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笑道:“見到匈奴就知道了。此地一馬平川, 匈奴想埋伏也無處可藏。草原上有山嗎?”扭頭問左右兩個四十多歲的將軍。
“末將出關就迷路,不知道。”一個胡子邋遢的將軍說完, 羞愧低下頭。
三郎笑了:“匈奴真遛咱們, 若能遇到一座大山, 匈奴必定會藏在山中。”
“膠西王的意思沒山就沒匈奴?”衛伉問。
三郎望著廣袤草原:“我們有兩萬騎兵, 五萬步兵,他們想在草原上圍攻咱們, 除非有十萬騎兵, 否則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可惜啊,匈奴今非昔比。”
“三年前被大將軍和兩位王爺殲滅七萬人, 整個草原上的騎兵加一塊, 也難湊出五萬人。”推車投石車過來的荊楚勇士說。
三郎笑著點點頭, “長平侯,把軍中臂力最好的人挑出來。先別讓他們過來, 和騎兵一塊,待我喊他們的時候再過來。”
“喏。”衛伉雖然比三郎大二十多歲,這次卻是他第一次出關,不如三郎小小年紀就敢追著匈奴砍殺。三郎又是軍師, 衛伉不懂也就不敢胡亂出主意, 打馬回到最後放。
往東走兩日, 三郎看到東北方又一塊黑影, 不由自主地笑了。
“有發現?”保護三郎的中護軍忙問。
三郎搖了搖頭, 沒有發現, 是他忽然意識到這一片草原很熟。他上輩子幾乎每年都會去塞外, 有幾次去漠北就經過此處,“你們看那邊像不像一座山?”
“很像。”跟在三郎身後的一群人眯著眼看,其中一個眼神極好的人開口道。
三郎:“往北去。”
“匈奴在那邊?”
三郎:“那邊離這邊不遠,沒有也不耽誤事。”
眾人聽三郎這樣說,便令所有將士走快點。又走十裏路,三郎看清楚了,確實是一座山。三郎上輩子經過此地時,高山已變成山丘。
山高樹密,必然有許多動物。不但可以砍柴做飯,還可以獵殺一些動物留著他們吃。八萬人,兩萬多匹馬,再找不到匈奴,他隻能派兵前往燕國或者遼東要糧。
怕將士眼中隻有肉,掉以輕心,三郎沒提獵殺山上動物,命臂力極好的人上前麵來,每人給十個藥包。走到離大山一裏,三郎令步兵停下,帶著五千騎兵上前,離大山三十米,三郎令十人點著藥包,往山上設。
轉眼間,三十發出轟隆聲,隨即山上燃氣大火,三郎拉住有些受驚的馬高呼,“一半人往東十丈,一半人隨我往西十丈,立刻放箭。”
片刻,山上再次響起轟隆聲,緊接著,山上響起一陣尖叫。
三郎心中一凜,高呼:“後退。投石機向前,弓箭手繼續。”
“代王,這是什麽聲音?”趙安國問,“轟隆,轟隆——”
大郎忙說:“先別說話。”跳下馬就趴在地上。
趙安國見狀跟著下馬,隻能聽到轟隆聲,“代王是想聽四周有沒有匈奴?轟隆聲那麽——代王,快看!”
大郎抬起頭,順著他的手指看去,看到一股濃煙,“是三郎,是三郎,隨我來。”
“代王,此地沒有膠西王蹤跡。”趙安國提醒道。
大郎:“一定是三郎。我們沒找到,極有可能走到大軍前麵。隨我去冒煙地方。”
“喏!”趙安國扭頭高喊眾人跟上。
一炷香,三郎看到遠處有一座山。山不是很高,連綿數十裏。他剛剛沒看到是他這邊是沙漠,而且很高,往東兩裏路才能看到草原。再往前走大約十多裏才能到山邊上。
看到高山的同時,大郎也看到剛才的轟隆聲不炸/藥和山上的石頭滾落的聲音。大郎二話不說,就領著所有騎兵往前衝。
三個時辰後,天黑透了,大山附近確實宛如白晝。此時正值冬季,山上的樹木都光禿禿的,三郎直接用藥包炸樹,點起火堆。
天黑了,有些匈奴跑了,三郎也沒令人去追。
將士們宰殺匈奴藏匿山中的馬,開始做晚飯時,三郎和大郎才有機會搭話。
三郎:“大兄那邊如何?”
大郎把他那邊發生的事仔細同三郎說一遍,就說,“我算一下,咱們再往東走半個月就能到遼東了。”
“是呀。”不是因為快到遼東,三郎也不能發現此地很熟,“大兄,這邊就是漠北。”
大郎驚訝:“漠北?!”
三郎拿出地圖,圈一片地方,“咱們在漠北邊上。以前我聽別人說,舅公把匈奴趕去漠北,我們今天遇到的匈奴應該是盤踞漠北的那支匈奴。”
大郎:“有可能。”看一眼四周的馬,“隻是我怎麽感覺不對勁。”
“哪裏不對?”三郎忙問。
大郎:“這裏頂多一萬多人吧?”看一眼四周屍體,“怎麽敢埋伏你?”
“不一定是想埋伏。”三郎道,“按照原本線路,我們是一直往東去,繞過這座山。他們是想趁著我們晚上睡著偷襲我們的糧草。”
大郎更不懂,“為何往東?”
“匈奴引我們往東。”衛伉走過來,“我剛才派人往東查了,東邊的確有馬糞。”
大郎看向三郎。三郎同大郎解釋,末了才問,“大兄看到我留下的記號了?”
“看到了。”大郎道,“若不是走岔,我昨天就該同你們匯合。”
三郎:“怕大兄同我們越走越遠,我正打算把鷹放了,讓它隨便飛,去找大兄。”
“我們今天在沙漠裏走兩個多時辰,打算走到晌午還沒走出沙漠就返回往東南去。你們這麽多人,哪怕放棄尋找匈奴也不可能入沙漠。”
三郎點頭,“不過,大兄再往北走一會兒就會出沙漠,這邊沒多少沙漠。”
“那樣我們也能尋到匈奴。”大郎道。
三郎笑道:“是呀。今天這些匈奴家眷一定是在北麵。”
“咱們繼續嗎?”趙安國走過來詢問。
三郎:“再往北回來的時候就沒糧草了。假如那邊匈奴人極少,把老弱婦孺宰了包餃子,也不夠咱們吃。”
“三郎考慮的周到。”大郎道,“我們有八萬人,後麵還沒送糧的援軍,一切隻能靠咱們自己,又是冬天,不能冒險。”
三郎有些意外,道:“是呀。如果是夏天或秋天,這山上的野果也能充饑。不過,我們不能直接回去,得去燕國。”
“這是為何?”衛伉問。
大郎:“離燕國比較近。我們的糧草支撐不到我們回朔方。”
“是的。我每天早上都會令人查一下糧草。”三郎道,“如果去朔方,我們得急行軍。我們在草原上轉了四個多月,再不分晝夜的趕路,馬都受不了。”
別說馬,劉徹都受不了。
大郎和三郎第一次出征,到關外了無音訊,仿佛憑空消失一樣。這次又是,還將近五個月,比上次更久,劉徹忍無可忍又把太子宣到宣室。
太子也很無奈:“父皇,他們走之前,兒臣千叮嚀萬囑咐,到關外就寫信回來。可是他們又把兒臣的話當成耳旁風,兒臣恨不得現在飛到關外揍他們。”
“三郎養的三隻鷹也沒回來?”劉徹問。
太子老老實實說:“沒有。前幾日二郎領著四郎去東市看他鋪子生意如何,路上遇到舅父府上的家奴被請去舅父府上,舅父也在問兩個孩子有沒有寫信回來。”
“他們走時也沒問仲卿此行該怎麽打?”劉徹問。
太子:“沒有。昨日平陽長公主還帶著衛伉和衛登的妻去椒房殿,母後把太子妃召過去,也是詢問前線的事。”瞟一眼劉徹,見他臉色奇怪,“父皇,大郎和三郎帶著藥包,八萬大軍不可能全軍覆沒,匈奴沒這個能耐。遭逢不測必然有人逃回來,如今邊關沒消息,兒臣認為沒消息就是好消息。”
“但願如此。”劉徹道,“三郎的鷹飛回來,立刻向朕稟告。”
正月二十一,下午,三郎的鷹回來了。還是兩隻白鷹一起回來。兩隻鷹各帶一封信,一隻鷹翅膀寫父,一隻鷹翅膀上寫祖。
太子把寫“父”的鷹給史瑤,就帶著寫“祖”的鷹去宣室。劉徹打開信,看到匈奴單於又死了,簡直哭笑不得。看下去,信上寫此行殲敵不足四萬,劉徹依然很高興,畢竟大郎領兵搗毀了匈奴單於所在的城。
隨後劉徹昭告天下。詔書發到四麵八方,三郎一行還沒回來。長安城內的春暖花開,大郎和三郎才回到長安。
此時三郎的王府也建好了,在宮裏休息幾日,四月初,已有十八歲的大郎、二郎和三郎也搬到各自王府去住。
以前三兄弟都住在長樂宮,四郎找兄長很方便,現在三人住在宮外,府邸甚大,找兄長不方便,四郎到大郎府上就指著牆說,“大兄應該在這裏開一道門。”
“為何?”大郎不解。
四郎:“我去找阿兄直接從這裏走就行了啊。”
“真會出主意。”大郎道,“問過二郎嗎?”
四郎:“我現在去找阿兄。”轉身往外走,突然想到,“大兄和我一塊去,我到阿兄府上再回來得兩炷香。”
“沒有在牆上開門的。”大郎道,“小心母親知道了揍你。”
“什麽不能讓我知道?”
四郎渾身一震,扭頭看去,史瑤從桃樹後麵繞過來,“母,母親何時到的?”
“剛到。”史瑤道,“大郎,這院子怎麽跟花園似的。”
大郎:“這就是花園,母親。孩兒住在後麵。母親沒來過嗎?”
“你和三郎出去這段日子,都是二郎和四郎過來。”史瑤道,“早先天冷,我不想出來。後來擔心你們,也沒心思出來。四郎,剛才說的話再說一遍。”
四郎眨一下眼,“母親,小阿兄要教孩兒種地,讓孩兒知道粒粒皆辛苦。孩兒得去找阿兄了。”
“是嗎?”史瑤問。
“末將出關就迷路,不知道。”一個胡子邋遢的將軍說完, 羞愧低下頭。
三郎笑了:“匈奴真遛咱們, 若能遇到一座大山, 匈奴必定會藏在山中。”
“膠西王的意思沒山就沒匈奴?”衛伉問。
三郎望著廣袤草原:“我們有兩萬騎兵, 五萬步兵,他們想在草原上圍攻咱們, 除非有十萬騎兵, 否則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可惜啊,匈奴今非昔比。”
“三年前被大將軍和兩位王爺殲滅七萬人, 整個草原上的騎兵加一塊, 也難湊出五萬人。”推車投石車過來的荊楚勇士說。
三郎笑著點點頭, “長平侯,把軍中臂力最好的人挑出來。先別讓他們過來, 和騎兵一塊,待我喊他們的時候再過來。”
“喏。”衛伉雖然比三郎大二十多歲,這次卻是他第一次出關,不如三郎小小年紀就敢追著匈奴砍殺。三郎又是軍師, 衛伉不懂也就不敢胡亂出主意, 打馬回到最後放。
往東走兩日, 三郎看到東北方又一塊黑影, 不由自主地笑了。
“有發現?”保護三郎的中護軍忙問。
三郎搖了搖頭, 沒有發現, 是他忽然意識到這一片草原很熟。他上輩子幾乎每年都會去塞外, 有幾次去漠北就經過此處,“你們看那邊像不像一座山?”
“很像。”跟在三郎身後的一群人眯著眼看,其中一個眼神極好的人開口道。
三郎:“往北去。”
“匈奴在那邊?”
三郎:“那邊離這邊不遠,沒有也不耽誤事。”
眾人聽三郎這樣說,便令所有將士走快點。又走十裏路,三郎看清楚了,確實是一座山。三郎上輩子經過此地時,高山已變成山丘。
山高樹密,必然有許多動物。不但可以砍柴做飯,還可以獵殺一些動物留著他們吃。八萬人,兩萬多匹馬,再找不到匈奴,他隻能派兵前往燕國或者遼東要糧。
怕將士眼中隻有肉,掉以輕心,三郎沒提獵殺山上動物,命臂力極好的人上前麵來,每人給十個藥包。走到離大山一裏,三郎令步兵停下,帶著五千騎兵上前,離大山三十米,三郎令十人點著藥包,往山上設。
轉眼間,三十發出轟隆聲,隨即山上燃氣大火,三郎拉住有些受驚的馬高呼,“一半人往東十丈,一半人隨我往西十丈,立刻放箭。”
片刻,山上再次響起轟隆聲,緊接著,山上響起一陣尖叫。
三郎心中一凜,高呼:“後退。投石機向前,弓箭手繼續。”
“代王,這是什麽聲音?”趙安國問,“轟隆,轟隆——”
大郎忙說:“先別說話。”跳下馬就趴在地上。
趙安國見狀跟著下馬,隻能聽到轟隆聲,“代王是想聽四周有沒有匈奴?轟隆聲那麽——代王,快看!”
大郎抬起頭,順著他的手指看去,看到一股濃煙,“是三郎,是三郎,隨我來。”
“代王,此地沒有膠西王蹤跡。”趙安國提醒道。
大郎:“一定是三郎。我們沒找到,極有可能走到大軍前麵。隨我去冒煙地方。”
“喏!”趙安國扭頭高喊眾人跟上。
一炷香,三郎看到遠處有一座山。山不是很高,連綿數十裏。他剛剛沒看到是他這邊是沙漠,而且很高,往東兩裏路才能看到草原。再往前走大約十多裏才能到山邊上。
看到高山的同時,大郎也看到剛才的轟隆聲不炸/藥和山上的石頭滾落的聲音。大郎二話不說,就領著所有騎兵往前衝。
三個時辰後,天黑透了,大山附近確實宛如白晝。此時正值冬季,山上的樹木都光禿禿的,三郎直接用藥包炸樹,點起火堆。
天黑了,有些匈奴跑了,三郎也沒令人去追。
將士們宰殺匈奴藏匿山中的馬,開始做晚飯時,三郎和大郎才有機會搭話。
三郎:“大兄那邊如何?”
大郎把他那邊發生的事仔細同三郎說一遍,就說,“我算一下,咱們再往東走半個月就能到遼東了。”
“是呀。”不是因為快到遼東,三郎也不能發現此地很熟,“大兄,這邊就是漠北。”
大郎驚訝:“漠北?!”
三郎拿出地圖,圈一片地方,“咱們在漠北邊上。以前我聽別人說,舅公把匈奴趕去漠北,我們今天遇到的匈奴應該是盤踞漠北的那支匈奴。”
大郎:“有可能。”看一眼四周的馬,“隻是我怎麽感覺不對勁。”
“哪裏不對?”三郎忙問。
大郎:“這裏頂多一萬多人吧?”看一眼四周屍體,“怎麽敢埋伏你?”
“不一定是想埋伏。”三郎道,“按照原本線路,我們是一直往東去,繞過這座山。他們是想趁著我們晚上睡著偷襲我們的糧草。”
大郎更不懂,“為何往東?”
“匈奴引我們往東。”衛伉走過來,“我剛才派人往東查了,東邊的確有馬糞。”
大郎看向三郎。三郎同大郎解釋,末了才問,“大兄看到我留下的記號了?”
“看到了。”大郎道,“若不是走岔,我昨天就該同你們匯合。”
三郎:“怕大兄同我們越走越遠,我正打算把鷹放了,讓它隨便飛,去找大兄。”
“我們今天在沙漠裏走兩個多時辰,打算走到晌午還沒走出沙漠就返回往東南去。你們這麽多人,哪怕放棄尋找匈奴也不可能入沙漠。”
三郎點頭,“不過,大兄再往北走一會兒就會出沙漠,這邊沒多少沙漠。”
“那樣我們也能尋到匈奴。”大郎道。
三郎笑道:“是呀。今天這些匈奴家眷一定是在北麵。”
“咱們繼續嗎?”趙安國走過來詢問。
三郎:“再往北回來的時候就沒糧草了。假如那邊匈奴人極少,把老弱婦孺宰了包餃子,也不夠咱們吃。”
“三郎考慮的周到。”大郎道,“我們有八萬人,後麵還沒送糧的援軍,一切隻能靠咱們自己,又是冬天,不能冒險。”
三郎有些意外,道:“是呀。如果是夏天或秋天,這山上的野果也能充饑。不過,我們不能直接回去,得去燕國。”
“這是為何?”衛伉問。
大郎:“離燕國比較近。我們的糧草支撐不到我們回朔方。”
“是的。我每天早上都會令人查一下糧草。”三郎道,“如果去朔方,我們得急行軍。我們在草原上轉了四個多月,再不分晝夜的趕路,馬都受不了。”
別說馬,劉徹都受不了。
大郎和三郎第一次出征,到關外了無音訊,仿佛憑空消失一樣。這次又是,還將近五個月,比上次更久,劉徹忍無可忍又把太子宣到宣室。
太子也很無奈:“父皇,他們走之前,兒臣千叮嚀萬囑咐,到關外就寫信回來。可是他們又把兒臣的話當成耳旁風,兒臣恨不得現在飛到關外揍他們。”
“三郎養的三隻鷹也沒回來?”劉徹問。
太子老老實實說:“沒有。前幾日二郎領著四郎去東市看他鋪子生意如何,路上遇到舅父府上的家奴被請去舅父府上,舅父也在問兩個孩子有沒有寫信回來。”
“他們走時也沒問仲卿此行該怎麽打?”劉徹問。
太子:“沒有。昨日平陽長公主還帶著衛伉和衛登的妻去椒房殿,母後把太子妃召過去,也是詢問前線的事。”瞟一眼劉徹,見他臉色奇怪,“父皇,大郎和三郎帶著藥包,八萬大軍不可能全軍覆沒,匈奴沒這個能耐。遭逢不測必然有人逃回來,如今邊關沒消息,兒臣認為沒消息就是好消息。”
“但願如此。”劉徹道,“三郎的鷹飛回來,立刻向朕稟告。”
正月二十一,下午,三郎的鷹回來了。還是兩隻白鷹一起回來。兩隻鷹各帶一封信,一隻鷹翅膀寫父,一隻鷹翅膀上寫祖。
太子把寫“父”的鷹給史瑤,就帶著寫“祖”的鷹去宣室。劉徹打開信,看到匈奴單於又死了,簡直哭笑不得。看下去,信上寫此行殲敵不足四萬,劉徹依然很高興,畢竟大郎領兵搗毀了匈奴單於所在的城。
隨後劉徹昭告天下。詔書發到四麵八方,三郎一行還沒回來。長安城內的春暖花開,大郎和三郎才回到長安。
此時三郎的王府也建好了,在宮裏休息幾日,四月初,已有十八歲的大郎、二郎和三郎也搬到各自王府去住。
以前三兄弟都住在長樂宮,四郎找兄長很方便,現在三人住在宮外,府邸甚大,找兄長不方便,四郎到大郎府上就指著牆說,“大兄應該在這裏開一道門。”
“為何?”大郎不解。
四郎:“我去找阿兄直接從這裏走就行了啊。”
“真會出主意。”大郎道,“問過二郎嗎?”
四郎:“我現在去找阿兄。”轉身往外走,突然想到,“大兄和我一塊去,我到阿兄府上再回來得兩炷香。”
“沒有在牆上開門的。”大郎道,“小心母親知道了揍你。”
“什麽不能讓我知道?”
四郎渾身一震,扭頭看去,史瑤從桃樹後麵繞過來,“母,母親何時到的?”
“剛到。”史瑤道,“大郎,這院子怎麽跟花園似的。”
大郎:“這就是花園,母親。孩兒住在後麵。母親沒來過嗎?”
“你和三郎出去這段日子,都是二郎和四郎過來。”史瑤道,“早先天冷,我不想出來。後來擔心你們,也沒心思出來。四郎,剛才說的話再說一遍。”
四郎眨一下眼,“母親,小阿兄要教孩兒種地,讓孩兒知道粒粒皆辛苦。孩兒得去找阿兄了。”
“是嗎?”史瑤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