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的話誅心了,但他提的問題,確實值得眾人思考……
他們還有十四座城在北林、南涼和西鳳三國手中,這十四座城內的人口再少,也有幾十萬人,犧牲一人,就能換回數十萬人的生,值不值得?
不犧牲北王,不平天下怨,百姓會不會對朝廷不滿?天下會不會大亂?
老大人這話一出,為北王說話的幾個文臣也沉默了。
他們在心裏可以說,和幾十萬普通人相比,自然是北王的命更重要。北王能守住家國天下,那幾十萬普通人能做什麽?
這世間之事就是這麽殘酷,被犧牲的永遠都是沒有利用價值的普通人。沒有那幾十萬人,他們可以從別的地方遷居百姓過去,但沒有北王,他們東林還有人,能擋住北林三國的聯手進攻?
但,這話他們隻能放在心裏,不能在大殿上說出來,說出來……
他們就失了道義,不是君子所為。
文臣們有這個顧慮,武將卻沒有,他們先前還覺得北王為了取勝,不擇手段,不夠光明磊落,但聽到老大人竟是要逼的北王去死,頓時就不滿了。
有一老將站了出來,指著那位老文臣,一臉嘲諷的道:“處死北王容易,可處死了北王,誰能收回餘下的十四座城?誰能將北林三國的兵馬驅逐出境?誰能保護我東林的百姓?你,你能嗎?”
“我是文臣,你讓我一個文臣去打仗,我東林的武將都死絕了嗎?我就不信,北王就不能在保住城中百姓性命的情況下,把北林三國的兵驅逐?說來說去,不過是北王不在乎百姓生死,為了取勝,不擇手段罷了。為了一場勝利,犧牲數萬無辜百姓,值得嗎?”那位老大人一臉正氣的看著右側的武將們,嚴厲的質問道。
“死幾萬人算什麽?哪一次大戰過後,我東林的兒郎們不要死幾萬。合著……我們這些當兵的人命賤,死了也白死?”那老將也是一個爆脾氣,當即跳起腳就罵了起來:“不就是死幾萬人嗎?打仗不死了,有本事你去打呀?你行你上,你不行就少瞎逼逼。”
“你,你你……合著,那十四座城的百姓,為了北王的勝利,都該死了?照你這話說,北王不但無錯還有功了?青成近十萬百姓也是該死了?”那老臣顧不得皇上還在,氣得從地上爬了起來,跟老將對罵了起來。
“還真……”那老將張嘴就要承認,但關鍵時刻被人拉住了,忍了一下,憋屈的道:“我不跟你瞎扯,反正……北王不能殺,也不能召回,誰把北王召回來了,誰去前線打?反正老子沒那個本事,能憑十萬不到的兵馬,能打贏北林三國幾十萬人。”
“我們可以和談,陛下……北林、西鳳和南涼三國已經被北王打怕了,這個時候和談,我們不廢一兵一卒,就能將十四座城收回了,且不傷城中百姓性命。”袁大人抬頭看了看皇上,見皇上沒有不喜,大著膽子道。
他知道,皇上並不想讓北王立功,如若不是沒有選擇,皇上也不會派北王去前線,現在……
北王確實立了大功,可也背了大過。如若現在戰爭中止,北王永遠洗涮不掉,害死青城近十萬百姓的罪名。
誠如那位老大人說的,北王將會是千古罪人,永遠無法翻身。
“和談?”一群武將都懵逼了,他們士氣正高,打得對方落花流水的時候,朝廷要和談?
他們聽錯了吧?
“對,和談。北林三國早有和談之意,我們此時與對方和談,便能和平解決此事。且,眾位想必明白,國庫已拿不出銀子,民間也籌不出糧,戰事拖久了,對我們極不利。”袁大人憂心忡忡,一副為國為民的忠心樣。
他的話,得到了大部分文臣的認可,他們雖沒有出言附和,但卻是認同的。
武將們不知朝廷艱難,他們管著六部的人卻很清楚,再打下去,怕是三五年,他們都恢複不了元氣。
而且江南近年年年水災,朝廷還要備糧備草去救災,要繼續打下去,把國庫耗空,江南的百姓怎麽辦?
為了一場戰事的勝利,犧牲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百姓的性命,值得嗎??
為了說服皇上和談,袁大人把這些一條條的擺了出來,他說的都是實情,沒有半分誇大,武將們聽著聽著都沉默……
隻有少數幾個,不甘心的道:“這怎麽能和談呢?我們失了十四座城,和談了,不就是認輸了嗎?現在和談了,我們以後在北林三國麵前,還能抬得起頭嗎?”
但不談和,拿什麽打?
不談和,真要讓那十四座城中的百姓,成為北王大勝的犧牲品嗎?
死去的那幾萬人他們可以不在乎,但餘下十四座城的百姓的生命,他們也能不在乎嗎?
真要用滅城的代價,收回十四座城,真的有意義嗎?
朝堂上,文武大臣從北王功過之爭,轉到是否和談,皇上也不說話,每天隻聽眾大臣爭論,一副誰有理朕就聽誰的開明樣……
文武大臣這一少,就是三天……
之所以到第三天不吵了,不是皇上插手了,而是北林、南涼和西鳳送來國書,說北王一日不回京城,他們每日就殺一萬東林百姓。
甚至為了逼迫北王早日做出決定,北林三國將詔書昭告天下……
十四座城,加起來少說也有六十餘萬人,北林三國一日殺一萬,也能殺兩個月。
換言之,北王執意要打,那麽北王便是害死那六十餘萬百姓的罪魁禍首。
消息傳到東林,傳到京城,朝野上下都沉默了。
他們自然想要贏,想要看北王狠狠的將北林三國的兵馬,殺個落花流水,但是……
那十四座城的百姓呢?
那是近六十萬條鮮活的人命,他們何其無辜?
楚九歌在半路上,收到前線的消息,不由得歎氣:“這計……太毒了!也不知是誰想出來的。”
北王這次,要吃大虧了……
他們還有十四座城在北林、南涼和西鳳三國手中,這十四座城內的人口再少,也有幾十萬人,犧牲一人,就能換回數十萬人的生,值不值得?
不犧牲北王,不平天下怨,百姓會不會對朝廷不滿?天下會不會大亂?
老大人這話一出,為北王說話的幾個文臣也沉默了。
他們在心裏可以說,和幾十萬普通人相比,自然是北王的命更重要。北王能守住家國天下,那幾十萬普通人能做什麽?
這世間之事就是這麽殘酷,被犧牲的永遠都是沒有利用價值的普通人。沒有那幾十萬人,他們可以從別的地方遷居百姓過去,但沒有北王,他們東林還有人,能擋住北林三國的聯手進攻?
但,這話他們隻能放在心裏,不能在大殿上說出來,說出來……
他們就失了道義,不是君子所為。
文臣們有這個顧慮,武將卻沒有,他們先前還覺得北王為了取勝,不擇手段,不夠光明磊落,但聽到老大人竟是要逼的北王去死,頓時就不滿了。
有一老將站了出來,指著那位老文臣,一臉嘲諷的道:“處死北王容易,可處死了北王,誰能收回餘下的十四座城?誰能將北林三國的兵馬驅逐出境?誰能保護我東林的百姓?你,你能嗎?”
“我是文臣,你讓我一個文臣去打仗,我東林的武將都死絕了嗎?我就不信,北王就不能在保住城中百姓性命的情況下,把北林三國的兵驅逐?說來說去,不過是北王不在乎百姓生死,為了取勝,不擇手段罷了。為了一場勝利,犧牲數萬無辜百姓,值得嗎?”那位老大人一臉正氣的看著右側的武將們,嚴厲的質問道。
“死幾萬人算什麽?哪一次大戰過後,我東林的兒郎們不要死幾萬。合著……我們這些當兵的人命賤,死了也白死?”那老將也是一個爆脾氣,當即跳起腳就罵了起來:“不就是死幾萬人嗎?打仗不死了,有本事你去打呀?你行你上,你不行就少瞎逼逼。”
“你,你你……合著,那十四座城的百姓,為了北王的勝利,都該死了?照你這話說,北王不但無錯還有功了?青成近十萬百姓也是該死了?”那老臣顧不得皇上還在,氣得從地上爬了起來,跟老將對罵了起來。
“還真……”那老將張嘴就要承認,但關鍵時刻被人拉住了,忍了一下,憋屈的道:“我不跟你瞎扯,反正……北王不能殺,也不能召回,誰把北王召回來了,誰去前線打?反正老子沒那個本事,能憑十萬不到的兵馬,能打贏北林三國幾十萬人。”
“我們可以和談,陛下……北林、西鳳和南涼三國已經被北王打怕了,這個時候和談,我們不廢一兵一卒,就能將十四座城收回了,且不傷城中百姓性命。”袁大人抬頭看了看皇上,見皇上沒有不喜,大著膽子道。
他知道,皇上並不想讓北王立功,如若不是沒有選擇,皇上也不會派北王去前線,現在……
北王確實立了大功,可也背了大過。如若現在戰爭中止,北王永遠洗涮不掉,害死青城近十萬百姓的罪名。
誠如那位老大人說的,北王將會是千古罪人,永遠無法翻身。
“和談?”一群武將都懵逼了,他們士氣正高,打得對方落花流水的時候,朝廷要和談?
他們聽錯了吧?
“對,和談。北林三國早有和談之意,我們此時與對方和談,便能和平解決此事。且,眾位想必明白,國庫已拿不出銀子,民間也籌不出糧,戰事拖久了,對我們極不利。”袁大人憂心忡忡,一副為國為民的忠心樣。
他的話,得到了大部分文臣的認可,他們雖沒有出言附和,但卻是認同的。
武將們不知朝廷艱難,他們管著六部的人卻很清楚,再打下去,怕是三五年,他們都恢複不了元氣。
而且江南近年年年水災,朝廷還要備糧備草去救災,要繼續打下去,把國庫耗空,江南的百姓怎麽辦?
為了一場戰事的勝利,犧牲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百姓的性命,值得嗎??
為了說服皇上和談,袁大人把這些一條條的擺了出來,他說的都是實情,沒有半分誇大,武將們聽著聽著都沉默……
隻有少數幾個,不甘心的道:“這怎麽能和談呢?我們失了十四座城,和談了,不就是認輸了嗎?現在和談了,我們以後在北林三國麵前,還能抬得起頭嗎?”
但不談和,拿什麽打?
不談和,真要讓那十四座城中的百姓,成為北王大勝的犧牲品嗎?
死去的那幾萬人他們可以不在乎,但餘下十四座城的百姓的生命,他們也能不在乎嗎?
真要用滅城的代價,收回十四座城,真的有意義嗎?
朝堂上,文武大臣從北王功過之爭,轉到是否和談,皇上也不說話,每天隻聽眾大臣爭論,一副誰有理朕就聽誰的開明樣……
文武大臣這一少,就是三天……
之所以到第三天不吵了,不是皇上插手了,而是北林、南涼和西鳳送來國書,說北王一日不回京城,他們每日就殺一萬東林百姓。
甚至為了逼迫北王早日做出決定,北林三國將詔書昭告天下……
十四座城,加起來少說也有六十餘萬人,北林三國一日殺一萬,也能殺兩個月。
換言之,北王執意要打,那麽北王便是害死那六十餘萬百姓的罪魁禍首。
消息傳到東林,傳到京城,朝野上下都沉默了。
他們自然想要贏,想要看北王狠狠的將北林三國的兵馬,殺個落花流水,但是……
那十四座城的百姓呢?
那是近六十萬條鮮活的人命,他們何其無辜?
楚九歌在半路上,收到前線的消息,不由得歎氣:“這計……太毒了!也不知是誰想出來的。”
北王這次,要吃大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