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灌鋼法
扈三娘看了一會後,也終於明白了過來,朝著李慶怒聲道:
“你快點把你那匹……那匹流氓臭馬給我拉開!”
李慶為難的道:
“馬兒正做著那種事,哪是人力拉得開的?況且就算拉開了,也肯定會傷著這兩匹馬的身體。”
“我不管!你快點給我拉開,不然我就要動刀子了!”
扈三娘卻什麽都不聽,非要李慶去拉開。
李慶道:“你家小青也是匹成年馬了,這是它自個找的婆家,正愉悅著呢,你如此霸道的強加幹涉,又跟那些胡亂指派婚姻的父母有什麽區別?”
扈三娘聽後,聯想自己的親生遭遇,這才慢慢的恢複了些冷靜,默默的退到了一邊去。
不知過了多久,那兩匹馬才終於完事、分開,扈三娘這才上前去將那小青牽走,憤憤不平的想要回扈家莊了。
孟玉樓忙上前勸道:
“好妹妹,飯都不吃就走,讓我情何以堪?走,隨我回府,我介紹其他好人兒給你認識。”
孟玉樓一陣好勸,這才讓扈三娘轉嗔為喜,高高興興的一起往府宅走去。
當李慶回去的路上,路過城寨內的一家鐵匠鋪時,裏麵走出了一個飽經風霜的中年漢子來,滿臉興奮的對他道:
“知寨,你幾天前跟我說的那‘灌鋼法’有些眉目了!”
這人姓韓,是如今新平寨裏最好的鐵匠,
幾天前,李慶路過這裏時,走進去看了看,發現煉鐵煉鋼技術竟十分的落後,也不知這位麵出現了什麽偏差,根本不是水滸原著裏北宋時期該有的水準。
於是李慶便在韓鐵匠閑聊時,將另一時空裏代表煉鋼技藝走向成熟標誌的灌鋼法跟他簡略的說了。
這“灌鋼法”可是華夏古代煉鋼技術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要是按原來的曆史,應該早在南北朝的東魏、北齊年間,才會被一個叫綦(qi,二聲)毋懷文的人給初步發明了出來。
華夏民族的智慧向來是頂尖的,最早在春秋晚期就懂得了煉鋼,
不過幾百年來,煉鋼技術曆經了“塊煉法”、“百煉鋼”和“炒鋼法”的發展,仍存在不少的缺陷,
如炒鋼工藝複雜,不容易被掌握,百煉鋼則費工費時,效率極低。
相比之下,灌鋼法就優點太多了,可以算是煉鋼工藝成熟的標誌。
可惜李慶對這灌鋼法知道的也隻是模棱兩可,所以未能手把手的教會韓鐵匠,隻是以異想天開的語氣,跟他說了自己所知道的。
韓鐵匠那時聽了後,並沒有半點抵觸的情緒,反而大受啟發,熱請高漲的赤膊上陣,癡迷的反複驗證起來。
其實,古代某項工藝的發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幾代工匠的反複總結經驗,這才慢慢的取得突破。
在這個位麵上,灌鋼法雖沒被人總結出來並推廣全國,但許多鐵匠其實都會產生過類似想法。
這韓鐵匠就是這樣的人,他本來就有心要改進煉鋼技術,但有許多個關鍵點還沒想明白,李慶跟他說過的話,恰好就似一把鑰匙,瞬間打開大門,豁然開朗。
當李慶這時聽到韓鐵匠說灌鋼法有了眉目後,頓時大喜,連忙讓他帶自己去見識見識。
畢竟李慶隻是對灌鋼法略知一二而已,具體該怎麽弄卻不甚了了。
兩人於是一起走進了鐵匠房中,
此時是暮春時節,天氣還是有點小冷的。
但這鐵匠房卻讓李慶熱得不行,韓鐵匠的幾個、女婿正在那赤膊打鐵,汗如雨下。
所謂灌鋼法,就是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後把還是液態的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出炭成為鋼。
由於生鐵和熟鐵“宿”在了一起,所以煉出來的鋼也被稱為“宿鐵”。
(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在於含炭量,生鐵含炭量超過2%,熟鐵低於0.05%,鋼則是在0.05%—2%之間,故而灌鋼法也能大幅度增加鋼的產量。)
韓鐵匠讓他的兒子完整的向李慶演示了他研究出來的灌鋼法工藝後,又鄭重其事的拿出了幾把鋒利無比的刀來。
這些刀,都是韓鐵匠用宿鐵打造的。
“知寨,請看這把鋼刀的威力!”
韓鐵匠拿起了一把鋼刀,暴喝一聲,然後對著一副鐵甲劈砍下去。
收刀後,李慶上前查看,見韓鐵匠這一刀下去,竟瞬間砍斷了鐵甲二十三劄!
“知寨,你看這刀怎樣,跟你早年所看過的那部殘書,描述相差大嗎?”
韓鐵匠熱切的問道。
所謂“殘書”,就是李慶隨口胡謅來的一個借口而已。
李慶沉思了一會,
“這刀已算是十分的不錯了,不過根據那部殘書的描述,這種刀能斷三十劄鐵甲,相比之下還是差了一點。”
韓鐵匠聽後,頓時皺眉苦思起來,
“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呢?又或者是哪裏還需要改進?”
李慶也再次仔細的觀察了一遍韓鐵匠幾個兒子的煉鋼過程,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們的這個煉鋼過程,雖然顯得粗糙了些,但卻已是處處都暗合巧妙的物理知識,又確實是煉出了好鋼,想來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之所以效果沒能達到理想中最好的效果,或許隻是需要做出一些細節上的改變即可。
華夏的工匠手藝全靠師徒口耳相傳,技術的突破往往要在沉澱幾十上百年才行,
有時候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改變,都要經過許多年才會被工匠發現。
“叱!”
燒至通紅的鋼刀粗胚被清水一淬,瞬間升起了一團煙霧。
李慶見到這後,腦海之中忽然靈光一閃,終於想起了什麽來。
這淬火技術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並不值得稀奇,但長期以來,鐵匠都是用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
三國製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經認識到:用不同的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卻沒有突破水的範圍。
“韓鐵匠,我去去就回!”
李慶扔下這句話後,便出了鐵匠房,騎馬奔行著離開了,讓韓鐵匠等人感到一頭霧水。
扈三娘看了一會後,也終於明白了過來,朝著李慶怒聲道:
“你快點把你那匹……那匹流氓臭馬給我拉開!”
李慶為難的道:
“馬兒正做著那種事,哪是人力拉得開的?況且就算拉開了,也肯定會傷著這兩匹馬的身體。”
“我不管!你快點給我拉開,不然我就要動刀子了!”
扈三娘卻什麽都不聽,非要李慶去拉開。
李慶道:“你家小青也是匹成年馬了,這是它自個找的婆家,正愉悅著呢,你如此霸道的強加幹涉,又跟那些胡亂指派婚姻的父母有什麽區別?”
扈三娘聽後,聯想自己的親生遭遇,這才慢慢的恢複了些冷靜,默默的退到了一邊去。
不知過了多久,那兩匹馬才終於完事、分開,扈三娘這才上前去將那小青牽走,憤憤不平的想要回扈家莊了。
孟玉樓忙上前勸道:
“好妹妹,飯都不吃就走,讓我情何以堪?走,隨我回府,我介紹其他好人兒給你認識。”
孟玉樓一陣好勸,這才讓扈三娘轉嗔為喜,高高興興的一起往府宅走去。
當李慶回去的路上,路過城寨內的一家鐵匠鋪時,裏麵走出了一個飽經風霜的中年漢子來,滿臉興奮的對他道:
“知寨,你幾天前跟我說的那‘灌鋼法’有些眉目了!”
這人姓韓,是如今新平寨裏最好的鐵匠,
幾天前,李慶路過這裏時,走進去看了看,發現煉鐵煉鋼技術竟十分的落後,也不知這位麵出現了什麽偏差,根本不是水滸原著裏北宋時期該有的水準。
於是李慶便在韓鐵匠閑聊時,將另一時空裏代表煉鋼技藝走向成熟標誌的灌鋼法跟他簡略的說了。
這“灌鋼法”可是華夏古代煉鋼技術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要是按原來的曆史,應該早在南北朝的東魏、北齊年間,才會被一個叫綦(qi,二聲)毋懷文的人給初步發明了出來。
華夏民族的智慧向來是頂尖的,最早在春秋晚期就懂得了煉鋼,
不過幾百年來,煉鋼技術曆經了“塊煉法”、“百煉鋼”和“炒鋼法”的發展,仍存在不少的缺陷,
如炒鋼工藝複雜,不容易被掌握,百煉鋼則費工費時,效率極低。
相比之下,灌鋼法就優點太多了,可以算是煉鋼工藝成熟的標誌。
可惜李慶對這灌鋼法知道的也隻是模棱兩可,所以未能手把手的教會韓鐵匠,隻是以異想天開的語氣,跟他說了自己所知道的。
韓鐵匠那時聽了後,並沒有半點抵觸的情緒,反而大受啟發,熱請高漲的赤膊上陣,癡迷的反複驗證起來。
其實,古代某項工藝的發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幾代工匠的反複總結經驗,這才慢慢的取得突破。
在這個位麵上,灌鋼法雖沒被人總結出來並推廣全國,但許多鐵匠其實都會產生過類似想法。
這韓鐵匠就是這樣的人,他本來就有心要改進煉鋼技術,但有許多個關鍵點還沒想明白,李慶跟他說過的話,恰好就似一把鑰匙,瞬間打開大門,豁然開朗。
當李慶這時聽到韓鐵匠說灌鋼法有了眉目後,頓時大喜,連忙讓他帶自己去見識見識。
畢竟李慶隻是對灌鋼法略知一二而已,具體該怎麽弄卻不甚了了。
兩人於是一起走進了鐵匠房中,
此時是暮春時節,天氣還是有點小冷的。
但這鐵匠房卻讓李慶熱得不行,韓鐵匠的幾個、女婿正在那赤膊打鐵,汗如雨下。
所謂灌鋼法,就是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後把還是液態的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出炭成為鋼。
由於生鐵和熟鐵“宿”在了一起,所以煉出來的鋼也被稱為“宿鐵”。
(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在於含炭量,生鐵含炭量超過2%,熟鐵低於0.05%,鋼則是在0.05%—2%之間,故而灌鋼法也能大幅度增加鋼的產量。)
韓鐵匠讓他的兒子完整的向李慶演示了他研究出來的灌鋼法工藝後,又鄭重其事的拿出了幾把鋒利無比的刀來。
這些刀,都是韓鐵匠用宿鐵打造的。
“知寨,請看這把鋼刀的威力!”
韓鐵匠拿起了一把鋼刀,暴喝一聲,然後對著一副鐵甲劈砍下去。
收刀後,李慶上前查看,見韓鐵匠這一刀下去,竟瞬間砍斷了鐵甲二十三劄!
“知寨,你看這刀怎樣,跟你早年所看過的那部殘書,描述相差大嗎?”
韓鐵匠熱切的問道。
所謂“殘書”,就是李慶隨口胡謅來的一個借口而已。
李慶沉思了一會,
“這刀已算是十分的不錯了,不過根據那部殘書的描述,這種刀能斷三十劄鐵甲,相比之下還是差了一點。”
韓鐵匠聽後,頓時皺眉苦思起來,
“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呢?又或者是哪裏還需要改進?”
李慶也再次仔細的觀察了一遍韓鐵匠幾個兒子的煉鋼過程,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們的這個煉鋼過程,雖然顯得粗糙了些,但卻已是處處都暗合巧妙的物理知識,又確實是煉出了好鋼,想來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之所以效果沒能達到理想中最好的效果,或許隻是需要做出一些細節上的改變即可。
華夏的工匠手藝全靠師徒口耳相傳,技術的突破往往要在沉澱幾十上百年才行,
有時候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改變,都要經過許多年才會被工匠發現。
“叱!”
燒至通紅的鋼刀粗胚被清水一淬,瞬間升起了一團煙霧。
李慶見到這後,腦海之中忽然靈光一閃,終於想起了什麽來。
這淬火技術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並不值得稀奇,但長期以來,鐵匠都是用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
三國製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經認識到:用不同的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卻沒有突破水的範圍。
“韓鐵匠,我去去就回!”
李慶扔下這句話後,便出了鐵匠房,騎馬奔行著離開了,讓韓鐵匠等人感到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