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馬奶酒這麽多年的曆史,養育了內蒙無數的兒女,而除了這馬奶酒之外,內蒙還有另外七珍,和馬奶酒一起並稱‘內蒙八珍’。
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和玄玉漿。
醍醐這個詞應該都不陌生,畢竟醍醐灌頂這個成語還是不少人知道的,但是會寫的應該不多。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興的早期,作為梵文manda的譯名,就在部分經書裏偶爾出現“醍醐”一詞了;但開始得以在漢語社會廣為流傳,則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師為代表的譯經成熟期之後。
醍醐在內蒙就是奶疙瘩的意思,也就是牛乳提煉出來的精華,在新疆一代也有用羊乳弄得,
醍醐灌頂如果從字麵上來理解的話,那就是把牛乳從人腦袋裏麵灌進去,替換掉腦袋裏麵的腦漿,然後人就會達到一種開竅的境界,智慧大開,變得聰慧無比。
盡管感覺挺滲人的,但是在佛教中,醍醐灌頂有著自己獨特的意義。
“灌頂”,其實原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舉行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統治“四海”的權力。
後被佛教接受引用,作為後輩弟子在修行過程裏,不斷逐步晉級的儀式。流注的可以是具體的物質,如清水,“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流注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東西,如口訣、咒語以及秘笈、經文等,也就是作為中文音譯詞“醍醐”的梵語單詞manda的本義。
而且弟子在接受灌頂儀式後,一般都緊接著“閉關”一段長短不等的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年。然後也可冠以“某某灌頂”的頭銜,享有某種待遇。因此作為成語“醍醐灌頂”裏的“醍醐”,嚴格地說不能理解為“發酵乳脂”而是“本質”和“精髓”。
實際上佛教界直到今天,“醍醐灌頂”裏的“醍醐”依然沒有被理解為單一僅僅意指乳脂,隻是在唐中期,由於佛教各派在向普通民眾宣教時,出現了以“變文”即“通俗的說唱”形式的法會後,“醍醐灌頂”才被社會理解為用“發酵乳脂澆頭”的儀式。
雖然後來在宋真宗時,政府明令禁止僧人講唱“變文”,但是在社會中、下層裏已經形成的觀念不可能隨即消失,繼續以種種方式在世世代代流傳,尤其在非佛教徒的認知裏,“醍醐”回複成了單一含義“發酵乳脂”的代名詞了。
麝沆,相信能認識第一個字的人不多,包括大部分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這種生僻字在國內是真的很難遇到,很多人一眼就能看懵逼,但其實這個字和射一個音,並不難。
麝,又稱為麝獐、香獐,種類少,麝的前肢短,後肢長,蹄小耳大,雌雄都無角,雄性有發達獠牙。
麝香應該知道的人就多了,雄麝臍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幹燥後形成的香料即為麝香,是一種十分名貴的藥材,也是極名貴的香料。
也正是麝香這玩意兒,導致了如今麝已經瀕臨絕跡了,即便在內蒙都很少能看到。
麝的形體像獐而比它小,黑色。麝居住在山中,常吃柏樹葉,也吃蛇。它的香長在**前的皮下,膜袋裹住。五月時獲得香,往往麝香中含有蛇皮骨。麝六、七月吃蛇、蟲,到了寒冬則香已填滿,入春後肚躋內急痛,自己會用爪子剔出香來,拉屎尿覆蓋,常在一處剔出完,這樣的香絕對超過殺取的,然而難以獲得,價值如同明珠。
麝香在中醫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在陰陽先生的手中,也是非常難得的寶貝,這玩意兒隻要一丁點,就能將人身上的鬼氣和煞氣驅除幹淨,殺鬼精物,除三蟲蠱毒和溫瘧驚痢。長期服用可除邪,沒有惡夢。
麝香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
最低等的就是當麝遇見大型猛獸的時候,就會驚慌失措,瘋狂奔跑,然後直接猝死或者掉進了懸崖裏麵摔死了,這種麝香叫做心結香,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入藥的,屬於最下等級的麝香,殘次品。
而第二等級的麝香,就是人為采取的,說白了就是古時候,先一箭把麝射死,或者弄個陷阱抓住,然後用刀子從肚臍眼那裏把麝香摳出來,這種麝香最容易得到,屬於麝香中常見的,雖然珍貴,但不算稀有。
第一等級的麝香,那就不能強求了,叫做遺香,這種麝香是麝自己剔出來的,非常罕見難得,隻要有這種遺香的地方,方圓幾米之內就是寸草不生,土地也會變得攪黃,如果把這種遺香帶進果園之內,那麽果園裏麵的瓜果就會直接絕育,不能長出果實,也這是鑒定遺香的辦法之一。
除了這三種麝香之外,還有一種更奇特的麝香,上麵三種麝香都是固體,而這第三種卻是液體,也就是水麝,就是麝的肚臍眼位置積水產生的麝香,瀝一滴於鬥水中,用灑衣物,其香不歇。
兩輛豐田坦途,路過了那內蒙少年的馬拉扒犁之後,繼續往前開了大概五十公裏左右。
然而這五十公裏花費的時間還是很長的,車速基本上都是三十碼左右,期間一共路過了兩個看上去像是村落的帳篷營地,每一個都有十多個大號帳篷,除了那十多個大的帳篷之外,還有二十多個小號的帳篷。
等車子再次看到帳篷的時候,在駕駛位置開著車的梁超就來了一句:“到了,這裏是咱們出境之前,最後能好好睡覺的地方了,另外前麵已經沒有路了,再過三十多公裏就是邊境線,這邊我已經安排好了,咱們先在這裏休息一晚上,明日一早再出發,但是車子是開不成了,要用扒犁過去。”
易塵聞言之後點了點頭,表示回應,畢竟他長這麽大可還沒出過國呢,好在是內蒙不比新疆,在部隊和邊境上的布控要稍微薄弱一些,畢竟外蒙這個國家,還真沒什麽好防範的……
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和玄玉漿。
醍醐這個詞應該都不陌生,畢竟醍醐灌頂這個成語還是不少人知道的,但是會寫的應該不多。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興的早期,作為梵文manda的譯名,就在部分經書裏偶爾出現“醍醐”一詞了;但開始得以在漢語社會廣為流傳,則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師為代表的譯經成熟期之後。
醍醐在內蒙就是奶疙瘩的意思,也就是牛乳提煉出來的精華,在新疆一代也有用羊乳弄得,
醍醐灌頂如果從字麵上來理解的話,那就是把牛乳從人腦袋裏麵灌進去,替換掉腦袋裏麵的腦漿,然後人就會達到一種開竅的境界,智慧大開,變得聰慧無比。
盡管感覺挺滲人的,但是在佛教中,醍醐灌頂有著自己獨特的意義。
“灌頂”,其實原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舉行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統治“四海”的權力。
後被佛教接受引用,作為後輩弟子在修行過程裏,不斷逐步晉級的儀式。流注的可以是具體的物質,如清水,“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流注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東西,如口訣、咒語以及秘笈、經文等,也就是作為中文音譯詞“醍醐”的梵語單詞manda的本義。
而且弟子在接受灌頂儀式後,一般都緊接著“閉關”一段長短不等的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年。然後也可冠以“某某灌頂”的頭銜,享有某種待遇。因此作為成語“醍醐灌頂”裏的“醍醐”,嚴格地說不能理解為“發酵乳脂”而是“本質”和“精髓”。
實際上佛教界直到今天,“醍醐灌頂”裏的“醍醐”依然沒有被理解為單一僅僅意指乳脂,隻是在唐中期,由於佛教各派在向普通民眾宣教時,出現了以“變文”即“通俗的說唱”形式的法會後,“醍醐灌頂”才被社會理解為用“發酵乳脂澆頭”的儀式。
雖然後來在宋真宗時,政府明令禁止僧人講唱“變文”,但是在社會中、下層裏已經形成的觀念不可能隨即消失,繼續以種種方式在世世代代流傳,尤其在非佛教徒的認知裏,“醍醐”回複成了單一含義“發酵乳脂”的代名詞了。
麝沆,相信能認識第一個字的人不多,包括大部分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這種生僻字在國內是真的很難遇到,很多人一眼就能看懵逼,但其實這個字和射一個音,並不難。
麝,又稱為麝獐、香獐,種類少,麝的前肢短,後肢長,蹄小耳大,雌雄都無角,雄性有發達獠牙。
麝香應該知道的人就多了,雄麝臍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幹燥後形成的香料即為麝香,是一種十分名貴的藥材,也是極名貴的香料。
也正是麝香這玩意兒,導致了如今麝已經瀕臨絕跡了,即便在內蒙都很少能看到。
麝的形體像獐而比它小,黑色。麝居住在山中,常吃柏樹葉,也吃蛇。它的香長在**前的皮下,膜袋裹住。五月時獲得香,往往麝香中含有蛇皮骨。麝六、七月吃蛇、蟲,到了寒冬則香已填滿,入春後肚躋內急痛,自己會用爪子剔出香來,拉屎尿覆蓋,常在一處剔出完,這樣的香絕對超過殺取的,然而難以獲得,價值如同明珠。
麝香在中醫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在陰陽先生的手中,也是非常難得的寶貝,這玩意兒隻要一丁點,就能將人身上的鬼氣和煞氣驅除幹淨,殺鬼精物,除三蟲蠱毒和溫瘧驚痢。長期服用可除邪,沒有惡夢。
麝香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
最低等的就是當麝遇見大型猛獸的時候,就會驚慌失措,瘋狂奔跑,然後直接猝死或者掉進了懸崖裏麵摔死了,這種麝香叫做心結香,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入藥的,屬於最下等級的麝香,殘次品。
而第二等級的麝香,就是人為采取的,說白了就是古時候,先一箭把麝射死,或者弄個陷阱抓住,然後用刀子從肚臍眼那裏把麝香摳出來,這種麝香最容易得到,屬於麝香中常見的,雖然珍貴,但不算稀有。
第一等級的麝香,那就不能強求了,叫做遺香,這種麝香是麝自己剔出來的,非常罕見難得,隻要有這種遺香的地方,方圓幾米之內就是寸草不生,土地也會變得攪黃,如果把這種遺香帶進果園之內,那麽果園裏麵的瓜果就會直接絕育,不能長出果實,也這是鑒定遺香的辦法之一。
除了這三種麝香之外,還有一種更奇特的麝香,上麵三種麝香都是固體,而這第三種卻是液體,也就是水麝,就是麝的肚臍眼位置積水產生的麝香,瀝一滴於鬥水中,用灑衣物,其香不歇。
兩輛豐田坦途,路過了那內蒙少年的馬拉扒犁之後,繼續往前開了大概五十公裏左右。
然而這五十公裏花費的時間還是很長的,車速基本上都是三十碼左右,期間一共路過了兩個看上去像是村落的帳篷營地,每一個都有十多個大號帳篷,除了那十多個大的帳篷之外,還有二十多個小號的帳篷。
等車子再次看到帳篷的時候,在駕駛位置開著車的梁超就來了一句:“到了,這裏是咱們出境之前,最後能好好睡覺的地方了,另外前麵已經沒有路了,再過三十多公裏就是邊境線,這邊我已經安排好了,咱們先在這裏休息一晚上,明日一早再出發,但是車子是開不成了,要用扒犁過去。”
易塵聞言之後點了點頭,表示回應,畢竟他長這麽大可還沒出過國呢,好在是內蒙不比新疆,在部隊和邊境上的布控要稍微薄弱一些,畢竟外蒙這個國家,還真沒什麽好防範的……