊速度,增大突擊力量,就像用鐵拳打向敵人,一下比一下用力。
契丹人布陣則多成半圓形或橫隊,精銳、敢死隊居前,作戰主力擺在兩側,主將和護衛親兵居中。
與敵接觸時,以精銳用突然衝刺來進行局部攻擊。
如果攻擊得手,其後跟進的主力便立即躍進,從兩翼包圍消滅敵人。
如果攻擊不成,則馬上後撤,誘敵追趕,若誘敵成功,主力一樣躍進,迅速向前奔馳,從正麵及兩翼包圍敵人而殲滅之;若是誘敵沒有成功,敵人不追,就整頓隊伍再次進攻。
這種作戰方法,其餘與後來那令人聞之色變的蒙古人已是頗有相似之處。
而女真人的作戰重點,則在於一個個相對獨立,卻又聯係緊密的“梯隊”。
當然了,這隻是泛泛而言,也並非全部的女真或契丹騎兵都是全按這個戰法。
在很多時候,交鋒之後,契丹人也會如女真的梯隊一樣輪番衝擊敵陣的,就比如現在,以這些契丹騎兵便是“梯隊”為主,進行衝鋒,
不過又保留了契丹騎兵的作戰特點,把精銳的“敢死之士”放在了最前邊。
並且又與契丹人不同,契丹人打仗,“主將”通常隻指揮作戰,不衝鋒陷陣,雷震這個主將卻親自帶隊,
隻見這雷震一馬當先,帶著第一梯隊的一千多騎,井然有序地先從本陣中出來,繼而在行進的過程中調整陣型,組成了一個銳角。
“敢死士”居前,大隊居後。在其後,第二、第三梯隊亦順次出陣。
喬道清將二萬軍馬,著團練聶新、馮玘統領,隨後自己同四員偏將:雷震、倪麟、費珍、薛燦先行。
那四員偏將,都偽授總管之職,隨著喬道清,管領精兵二萬,星夜望隆德府治所潞城進發。
不一日,前鋒已來到潞城之北十裏開外,
李慶這時本在指揮兵馬攻打潞城,將士多次登上城樓,
但聽聞對方援軍已到後,便下令鳴金收兵,以一萬五千兵馬看住潞城,自率三萬餘精兵繞城而上,在城北四裏外擺開陣勢。
潞城這附近有數條河流,其中最主要的一條便是漳河。
漳河,古稱衡漳、衡水,
“衡者,橫也”,意指這漳河的河道遷徙無常,散溫而不可製。
這漳河的上遊主要有兩條河流,一條是清漳河,一條是濁漳河,
清漳河現發源於遼州的和順縣,而濁漳河則是發源於這隆德府的上黨縣附近。
清漳河總體自北往南流,而濁漳河卻是向自南向北流,經過上黨、潞城、襄垣然後拐個大彎,突然奔東南而去。
此時,李慶擺開陣勢的地方,東邊便是這濁漳河。
不過現在已是初秋時節,濁漳河進入了水流不大,最淺的地方未過膝蓋,並不足以作為防護依仗。
不過李慶所選的戰場,除了東邊這濁漳河外,總體上開闊之地,顯然並不打算擺開防禦之陣。
不多時後,喬道清也統率兵馬趕到了這裏,兩陣相對,旗鼓相望。
李慶放眼望去,隻見對麵陣中許多將校簇擁著一個先生,立馬於紅羅寶蓋下。
那人頭戴紫金嵌寶魚尾道冠,身穿皂沿邊烈火錦鶴氅,仗一口錕鐵古劍,坐一匹雪花銀馬,八字眉碧眼落腮胡。
此人的馬前皂旗上,寫兩行十九個大鎏金字:“護國靈感真人、軍師左丞相、征南大元帥喬。”
這人原來便是對麵的主帥喬道清。
兩軍對陣後,喬道清竟根本不與齊軍搭話,便下令擂起了出擊的戰鼓。
一支七千餘人的騎兵,立即從中間奔行而出,如轟雷一般,直往李慶的帥旗奔來!
李慶、許貫中等人看著眼前這一幕,可謂是大出意料之外。
田虎的地盤,位於河東南部,同樣缺乏戰馬,
據李慶此前獲知的情報,田虎成建製的騎兵也就那麽三四千人而已。
未曾想到,這喬道清麾下,竟有著這麽一支七千多人的騎兵主力!
而且細看之下,此時衝鋒而來的這七千多個騎手,個個身穿粗糙的獸皮短衣,透露著一股凶悍之氣,分明就是契丹人!
契丹貴族子弟,其實現在已多有不擅騎馬,但底層百姓卻很多仍是在馬背上長大的。
近年來,遼國屢遭敗仗,境內反叛四起,民不聊生。
喬道清這七千騎兵,便都是他從遼國的西京大同府境內招攬而來的,
有的是經年馬賊,有的是反叛的士兵,有的則是活不下去的契丹百姓。
田虎與李援之間的關係,也曾和緩過那麽一兩年,
而喬道清這七千騎兵,便是那時候他親自去招攬來的,平時甚至連田虎都不怎麽能指揮得動,也是喬道清安身立命最大的依仗之一。
此時,這七千騎兵,分為數個人數不等的梯隊,呈鋒矢陣突襲而來。
因為戰鬥的開始時刻是最關鍵的,所以突出在半圓型前邊的人馬最多,有兩個千人隊,共計一千七百餘人,由喬道清的親信大將雷震親率,且皆為精銳。
其餘的梯隊,則人數不多,少的六七百人,多的近千人。
騎兵的戰法,雖然說大差不差,大多數的注重點都是在速度與機動性上,
但在不同的部隊、包括民族之間,具體到戰術運用上,卻也還是頗有細節方麵之差異的。
部隊戰法的不同主要是在主將,看主將的喜好是什麽。
有的主將性格很果斷,非常勇敢,往往就會更偏重突襲與奔襲;
而有的主將則較為穩重,常常就更偏重步步紮營,不輕易犯險。
而民族戰法的不同,則主要是便是看不同民族的“不同天性”了。
就拿女真與契丹來說,這兩個遊牧民族都是以擅長騎射聞名的,
但是,盡管這兩者都同樣是以騎兵著稱,分別的“天性”卻也有不同。
也不能說全部不同,有相同,有不同。
相同的是兩者都注重“兩翼包圍、中間突貫”,不同的是在布陣上有區別。
女真人慣於將部隊分成幾個“梯隊”,逐次進入戰鬥,提高攻擊速度,增大突擊力量,就像用鐵拳打向敵人,一下比一下用力。
契丹人布陣則多成半圓形或橫隊,精銳、敢死隊居前,作戰主力擺在兩側,主將和護衛親兵居中。
與敵接觸時,以精銳用突然衝刺來進行局部攻擊。
如果攻擊得手,其後跟進的主力便立即躍進,從兩翼包圍消滅敵人。
如果攻擊不成,則馬上後撤,誘敵追趕,若誘敵成功,主力一樣躍進,迅速向前奔馳,從正麵及兩翼包圍敵人而殲滅之;若是誘敵沒有成功,敵人不追,就整頓隊伍再次進攻。
這種作戰方法,其餘與後來那令人聞之色變的蒙古人已是頗有相似之處。
而女真人的作戰重點,則在於一個個相對獨立,卻又聯係緊密的“梯隊”。
當然了,這隻是泛泛而言,也並非全部的女真或契丹騎兵都是全按這個戰法。
在很多時候,交鋒之後,契丹人也會如女真的梯隊一樣輪番衝擊敵陣的,就比如現在,以這些契丹騎兵便是“梯隊”為主,進行衝鋒,
不過又保留了契丹騎兵的作戰特點,把精銳的“敢死之士”放在了最前邊。
並且又與契丹人不同,契丹人打仗,“主將”通常隻指揮作戰,不衝鋒陷陣,雷震這個主將卻親自帶隊,
隻見這雷震一馬當先,帶著第一梯隊的一千多騎,井然有序地先從本陣中出來,繼而在行進的過程中調整陣型,組成了一個銳角。
“敢死士”居前,大隊居後。在其後,第二、第三梯隊亦順次出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