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利義之辯


    當魯元離開了未央宮後,呂雉也重新看向蕭文。


    她說道:“蕭愛卿在雲中的事情,我都已經聽說了。你幫助李卿擊敗了偷襲我國的清國軍隊,還幫助一些雲中的百姓恢複了戰後生產。這對於我大漢北方百姓來說,是大功一件。隻是,有一件事,我卻不明白。”


    聽到這話,蕭文皺了皺眉頭。


    他從呂雉的語氣中,聽出了一些惡意。


    果然,呂雉很快就問道:“你在安排好了雲中百姓的生產後,卻立刻去了匈奴。雖然我們和匈奴當時並沒有直接開戰,但你和李將軍應該都明白,今年的戰爭中,我們和秦國是盟友,而秦國和匈奴是敵人。而匈奴,也可算作漢國的敵人。你這麽做,是什麽意思?”


    聽到這裏,蕭文知道今天的重頭戲來了。


    他很清楚,自己的匈奴之行,是他能夠獲得足夠力量的開始。


    如果沒有匈奴之行,他就無法在前往長安之前,積攢出足夠讓呂雉忌憚的力量,無法成為不任人宰割的存在。


    但是,這種行為,也是他政治上的汙點。無論是誰,都可以拿這件事攻擊他,彈劾他。


    然而,看著呂雉,蕭文卻沒有任何畏懼。


    他朝呂雉拱了拱手,說道:“素問皇後娘娘和太子殿下曾經將商山四皓邀請到宮中,作為客卿。相必皇後娘娘對於春秋戰國那個年代的學術也十分有興趣了?”


    聽到這話,呂雉不知道蕭文是什麽意思。


    不過呂雉卻很清楚,在蕭文開始闡述一部分觀點之前,她卻無法指責蕭文。


    畢竟漢國還沒有不教而誅的傳統,如果呂雉連讓蕭文辯駁的機會都不給,那她的政治名聲,恐怕就要毀於一旦了。


    如果在其他國家,或許獨裁者的身份對於統治國家的君主來說是一種求之不得的榮譽稱號。


    但是在漢國,隻要統治者打算這麽做,那他肯定會死的很慘。


    特別是呂雉在曆史上,的的確確因為獨裁統治,損害劉姓諸王的利益,結果被各路諸侯教做人的事情,已經明明白白地寫在史書上。


    因此,無論是呂雉,還是蕭文,都很清楚這個國家,無法接受一個獨裁的君主。


    果然,呂雉在怒懟蕭文和順著蕭文的意思說下去之間猶豫了一秒,就十分從心地選擇了後者。


    她對蕭文說道:“雖然本宮對諸子百家的事情,還不算太了解。但平日裏接受商山四皓等博士官熏陶,耳濡目染之下,很多事情的確能說個大概。隻是不知道先生想和本宮說什麽事情?”


    “我想說的是,利義之辯。”蕭文說道。


    利義之辯?


    呂雉聽到這個名詞,瞬間想起了博士官們和自己提起過它。


    所謂利義之辯,實際上就是當年稷下學宮曾經出現的四場辯論之一。


    當年孟子繼承了孔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的思想,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追求利必然損害義,為了保拿義,要“舍生而取義”,“二者不可得兼”(<告子上>)。


    所以,梁惠王問他“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時,孟子直接了當地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並告誡梁惠玉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梁惠王上》)


    而作為稷下學宮的祭酒,荀子則衝破儒家義利觀的藩籬,在義利關係問題上的認識與社會現實聯係在一起。他認為;“義與利,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人之欲利,……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也。”(《荀子?大略》)


    並且以此命題,在稷下學宮展開了一場辯論。


    在當時,稷下學宮中仍然有一群信奉個人主義,認為人們應當尊重每個個體利益的人。


    他們人為,人們對利的追求具有合理性,是人的本性,並舉例說:"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舜之所同也。“(《非相》)"


    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性情者也。”(《性惡》)


    荀子在認為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的同時,又認為這種追求要保持一定的度,不能放縱。放縱逐利,就會導致社會的混亂。他在《禮論》中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


    那麽,怎樣才能使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保持一定的度呢?荀子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製禮義以分之"(《王製》),用禮義把人們劃分為不同的等"第,用禮義製約人們的物質欲望,教育人們"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導"(《榮辱》),反對"''唯利之求"(《王霸》)。


    這樣做了,國家就會平治,反之,則會出現亂世,即所謂:"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由此可見,荀子的義利觀較之孟子的義利觀少有片麵性。


    管仲學派對義利關係的看法是義利並重。他們認為:"厚愛利足以親之,明智禮足以教之"(《權修》)。講禮義教化,不忘記物質利益的激勵功能;講物質利益,也不忘記禮義教化的引導作用。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故《版法》在講了"必先順教,萬民鄉風"之後,緊接著說:"旦暮利之,眾乃勝任。"


    看著蕭文,呂雉將這些對於平頭老百姓來說完全屬於天書,但是對讀書人卻是常識的東西說出來。


    聽到呂雉幾乎一字不差地將利義之辯說清楚。蕭文滿意地點了點頭。


    然後,他說道:“既然皇後娘娘知道利義之辯,那應該不奇怪我為什麽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吧!”


    “畢竟我雜家,源於秦相呂不韋。而呂不韋,也是我華夏有名的商人。利義之辯,我雜家自然不會和迂腐的儒家一樣,把義看做比利重要的東西。”


    “家師曾經說過一句話。蕭文到現在依然記得。家師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02018-11-08


    23:17:00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古代當賢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別予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別予安並收藏回到古代當賢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