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使節
大名府。
此時的元城,到處白幡飄展,李慶在城外築起高台,往南遙遙祭奠被宋江所弑的天子趙桓。
祭奠趙桓之後,李慶還喊出了要殺入東京,為天子報仇的口號,受盡了民心。
這天之後,前去吏政司投靠李慶的地方士子,頓時絡繹不絕,其中不乏頗有才幹的人,
李慶治下的文官係統,從此再也不缺人才,計劃著明年開始召開科舉考試,開科取士!
當初李慶放任宋江在中原折騰的好處,現在已是開始顯現出來。
至於竊據中原的宋江,最近已有不少人向李慶提議,當立即發兵前去攻打開封府。
但經過李慶的觀察發現,宋江在攻取了東京城後,實力並沒有實現飛躍,反而每過一天,實力便會有所損耗。
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別看此前宋江占據了曹州、應天府等地,但實則與曆史上的那些起義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那些起義軍都有一個特點,剛興起時轟轟烈烈,所向披靡,但一旦達成了心中的“小目標”後,便會迅速的走向衰敗。
秦末的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時,最初隻有那幾百人,但很快便急速的膨脹,有了兵車六七百兩,騎兵千餘人,步卒數萬,
但當攻下了第一座大城陳縣後,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實力便開始走向了下坡路,麾下的大將一個一個都不停他號令,各行其是,最終為秦將章邯所滅。
唐末黃巢就更是如此,此人很早就起兵反唐,卻多次被官兵殺得如喪家之犬一般四處亂竄,卻都百折不撓的再次複起,轉戰大江南北,
誰知一朝攻破大唐都城長安後,就迅速的走向了衰敗,最後連麾下大將朱溫都背叛了他,沒過幾年便徹底的被官兵所殺。
另外,又如原本時空裏的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起初那可真是轟轟烈烈,攻占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但定都南京後,卻是內鬥不止,自相殘殺,大將死的死,出走的出走,最後還是被清軍所滅……
如此種種,不一而論,於宋江現在的境遇,竟有著驚人的相似。
最近,趙桓被弑的消息傳來後,還有人勸李慶也登基自立,卻被他一口否決了,
他麾下的這幫文武大臣,現在大都是為了追隨李慶平定天下、開疆擴土,順便謀個封侯拜相、門蔭後世子孫。
李慶若是現在就登基稱帝的話,必然要跟宋江一樣封賞文武大臣,一下子便讓所有人達成了此生的追求,隻怕就要開始貪圖享樂,再不肯與敵拚命了。
故而李慶打算暫時放下對宋江的進攻,依舊按計劃先去攻打田虎,待滅了田虎後,在去逐鹿中原亦是不遲……
就在李慶將兵力不斷往黎陽城調去,開始著手準備與田虎的戰事時,卻有兩批來自北邊的使者,先後抵達了元城。
首先抵達的是遼國的使節團,有著將近三百餘人,帶來了百餘匹駿馬以及許多珍珠、人參、貂皮等作為禮物,
使節團共有一個正使者,兩個副使,分別代表著現在析津城內的好幾股勢力,
正使名叫李處能,乃現遼國宰相李處溫的族弟,
副使名叫乙室八斤,是奚王、知北院樞密事兼諸軍都統蕭幹的外甥。
蕭幹此人,是耶律淳專門找來分耶律大石軍權的,與耶律淳的皇後蕭普賢女同族,
在遼國,蕭氏乃後族,開國至今將近兩百年的曆史中,除了遼世宗耶律阮的皇後是從後唐宮中搶來的宮女姓甄外,其餘的無一例外全是姓蕭。
故而乙室八斤此人,背後其實便是奚王蕭幹、皇後蕭普賢女以及耶律淳三人,隻因他官位偏低,這才屈居副使之位。
而另外一個副使,則叫耶律賀奇,此人是耶律大石府中的主要幕僚之一。
其中,李慶最為看重的,反而就這個耶律賀奇。
因為現在的遼國,李處溫其實是與之前東京城內的白時中、李邦彥一類的人物,隻是擅長擺弄權謀罷了。
至於蕭幹等“帝黨分子”,也是看不出有什麽過人之處。
唯獨這耶律大石,實乃遼國現在僅存的柱國豪傑。
此人不僅現在便戰功赫赫,在原本的時空裏,更是會在遼國覆滅後,率二百餘騎遠走西域,
在那一片異國他鄉裏,這耶律大石竟硬生生的開創出了一個西遼國來,而且還一度擊敗了那時極為強悍的塞爾柱王朝,雄踞中亞近百年,最後才被“上帝之鞭”蒙古人所滅……
這翌日,李慶濃重的接待了遼國的使節團,擺下了盛大的筵席,
隻是在筵席上,李慶對於這三位正副使者卻有些不冷不熱,令人捉摸不透他對遼國的態度到底如何。
其實李慶在心裏已是絕對要與這遼國暫時結盟了,
正如耶律大石所預想的那樣,現在的李慶,根本無意出兵渡過白溝河,
他現在最要緊的,是攻滅田虎、宋江、李援等割據勢力,待一統了武周的地盤後,這才有足夠的實力來對付那實力強悍的女真人。
僅憑李慶現在三十多個州府的地盤,絕對不是那女真人的對手!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絕非什麽刻意誇大的言論,
後世那滅亡明朝的清朝,也同樣是女真人,隻不過並不是出自現在的完顏部罷了,但是他們剛建國的時候,國號其實也是“金”。
遼國的使節團還未離開,金國的使節團也跟著進入了元城,整個使節團也有二三百人,同樣帶來了豐厚的禮物。
無論料國還是金國,都是能與武周相提並論的國家,現在卻都紛紛派出了規模極高的使節團前來麵見李慶,
這事傳揚開來後,頓時讓人產生了一種李慶已能與這兩國平起平坐的感覺了,頓時與田虎、李援等輩拉開了距離。
相比起之前的濃重接待遼國使節,對於這實力更為雄厚的金國使者,李慶的態度卻要冷淡了許多,
他隻匆匆會見了這金國的正使一麵後,便沒再理會他們……
大名府。
此時的元城,到處白幡飄展,李慶在城外築起高台,往南遙遙祭奠被宋江所弑的天子趙桓。
祭奠趙桓之後,李慶還喊出了要殺入東京,為天子報仇的口號,受盡了民心。
這天之後,前去吏政司投靠李慶的地方士子,頓時絡繹不絕,其中不乏頗有才幹的人,
李慶治下的文官係統,從此再也不缺人才,計劃著明年開始召開科舉考試,開科取士!
當初李慶放任宋江在中原折騰的好處,現在已是開始顯現出來。
至於竊據中原的宋江,最近已有不少人向李慶提議,當立即發兵前去攻打開封府。
但經過李慶的觀察發現,宋江在攻取了東京城後,實力並沒有實現飛躍,反而每過一天,實力便會有所損耗。
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別看此前宋江占據了曹州、應天府等地,但實則與曆史上的那些起義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那些起義軍都有一個特點,剛興起時轟轟烈烈,所向披靡,但一旦達成了心中的“小目標”後,便會迅速的走向衰敗。
秦末的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時,最初隻有那幾百人,但很快便急速的膨脹,有了兵車六七百兩,騎兵千餘人,步卒數萬,
但當攻下了第一座大城陳縣後,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實力便開始走向了下坡路,麾下的大將一個一個都不停他號令,各行其是,最終為秦將章邯所滅。
唐末黃巢就更是如此,此人很早就起兵反唐,卻多次被官兵殺得如喪家之犬一般四處亂竄,卻都百折不撓的再次複起,轉戰大江南北,
誰知一朝攻破大唐都城長安後,就迅速的走向了衰敗,最後連麾下大將朱溫都背叛了他,沒過幾年便徹底的被官兵所殺。
另外,又如原本時空裏的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起初那可真是轟轟烈烈,攻占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但定都南京後,卻是內鬥不止,自相殘殺,大將死的死,出走的出走,最後還是被清軍所滅……
如此種種,不一而論,於宋江現在的境遇,竟有著驚人的相似。
最近,趙桓被弑的消息傳來後,還有人勸李慶也登基自立,卻被他一口否決了,
他麾下的這幫文武大臣,現在大都是為了追隨李慶平定天下、開疆擴土,順便謀個封侯拜相、門蔭後世子孫。
李慶若是現在就登基稱帝的話,必然要跟宋江一樣封賞文武大臣,一下子便讓所有人達成了此生的追求,隻怕就要開始貪圖享樂,再不肯與敵拚命了。
故而李慶打算暫時放下對宋江的進攻,依舊按計劃先去攻打田虎,待滅了田虎後,在去逐鹿中原亦是不遲……
就在李慶將兵力不斷往黎陽城調去,開始著手準備與田虎的戰事時,卻有兩批來自北邊的使者,先後抵達了元城。
首先抵達的是遼國的使節團,有著將近三百餘人,帶來了百餘匹駿馬以及許多珍珠、人參、貂皮等作為禮物,
使節團共有一個正使者,兩個副使,分別代表著現在析津城內的好幾股勢力,
正使名叫李處能,乃現遼國宰相李處溫的族弟,
副使名叫乙室八斤,是奚王、知北院樞密事兼諸軍都統蕭幹的外甥。
蕭幹此人,是耶律淳專門找來分耶律大石軍權的,與耶律淳的皇後蕭普賢女同族,
在遼國,蕭氏乃後族,開國至今將近兩百年的曆史中,除了遼世宗耶律阮的皇後是從後唐宮中搶來的宮女姓甄外,其餘的無一例外全是姓蕭。
故而乙室八斤此人,背後其實便是奚王蕭幹、皇後蕭普賢女以及耶律淳三人,隻因他官位偏低,這才屈居副使之位。
而另外一個副使,則叫耶律賀奇,此人是耶律大石府中的主要幕僚之一。
其中,李慶最為看重的,反而就這個耶律賀奇。
因為現在的遼國,李處溫其實是與之前東京城內的白時中、李邦彥一類的人物,隻是擅長擺弄權謀罷了。
至於蕭幹等“帝黨分子”,也是看不出有什麽過人之處。
唯獨這耶律大石,實乃遼國現在僅存的柱國豪傑。
此人不僅現在便戰功赫赫,在原本的時空裏,更是會在遼國覆滅後,率二百餘騎遠走西域,
在那一片異國他鄉裏,這耶律大石竟硬生生的開創出了一個西遼國來,而且還一度擊敗了那時極為強悍的塞爾柱王朝,雄踞中亞近百年,最後才被“上帝之鞭”蒙古人所滅……
這翌日,李慶濃重的接待了遼國的使節團,擺下了盛大的筵席,
隻是在筵席上,李慶對於這三位正副使者卻有些不冷不熱,令人捉摸不透他對遼國的態度到底如何。
其實李慶在心裏已是絕對要與這遼國暫時結盟了,
正如耶律大石所預想的那樣,現在的李慶,根本無意出兵渡過白溝河,
他現在最要緊的,是攻滅田虎、宋江、李援等割據勢力,待一統了武周的地盤後,這才有足夠的實力來對付那實力強悍的女真人。
僅憑李慶現在三十多個州府的地盤,絕對不是那女真人的對手!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絕非什麽刻意誇大的言論,
後世那滅亡明朝的清朝,也同樣是女真人,隻不過並不是出自現在的完顏部罷了,但是他們剛建國的時候,國號其實也是“金”。
遼國的使節團還未離開,金國的使節團也跟著進入了元城,整個使節團也有二三百人,同樣帶來了豐厚的禮物。
無論料國還是金國,都是能與武周相提並論的國家,現在卻都紛紛派出了規模極高的使節團前來麵見李慶,
這事傳揚開來後,頓時讓人產生了一種李慶已能與這兩國平起平坐的感覺了,頓時與田虎、李援等輩拉開了距離。
相比起之前的濃重接待遼國使節,對於這實力更為雄厚的金國使者,李慶的態度卻要冷淡了許多,
他隻匆匆會見了這金國的正使一麵後,便沒再理會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