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盜中, 請稍後或補訂閱 張夫人自是心知:女兒被逐出宮門這事必是瞞不過旁人的, 到底是傷及女兒家的名譽,便是對日後前程也是有礙。偏家裏頭對張瑤琴這嫡長女又素是寄以厚望的.......
一念及此,張夫人也不免歎了一口氣, 眼尾處顯出淡淡的細紋,神色間更見溫婉賢淑,隻語氣清淡:“也罷,正好叫你吃個教訓,先在家裏好好磨一磨這性子。”
張瑤琴還要哭訴, 張夫人卻抬手做了個手勢,令她止聲:“隻要人還在,名聲和前程總是能掙回來的。家裏有我與你祖母, 宮裏也有你姑母, 萬不必你一個姑娘家自己豁出臉去爭去搶的。”說罷,張夫人與她擺擺手:“你回去歇一歇吧, 明日便去族裏女學進學。隻是........”
說到這裏, 張夫人的語聲忽然頓住,張瑤琴也心頭一動, 屏息等她說下去。
張夫人神色淡淡的看了女兒一眼,一字一句的道:“隻是, 當年家裏一意送你入宮,反倒把幾個和二公主年紀更接近的姑娘給落下了。因著這事, 族裏頭多有議論, 你幾個堂妹也心有不服, 偏你又是這麽出宮的——接下來,你在在族裏的日子隻怕要不好過。”
張瑤琴聽著張夫人一句接著一句的話,反倒漸漸提起了精神,覺出幾分與人鬥其樂無窮的鬥誌來。她仰起雪頸,那張秀美的麵龐上已然重現露出從容自信的光彩,自然而然的道:“母親且放心,她們那些個小手段,我素是不放在眼裏的。”
“好,這才是我的女兒,”張夫人滿意的點了點頭,語聲也稍稍溫和了一些,“至於宮裏那頭,我替你去說。”
第二日,張夫人便遞了牌子去見張淑妃。
張淑妃雖夜裏被女兒氣了一回兒,夜半時才囫圇睡了個覺,早起都不得勁兒,但是見著娘家嫂子卻是沒有不高興的。
隻是,張淑妃眼下見著嫂子便又不由想起侄女兒的事情,覺得自己沒能護住侄女兒,心裏多少有些愧疚,忙不迭的問了許多侄女回家後起居安排,嘴裏道:“我這兒有幾樣好東西,遲些兒嫂嫂替我帶去給瑤琴,便當是我給她壓驚的。”
頓了一下,她又氣得咬牙:“隻恨我養出那麽個女兒,竟是叫瑤琴平白受罪。”
張夫人反笑著安慰張淑妃:“回自己家裏,算什麽受罪?”
張淑妃卻是心疼得不得了:“她還小呢,哪裏見過那個陣仗?且這事原就不是她的錯。嫂嫂也不必心急,我遲些兒便去求求陛下,叫他下旨召瑤琴入宮。”
張夫人連忙按住了張淑妃的手:“娘娘,娘娘萬不可為著這事再去尋陛下。”她低聲道,“家裏老夫人千叮嚀萬囑咐,如今咱們家裏最要緊的便是二皇子那頭,娘娘怎好因小失大?”
張淑妃聽嫂子提起親娘,秀致的眉尖蹙了蹙,也沒說話了。
張夫人便又勸她:“再說了,瑤琴年紀還小,性情不定,自她入了宮,我這心裏便總也放不下來,隻怕會惹出事來。此回也是因禍得福,回家後,我便叫她去族裏女學進學——咱們族裏女學如何,娘娘也是盡知的。”
張淑妃少時上的便是張家族裏的女學,聽到這話不由回想起無憂無慮的少女時候,不由也轉了心思,轉口問道:“楊先生可還在?”
“在的,”張夫人含笑著道,“我便是想叫她也教一教瑤琴,若她能得兩位姑母半分本事,我這兒便再不必愁了。”
張淑妃不禁笑起來:“瑤琴天分好又肯努力,日後必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全賴娘娘吉言了,”張夫人見張淑妃露了笑顏,這才放心許多,這才目光一轉,落在張淑妃麵上那還未徹底褪去的紅痕上麵,試探著問道,“娘娘臉上這是.......”
張淑妃柳眉一橫,想起昨夜的事便又起了氣,隻是她也不想遷怒張夫人這嫂子,隻得看了徐嬤嬤一眼:“你與嫂嫂說罷。”
徐嬤嬤應了一聲,隻是她為著張淑妃這做主子的麵子也不好說的太清楚,說到關鍵處隻得含糊的掠過。
張夫人倒是不知昨夜女兒離宮後竟又出了這麽一樁事,聽過後不由又歎,開口勸張淑妃道:“二公主那頭,娘娘也要仔細些才好。便是陛下那裏,必也是盼著娘娘與公主母女和樂的。”
聽到這話,張淑妃便覺得心口噎得厲害,她心裏不樂意,這就忍不住哼了一聲:“這又是什麽道理——她昨兒緊趕慢趕的去告我的狀,叫我在景和宮裏丟了那麽大的醜兒,我今兒都不敢出門去。現如今,竟還要我這做娘的去討好她不成?”
張夫人不由暗歎,她雖也是張淑妃親嫂子卻也不好常入內廷,隻是心裏頭多少也是清楚張淑妃待女兒的態度的。
說來也是不巧,張淑妃十七歲便入了宮,她美貌驚人,自然聖眷非常,隔年便生了姬月白。偏張淑妃是家裏小女兒,自小養得嬌,再沒有吃過苦頭的,自己還是一團孩子氣兒,忽然懷了孩子,懷孕時那臃腫笨重自是不必提,到了生產偏又是難產,張淑妃疼得險些要去死,真心覺得這什麽女兒就是來與自己要債的,哪還有心情去疼女兒?若非家裏幾番勸導,張淑妃真是連個麵子情都做不出來的。
張夫人至今都還得記得:前年入宮時,正好碰見二皇子和二公主也在。張淑妃便是給二皇子端盞蜜水也要仔細水溫,生怕燙著人。那樣的慈母心腸,如何不叫人動容?隻二公主姬月白獨自坐在一邊,半仰頭,小臉淨白雪嫩如蓮瓣,睜著烏溜溜的眸子,怔怔然的看著張淑妃。
那一刻,她目光與神色,實在是難以形容。
以至於張夫人這樣冷心冷肺的人都覺不是滋味,婉轉提醒張淑妃一句。張淑妃卻仍舊態度輕慢:“我早便說她不機靈,見了自家舅母也不會叫人——皎皎,你來,叫舅母.......”
當時,張夫人聽這聲氣兒便已在心裏暗歎了一口氣。隻是她也是見慣了事情的,心裏另有一層隱秘而見不得人的想法——這父母偏心,被薄待的孩子裏頭,十個有九個是要加倍孝順爭氣來討父母歡心的;隻一個可能會生出不滿與怨恨。
一念及此,張夫人也不免歎了一口氣, 眼尾處顯出淡淡的細紋,神色間更見溫婉賢淑,隻語氣清淡:“也罷,正好叫你吃個教訓,先在家裏好好磨一磨這性子。”
張瑤琴還要哭訴, 張夫人卻抬手做了個手勢,令她止聲:“隻要人還在,名聲和前程總是能掙回來的。家裏有我與你祖母, 宮裏也有你姑母, 萬不必你一個姑娘家自己豁出臉去爭去搶的。”說罷,張夫人與她擺擺手:“你回去歇一歇吧, 明日便去族裏女學進學。隻是........”
說到這裏, 張夫人的語聲忽然頓住,張瑤琴也心頭一動, 屏息等她說下去。
張夫人神色淡淡的看了女兒一眼,一字一句的道:“隻是, 當年家裏一意送你入宮,反倒把幾個和二公主年紀更接近的姑娘給落下了。因著這事, 族裏頭多有議論, 你幾個堂妹也心有不服, 偏你又是這麽出宮的——接下來,你在在族裏的日子隻怕要不好過。”
張瑤琴聽著張夫人一句接著一句的話,反倒漸漸提起了精神,覺出幾分與人鬥其樂無窮的鬥誌來。她仰起雪頸,那張秀美的麵龐上已然重現露出從容自信的光彩,自然而然的道:“母親且放心,她們那些個小手段,我素是不放在眼裏的。”
“好,這才是我的女兒,”張夫人滿意的點了點頭,語聲也稍稍溫和了一些,“至於宮裏那頭,我替你去說。”
第二日,張夫人便遞了牌子去見張淑妃。
張淑妃雖夜裏被女兒氣了一回兒,夜半時才囫圇睡了個覺,早起都不得勁兒,但是見著娘家嫂子卻是沒有不高興的。
隻是,張淑妃眼下見著嫂子便又不由想起侄女兒的事情,覺得自己沒能護住侄女兒,心裏多少有些愧疚,忙不迭的問了許多侄女回家後起居安排,嘴裏道:“我這兒有幾樣好東西,遲些兒嫂嫂替我帶去給瑤琴,便當是我給她壓驚的。”
頓了一下,她又氣得咬牙:“隻恨我養出那麽個女兒,竟是叫瑤琴平白受罪。”
張夫人反笑著安慰張淑妃:“回自己家裏,算什麽受罪?”
張淑妃卻是心疼得不得了:“她還小呢,哪裏見過那個陣仗?且這事原就不是她的錯。嫂嫂也不必心急,我遲些兒便去求求陛下,叫他下旨召瑤琴入宮。”
張夫人連忙按住了張淑妃的手:“娘娘,娘娘萬不可為著這事再去尋陛下。”她低聲道,“家裏老夫人千叮嚀萬囑咐,如今咱們家裏最要緊的便是二皇子那頭,娘娘怎好因小失大?”
張淑妃聽嫂子提起親娘,秀致的眉尖蹙了蹙,也沒說話了。
張夫人便又勸她:“再說了,瑤琴年紀還小,性情不定,自她入了宮,我這心裏便總也放不下來,隻怕會惹出事來。此回也是因禍得福,回家後,我便叫她去族裏女學進學——咱們族裏女學如何,娘娘也是盡知的。”
張淑妃少時上的便是張家族裏的女學,聽到這話不由回想起無憂無慮的少女時候,不由也轉了心思,轉口問道:“楊先生可還在?”
“在的,”張夫人含笑著道,“我便是想叫她也教一教瑤琴,若她能得兩位姑母半分本事,我這兒便再不必愁了。”
張淑妃不禁笑起來:“瑤琴天分好又肯努力,日後必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全賴娘娘吉言了,”張夫人見張淑妃露了笑顏,這才放心許多,這才目光一轉,落在張淑妃麵上那還未徹底褪去的紅痕上麵,試探著問道,“娘娘臉上這是.......”
張淑妃柳眉一橫,想起昨夜的事便又起了氣,隻是她也不想遷怒張夫人這嫂子,隻得看了徐嬤嬤一眼:“你與嫂嫂說罷。”
徐嬤嬤應了一聲,隻是她為著張淑妃這做主子的麵子也不好說的太清楚,說到關鍵處隻得含糊的掠過。
張夫人倒是不知昨夜女兒離宮後竟又出了這麽一樁事,聽過後不由又歎,開口勸張淑妃道:“二公主那頭,娘娘也要仔細些才好。便是陛下那裏,必也是盼著娘娘與公主母女和樂的。”
聽到這話,張淑妃便覺得心口噎得厲害,她心裏不樂意,這就忍不住哼了一聲:“這又是什麽道理——她昨兒緊趕慢趕的去告我的狀,叫我在景和宮裏丟了那麽大的醜兒,我今兒都不敢出門去。現如今,竟還要我這做娘的去討好她不成?”
張夫人不由暗歎,她雖也是張淑妃親嫂子卻也不好常入內廷,隻是心裏頭多少也是清楚張淑妃待女兒的態度的。
說來也是不巧,張淑妃十七歲便入了宮,她美貌驚人,自然聖眷非常,隔年便生了姬月白。偏張淑妃是家裏小女兒,自小養得嬌,再沒有吃過苦頭的,自己還是一團孩子氣兒,忽然懷了孩子,懷孕時那臃腫笨重自是不必提,到了生產偏又是難產,張淑妃疼得險些要去死,真心覺得這什麽女兒就是來與自己要債的,哪還有心情去疼女兒?若非家裏幾番勸導,張淑妃真是連個麵子情都做不出來的。
張夫人至今都還得記得:前年入宮時,正好碰見二皇子和二公主也在。張淑妃便是給二皇子端盞蜜水也要仔細水溫,生怕燙著人。那樣的慈母心腸,如何不叫人動容?隻二公主姬月白獨自坐在一邊,半仰頭,小臉淨白雪嫩如蓮瓣,睜著烏溜溜的眸子,怔怔然的看著張淑妃。
那一刻,她目光與神色,實在是難以形容。
以至於張夫人這樣冷心冷肺的人都覺不是滋味,婉轉提醒張淑妃一句。張淑妃卻仍舊態度輕慢:“我早便說她不機靈,見了自家舅母也不會叫人——皎皎,你來,叫舅母.......”
當時,張夫人聽這聲氣兒便已在心裏暗歎了一口氣。隻是她也是見慣了事情的,心裏另有一層隱秘而見不得人的想法——這父母偏心,被薄待的孩子裏頭,十個有九個是要加倍孝順爭氣來討父母歡心的;隻一個可能會生出不滿與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