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飲食禮儀
自從聽到了小牧民說韃子就在附近,蕭文就感覺到了一陣心神不寧。
他發現,往常的時候,雖然茫茫草原還是很安靜。但實際上,四周還是有許多野生動物經過。
可是今晚,出去狩獵的護衛說,他們得跑到三裏外,才能找到獵物的蹤影。
無奈,蕭文隻能多加催促那些護衛,讓他們趕快把防禦工事修築好。
很快,眾人就用馬車給營地圍了個圈,然後把安裝在上麵的擋板拉開,把所有鐵索都給連接起來。
緊接著,在營地的中央,幾個護衛又用上了蕭文提前準備好的建築模塊,很快拚接出了一個完整的瞭望塔。
三個護衛直接爬了上去,就在上麵吃著晚餐,
從現在開始到晚上十二點,都是由他們守夜。
接著夜色,加上防禦工事的防護,除非是遇到幾個射雕手聯合攻擊,否則的話,是很難傷害到他們的。
與此同時,一眾底下護衛也分配好了武器。
威力巨大的單發杠杆弩,一共有一百二十把,都分配給了那些護衛。
而蕭文,其實還有二十多把諸葛連弩。
這種東西雖然威力不算強,比起單發的杠杆弩弱了許多。
但是一次性發射多發的弩箭,在這個冷兵器時代卻是不可多得的強大火力。
畢竟,在這個時代裏,杠杆弩的威力已經有明顯的溢出。因此,雖然諸葛連弩的威力不如杠杆弩,可真要在有效範圍內扣動諸葛連弩的懸刀,也還是能造成很大殺傷的。
於是,蕭文將手持諸葛連弩的護衛們單獨編隊,由自己帶領。
一旦發生戰鬥,他們不必第一時間參加戰鬥,而是在戰鬥到關鍵時刻,才作為生力軍登場。
今天晚上的肉食除了提前做過處理的熏肉幹外,就是商隊護衛歹著的幾隻兔子。
蕭文很厚道的用一串銅錢和商隊護衛換了其中一隻兔子後,就讓營地裏的廚師將兔子給扒皮,去除內髒,處理得幹幹淨淨。
因為蕭文這不缺調味料。從明國進口的辣椒到不知道哪裏來的孜然,甚至還有蜂蜜和白芝麻。
有這些調味料,加上商隊裏的廚子也是點了燒烤專精,對於肉食的火候掌握得還是很好的。
因此,想要做出難吃的烤兔子肉,其實還是有些困難。
此時的眾人,按照著春秋時期留下來的傳統,分席而坐,並沒有一起吃的意思。
關於這點,蕭文原本是不太樂意的。
相比於先秦時期開始的分餐製,蕭文更樂意一群人圍著桌子,上麵擺滿飯菜的聚餐製。
可嚐試過幾次後,蕭文卻覺得很無語。
那些護衛盡管蕭文已經三令五申,讓他們飯錢洗手。可總有幾個人,會在吃飯之前忘了這條命令,並且還不用餐具,而是直接用肮髒的手觸碰食物。
更不用說,他們的手有時候,因為吃飯吃得津津有味,還在嘴裏吸吮過。沾滿唾液的手,直接觸碰食物,好不惡心。
也因此,讓蕭文都不敢去碰那些食物了。
無奈,蕭文隻能恢複古人的習慣,讓一眾護衛分而食之。
此時天色已黑,因為蕭文本身富庶,也不算差錢。更何況這次北上如果生意談成,他也能賺得盆滿缽滿。
因此,除去原本營地的篝火外,蕭文還讓人用燭火點亮營地。
兩排高三尺的青銅燈架鑲嵌在馬車圍成的牆壁上擺放。
因為是臨時收刮的,其造型倒是談不上多精美,大多是一個奴隸造型的青銅小人跪在地上,雙手托著燈盤。
盤內放著動物膏油,燈蕊靜靜燃燒,發出了淡淡的焦味,有點蛋白質和脂肪那誘惑人的香味。
此時,營地裏分到食物的眾人,都自顧自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著屬於自己的晚飯。
他們所用器具,大多是木頭做的筷子和一些陶做的碗盆。
也隻有蕭文和他五個學生,才有資格用得起漢國生產的藝術品龍頭——漆器。
事實上,春秋時,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連吃飯用的食器,都有不同的禮節規定,地位低的人是用不了當時流行的青銅器的。
但正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漸漸地,一些貴族貧窮了,一些士庶卻富裕了。
雖然被禮儀所限,依然不敢過度僭越地使用青銅鼎簋,但另一種器物卻流行起來,與青銅代表地位一樣,它成了富裕的標誌。
這便是漆器。
曆史上,中原的梁宋之地,號稱有“千樹漆”,是中原漆器製作的手工業中心。
當年莊子就在宋國當漆園小吏。
但這裏的漆器並不便宜,好的漆器,價格堪比黃金。可以說,這東西的價值,能和後世的瓷器相提並論。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保留的禮樂製度之中,華夏貴族在飲食方麵繁瑣,遠不止青銅器這麽簡單。
事實上,在他們吃飯的時候,除了用到筷子和勺子以外,餐刀和餐叉也是必不可少的廚具。
沒錯!
餐刀和餐叉,雖然在二十一世紀是屬於西餐的標誌。可是這玩意,其實並非西方獨屬。
從周朝到春秋戰國時期,再到秦漢,中國人吃飯,尤其是士大夫貴族的宴飲,還有種種規矩講究。
餐桌上不止用箸筷,勺子這類後世子孫常用的餐具,同樣也有後世不常用的餐刀、餐叉。
蕭文去過幾次李伯考家裏吃飯,同樣也在楊家和桓嚴吃過一次飯。
他知道,漢朝的貴族但凡講究點的,都會在吃飯的時候,明確任何工具的用途。
正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樂文化裏,吃飯不僅是吃飯,也是儀式。
儒家還專門與人辯論過,禮與食孰重?
儒者的答案是肯定的:“當然是禮重!”
雖然漢國之中,道家學派盛行。
但是八百年的周朝雖然沒有給華夏留下太多軍事遺產,卻在文化上,要說八百年的曆史沒有在華夏人的身上留下印記,那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在吃飯的時候,人們也十分講究。
例如,入宴席前要從容淡定,臉色不能改變,手要提著衣裳,使其離地一尺,不要掀動上衣,更不要頓足發出聲音。
上菜時,席間菜肴的擺放要有順序,進食時要顧及他人……
除了禮貌的舉止外,對各種餐具的熟練使用,也是“食禮”的一部分。
就說蕭文眼前這木製的餐勺,在這時代的名稱是“匕”,或為“匙”。
餐勺與箸通常是配合使用的,一般會同時出現在餐案上,但匕箸的分工相當明確,兩者不能混用。
隻見蕭文的身旁,貴族出身的孫尚香和楊修就是如此。
他們先是舉起箸,從盤裏夾菜,放入口中,小口地咀嚼。咽下後,又放下箸筷,拿起餐勺,將熱騰騰的粥飯放到嘴中……
所幸的是,對於這套禮儀,蕭文還算能夠接受。
畢竟他的飲食習慣,主要還是受到粵文化的影響熏陶。因此,他不會像內陸或者北方的一些地方那樣,對於陌生的飲食文化,帶有排斥的習慣。
甚至他在用刀叉的時候,也沒有任何障礙。
廣東人雖然很少用刀叉,但一年裏總有那些時候會去吃下西餐。
久而久之,蕭文在用刀叉的時候,雖然算不上多優雅,可至少在用刀叉的時候,不會碰到盤子,發出噪聲。
也不會把肉切得太過歪歪扭扭。
畢竟孔夫子也說過:“割不正,則不食”。
自從聽到了小牧民說韃子就在附近,蕭文就感覺到了一陣心神不寧。
他發現,往常的時候,雖然茫茫草原還是很安靜。但實際上,四周還是有許多野生動物經過。
可是今晚,出去狩獵的護衛說,他們得跑到三裏外,才能找到獵物的蹤影。
無奈,蕭文隻能多加催促那些護衛,讓他們趕快把防禦工事修築好。
很快,眾人就用馬車給營地圍了個圈,然後把安裝在上麵的擋板拉開,把所有鐵索都給連接起來。
緊接著,在營地的中央,幾個護衛又用上了蕭文提前準備好的建築模塊,很快拚接出了一個完整的瞭望塔。
三個護衛直接爬了上去,就在上麵吃著晚餐,
從現在開始到晚上十二點,都是由他們守夜。
接著夜色,加上防禦工事的防護,除非是遇到幾個射雕手聯合攻擊,否則的話,是很難傷害到他們的。
與此同時,一眾底下護衛也分配好了武器。
威力巨大的單發杠杆弩,一共有一百二十把,都分配給了那些護衛。
而蕭文,其實還有二十多把諸葛連弩。
這種東西雖然威力不算強,比起單發的杠杆弩弱了許多。
但是一次性發射多發的弩箭,在這個冷兵器時代卻是不可多得的強大火力。
畢竟,在這個時代裏,杠杆弩的威力已經有明顯的溢出。因此,雖然諸葛連弩的威力不如杠杆弩,可真要在有效範圍內扣動諸葛連弩的懸刀,也還是能造成很大殺傷的。
於是,蕭文將手持諸葛連弩的護衛們單獨編隊,由自己帶領。
一旦發生戰鬥,他們不必第一時間參加戰鬥,而是在戰鬥到關鍵時刻,才作為生力軍登場。
今天晚上的肉食除了提前做過處理的熏肉幹外,就是商隊護衛歹著的幾隻兔子。
蕭文很厚道的用一串銅錢和商隊護衛換了其中一隻兔子後,就讓營地裏的廚師將兔子給扒皮,去除內髒,處理得幹幹淨淨。
因為蕭文這不缺調味料。從明國進口的辣椒到不知道哪裏來的孜然,甚至還有蜂蜜和白芝麻。
有這些調味料,加上商隊裏的廚子也是點了燒烤專精,對於肉食的火候掌握得還是很好的。
因此,想要做出難吃的烤兔子肉,其實還是有些困難。
此時的眾人,按照著春秋時期留下來的傳統,分席而坐,並沒有一起吃的意思。
關於這點,蕭文原本是不太樂意的。
相比於先秦時期開始的分餐製,蕭文更樂意一群人圍著桌子,上麵擺滿飯菜的聚餐製。
可嚐試過幾次後,蕭文卻覺得很無語。
那些護衛盡管蕭文已經三令五申,讓他們飯錢洗手。可總有幾個人,會在吃飯之前忘了這條命令,並且還不用餐具,而是直接用肮髒的手觸碰食物。
更不用說,他們的手有時候,因為吃飯吃得津津有味,還在嘴裏吸吮過。沾滿唾液的手,直接觸碰食物,好不惡心。
也因此,讓蕭文都不敢去碰那些食物了。
無奈,蕭文隻能恢複古人的習慣,讓一眾護衛分而食之。
此時天色已黑,因為蕭文本身富庶,也不算差錢。更何況這次北上如果生意談成,他也能賺得盆滿缽滿。
因此,除去原本營地的篝火外,蕭文還讓人用燭火點亮營地。
兩排高三尺的青銅燈架鑲嵌在馬車圍成的牆壁上擺放。
因為是臨時收刮的,其造型倒是談不上多精美,大多是一個奴隸造型的青銅小人跪在地上,雙手托著燈盤。
盤內放著動物膏油,燈蕊靜靜燃燒,發出了淡淡的焦味,有點蛋白質和脂肪那誘惑人的香味。
此時,營地裏分到食物的眾人,都自顧自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著屬於自己的晚飯。
他們所用器具,大多是木頭做的筷子和一些陶做的碗盆。
也隻有蕭文和他五個學生,才有資格用得起漢國生產的藝術品龍頭——漆器。
事實上,春秋時,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連吃飯用的食器,都有不同的禮節規定,地位低的人是用不了當時流行的青銅器的。
但正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漸漸地,一些貴族貧窮了,一些士庶卻富裕了。
雖然被禮儀所限,依然不敢過度僭越地使用青銅鼎簋,但另一種器物卻流行起來,與青銅代表地位一樣,它成了富裕的標誌。
這便是漆器。
曆史上,中原的梁宋之地,號稱有“千樹漆”,是中原漆器製作的手工業中心。
當年莊子就在宋國當漆園小吏。
但這裏的漆器並不便宜,好的漆器,價格堪比黃金。可以說,這東西的價值,能和後世的瓷器相提並論。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保留的禮樂製度之中,華夏貴族在飲食方麵繁瑣,遠不止青銅器這麽簡單。
事實上,在他們吃飯的時候,除了用到筷子和勺子以外,餐刀和餐叉也是必不可少的廚具。
沒錯!
餐刀和餐叉,雖然在二十一世紀是屬於西餐的標誌。可是這玩意,其實並非西方獨屬。
從周朝到春秋戰國時期,再到秦漢,中國人吃飯,尤其是士大夫貴族的宴飲,還有種種規矩講究。
餐桌上不止用箸筷,勺子這類後世子孫常用的餐具,同樣也有後世不常用的餐刀、餐叉。
蕭文去過幾次李伯考家裏吃飯,同樣也在楊家和桓嚴吃過一次飯。
他知道,漢朝的貴族但凡講究點的,都會在吃飯的時候,明確任何工具的用途。
正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樂文化裏,吃飯不僅是吃飯,也是儀式。
儒家還專門與人辯論過,禮與食孰重?
儒者的答案是肯定的:“當然是禮重!”
雖然漢國之中,道家學派盛行。
但是八百年的周朝雖然沒有給華夏留下太多軍事遺產,卻在文化上,要說八百年的曆史沒有在華夏人的身上留下印記,那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在吃飯的時候,人們也十分講究。
例如,入宴席前要從容淡定,臉色不能改變,手要提著衣裳,使其離地一尺,不要掀動上衣,更不要頓足發出聲音。
上菜時,席間菜肴的擺放要有順序,進食時要顧及他人……
除了禮貌的舉止外,對各種餐具的熟練使用,也是“食禮”的一部分。
就說蕭文眼前這木製的餐勺,在這時代的名稱是“匕”,或為“匙”。
餐勺與箸通常是配合使用的,一般會同時出現在餐案上,但匕箸的分工相當明確,兩者不能混用。
隻見蕭文的身旁,貴族出身的孫尚香和楊修就是如此。
他們先是舉起箸,從盤裏夾菜,放入口中,小口地咀嚼。咽下後,又放下箸筷,拿起餐勺,將熱騰騰的粥飯放到嘴中……
所幸的是,對於這套禮儀,蕭文還算能夠接受。
畢竟他的飲食習慣,主要還是受到粵文化的影響熏陶。因此,他不會像內陸或者北方的一些地方那樣,對於陌生的飲食文化,帶有排斥的習慣。
甚至他在用刀叉的時候,也沒有任何障礙。
廣東人雖然很少用刀叉,但一年裏總有那些時候會去吃下西餐。
久而久之,蕭文在用刀叉的時候,雖然算不上多優雅,可至少在用刀叉的時候,不會碰到盤子,發出噪聲。
也不會把肉切得太過歪歪扭扭。
畢竟孔夫子也說過:“割不正,則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